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在其老年大學聽講時,老師講到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特別講了誠實守信的原則,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些認識和見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一個人的資信記錄,是指一個人的負責任的能力,不是簡單的道德人品問題。誠信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反映,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品德。
誠信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無論是夫妻、朋友還是同事甚至是陌生人,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講求的都是真情流露,這是建立在真誠表達、無欲無求基礎之上的。
誠信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資本,一個人糟蹋自己的信用,無異於在拿自己的人格做關買賣,賣得越多,留下的也就越少。我們只有事事以“信”為重,才會有“信”滿天下的一天,到時,我們的人脈也會遍布天下。
如果你能夠憑著良好的誠信,讓別人在心裡承認你、信任你,那麼你就有了交天下友的巨大資本。
如果要贏得高朋滿座,首先要對別人講誠信,只有如此才能獲得人家對自己的信任,與之結為朋友。只要你學會了講究誠信,其所帶來的收益要比獲得千萬財富更足以自豪。
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懂得誠信對於人們建築人脈的重要意義。大多數人都無意中在自己拓展人脈的路上設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礙。他們因不守誠信常常使一些有意和他深交的人感到失望。
孔子講“民無信不立”。孟子說“言有而有信,人無信而不交”。墨子云:“言不信者,行不果。”所有這些無不強調了誠信是一種承諾,一種保證,一種真誠;講誠信就是一諾千里。
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中,“誠信”二字的分量可謂沉甸甸的。因為講誠信,劉備充分信任、重用諸葛亮,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同樣因為講誠信,諸葛亮知恩圖報,輔佐後主,力保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因為講誠信,關羽銘記“桃園結義”的誓言,“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歷盡千辛萬苦也要回到劉備身邊。人們崇拜諸葛亮,敬仰關羽,就是崇拜、敬仰他們這種恪守誠信的可貴品質。
一些年輕人認為:一個人的誠信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一個人有錢,有雄厚資本,就象徵著有誠信。這種想法是極端錯誤的。講誠信在於身體力行,一個人是否講誠信不取決於他的財富,而取決於他對待別人是否有一顆誠實守信的心。
不管在哪個時代,人們都不能離群索居。人和人之間要有順暢的交流溝通,彼此尋求寄托與撫慰,這是對個體存在的認證,更是對生存狀態的肯定。而彼此認同的產生其實就是一個彼此信任、互相接納、多元包容的過程。作為社會的最小個體,我們不能強求別人重守承諾,但我們自己要做到真誠守信,信任他人。
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要獲得別人情感認同,不斷取得信任,就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從小事做起,友善待人。要知道,不管時代怎麼變,誠信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不會變,也不能變。
所謂“信,誠也”,指的就是心口合一。一個人必須先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然後才能獲得他人的真誠和信任。中國歷來有“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說法,指的就是做人要重諾言、守信用。
一個講誠信的人,他的自我是純真的、穩定的、健康的,體現出一種理想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為他人所信賴。率真是真誠的另外一種重要品質,它指的是一個人能如實地展現自己,不自欺欺人,這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自尊自重。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對自己要城市,才不會對任何人欺詐。”因而,真誠和守信用是一個人自尊自重的表現。
一個人誠實守信與否,設計他是否有自尊自重的素質。西塞羅說:“沒有誠信,哪來尊嚴?”誠信的人必然能夠得到他人誠信的回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要以誠待人,相信他人,這應當是交友處世第一原則。要知道:“隱瞞真實,就是騙自己。”至於他人會對我們怎樣,那是另外一回事。在實際的交往中,我們自然能夠積累經驗,用不著過於擔心被矇騙。
在這個時代,人格信譽是自身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誠信的人 他的一生將因此擁有更多人脈,更多成功的機會,從而受益無窮。
我個人,一生做到遵守誠信的原則,說到做到,承諾了的就敢於擔當;一生公正行事,清廉做人;在工作崗位一直做到滿花甲,完完滿滿退出歷史舞台。自己也覺得實屬不易。
(毛榮耀/景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