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孫中山巡視浙江記要

龔玉和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時,中山先生正在美國科羅拉多(COLORADO)為革命籌款。次日(11日)從報上獲悉“革命黨人佔領武漢”,即中止募資,動身回國。
  同年12月25日,中山先生返抵上海。
  次年(1912)1月1日晨,中山先生由滬乘火車抵京(南京)。當晚十時,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就職典禮上,中山說:以“傾覆滿洲專制,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為己任。同月3日,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儀遜位。按照南北雙方協定,南京臨時政府與袁世凱妥協。
  14日,中山提出辭呈。15日,袁世凱旋即接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辭職後,中山先生並未中止其信念及追求,而是著手就國家今後的民生經濟與建設提出方案。由此,他開始籌畫周遊各省,考察國情、民情,率領胡漢民等人,由京到滬,繼而,前往武漢、福州、廣州等地,幾乎走遍了半個中國。
中山先生首次到杭
  同年(1912)8月12日,中山先生接受浙江督軍呂公望邀請到杭。
  公望派出都督署參謀長張群等赴滬迎接中山先生一行。
  16日,中山先生抵杭,隨員有胡漢民、鄧家彥、馮自由、但燾、戴季陶、朱卓文、周佩箴、鄧孟碩、張羽生、張鶴君。火車到達杭州時,呂公望等人在車站迎候。
  中山先生下車後,即向呂表示:“凡派警員守衛,懸旗結彩等,一概屏謝不用。”
  接著,中山諸人下榻於新市場(今湖濱)清泰第二旅館。
  上午9時,中山先生出城祭拜辛亥革命光復先烈。
  此時,秋謹墓尚在建設中,靈柩暫寄秋社。
  中山等人由陳去病、徐自華與都督朱瑞陪同,一起去秋社祭悼。
  中山親自撰聯,曰:“江戶失丹忱,感君首贊同;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懸於秋社廳堂。其時,徐自華為秋社社長,陳去病為幹事。
  自華見到中山先生,寒喧後,徐說,(陳)英士為紀念秋謹在滬創辦競雄女校,有意讓自己(自華)赴滬主持校務,詢問孫先生的意見。
  聽罷,中山先生說道,應去上海教書為宜,不必卷在地方軍閥的爭鬥中做犧牲品。
  晚上,孫先生到杭州督軍署赴會,會上說,“在獨立各省中,最有希望而日後所負責任重大者,當屬浙江也,有望成全國之模範。”
中山先生再次到杭
  僅隔數月(1912年12月8日),中山先生再次到杭。在歡迎會上,說道:“鄙人久慕兩浙名勝,今日到此,杭州舊日同志甚多,均能協力同心達此革命目的。去年攻克南京之時,尤以浙軍之力居多。可痛者,最好的同志,秋(謹)女俠今已一瞑不視。
  兄弟此來,固然遊湖攬景,亦將再臨秋女俠埋骨之所,一施憑弔。”
  次日(9日),孫中山前往秋瑾墓園。至秋社,中山先生揮毫題寫“巾幗英雄”四字,上款為“鑒湖女俠千古”,落款為“孫文”。中山先生說,秋女俠“聞風而起,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獨樹一幟,以建義者,實為當世女中豪傑也!”
  離秋社時,恰逢陰雨綿綿。眾人先在照膽台避雨,待風雨稍減,進入湖舫。
  此時,湖上依然風雨如晦,中山道:“今日之風雨淒淒,抑或秋女士之靈爽未昧耶?”
  同行者聞言,無不感歎!陳去病作《避雨照膽台,晤季陶、孟碩,因同謁香山公於湖舫》詩以記,曰:“天教吾輩作詩囚,湖雨湖風莽欲秋;
  攜手忽然同一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下午4點半,浙江51個民眾團體在杭州國民公所開歡迎會,與會者多達3000餘人。
  中山即席發言(講稿收入《孫中山全集》),開場白,曰:“兄弟小走武林,薄遊六橋三竺,今與諸公一見,不勝欣幸!但中華民國成立,始有今天一日。”
  接著,闡述了民生主義的四大綱領:資本、土地、實業、教育。
  12月10日上午,中山先生繼續在杭巡視,先到江幹察看鐵路及錢塘江水道;隨後,參觀之江大學,與師生共進午餐。午後,又興致勃勃地從閘口乘坐火車到拱宸橋(此段鐵路稱“江墅鐵路”,為浙江首條鐵路,全長16公里,於 1907年8月23日通車;1909年,江墅鐵路閘口至艮山門段納入滬杭鐵路)。中山至湖墅埠下車,遂參觀了商場。
  接著中山先生到辛亥革命聯絡點(光復會秘密機關)湖畔的白雲庵(今雷峰塔下方),看望庵院住持智亮和尚(得山)以及徒弟意周,一起合影留念。
  臨行時,為庵院題寫了“明禪達義”四字匾額。
中山先生第三次到杭
  4年後(1916年8月16日),袁世凱在全國的一片聲討中去世。黎元洪接任民國政府大總統。此刻,孫先生正與宋慶齡、胡漢民、戴季陶等人在去杭州的途中。
  17日上午,陳去病接到浙江督軍呂公望指令,與督軍府參謀長周鳳岐、警視廳長夏超等人謁見中山先生,並陪同遊覽西湖。
  他們先到孤山的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紀念碑前。中山先生摩挲碑文,說道:“辛亥之役,可為紀念者,大抵皆為袁氏(世凱)所毀,然此碑仍巍然獨存,足見浙人保障民國之功矣!”
  行至秋謹墓前,中山先生繞墓徘徊,駐足良久,說道:“辛亥光復前,浙人在東京首先加入同盟會者,當屬秋謹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復生,而‘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句,則傳誦人間而不忘。今日又是風雨悽愴之日,得勿猶有令人愁煞者,....。”
眾人聽言,感同身受
  稍後雨過天晴,眾人登舟遊湖。中山先生坐於舟中,環視湖山,說道:“西湖之風景為世界所無,妙在大小適中,若瑞士之湖水,嫌其過大,有望洋興嘆之感;日本的蘆之湖,又嫌其過小,一覽無餘。惟西湖則無此病,誠為國寶也。
  諸君當益加之人工整理,使世界之客閒來賞其真價。”
  湖舫劃至湖心的小島,小瀛洲。船家靠岸系舟。眾人登島遊賞,舉目四顧,只見碧天荷葉無窮盡,水上蓮花別樣紅。中山先生見狀,誇不絕口,俯身攬過一朵蓮花,細細品賞,謂左右而言:“願中華民國當如此花!”此語意長雋永,深寄厚望,令隨行者印象至深。
  行至九曲橋,此地步移景換,美不勝收,中山欣然與眾人合影留念
  去病作的《陪香山公西湖秋泛回集秋心樓有作》一詩,以抒情懷,曰:
  “樓心樓上晚生涼,小飲從容語獨長;
  六幅窗楞齊展拓,一時賓客盡疏狂;
  艱難家國良多故,領略湖山且自強;
  昧旦北高峰上去,銀濤旭日任評量。”
  18日中午,呂公望宴請中山一行。席間,沈先生即興講話,浙江在獨立的各省中最有希望,日後也將負更大責任。吾望浙人能各盡其力,成為全國之模範。
  演說後,去江幹觀潮,一行人先在小茶店稍坐,後登六和塔直至頂層,觀賞錢塘江。中山先生遠眺大江東去,浩浩蕩蕩,不勝感慨。
  下塔後,立於岸邊小亭,遙望江上景色,風平浪靜,片刻之後,突起隆隆之響。
  眾人引頸遠眺,只見水面仍微波粼粼,一如既往。未料,只片刻,聲響漸大,仿佛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大家凝神遠望,只見東南面大潮宛若一線,滾滾而來。
  未久,浪潮排出倒海而來,勢不可當,仿佛自天而降,漸移漸近,頓時化作一座橫亙江面的銀山白牆,雪流翻滾,噴珠濺玉。
  霎間,潮水湧到眼前,洶湧澎湃,瞬息萬變,勢若天崩海裂。轉眼間,潮頭奔騰而去。
  中山先生站立岸上,屏息凝神觀看,許久之後,江面才恢復平靜。
  中山先生轉過身來,有感於伍子胥亡於錢塘江而引發錢江巨浪之傳說,謂左右而言:“子胥死於吳,屍沉錢塘,後人謂子胥忠魂未泯,怒氣未消,驅水作濤,故錢江之潮甲於天下,為天下之大觀也。餘意謂,人之精神不死,軀體雖不存,然精神猶能彌漫天地,此即浩然之氣也。”
  觀潮之後,中山先生似意猶未盡,有人在亭中鋪紙研墨,請先生題寫。中山先生思索片刻,揮毫作書,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十六字,落款為“孫文題”,以抒胸臆,並囑去病賦詩以記之。
  眾人離開江幹後,由南山后小徑直至虎跑寺。
  入寺,中山先生掬泉解渴,歎道:“此水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
  出虎跑寺,中山等人行至西山,謁張蒼水祠。
  至墓前,歎道:“蒼水抗清複明,大業未成,從容就義於杭,乃吾人之先覺者也。雲山蒼蒼,江水茫茫,民族精英,永志莫忘!”接著,又囑去病以詩記之。
  離張蒼水墓後,諸人遊石屋洞,觀摹石窟造像。登山,覽望乾坤、青龍等洞。
  出煙霞洞,抵達山麓,天又下起細雨。眾人入寺暫避。再次命去病作詩以記之。
  中山先生等人泛舟渡湖,至晚,再次集於秋心樓小憩。
中山諸人訪紹
  次日(1916年8月19日)晨7時半,中山一行六人乘渡輪過錢塘江,至西興,換乘越安輪船公司“越安號”專輪,沿浙東運河至紹興。當晚宿布業會館(今越城區北後街24號)。
  20日晨八時許,中山先生坐轎從布業會館到越王台。
  下轎後,登龍山。中山先生慢步拾級而上,達山巔之望海亭(海拔28米)。
  中山先生登亭四顧,騁望越中山水,峰峻溪碧,田園村落,弓橋曲流,鄉民頤然自樂,中山喟然長歎,曰:“紹興地大物阜,乃系富饒之所,惜乎實業未曾講求!”
  十時許,即往布業會館覺民舞臺廳,應高會長邀請,出席紹興各界之歡迎會,先生即席發言,作題為“國家之強,在群策群力”之演說,說道:“吾浙民眾知識較他省為優,西湖岸上之烈士墓,紀念當存。此非有知識者之作而為何?”
  又說:“紹興,乃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地,報仇雪恥之邦,當奮發圖強,推翻專制殘餘,建立民主共和。前有徐、秋、陶三烈士,於光覆事業,功莫大焉!後有諸君,步其後而上,建設複國,壯我中華,前途無量!”
  便餐後,中山一行即往徐公祠,祭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三烈士。
  在中山先生的帶領下,眾人行三鞠躬禮,瞻仰先賢遺像,撫今追昔,慨歎而回。
  午後,在紹興縣知事宋承家租借了當時紹興唯一的一艘明瓦畫舫,即張天漢家的“煙波畫舫”號,沿河遊覽。中山等人行至禹陵下船,進禹王廟,謁大禹神像。
  接著,登空石亭,觀岣嶁碑後,複至南鎮廟,仰望香爐峰。其間,中山問左右,曰:“有秦始皇石刻否?”回說:“不知。”
  夕陽西下之時,中山先生乘轎入嵇山門,回布業會館。
  至晚,紹興布業鉅賈陶萌軒設宴款待。
  席間,中山先生又一次談及“振業實業於社會大有裨益”,為浙東發展錦上添花。在場者聽了,無不深感受益菲淺。
  21日晨,中山諸人又乘“煙波畫舫”出遊鑒湖。
  先生端坐船中,放眼湖山,興致甚佳。只見湖上有眾多漁舟、漁舍、竹箔、石橋、拱橋,歎道:“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果真名不虛傳!”
  下船後,到南宋詩人陸游賦詩之所,快閣,進“逍遙樓”,賞陸遊之“飲酒亭”。
  接著,回到“煙波畫舫”號,去婁宮乘坐天章寺僧法燦和尚專為遊客所備之騾子,騾背配有兜轎,中山先生諸人騎騾前往蘭亭。
  到了蘭亭,先遊覽鵝池、王右軍祠、及墨華亭、墨池等,瞻仰了康熙摹文、乾隆詩刻禦碑亭,接下來去了“唐林二義士葬”和“宋陵遺銳之天章寺”。
  下午,仍坐畫舫至五雲門外五裡之東湖,先到陶社祭陶成章烈士。
  陶社同人列隊迎候。中山為陶社手書:“氣壯河山”四字。
  出陶社,坐畫舫行三十裡,去孫端鎮訪上亭園,瞻仰明末鄉賢朱舜水遺像。
  中山諸人到訪紹興,行程匆匆,陳去病自始至終侍隨左右,耳濡目染,有感而發,作《會稽游應耿公教》詩,描繪了當時情景,曰:“我公好遊兼好奇,越中父老欣相隨;
  畫漿朝從鑒湖汛,巾車晚向蘭亭嬉;
  峨峨大舫抑何麗,寧知滲焉同漏卮;
  長年把艫不暇顧,公獨笑謂能補之;
  褰裳箕踞不一瞬,泯然無縫如天衣;
  自來賢聖不世出,補天補袞隨其宜;
  公本素具回天返日之妙手,力驅胡虜還皇羲;
  金甌乍固責未卸,牛刀小試寧嫌疲;
  沖波直上自容與,中流膠解何憂疑;
  宣防既塞漢武喜,憑公探奇禹穴搜秦碑。”
  中山普陀奇遇
  (1916年)8月22 日晨,中山等人由孫端鎮渡曹娥江,至百官鎮,換乘火車經余姚至寧波。到了寧波,在各界歡迎會上,作了寧波發展之概要的演講,說道,國家之富強,除了必須振興實業以外,還要講求水利,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24日,中山等人又乘健康號艦至舟山群島勘察形勢。
  中山先生登島巡視後,歎曰:“得此地(舟山)自開商以來,必勝寧波矣!”
  次日,報端明載,同行者有胡漢民、鄧家彥、朱卓文、周佩箴、陳去病。
  25日,中山率眾登普陀島。上岸後,巧遇北京法源寺僧人道階。
  中山先生由普濟寺僧了餘,以及道階的陪同下,暢遊佛頂山。行至慧濟寺時,遙見慧濟寺前祥光四射,繚繞不去。寺前矗立著一座彩色牌樓,仙葩組錦,寶幢飄浮,似有無數僧人,盛服排列,似出迎狀。中山邊走邊想,此景霎時消失。
  中山先生急問左右,見否?
  眾人皆曰:“未見。”
  中山進入寺院,遇見住持,上前打探,回話,寺院未派和尚出迎。
  隨行者鹹稱奇矣!
  晚間,中山諸人在寺院用齋,又談及剛才所見志與瑞相。齋後,了余法師請中山先生題字留念,中山命去病代筆,寫下了《遊普陀志奇》一文。記敘了所見所聞:“餘腦中寺無神棄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乎佛頂台時,仰乎間大有宇宙在乎乎之概,而空碧濤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徑,無似此清勝者,耳聽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即形代而意消。鳴呼!此神明之所以內通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鏜塔聲中急向梵音洞而馳。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孫文志。”(原文)此文經中山審定,蓋有中山的“月白風清”章,此文留在寺內,並以中山名義刻石勒碑於普陀淨土庵。(刊上海《民國日報》1915年8月連續報導改寫)
  1934年,《遊普陀山志奇》一文發表在《佛教日報》上,轟動一時。
  在旅途閒暇時,去病向中山先生自敘家世,父叔早年辭世,母親倪氏含辛茹苦,將自己教養成人。中山先生邊聽,邊記,頗為認真。
  去病說到,此次將回鄉,將代母親撰寫墓碑銘志,請中山先生為墓園題寫坊額。
  中山聽了,欣然命筆,寫道:“二陳之墓”。後刻石造坊樹於墓門。
  中山訪三門
  離開普陀後,中山一行乘健康艦續行至三門。三門,自古就被視為一個荒僻邊陲之地,無人關注,直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意國公使向清廷提議租借三門灣,才令各方如夢初醒。
  意國租借三門絕非一時之興,他們對三門的區位、地形、物產等做了周密考察。誠如所言,“若非據幟先登,綢繆未雨,倘別國複從而覬覦。今若開設商港,則士卒梭巡,既可清萑苻之淵藪,農民麋至,即可化瘠壤為膏腴,予以報部升科,一舉而數善備,似於安內攘外兩端,不無裨益。”
  三門灣處於全國海岸線的中心,為浙東門戶,灣內島嶼星布,環山濱海,島嶼紛列,可藏巨艦,成天然之遮罩。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灣口漁山,海輪由南洋及閩粵各埠馳至滬、津者,必以此山為航標。其時,中山先生正在構築東方大港之想,實地觀察後,已了然於心。
  陳去病聆聽中山暢談象山形勢,深感中華大地,千年沉睡,一朝奮起,翻天覆地,有望雄立東方,傲視全球,興奮之餘,作《象山港即事》一詩,曰:“浙東多海灣,灣灣盡開坼;
  最奇為象山,中閎亦外窄;
  既可資保障,複是容深舶;
  所以籌國防,茲焉動規畫。”

  浙東向以港灣著稱,海灣開闊。尤以象山港為最,裡寬外窄,既可守,船舶又可避風避浪。去病在詩中描述了中山先生雄心勃勃,開創宏圖大業之想:
  “悠忽複經年,任付魚龍宅;
  德也既未孚,險棄徒堪惜;
  居安竟忘危,臨危問何益?
  偉哉香山公,雄圖托遊跡。”

  最後一段,描述了中山浮舟海上,胸懷遠志:
  “既探禹穴奇,複不憚遠役;
  萬頃覽蒼茫,一泓泛澄碧;
  舢板隘如蠶,幾不容片席;
  賓從都折還,公獨窮幽僻;
  爰知弘毅士,抱負自雄碩;
  寧同山澤臒,忘情任所適;
  涼飆送遠空,清輝淡秋夕;
  公也竟歸來,歡呼一浮白。”

  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稱三門灣為“中國實業之要港”。各方聞訊,大為振奮,有志者紛至遝來,由此,三門開發一時炙手可熱。
注:陳去病(1875-1933),吳江同裡人,南社創始者之一,詩人,東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多年,其詩多蒼涼悲壯。

(章 咸╱台州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