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中國人的年

金建楷

  伴隨年節歌的節律,人們忙忙碌碌地來到了“年”的腳下。“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人們習慣地把度過這新故交替的除夕,稱作“過年”。噢,年是那樣的神聖,那樣的迷離!
然而,“年”是什麼?
  一曰:“年”是一個沉甸甸的穀穗。就漢字的“年”而言,它是穀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爾雅·釋天》曰:“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二曰:“年”是一隻惡狠狠的怪獸。在民俗信仰中有這樣一段傳說:“年”這只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裡,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氾濫,於是人們只好搬到高處去避難。有一年除夕,正當人們奔走避難的時候,卻來了個乞討的老頭,執意要留在村裡,說是要幫大家趕走怪物。且說那“年”來到村頭,見一戶人家門口貼著紅紙,院子裡燈火通明,屋裡有個穿紅袍的老頭,手拿兩把菜刀剁個不停,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年”一見此情景,便逃回到海裡——原來他最怕紅色和刀砧之聲。後來,人們為了不再受到“年”的侵擾,便在除夕貼上紅色對聯、張掛彩燈、穿紅著綠、攏旺柴火;北方人剁肉餡、包餃子,南方人熬甜羹、擺年飯……
  也是為了慶祝,人們著實有感興趣的事:“年”是老婆子的年糕,老爺子的呢帽,野小子的花炮,卡拉ok的門票;“年”城裡人饋贈互訪,鄉下人土儀奔忙;還有發獎金的紅包,餐桌上的佳餚;在孩子的記憶中,“年”可是摘掉肩上沉重的書包,有各式各樣的嬉戲競跑;“年”爸爸媽媽特別寬容,臉上總帶笑。要聽故事還可投入爺爺奶奶的懷抱;“年”窗外的霓虹燈加倍閃耀,盼只盼“春節晚會”早點來到……
  人們不是昵稱除夕是“難忘的今宵”而今宵過去是新年,給人以希望,讓人亢奮。因此“年”又是七彩繽紛的畫布,五彩斑斕的花卉,人們擺迎春、插梅枝,其用意都是在辭舊迎新。正是這種歲時更新的意義,便牽扯打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調動大車小車千萬輛,運送旅客早日回家園。這既是民俗信仰,又是社會信念!
  在這沉甸甸的除夕夜裡,藏著對神明、祖先以及萬物的感激,這感激變成了香火、肴饌以虔敬的目光、謹慎的言行;在這沉甸甸的除夕夜裡,年夜飯飄溢著友誼親情,年節酒蘊涵著鄉誼國情。清人周宗泰在《竹枝詞》中寫道:
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
下箸頻頻聽讖語,家家家裡闔家歡。

“過大年”是中國最大的團圓節日,千家萬戶沉浸在吉祥歡慶的氣氛中,它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大節,也是民族大家共慶團圓的好日子。然而各民族又有自己的慶祝特色,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節日風尚。
臺灣族:除夕習俗和大陸大致相似,但它顯著帶有海島風光特色。臺灣,氣候和暖,四時花卉芬芳。初春時,荷花獻歲,菊花迎年。家家桌上供有多種花卉,以荷菊為主。張湄詩曰:“荷花度臘菊迎年”,何澄也雲:“迎歲荷新菊迎年。”有人說,這和大陸的閩地略有相似。有首清代《竹枝詞》介紹說:
逢開冬日菊迎年, 風物雲何此變遷。
可是東瀛天氣暖, 唐花不及此娟娟。

  和大陸一樣,臺灣民眾迎神祭族,拜年春宴,賀天公(玉皇大帝)、訪親友,身著豔麗新裝,迎接美好春光。正月初一,臺灣人稱為“新正”,淩晨燃燭點香放鞭炮,開門大吉賀新春,俗稱“開春”,走出大門第一步,叫做“出行”,向親友拜年,名叫“賀正”。
  寶島臺灣春節的民俗:“歲時不改舊,信是漢山川”(梁啟超《臺灣雜詩》),這裡的風土真如郭曼鋤的《竹枝詞》所說:“錦繡河山稱大陸,風光旖旎數臺灣”說明中華山河風光統為一體,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不可分離!
  蒙古族:將春節稱為“白節”。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初一,一大早穿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接著為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
  藏族:除夕那天,在打掃乾淨的灶房正中牆上,撒上“八吉祥徽”,畫上表示太陽和月亮的圖案,房梁上畫很多白粉點,表示人丁興旺,糧食滿倉。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打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或大家圓成圈,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跳起鍋莊舞、弦子舞,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這時長輩祝大家“紮西德勒(吉祥如意)”或“洛爾桑”(新年好),晚輩們回祝“身體健康,永遠幸福”,然後吃土耙(藏語叫“古突”)和酥油煎的人參果,飲青稞酒。這天,各家基本上閉門歡聚,互不走訪……
  苗族:湘西苗族,每當大年三十傍晚,闔家炒好香臘肉,做好酸魚等特有佳餚和備好包穀燒酒時,已是歡歡樂樂吃“團圓飯”的時刻了。但在此時,全家還不能入席吃團圓飯,主人先在門前掛出懶力巴枝條、包泡刺藤、菖蒲,借此隔除邪氣,消除災難。接著主人戴上鋼盔,穿上鎧甲,手裡操著一支尖梭標,在大門外兩眼不時窺視寨外,一防饑餓的野獸竄進寨來,還防外族侵犯。因此,苗族祖先每逢除夕良宵,家家都要手持武器,為保衛幸福的年關而全副武裝地戒備著,年長日久,逐漸演變成了特異的年俗,富有鮮明的特色。
  赫哲族: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的意思。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衣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的禮俗招待。
  其他如壯族除夕夜“迎新火”活動;彝族:同跳“阿細跳月”;納西族在自家門前栽松、柏、黃栗樹;哈尼族:除夕做鍋粑,新年蕩秋千……如此等等,因限於篇幅,不允許一一詳述。歡歡喜喜過大年是中華各族人民同慶團圓的節日,不同習俗凝聚在一個祖國大家庭共同的信念裡;節日的文化又似一條連筋的團結紐帶,使各族人民的血脈相連、心心相印…因而“夏曆元旦”的道地名字,應叫做“中國人的年”。

(金建楷∕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