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未來展望 《台北花園公墓》 《浙江月刊》 《台浙天地季刊》 《友站連結》  
      墓園介紹風光寫真交通指引相關訊息福地Q&A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墓 管 會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歲時百問》謂之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亦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可知,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也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後變成慎終追遠的節日,相傳則與寒食節有關。依民間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而流亡國外,一日因缺糧而饑餓異常,隨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塊肉,煮了肉湯給重耳喝。重耳於恢復元氣,發現後心中自是十分感激。結束十九年流亡後,重耳回國成為晉文公,重賞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而介之推則已帶著母親隱居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藉此逼出介之推。不料,大火燒山,火勢難以控制,竟將介之推母子燒死。後來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乃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不過,經後人考證,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似與介子推無關。
  農曆的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因時隔甚近,為方便連續假期,唐朝已將寒食與清明並稱。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習俗豐厚,三者相結合後,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其中掃墓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民間相繼倣傚,由於日期接近,於宋代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掃墓,是寒食節的習俗,而水邊散步、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的習俗,後來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俗,從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年內的大節日,於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就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民國24年中華民國政府更明定四月五日為「民族掃墓節」。民國110年台北花園公墓的清明法會,已在胡理事長指示下,做好設施維護、分區割草等準備工作,歡迎浙籍鄉親蒞臨這山環水抱、四靈皆備、景色清幽之境,踏青、掃墓與追念先人,並請小心火燭。


台北花園公墓之日出與雲海

(浙江月刊 第624期)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會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77號2樓
電話:(02)2363-5607;(02)2363-0581 傳真:(02)2362-8440 E-mail:tpzheji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