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於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繁体中文 联络我们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毛春翔 古籍版整理研究传承文化等卓越贡献

卢上雁

  浙江向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等诸多称 谓。
   自古以来,浙人以勤劳、善良、好学而闻名於世,尤其 是我国文化歷史悠久,人们读书、嗜书,为我们留下了珍贵 的文化遗產,后人继承、发扬光大,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 有一个人(毛春翔),在古籍版本领域默默无闻耕耘一生, 为抢救、整理、研究与记录典籍化费了毕生精力,堪称“古 籍版本第一人”,或许,能成为后辈学人的楷模。
毛春翔其人其事
   毛春翔,1898年生於浙江江山,笔名乘云、夷白、童生。
   1924 年毕业於杭州的浙江法政学校。离校后,以教书 为业。
   1932 年,毛春翔来到北平,由於对中国文化有著浓厚兴 趣,尤其是古籍研究情有独钟,进入国立北平图书馆做事。自此,他將完全投入到浩瀚 的典籍之中。北平作为文化古都,馆藏档案集南北资料之大成,內容错综复杂,浩如烟 海。他更喜欢江南文化,想为家乡文化事业做些事。
   一年后(1933),毛春翔回到杭州,在浙江图书馆(下称“浙图”)担任善本编目 员兼孤山分馆主任干事,从事古籍编目与考证。
   与眾不同的是,毛氏不仅做事兢兢业业,而且將他所经歷过的重大工作详尽笔录下 来,诸如 , 浙省二次重要文献抢救与整理,一是抗战时期《四库全书》西迁;二是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对南潯嘉业堂藏书的整理,毛春翔均参与其中,將前后过程以亲身经歷与 目击者的感受,撰写成文,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与此同时,出版了多种古籍版本研究著述,堪称“典籍研究第一人”。
抢救文献
   抗战爆发后,浙图受命组织馆藏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下称“库书”)西迁,以 躲避战火。在日军逼近杭州之时,毛春翔等全力以赴,將这批典籍打包成箱,(1937 年八月四日)把库书及善本搬到富阳渔山石马村赵家。
   因石马村处於群山环抱之中,房子宽敞僻静。押送馆员隨著这些典籍(包括《库 书》)由南星桥码头起程,扬帆西进,先到富阳,暂避日寇锋芒。
   毛氏在《文澜阁四库全书战时播迁纪略》(原刊《图书展望》1949 年第三期)写道: 八月一日,全馆职员在孤山分馆点书装箱,总计阁书 140 箱,善本书 88 箱,於四日晨 装船运往富阳渔山。…自江边至石马村,计程十五华里,雇工挑运,二人共肩一箱,半 日竣事。赵君坤良、坤仲(村民)富有资產,待人和善,號召力强,一声令出,数百挑 夫立至,故搬运书箱毫不费力。
   1937年九月十三日,在给馆方报告中,又写道:(渔山)地处群山围绕中,旧屋不显, 可望不致遭损。
   隨著日军大举入侵,存放在渔山也不安全。於是,决定从渔山转运至建德北乡松阳 坞。由於交通工具极为匱乏,而浙图没有自己的车辆。从富阳转运建德途中,因船重水 急,不得已滯留桐庐。当时船只极少,幸好竺可楨闻讯,將浙大的汽车腾出,为浙图抢 运书籍。典藏先运到龙泉,然后,从龙泉转运至贵阳。
   一路上,艰难险阻,不计其数,尤其是车子经过峡口过江山溪时,由於路况极差, 人员疲惫,天气恶劣。毛氏乘坐的书车 翻倒在溪水之中,他们不得已將阁书抢 运到江山的一座城隍庙晒晾乾。鉴於日 军步步紧逼,形势极为严峻,江山也不 能久留,只好一路上见缝插针,休息时 將典藏放在通风之处晾晒。
   他们將书籍运到贵阳地母洞,有利於 隱藏与转移。只是地母洞內较潮湿,为 了防止白蚁与霉变,他们“將书库三面 间以板壁,在箱底沟中多置白炭,潮气 可以稍煞。”
   1944 年十一月,日寇长驱入黔,人 心惶恐不安,只得將库书再次迁往重 庆。十二月六日,六辆运书车將书籍抵 达重庆。蒋介石闻讯珍贵典籍已安全运到,大喜过望 , 特地接见毛春翔等,嘉勉员工为 保护书籍的贡献(文革时成为罪证)。
   从他的写作中,人们可以瞭解到,浙图典籍在战时搬迁路线大致是这样的,杭州— 富阳渔山石马村赵宅—建德北乡松阳坞—龙泉县中心小学—贵阳张家祠—贵阳北郊地母 洞—重庆青木关。
   抗战胜利后 (1946 年五月十五日 ),员工用六辆汽车装载典藏启程回杭。
   毛写道:困苦之状,非数纸所能尽。在衡阳遇匪,警士开枪百余发始逸;在江西永 新,余车左轮陷入水坑。几倾覆。在上饶遇罕有大水,公路桥樑冲毁,停留十余日;在 兰溪过渡,烈日熏灼一日,皮肤若焦炭,凡此皆为了令人永远难忘之遭遇。滴滴点点记 载,以亲歷者见闻 , 让后人看到,为了保护典籍不致丧失或损坏,人们付出的艰苦卓绝 的努力。
南潯嘉业藏书楼
   毛春翔不仅致力於保护古籍,而且,对古籍的整理研究古籍不遗余力,这样的事例 不胜枚举,最显著者,莫过於对南潯嘉业藏书楼的整理。
   《嘉业藏书楼》在全盛时藏书约达 1.3 万部,18 万册,60 万卷,堪称“民国私家藏 书第一楼”。抗战时,嘉业堂经歷了重大变故,日军南侵,江浙危在旦夕,加上楼主刘 承干家庭矛盾加剧,无力保护珍藏典籍,百般无奈之下,只得將部分书籍出售(今分別 藏於海內外各大图书馆)。
   嘉业堂剩余图书及藏书楼在 1951 年刘承干决意赠送浙江图书馆。
   文化部获悉消息后,指令浙图会同嘉兴图书馆整理嘉业藏书楼的典籍。
   1951 年七月九日,毛春翔、吴藕汀(注)等组成整理小组(下称“整理组”)到藏 书楼负责清理点校。毛氏將整理的前后过程,在《嘉业堂藏书整理报告》作了详尽描述, 不仅留下了第一手史料,也为后辈古 籍整理提供了確切依据。
五十年代初的嘉业藏书楼
   毛氏等人初到南潯,整理组同仁 不由感叹,嘉业堂的藏书建筑之大, 就是藏书三十至四十万册,场地仍绰 绰有余。这样的藏书楼在浙西恐怕是 独一无二的。
   据他们估计,藏书楼当时保存著 书籍杂誌碑帖及刘氏自刻印售之书 十四万数千册。与藏书楼隔一小甬道 还有平房二十三间,名为“抗昔居”, 在花园范围之內。系旧日书楼职员及印书工匠食息工作之所,剩余之地皆用来庋藏书板。 整理嘉业楼藏书工作系浙图、嘉兴图书馆共同担任。
   省馆派两人,嘉兴馆派四人,计六人。
   据毛氏记载,整理工作名义上由省馆领导,其实 , 全体人员不分彼此,没有领导不 领导之分,有事商量,决定就做,没有推委,愉快融洽,没有障碍。
整理珍贵古籍
   初到时,全体人员开了个会,订出了计画、编造了清册条例,包括工作人员规则。 凡例订立以后,工作有了依据,至七月十五日,二馆人员正式开始编造清册。人员分为 两组,省馆两人为甲组,嘉兴馆两人为乙组。
   清册亦照样分两组,因编造清册不需四人同时动手,一个人看书审定版本,一人登 录便彀就行了。两组之分,图书编號,每册一號,因分两组,不能一贯到底而有两个起 讫的数字。工作最初一、二日,即发现楼中藏书几十册以上的均无第一册,百册以上的 连首尾两册都没有,不知何故?
   过了几天,就发现了问题,楼主刘翰怡先生致家中照应书籍者一封亲笔函,內有“速 將所有藏书首册提出,使前途得之亦归无用,此事愈快愈好”之语。
   大家才知道,各书所缺首页系刘氏派人提去,而且,这是个有计划的行动。
   於是,整理组恃此情况,向省馆报告,並呈请派刘子亚同志去沪向刘氏本人交涉。
   刘氏见事已至此,已经不能再掩饰什么,只得告刘子亚,所有抽去之书,尚存於南潯老 屋三层角楼中,並未运沪,云云。
   子亚获得消息后,隨即由沪返回南潯。
   由此,整理组隨子亚一起前往刘宅,登上三层角楼察看,果见存书甚多,即雇人搬 运,移储藏书楼,计有壹百十五麻袋。
   吴藕汀、沈启文两人从事清点,数日方毕。其中,头本有一千三百三十三册。其中 非头本而为完整较名贵的书为数不少,內容有:一是清初所刊的地方誌书; 二是印得很早的武英殿聚珍板丛书。
   此项首页虽经起出而欲將每一册插入原书恢復旧观。
   不过,在当时情况下,事实上不许可,因数目太多(达一千余种书),散置六百数 十箱及八十个大橱之中,手持头本找原书,为一费时费力之事,仅觅一书,恐非有数小 时而难办(时间上不经济)。
   整理组只得俟將来分类编目时,再持原书觅头本,乃唾手可得。
   因此,整理组决定在编造清册时,缺的书还是让它缺,在备考栏注明缺某册或缺几 册,而將收回的头本,並作一类录在清册末尾。
   大略把它分几类,以便检索。至於完整之书,则登录入册。
   自七月十五开始工作,中间除了寻索头本稍费额外时间以外,无任何阻碍,一直顺 利进行,费时三个月,图书清册全部告竣。
   计甲组写三百另七页,乙组写三百九十八页(甲组人员因回馆一月余,故少写)两 组人共写七百零五页,装订成两厚册,合计得书壹万二千三拾百陆拾零七部,拾壹万 二千七百七十肆册。这是所要整理的主要对像的总数目。
   此外,尚有杂誌二百二拾二种,三千三百零壹册、碑帖二拾九包,壹千捌百二拾零 玖份又肆百拾零七种,陆百九拾九册,又有刘氏自刻印售书存五千三百二拾九部,二万 七千五百三拾七册。
嘉业楼藏书內容
   嘉业楼存书籍总册数及部数,整理小组大致上已经掌握。
   但书籍內容究竟如何?就將清册所记载的结果,略加分析,得出下列三个特点:一、 地方誌书,嘉业楼所藏志书有三多,我国有人將各处收藏志书的多寡作了一个统计(美 国国会图书馆也计算在內),共有十家。
   收藏最多的是北京图书馆,三千六百多种,占第一位;
   美国只占第八位,藏有一千数百余种。
   而嘉业楼仅作为一个私家藏书楼,竟然佔据第十位(达一千零几种)。可以说,以私家收藏能在国际上能占一席之地,確为难能可贵!
   整理组摸清了嘉业楼所存志书共壹千壹百二拾三部。
   不知何故,只是没有见到明代刊出的志书,就是清初康、雍、干三朝志书数十部也 是后来在刘宅三层角楼中检出的。
   由此,整理组有人说,明刊不应当没有。其次,刘氏所藏志书全国各省皆有,为何 独缺西南云贵广西三省及东北数省;
   又,浙江省各县誌书亦多不全。
   整理组更有理由怀疑,查刘氏旧编《方志草目》,乃知所缺之书系被刘氏运往上海 保存了。草目中,如果是运沪的书,即在书名下打一朱印“沪”字,至於何时运沪,不 暇详考。
   整理组查证后,明代志书,以及西南三省、东北数省的志书已运去上海了。浙江一 省被运走的有四十三部,其它各省被运走的计有二百三拾七部。
   二、手抄本,嘉业楼现存抄本书多是二、三流的东西,一流抄本未见,检查清册,抄本 书共有五百八十六部,四千五百九十二册。
   其中,以《宋会要》著名海內 ( 对於后人研究宋史极具价值 )。在昔影印本未出之 前,此抄本,人咸以稀有珍品目之。今影印本已出,价值不免稍贬。
   据开化叶佐文说,此书编者不熟宋史前后割裂,刪並偽误之处一知几箴?且有许多 处被割去的原稿,不知何往?今之影印本有许多空白,就是这个缘故
  。 此外,宋元明人集占十之七八,自板本通行,昔人抄书非罕见之书或仅见孤本不抄, 故藏书家多重抄本。今嘉业楼现有的虽无前代或干嘉间名抄,而能积册四千以上,不可 谓非藏书特点之一。
   查抗战之前,嘉业楼藏书十六万余册,除此的十一万二千多册,只差约三万八千册。 这三万八千册书当中一定有名贵抄本在內。
   嘉业楼非无弥抄本书,可以断言,不过书已不在,说也无益,几物聚散不常,原无 足怪,而我得之,自我失之,不能不为刘氏痛惜!
   三、丛书多,晚近丛书刊行,为数之多,指不胜屈,大抵好的多,坏的少,指人集刊, 各书匯为一编,其大旨是存佚,因孤本流传或零星小册,最易散失。把它聚成一编,易 於保存,故藏书家多重视之。嘉业楼现存丛书,有三百四十种。近代刊行比较有名的, 差不多都有。
   其数量虽比不上北京图书馆,而在江南一隅,或可称首屈一指。
   一个私家藏书楼有若比成就,真值得傲眈一时。
   在丛书中,整理小组认为,最不易得到的是,浙赣两省翻刻的武英殿聚珍板(版) 丛书。浙省翻的一向仅见零本几种。
   赣省的简直未见过,故两省翻的本子不知如何分別。
   今嘉业楼所藏两省翻本都有,计浙翻的三十九种,赣翻的二十五种。皆为中箱本, 两本不同的特点是赣本双边一粗一细,浙本是单边一粗而已。
   赣本板框比浙本高一个半字;赣本板心宽,浙本板心要窄一二分。
   至於字数以及字的大小,两本完全一样。
   整理组往日不能解决的问题,至是(此)冰释,甚为愉快。
   自然不免少见多怪,但整理组的经验確系如此,无庸掩饰。
   以上三点是嘉业楼现存书的特点,应当提出来说明。
   此外,还有要补充的,现存书中最占多数的是集部书,差不多要占十之七八,整理 组在编造清册之初,没有把著者一项列入。
   当擬订计画时,以工作进行迅速为重心,生怕多加一项,拖延时间。
   现在感到缺此一项,別集即无法统计出它的特点,只得略而不说。
   整理组向闻刘翰怡先生的尊人为箸文献通考(此书已经刊行铅印本,每部一百册, 楼中沿有几部),因而,广收清人文集尤其是自乾隆以后的搜罗极富。
   现在,整理组想把它算出究竟有几种,就大感困难。
   这一点只好留待將来编目时再好好地搞。现在没有办法了。其次,整理工作快完竣时,后见几部好书,这真是意外的恩赐,三个月来辛苦的慰 劳品。这几部好书是明季清初刻的旧小说。
   如明万历刻的《杨家將》,明崇禎刻的《隋煬帝艳史》。前有明崇禎年序文,清顺 治刻的《三国演义》。康熙刻的《隋唐演义》、《水滸传》、《旧本金瓶梅》、《封神 演义》、《仙女补史》等八种,这些书都是不容易遇到的。
   浙江图书馆藏有《隋煬帝艳史》。抗战时期,被保管人员莫明其妙地借给一位乡长 损失六册。这里一部印得很早,图也很清晰,比省馆的好得多了。
   《金瓶梅》虽比不上北大藏的一百回的,图完备无缺,有康熙乙亥序文,比王氏詒 庄楼藏的要好多了。至於万历本的《杨家將》,我想海內不会有几部了吧?
   这几部书藏於楼上隱僻之处,未遭受刘宅三层角楼中的麻袋中的苦难。
   想来,一定是提取头本人疏忽所致。
   所可惜的是,《金瓶梅》少了一套,不知何时遗失。原书六套肆拾捌册,失去第五 套八册。合浦还珠,不知何时为之,唏嘘不置。
   整理组初来嘉业楼系奉派整理藏书,未几,又奉命代管。
   工作性质中途发生变化,单纯整理图书,只要清册任务完成,即告终了。
   “代管”就不同了,要等到上级命令撤销代管时,任务方告完成。
   实行“代管”以后,则藏书清册完成就不能离开嘉业楼,须继续代管下去。
   一 在此期间,整理组擬继续清理嘉业楼自刻板片。
   此项书板包括五种丛书,一部翻宋板《四史》,其中以四史板为最好。大板红梨木, 精校精雕,数百年后,人將认为真宋板。其两汉书先刻,流布人间很多。
   《史记》、《三国志》后刻(一九三五年嘉业楼印售书目尚称三国志校勘记待出可 证)。故此两种流传甚少。今楼中尚储印好未售《三国志》,计有二十多部,为数不多。 整理组想將来书板整理出来,宜设法重印流通。
   五种丛书者:一是嘉业楼丛书;二是求恕斋丛书;三是留余草堂丛书;四是吴兴丛 书;五是金石丛书,都是好丛书。校印俱精,应加清理。
   编造清册,只是初步整理,若讲到图书馆利用,则非进一步分类编目不可。整理组 在开始工作时,原將整理图书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编造清册,先掌握其藏书的大概情 形。再进一步作澈底的整理。清册的编造比较简单,可不费很长的时间,分类编目比较 细腻,需要较长时间,但照现存之书看来,编篡目录,四人参加工作,亦不需要很长年 月,大概努力一点,一年可以完成。此项工作如上级认为可以做,则明年 1 月可以开始; 不仅有史料 , 还有建议
   南潯镇在昔年以刘、庞、邢、张四家为最富,当地號为“四象”。
   他们大都经营商业致富,对田地之购置收租不甚措意,故地方上对他们好像没有很 深的仇恨。因此,嘉业楼藏书归公,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刘氏慷慨捐献;二是作价收买。 捐献一节,恐怕不易办到。因此,事不能勉强,纯由自愿。
   刘氏年届古稀,性情孤僻固执,游说不易奏效,且渠屡有表示,希望获得代价,並 引常熟矍氏铁琴钢楼书售与政府为例,其不肯无条件献给人民政府,可想而知。本年九 月间,刘翰怡先生曾致函毛春翔(省馆组负责人)中有:“生活已达山穷水尽之境”之 语。其境况不佳,或系属实。此事解决恐怕人民政府要掏出一笔钱给他,作为他年老养 生之资。
   嘉业楼藏书在整理之初,风闻省馆与嘉兴馆有分割而去之议。
   这样办,整理组认为不大妥当:一、两馆房屋皆不彀容纳;
   二、彼此藏书多有重复,即运去亦无甚意义。
   而且,如此好的藏书处所丟了未免可惜。
   再则两馆分书,究应如何分配?亦是很难解决之事。
   因此,整理组认为,书以不动为佳,书既不动则房屋自必连带不动,若书归公,则 房子亦必连带归公。因此,组织即须隨时之成立。
   上面说的藏书管理处的建议,即是根据这一点。
   管理处若成立,若保枯守藏书,好像老头陀守古庙,成何意义。因此,整理组才有上述招聘专家研究之建议,並设递讯供 书办法,便利外埠读者。
   如此详尽的报告书,並对今后嘉业 堂藏书及楼屋的处理提出周详建议,恐 怕非专业人士或有识之士写不出来。
著述丰硕
   毛春翔为浙图特藏书籍(馆藏最珍 贵的古籍文献)编写目录,撰写了《浙 江图书馆特藏书目》(1949年版)一书, 至今仍成为查找浙图经典手册之一。
   由他撰写的整理研究古籍的著述 有:《论语类编通义》十卷(稿本)、 《齐物论校读记》、《浙江先哲遗书目 录》、《文澜阁书目》6 卷、《古书版本常谈》、《浙江省大事记》等等。尤其在书中, 他分八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典籍目录,即,《七略別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 书 / 经籍志》《旧唐书 / 经籍志》、《新唐书 / 艺文志》、《宋史 / 艺文志》《明史 / 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在《版本略说》中,分明议、考原、史话、佛经 版本等章节。
   迄今为止,他的研究成果依然成为文史专家研究古籍的指南。
   史学家林正秋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撰写《浙江地方史》、《浙江旅游文化 史》时,大量资料仰赖毛氏所撰的《浙江图书馆特藏书目》,否则的话,恐怕难於获得 那么多详实、丰富的地方史料资讯。
   毛春翔是衢州江山人,他对衢州版本古籍的研究 不遗余力,他写道,早在两宋时期,衢州的刻本已经 是一流的了;
   元代,衢州已刻有的《孔子家谱》三卷,多为精 刻之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许多民间藏书家將家藏的稀 有书籍,甚或,海內孤本,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由 此,浙图馆藏日渐丰富,他又再次编写《浙江图书馆 特藏书目》(1956 年版)。在眾多作品中,对於版本学研究最著名的书莫过於《古书 版本常谈》,此书 1962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中华书局发行。
   迄今为止,他撰写的书一版再版,即使文革时期,其《古书版本常谈》仍在香港中 华书局重印(1973)。文革刚刚结束,上海人民出版社就迫不及待地重版了《古书版本 常谈》(1977)。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又重版了这本书。到了 1997、2002 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分別再版此书。
   毛春翔治学严谨,分析详尽,文笔精炼,可以说,如果想要对中国古版图书进行整 理研究,《古今版本常谈》是必读书,也是一本权威性的书。
   毛氏还有二本书,《图书目录略说》、《版本略说》均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油印本(由 浙江省文艺干校校印)。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春翔在浙图退休,1966 年返回老 家(江山县上余公队五程大队 /今“上余乡五程村”), 1973 年,在江山病逝。
   2016 年,毛春翔儿子(毛念诚)將他的一部著作《论 语类编通义》捐献给国家,由浙江图书馆编辑出版。 2017 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整理出版《毛春翔文集》。

  

( ( 卢上雁 / 杭州 )


回本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楼
发行人兼社长:胡李世美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电话:(02)23045561 传真:(02)2302-0435
深圳联络主任:寧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