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洋漁村下就是碧波盈盈的烏溪江庫區。
烏溪江,古稱東溪,又稱周公源,為衢江一級支流。
烏溪江水庫是衢州市區及周邊多個縣市的「大水缸」,是錢塘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功能水源。
水上,搭起養魚的網箱,投下捕魚的誘捕工具。水因為人而熱鬧,人也因為有水的滋潤而世代生息。
網魚 致生態失衡
8月22日中午,衢江區嶺洋鄉境內烏溪江壩區,一個三面臨水依山而成的漁家樂集中點——嶺洋漁村,前巒山莊老闆余雲富正招呼著來吃飯的客人們。
「雙休日生意特別好,今天接待了120多人,大部分客人都是來烏溪江庫區休閒避暑的遊客。」剛給一桌遊客上完水果,余雲富擦了一把汗。他這裡有道烏溪江魚頭煲的名菜,很多客人都是衝著這道菜來的。一條十多斤重的大魚放在砂鍋裡,用炭火燉著,鮮美的魚肉讓客人們大快朵頤。
別看現在風風光光,前些年,烏溪江的水中生態一度失衡過。
上世紀80年代,烏溪江庫區的幾個漁民從外地學來了燈光誘捕網魚的方法,一個晚上網上來的大魚小魚能賣到近百元。嘗到甜頭的漁民們紛紛開始效仿,庫區最多的時候有600多只燈光誘捕魚箱和300多只養殖網箱,總面積達七萬多平方米。
今年40歲的余雲富是土生土長的烏溪江人。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01年,他在烏溪江庫區搞起了水上網箱養殖,成為水上養殖大戶。
由於燈光誘捕網眼小,小魚、毛蝦一網打盡,是一種滅絕性的捕撈方式,造成了水中各類魚種銳減,水中生物食物鏈遭到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網箱養殖需要投飼料,會造成部分水域富營養化,這誘發水生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2007年6月,由於降水少、氣溫高等綜合因素,生態失衡的後果爆發了。
「我是第一次看到烏溪江水質變得這麼渾濁,當時特別擔心會影響到我剛放下去的魚苗。」3年前的情景,余雲富還是記憶猶新,這個喝烏溪江水長大的漢子,並沒有意識到會改變他的生活。
衢江區政府當即開展烏溪江流域燈光誘捕和網箱養殖整治,制定相應的補償政策,引導庫區漁民拆除了燈光誘捕、網箱養殖漁具。
當時,余雲富的網箱養殖初具規模,很多魚苗都是剛放下去不久,如果拆除網箱,他的損失非常大。當時負責動員漁民拆除網箱的嶺洋鄉鄉幹部溫卸生回憶說,他提著幾瓶黃酒到余雲富家做工作,希望他能配合整治工作早日將網箱拆除,在酒桌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結果被余雲富灌得不省人事。
「很多網箱養殖的漁民們當時都在觀望,作為養殖大戶,鄉幹部希望我能起帶頭作用。」2008年5月,帶著複雜的心情,余雲富開始動手拆除他的網箱。為了減少損失,他將魚苗運到其他可以養殖的地方,3個月後,他在庫區的魚箱全部拆除完畢。
不捕魚 同樣能靠水吃水
水裡的生態鏈是平衡了,可人類呢?
為了給上岸的漁民們謀出路,嶺洋鄉政府在壩區建起嶺洋漁村,種上花草、鋪好道路、通上有線電視,引導漁民上岸辦漁家樂旅遊。水庫的魚還能接著捕,但有一個條件,只能捕個頭在一斤以上的大魚,以維持水中的生態平衡。這個建議得到了許多村民的響應,一個漁家樂村就這樣建起來了。
2009年9月,余雲富租下了衢州市航管處的廢棄倉庫,東拼西湊籌集了130萬元資金,開起了漁家樂。
「我們只有好好愛護水資源和環境,才能讓自己多賺錢。」余雲富說,現在漁村的廢水處理池建成了,產生的垃圾也將被統一處理。
一家鋼鐵企業變身飲用水企業的故事,更加演繹了靠水吃水的真諦。
2008年7月,一家投資200多萬元、年產5萬噸天然飲用水的企業在衢江區湖南鎮項家村正式竣工投產。這家企業的前身是衢江區聯合特鋼公司,曾是衢江區第一家實現產值超千萬、利稅超百萬的企業。2005年,企業決定轉產,利用原有廠房和烏溪江水資源開發天然飲用水,註冊了「烏溪山泉」的商標。
「只要把優質水資源有效利用起來,也能夠推動企業發展,同時為地方解決一些問題。」由於企業生產的飲用水目前還處在推廣過程中,7月份企業剛生產出一批礦泉水,只有廠長張勝山在廠裡留守。58歲的他是桐廬人,他說,留下來,是捨不得這裡的好水。
擰開一瓶「烏溪山泉」,入口清醇甘洌。「前不久,我拿著水樣去衢州市質監局檢測中心,各項指標都達到標準,屬於優質水。」張勝山說,他們生產的天然飲用水,采自烏溪江庫底近百米深的深層水,優於國家天然飲用水標準。
養魚 養出一池好生態
湖南村邊上就是烏溪江,原先湖南溪的入江口水面上,經常有很多的垃圾打轉。為了全市人民能喝上乾淨水,2006年3月,總投資300餘萬元、日處理污水 30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在烏溪江江畔開建,當地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污水池進行生化處理。「現在,集鎮範圍產生的生活污水都能達標排放。」副鎮長夏志根說。
但在同時,庫區生豬養殖業的污染問題也日益明顯,直接威脅飲用水安全。
2007年6月,衢江區出台了《衢江區烏溪江飲用水源保護區養殖業污染整治工作方案》,計劃利用兩年半時間,對烏溪江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年存欄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散養戶和水產養殖採取鼓勵異地搬遷、壓縮養殖規模、建設沼氣池、拆除庫灣圍欄養殖和網箱養殖等措施,減少污染排放總量。
湖南鎮湖南村村主任余高峰是村裡的養豬大戶。「當時鎮政府領導找我談話,希望我能以大局為重,響應政府號召,將豬舍搬出庫區。」余高峰深知養豬場搬遷,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但作為幹部,他必須顧全大局。
養豬場搬遷完畢,他只留下了40多頭母豬,損失幾百萬元,一切從零開始。
與此同時,政府在庫區設立禁漁期,取締電瓶捕魚行為,並在近年通過投放白鰱、花鰱等1000多萬尾魚苗,淨化水質,保持水體生態平衡,消除富營養化現象。
7月4日,在衢江區湖南鎮水庫的溪東碼頭,水利局工作人員把240萬尾鰱魚和120萬尾鱅魚投放到水中,烏溪江中又多了一批「清道伕」。
鰱魚和鱅魚以浮游生物為食物,它們能淨化水質。自2007年夏天開始,衢江區花費47萬多元,向烏溪江投放鰱魚、鱅魚600多萬尾,今年冬季還計劃投放20萬元的魚苗,近4年的魚苗投放量相當於前40年的總和。隨著水環境好轉,土著魚種斑鱖和大眼華鯿等魚種增多。
至此,衢江區毅然關停整治污染企業、拆除燈光誘捕和網箱養殖漁具、引導村民下山出庫異地脫貧的行動取得成功,提前一年完成浙江省下達的「十一五」期間污染物減排任務,烏溪江庫區也在去年成功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一江如鏡,原本的庫區居民在岸邊演繹著新的靠水吃水的故事。(徐曉)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