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談古風臘八節

金建楷

  “臘”是“獵”字演變而來,古代每逢年末歲暮五穀收藏完畢,人們便去山野打獵, 用以祭祖敬天,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為“臘祭”;秦統一六國後,制定曆法,將處 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 古稱“臘日”,俗稱“臘八節”。

  東漢初期,佛教傳入我國。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原是王子,他遊遍名山大川,尋求人 生真諦。一天,他到了人煙稀少的尼連河畔,由於酷熱累餓最終昏倒了。這時,一個名 叫蘇耶妲(意譯“善生”)的牧羊女路過,將所帶的雜飯煮粥喂釋迦牟尼,小猴子也忙 著獻桃。釋迦牟尼吃後元氣恢復,在尼連河沭浴後靜坐沉思,並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不就 是“人與人之間充滿著愛”嗎?於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這樣,“臘八節”又成了紀念 佛祖的節日,故又稱“成佛節”。

  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悟道成佛,這一天(臘八)煮臘八粥供佛,還贈送施主。迄今在 我浙江寧波地區仍十分盛行:浙東名刹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寶慶寺以及杭城的 靈隱寺、天臺的國清寺等等。每逢臘月初八,由信男誠女自覺捐贈雜糧,寺院統一燒制。 先供佛及僧,餘下的可帶回家去。

  食臘八粥之俗在唐代已形成。唐人李福有《臘八粥》詩雲: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到了宋代,此俗已經十分流行,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中雲: 今朝佛粥更相饋, 更覺江村景物新。

  到明朝,經皇帝朱元璋宣導,情形更不同了:原來朱元璋小時候當過和尚,放過牛, 常常饑餓難忍,曾掏鼠洞,揀五穀雜糧和栗棗等熬粥充饑……後來當了皇帝就傳令天下: 家家都得於臘八用雜糧熬粥,正式賜名“臘八粥”。其含有“寒不忘暖,甜不忘苦”的 意思。

  到了清朝,寺院、民間及至宮廷裡仍崇尚此俗。至今,北京雍和宮內還擺放著一口 直徑二米,深一米五的大銅鍋,就是當年煮臘八粥的。道光皇帝還專門寫過叫《臘八粥》 的詩:

一陽初夏中大呂,穀粟為粥和豆煮。應節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兒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如今在民間,臘八粥早已失去了它作為宗教節日食品的意義,但到臘月時節,人們 還是忘不了煮上一鍋香噴噴的臘八粥,於是全家人樂呵呵,喜孜孜,美津津地共用其中 的清香和甜蜜。臘八粥已成為節令“名吃”,受人們廣泛喜愛。中醫學家認為:臘八粥 具有暢胃氣、生津液、強身滋補作用……醫家稱之“臘藥”。

  關於臘八粥的配料、製作,寫來最詳盡的當推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其 詞謂: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 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糧、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 作點綴。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

  在民間,還喜歡在粥上加裝飾品,除在粥上放點青紅絲外,並用紅棗和核桃仁做成 “果獅”、“小兒”等類,以見巧思,更為其增添誘人的色彩。

   至於食粥時是否都能領悟“人生的真諦”,那就看你的誠心了!而這個誠心在任何 時間、任何地方都不能丟棄的。從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來看,乃就是:人與人之間都充 滿了愛,我們的世界就歡樂無限!

啊!臘八節,這古老的風情,世世代代地吹拂著浙江大地,吹進了寧波人的心扉。人道 “走遍天下路,都誇寧波好”:
好山好水好地方, 物美人美神氣旺。

  

  

  

( 金建楷 / 寧波 )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