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愈加嚮往清靜。忙碌之後找個幽靜之地,沏一壺清茶,捧一本好書細品
慢啜,咬文嚼字可謂一大享受。星期日上午,為圖清靜,我獨自一人坐在朝南的陽臺上,
雖是冬意蒼然,花木凋零,但在柔柔的、暖暖的陽光下,樓靜氣清,鳥語悠揚,令人心
曠神怡。等茶過三巡便感到原有的浮躁已被茶水滌蕩一空了。靜心一想,原來已是很久
沒有靜下心來品茶讀書了。
人不能不讀書,讀書不能沒有茶。茶可清心致靜,書可解惑益智,兩者相得益彰。
我雖不計較茶的等級和品牌,只要集陽光雨露天地之氣的山野之茶我都喜歡,但書必須
要好書,如哲學之書、儒家之書、謀略之書、勵志之書,而不是那些恐怖荒誕色情之類
的書。
身置塵世而整天忙碌,一旦靜下心來倒是感到心力不足,看著如水逝去的時光也頗
感惋惜,但又不知在忙些什麼。其原因恐怕是心裡缺少好書吧,以致心中茫然,疑惑多
多。雖然每天都翻翻報刊雜誌,似乎也在關心天下大事,但這純屬蜻蜒點水或是消遣。
如此下去實在擔心會落得“腹空如洗”之惡果。所以得想點辦法讀點好書。可一拿起書,
就會想起茶。因為讀書須心靜,心靜須茶養。有了茶,讀書能心神貫注,入木三分而領
會精神。久而久之,便有了書癮茶緣。於是居室裡少不了好書和茶具。只要擠出一點時
間,又有香茶為伴,我都會靜下心來讀書,好讓茶香書香滿心氤氳。而茶具則不一定精
美或高檔,即便粗糙的茶碗或陶杯也可,只要與好書相伴就自然有了高雅之韻。
十多年前,一個老友送給我一把紫砂茶壺。現在想來這個老友的用意無非是讓我多
讀點書和領悟茶道。學生時很少涉及孔孟之道,工作以後又重視業務的實用性,而對代
表祖國優秀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論語》等經典卻知之甚少。其實,我們的民族之所以有
亙古不朽的燦爛文化和文明,之所以歷經磨難卻有綿延不絕,無不與博大精深的儒家思
想有關。我們的先人以睿智的目光和對儒家思想的透徹領悟,通過對人情世故不斷的觀
察和總結,以及前赴後繼的政治改良和道德的完善,用精煉而富有詩意的語言,為後人
留下了一篇篇探求修補世道人心的不朽之作,且依然閃爍著智慧之光。而已邁入老年隊
伍的我仍對祖國的文化精髓居然一知半解,這實在是有愧於千古聖人了。前些日子,我
再次翻了《論語》,對孔聖人宣導的“和為貴”感受頗深。而我們的祖先早已把“和”
的內涵融入到茶道之中,並將“和”字位於茶道的“和、靜、清、儉”之首,把沏茶時
的“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敬茶時的“奉茶之禮尊長者,備
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飲茶時的“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
禮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讀書是明理,那麼品茶就是明道,就是品味人生。人生有限,茶有濃淡之
分。況且茶的澀、甜、香、淡本身就是人生滋味和經歷。可見,一個人要明理、明道,
不妨以好書為伴,與茶結緣;不妨心知肚明常慎思,淡泊人生隨意行;不妨切記明代大
儒陳白沙的那副著名茶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倘如此,那就真的
具有書癮茶緣而大徹大悟了。
( 鐘一凡 / 寧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