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南宋賢相杜範:為官勤政 心懷天下

章 咸

  2006年12月,杜範墓在黃岩被發現。一位老農在耕種番薯時,挖到一塊碑石,長60釐米,寬30多釐米,厚10釐米左右,細讀文字,為「宋少傅清獻杜公墓」。2013年,黃岩政府仿照「椅子墳」的樣式,重修了杜範墓。
  黃岩區寧溪鎮牌門村的一條羊腸小徑邊,便是杜範墓如今所在之處。墓的規模不大,正面嵌著一塊碑石,為「黃邑翠屏杜曲」,邊上立有〈重修杜範墓碑記〉。黃岩受關注的歷史名人之一杜範,埋骨於此。

仕守一方憂國恤民
  杜範,字成之,號立齋,黃岩杜家村人(今屬黃岩區北城街道),生於淳熙九年(1182),嘉定元年(1208)進士及第,先後在金壇、婺州、安吉等州縣為官。紹定三年(1230)調入京城,歷任監察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至右丞相兼樞密使,淳祐五年(1245)卒於任上。
  杜範是唐代名相杜佑的後人,祖先因避戰亂而來到黃岩。其家學淵源,從祖杜燁、杜知仁皆是當地知名有學之士。杜燁師從朱熹,人稱南湖先生,與杜知仁一同鑽研理學,開創「南湖學派」。
  杜範跟隨二杜學習,自小便深受理學影響,27歲那年,他考中了進士,由此步入仕途。
  登進士第後,嘉定年間,杜範一直擔任地方官。他恪盡職守,留下諸多好名聲。他廉政,嘉定七年(1214)擔任金壇縣尉期間,他每入鄉里執行公務,不打擾當地百姓,也不從中漁利;他善政,嘉定九年(1216),當地農民私自開發導致水不能充分利用,他搶修水利,使農田得以灌溉;他勤政,嘉定十四年(1221),調任婺州司法參軍時,對不平之事敢於嚴查,對百姓所言的弊病進行革除。
  紹定六年(1233),史彌遠病故,結束了他長達26年的權相之路。隨後,宋理宗開始了「中興宋室」之路。他拔賢黜佞,整頓吏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稱「端平更化」。杜範是在端平年間受到重用。

  端平元年(1234),杜範任軍器監丞。他為人正直,工作盡心盡責。史書記載他在職期間,「每月點戎器,必計工役多寡良窳而下上其食,以示勸懲」。後來,他入台諫(台官和諫官的合稱),即反思台諫制度的不合理之處,史彌遠在位期間,常利用台諫攻擊政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權奸擅國,所用台諫皆其私人」。
  杜範屢屢上奏宋理宗,反映台諫的弊端,希望皇帝能真正重視台諫制度。理宗雖肯定了杜範的言論,但並未採取實際行動整頓朝綱。
  杜範以直言立於朝,後因彈劾權貴而出台諫,再度回到地方任官。嘉熙三年(1239),他任寧國府(今安徽宣城)知府。才上任,當地就出現大旱,杜範立刻開倉賑災,並勸當地大戶有積糧的也參與發放。同年冬,戰爭原因導致流入寧國府境內的難民,常搶劫騷擾當地居民,杜範用計策先將流民中帶頭生事的人擒而殺之,再安撫其餘流民,使他們各自回鄉。
  因杜範在處理地方事務上果斷、睿智,宋理宗對他愈發重視。

力挽宋室終其一生
  淳祐元年(1241),杜範被拜為禮部尚書兼中書舍人。
  次年,他被授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由此正式進入南宋政治領導核心。據《宋史》記載:「範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無隱情。」此時的杜範已是耳順之年,他依舊試圖挽救飄搖不定的南宋朝廷。
  淳祐四年(1244),杜範被拜為右丞相。杜丞相在位期間,先後向皇帝呈上多封奏劄,其中有兩封較為出名——〈相位五事奏劄〉和〈相位條具十二事〉,堪稱為南宋時局開出的兩劑藥方。在奏劄中,杜範提到要「正本」,即政令應當出於中書省,切不可大權旁落;又提出要「肅宮闈」、「擇人才」、「惜名器」、「節才用」等,用於解決南宋內政的貪污腐敗與財務危機。
  他也提出了一些軍事策略,「宜仿祖宗方田之制,疏為溝洫,縱橫經緯,各相灌注。以鑿溝之土,積而為徑,使不得並轡而馳。結陣而前,如曹瑋守陝西之制,則戎馬之來,所至皆有阻限,而溝之內又可以耕屯,勝於陸地多矣」。
  還未來得及將政治抱負一一實現,淳祐五年(1245),杜範過世,為相僅八十日。
  關於杜範之死,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懷疑是被史嵩之(史彌遠之侄,嘉熙四年至淳祐四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投毒致死。《宋史》記載:「時嵩之猶子璟卿誦言其過忽斃,而杜範、劉漢弼、徐元傑三賢暴死,人皆疑嵩之致毒。」
  而當代學者在研究時,更偏向於杜範是勞累過度而病死的。杜範在任右丞相時,多次在奏劄中表示自己在「病倦」中,並說「凜凜焉常有朝不及夕之憂」。從其所述的自身情況來看,他自知病情不淺。

以理入政流芳後世
  「兩有空明皆洞天,江北之壁可高閣。」在黃岩北城街道翠屏山上一轉角處,幾根毛竹搭成了山門,幾枝藤蔓遍佈其上。東側石壁拔地而起,壁間有洞,高大寬廣,這便是杜範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靈岩洞。
  杜範不僅是有政治抱負的賢相,還是南宋中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士大夫詩人。他以寫詩為樂趣,曾言「曲肱無一事,閑為屬詩忙」。


2013年重修的杜範墓
  杜範的一生寫下了很多詩篇,據《宋史》記載有古律詩歌詞五卷,後來多散佚,流傳下來的詩歌有287首,題材內容和形式多樣,包括交遊詩、紀行詩、詠懷詩、詠物詩。杜範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詩歌在內容上心懷家國、關注世風,多使用經學典故,淳樸厚重,更有平和淡遠的一面。他的交遊詩有對學習寫詩的癡迷、世事艱難的慨歎,亦有對歸隱的嚮往;詠懷詩主要表達羈旅情思和人生的感悟,展現追求雅趣、高潔情志和不流世俗的處世態度。
  杜範的儒士情懷得益於他的仕宦經歷,其詩歌創作的深度和廣度也更加開闊。他的〈次韻草堂〉寫道:「心事崔嵬日不如,愁端叢起蔓難圖。殘山剩水鳥聲怨,落日微雲雁影孤。妙句聳聞驚昨夢,寒窗細讀慰來蘇。許身已在羲皇上,降志猶能念昔吾。」用「殘山剩水」影射國家支離破碎,「鳥聲怨」影射百姓哀怨、痛苦不堪。國家被外敵侵入,內部又有地方叛亂,杜範滿懷心事和愁緒。
  此外,他還在〈募兵〉中,描寫了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局面,他展現了一個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詩歌的內容飽含淳樸厚重的情感。
  杜範一生憂心國家社稷,關心社會風氣,看到不好的一面就會在詩歌中進行嚴厲批評,以平實的言語講述厚重的道理,希望社會可以恢復淳樸民風和忠君愛國的傳統。在經歷了仕宦浮沉後,杜範對人心的迎來送往看得極為透徹,雖也曾對人情世故有所批判,但他依然保持一顆純潔、樸素之心。
  四庫館臣評價杜範:「範耿直敢言,其風裁幹略,具見於奏稿之中。詩文雖非其所專門,亦具有體格。」意為杜範的奏疏、策議文章針砭時弊,充分展現了他的政治才能,他雖然不以詩歌出名,但其詩歌頗具風格。
  杜範沒有專門系統地寫過詩論的文章,但他的詩學主張零散地展現在他的詩文中。他的詩學觀念,被部分編撰於《宋詩話全編》第八冊《杜範詩話》裡。杜範詩文中體現的詩學主張歸結有兩點:寫詩既要注重詩歌內容的實用,又要注重詩歌藝術的美感;作詩應遵從梅堯臣(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的醇雅風格。
  縱觀杜範一生,他以理學之士的身份入仕,終獲重用,為官期間,確有不少政績,並非空言而不行之輩,積極挽救搖搖欲墜的趙宋江山。面對一片困境,他做出力所能及之事,雖終未能挽回南宋最終走向覆滅的結局,但他依舊可稱為南宋黑暗政壇中的一縷亮光。

南宋第一相祠
  作為一名政治家,杜範以愛國、清正廉潔彪炳史冊,杜範同情民間疾苦,在地方為官時減輕徭役、賑濟貧民、廣修水利、大興文教。為官三十餘載,自己家中田產未增一分,老家房屋依舊十分簡陋。
  杜範終年64歲,宋理宗諡「清獻」,潔身自愛曰「清」,聰穎睿智曰「獻」。「清廉的智者」是朝廷對他的蓋棺定論。傳說歸葬那日,沿途百姓無不痛哭流涕。
  杜範的墓地規格很高。據元末明初人黃中德〈重建清獻公祠堂記〉載:「即其山為造五鳳樓,及封壙、壇陛、翁仲、祠宇、象設之物莫不具備,仍以境內鴻福寺為香燈院,俾供灑掃。」墓地上曾有五鳳樓、祠堂、石像生、神道碑……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設施也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了。
  杜範的老家杜家村,如今已沒有一位杜姓後人。但為了紀念杜丞相,村裡建起了「南宋第一相祠」,以供遊人觀瞻。

參考資料:《杜範墓》/鄭嘉勵、《杜範研究》/劉子元、《杜範詩歌研究》/劉唱唱、《宋史•杜範傳》等。

(章咸/黃岩)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