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於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繁体中文 联络我们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谈古风腊八节

金建楷

  “腊”是“猎”字演变而来,古代每逢年末岁暮五穀收藏完毕,人们便去山野打猎, 用以祭祖敬天,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为“腊祭”;秦统一六国后,制定历法,將处 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 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我国。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原是王子,他游遍名山大川,寻求人 生真諦。一天,他到了人烟稀少的尼连河畔,由於酷热累饿最终昏倒了。这时,一个名 叫苏耶妲(意译“善生”)的牧羊女路过,將所带的杂饭煮粥喂释迦牟尼,小猴子也忙 著献桃。释迦牟尼吃后元气恢復,在尼连河沭浴后静坐沉思,並领悟到人生的真諦不就 是“人与人之间充满著爱”吗?於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这样,“腊八节”又成了纪念 佛祖的节日,故又称“成佛节”。

  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佛,这一天(腊八)煮腊八粥供佛,还赠送施主。迄今在 我浙江寧波地区仍十分盛行:浙东名刹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宝庆寺以及杭城的 灵隱寺、天臺的国清寺等等。每逢腊月初八,由信男诚女自觉捐赠杂粮,寺院统一烧制。 先供佛及僧,余下的可带回家去。

  食腊八粥之俗在唐代已形成。唐人李福有《腊八粥》诗云: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到了宋代,此俗已经十分流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中云: 今朝佛粥更相馈, 更觉江村景物新。

  到明朝,经皇帝朱元璋宣导,情形更不同了:原来朱元璋小时候当过和尚,放过牛, 常常饥饿难忍,曾掏鼠洞,拣五穀杂粮和栗枣等熬粥充饥……后来当了皇帝就传令天下: 家家都得於腊八用杂粮熬粥,正式赐名“腊八粥”。其含有“寒不忘暖,甜不忘苦”的 意思。

  到了清朝,寺院、民间及至宫廷里仍崇尚此俗。至今,北京雍和宫內还摆放著一口 直径二米,深一米五的大铜锅,就是当年煮腊八粥的。道光皇帝还专门写过叫《腊八粥》 的诗:

一阳初夏中大吕,穀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眾普。
盈儿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如今在民间,腊八粥早已失去了它作为宗教节日食品的意义,但到腊月时节,人们 还是忘不了煮上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於是全家人乐呵呵,喜孜孜,美津津地共用其中 的清香和甜蜜。腊八粥已成为节令“名吃”,受人们广泛喜爱。中医学家认为:腊八粥 具有畅胃气、生津液、强身滋补作用……医家称之“腊药”。

  关於腊八粥的配料、製作,写来最详尽的当推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其 词谓: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 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粮、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 作点缀。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

  在民间,还喜欢在粥上加装饰品,除在粥上放点青红丝外,並用红枣和核桃仁做成 “果狮”、“小儿”等类,以见巧思,更为其增添诱人的色彩。

   至於食粥时是否都能领悟“人生的真諦”,那就看你的诚心了!而这个诚心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方都不能丟弃的。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来看,乃就是:人与人之间都充 满了爱,我们的世界就欢乐无限!

啊!腊八节,这古老的风情,世世代代地吹拂著浙江大地,吹进了寧波人的心扉。人道 “走遍天下路,都夸寧波好”:
好山好水好地方, 物美人美神气旺。

  

  

  

( 金建楷 / 寧波 )


回本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楼
发行人兼社长:胡李世美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电话:(02)23045561 传真:(02)2302-0435
深圳联络主任:寧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