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清明催發著無數文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很多傳世之作, 其中承載著許多古時的清明習俗和文化。
清明首先讓人想到的是祭掃墓園與緬懷先人。
清明祭掃早在《周禮》《孟子》《左傳》中已見記載。秦漢時每逢朔(初一)、望 (十五)及節氣的日子,都得到先輩墳地祭掃。到了唐代,唐明皇李隆基考慮到這樣做: 禮節太繁雜,既勞民又傷財。於是在開元二十年(732)下旨廢止其他的節上墳的習俗, 只規定在清明掃墓。這一風俗在唐宋時十分流行。當時人們掃墓,身穿素服,攜帶著酒 菜、祭品及各種樹苗、剪草工具,燒紙錢,行大禮,並在周邊種枝和剪除荊草,所以叫 “掃墓”。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勾畫出當時掃墓情形: “烏啼鵲嗓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莆墓雨人歸去。”
清明時節,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 更容易滋生思親與思鄉之情。詩人筆 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壘壘,淒 風勁吹,紙錢紛飛,訴盡了生死離別。
北宋黃庭堅的《清明》一詩別有 一番深意: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由清明掃墓進而探討人的生死的意義,有感於人的價值,表現了詩人曠達之中包含 的不願與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氣和對仕途愚混雜的憤懣之情。
宋代余姚詩人高翥《清明日對酒》云: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眼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則描繪出我們漸東人一幅掃墓情境的風俗畫……
隨著時代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革,有的如禁煙火等節俗已不復存在了,而清明掃墓卻 一直沿襲到今天,乃是因為這種“溯本追源”的心情,還是我國人民的一種優良的傳統 道德觀念。今天,每逢清明節,到遍植蒼松翠柏烈士陵園去悼念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此舉就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也給清明古老的節日,增添了新的意義和內容。 當代有一位詩人這樣描述道: ……嫋嫋的香煙在墳塚前升起, 飛舞的紙錢化作翩翩起舞的白蝴蝶, 鞭炮震醒了沉睡的先烈。 龍的傳人啊, 怎能忘記那淚血染成的紅杜鵑。 多少潮濕的往事,多少斷夢和清夢, 全在這香柱上點燃! 今天的掃墓祭祖,既是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又是自我的省悟和警示,同時也向後人傳遞 做人的孝心。“孝為德之本”,試想: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不肖子孫,能愛國愛人民嗎? 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慈孝文化的好傳統,不僅不能 丟,而且更須繼承和發揚光大。尤其生活在“慈孝文化之鄉”的寧波江北人,更應該義 不容辭地作出榜樣!
( 金建楷 / 寧波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