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清遠湖山見故鄉-沈尹默與湖州

徐 勇

  沈尹默一生中曾經兩次回到祖籍地湖州,一次是一九○七年回到湖州任教於南潯正蒙學社和湖州府中學堂,居湖近三年時間。一次是一九六三年秋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蒞臨湖州視察,逗留近三天時間。

帖學旗幟 一代大師
  沈尹默生於一八八三年六月十一日,出生地在陝西定遠,吳興(今湖州)竹墩村人,祖父沈際清是前清解元,才思敏捷,詩文倚馬可待,隨左宗棠入陝,曾任漢中府定遠廳同知,其父沈祖頤也在定遠做官,性喜吟詠,書法宗歐陽詢、趙孟頫。沈尹默家學淵源,從小就受父親薰陶,喜愛文學與書法,四歲入家塾讀書,隨塾師習黃自元《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年十三廣泛涉略了《紅樓夢》與《老子》以及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等詩人的作品。一九○三年父逝,舉家遷往長安,一九○五年與其弟沈兼士東渡扶桑求學,因經濟困難於一九○六年先回陝西,第二年奉母回故鄉吳興,居湖州承天寺巷,並執教於南潯正蒙學社、湖州府中學堂,一九○九年應聘去杭州,先後在浙江高等學堂、第一中學(杭高)、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教,參加了南社,並與陳獨秀、劉季平等相交。一九一三年受北大代理校長何燏時、預科學長胡仁源(湖州人)之聘,任教於北京大學,一九二○年再去日本西京大學進修,次年因眼病回國,不久,任北師大教授,一九二九年由蔡元培推薦,任河北教育廳長,一九三二年任北平大學校長,民國政府為了遏制學生運動,下令開除學生,沈尹默憤而辭職,到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兼孔德圖書館館長。一九三三年,他在上海第一次舉辦個人書法展,真草隸篆皆備,廣受好評。抗日戰爭期間去重慶,受于右任聘,任監察委員,他曾執筆上書彈劾政界要人孔祥熙、宋子文貪污誤國,至此書法益精,並喜畫墨竹,作篆刻。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沈尹默辭職寓居上海,以鬻字為生。一九四七年,他和沈邁士在南京大觀樓舉辦書畫展。
  上海解放後,歷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首創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積極推動祖國書法篆刻藝術的普及。文革中受到無理批鬥毆打,悲憤之餘,將大批墨寶棄之橫濱河中,付之東流。因患病失治,一九七一年六月一日逝世。沈尹默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和陳獨秀、錢玄同、胡適、李大釗、高一涵輪流主編《新青年》,當時新青年編委還有魯迅、劉半農、宋春舫等。《新青年》宣傳新思想,提倡新文化,《新青年》編委都是北大教授,北大因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在蔡元培執掌北大之前,沈尹默真誠歡迎蔡元培治校,蔡元培親自拜訪沈尹默,採納了他提出的建議,改革北大舊習,薈萃了當時一批精英人物,科學和民主的思想由此而迅速傳播開來。當時的五四先驅首先嘗試文學革命,沈尹默寫了散文詩〈月夜〉發表在《新青年》上,〈月夜〉被稱為中國第一首散文詩(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胡適當時在給友人信中稱譽為「幾百年來那有這樣的好詩」。沈尹默不僅是新詩的宣導者,也是一代詞學大家,對中國傳統詩詞有著極深的造詣,他的詩詞得到朱孝臧、夏敬觀、夏承燾等古詩詞大家的高度評價。五四前後的北大,集中了一批湖州籍人士,任教師的有崔適、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沈邁士、錢稻孫、宋春舫、徐森玉、章鴻釗、俞同奎、張乃燕、任鴻雋、朱家驊等,還有曾任預科學長、工科學長、校長的胡仁源,同時求學於北大的有茅盾(沈雁冰)和俞平伯,當時在《新青年》發表文章的還有湖州人戴季陶和李次九,由此可見,湖州人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貢獻也是很大的。
  作為一代書法大師,沈尹默的書法藝術對後世的影響尤為深遠,他的書法出入二王,精研北碑,又涉略智永、米芾、虞世南、褚遂良諸家,博採眾長,又自出機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書法凝煉渾厚,妍妙風流,稱為「梅花體」,被譽為一代書法大師。習書之餘,他還深研筆法,著有《執筆五字法》,還著有《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秋明詩詞鈔》、《秋明長短句》等。

流連桑梓 勤學不輟
  沈尹默從日本回國後,與母親一起遷歸故鄉湖州,他和大哥沈士遠決定把家安置在湖州,沈家人在家鄉住了近三年時間,直到沈氏兄弟在杭州生活安定下來,才將家人接到杭州。在此之前,大哥沈士遠已在南潯正蒙學社任教,沈尹默一九○七年初回到湖州後,就應聘到南潯正蒙學社擔任教師。正蒙學社是南潯「四象八牛」中「四象」之一張頌賢的孫子張增熙(字弁群,張靜江的長兄)考察歐美教育後,於一九○二年創辦的新式學堂,該校為兩等小學堂,他在南潯住宅的東首,創辦正蒙學社,校舍就建在東柵龐氏「宜園」西鄰,聘雙林曹勵金為主任,協理校務,新塍彭周鼎為體育教師,朱家驊、葉楚傖、張乃燕等均為該校學生。一九○五年,朱家驊十三歲時進入正蒙學社求學,兩位具有新思想的老師梁仲愷和沈士遠給予他現代文明的啟蒙。沈尹默來到正蒙學社時,朱家驊仍在學校,沈尹默對他的影響很大,後來朱家驊留學回國,也是沈尹默介紹他任教北京大學,成為當時北大最年輕的教授。夏天,正蒙學社因不合新學制停辦,沈尹默又經人介紹到湖州府中學堂任教,學堂監督(校長)沈譜琴是本家族叔,沈譜琴(1873—1939)是湖州菱湖下昂竹墩村人,1906年冬從日本回國,不久擔任湖州府中學堂監督,其中包括三所學堂,師範傳習所和程安高等小學堂設在愛山書院舊址,府中學堂遷移三賢祠。同時,他又開設女學,在東街兩處私宅籌設一所吳興女學堂,招收女學生百餘人,請潘芸生任女學堂監督,聘請湯國梨(國學大師章太炎之妻)、村越信子(日本人,工藝美術教員)等人執教。潘芸生是留日學生,湖州人,曾任上海南洋公學、務本女塾教員。辛亥革命期間,沈譜琴、錢恂率領湖州府中學堂學生軍光復湖州。其後成立湖州臨時軍政分府,沈譜琴為軍政分府首長。
  沈尹默在此期間,生活較為安定,平時以學書為樂,讀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書部分,臨池不輟,先從執筆入手,每天清晨,通過指掌肘腕之間的平衡,進行執筆練習。由於經濟窘迫,沒有習字的書桌,就用兩隻箱子疊起來練習。他用尺大的毛邊紙,羊毫蘸淡墨臨寫,一紙一字,連續寫上一百張,待寫完後,又每張上臨四字,以後又在寫過的紙上寫行草。這樣的時間有兩年多,遂能懸腕書寫。這個時期也是他一生比較沉鬱的時期,他有一首詩這樣寫道:「白壁香車載別愁,繞城駿馬霎時休。不堪更向城東路,細草垂楊盡帶秋。」在湖州他還細研趙字「雍容遒麗,圓轉流美」的筆法,書藝大進。在吟詩作書之餘,每到春秋佳日,他還愛上古城牆頭放飛風箏,並在風箏上題字,成為別具一格的「風箏書法」,如有的風箏上就題著「與清風攜手,找白雲談心」的書法,後被人裝裱成小斗方掛軸。到七十年代,還有鄉人攜來一張用棉紙書寫的「天魂」兩字的斗方書法來求教同齡老畫家沈邁士,是否沈尹默年輕時所寫的「風箏書法」。
  在湖州,因為教書的緣故,沈尹默認識了很多人,包括張弁群、張靜江、曹勵金、朱祥生、俞寰澄、潘芸生、蔣汝藻、周慶雲等。他們彼此詩詞唱和,聚會雅集。有一次,沈尹默和俞寰澄、潘芸生等同遊湖州南郊古梅道觀,船過碧浪湖,突然刮起一陣狂風,驚濤駭浪,差點傾身水中。回來後,他賦詩一首,記述這次遭遇,詩為〈雨晴訪芸生歸而後作,因贈並寄寰澄〉:「坐愛微涼一散襟,酒杯還與澹相尋。閑身可飫風塵味,末俗難知道路心。劫急一秤終擾攘,雨鳴連日暗銷沉。前頭已試風波險,要與先生放浪吟。」詩後注云:「曾共芸生、寰澄遊雲巢,過碧浪湖,風大作幾覆舟」(時在1908年)。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重慶時期寫的〈憶湖州〉六首絕句中還有「當時擬借雲巢宿,風惡驚濤不可航」詩句,說明此次經歷刻骨銘心。
  俞寰澄對這首詩擊節讚賞,他又向南潯儒商好友蔣汝藻、周慶雲推薦了沈尹默。俞寰澄(1881—1967)原籍湖州雙林,生於德清新市;和梁希、王治心、李次九同學於歸安(今湖州)縣學,又曾求學於南潯,結識張靜江、張澹如兄弟,並一起經營珠寶業,和張靜江在巴黎結識孫中山先生,是早期同盟會員。還是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創始人之一,是著名金融家,也是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始人之一。蔣汝藻(1887—1954),南潯「四象八牛」中「八牛」之一蔣氏後裔,實業家、藏書家,他的藏書樓「密韻樓」曾聘王國維整理藏書,編纂《密韻樓藏書志》,不惜鉅資搜羅古籍善本,並刊刻叢書,勤於校勘,王國維以無限欽敬的口吻讚揚說:「余謂為子孫者如蔣孟蘋始可謂之能傳書矣!」,「今有孟蘋,然則蔣氏三世之精神風尚雖傳之百世可也。」周慶雲(1864—1933)也是南潯「四象八牛」中「八牛」之一周氏後裔,祖上以經營絲業起家,後從事鹽業,積資巨萬。周慶雲是一位典型的儒商,雅好詩文,酷愛收藏,勤於著述,有《南潯志》、《莫干山志》、《天目遊記》、《潯雅》、《潯溪詩征》等多種著述。和兩位鄉前輩交往,使沈尹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胸次。他們對其多有提攜,由於都在杭州辦有實業,還延攬沈尹默到省城任職,做些抄寫文稿的事宜。後經蔣汝藻介紹,沈尹默進入浙江高等學堂代課,走上了大學講堂。
  到杭州任教後,他仍傾心於書法藝術,一天,有位穿竹布長衫的青年來看沈尹默,自我介紹道:「我是陳仲甫,是劉三的同事,在杭州陸軍學校教文史,昨日晨在劉三壁上見到你寫的一首詩,詩很好,而字則俗在骨!」劉三就是江南名士劉季平,是沈尹默的好友。陳仲甫即陳獨秀,比沈尹默大四歲,初次見面就提出如此尖銳的問題,使沈尹默感到羞愧,但他並不耿耿於懷,而是虛懷若谷,誠懇接受。他說:「陳獨秀對我直率而中肯的批評的確使我茅塞頓開!我自幼受黃自元的影響太深了,取法不高,的確有些浪擲韶光,如今一語會心,使我今後有了方向。」於是他研究書法理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對其書法藝術發展起了深刻的影響。歷史學家、作家李敖評價沈尹默的書法:「他的書法,雖被陳獨秀奚落太俗,其實就神韻生動而言,實為中華民國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

鄉情難忘 山清水遠
  湖州東街承天寺巷路口,如今已是非常熱鬧的地段,在東街一端和月河街相望,一端又和環城東路毗鄰。湖州歷史上頗享盛名的華(花)樓橋也在月河街和東街的交接處。一代書法大師沈尹默的故居就坐落在承天寺巷路口,百川世家的西側。
  沈尹默故居原為其本家族叔、清末民初教育家沈譜琴的故宅(現百川世家所在也是故宅的一部分,一九八三年因一場大火焚毀,整個沈宅東西長100多米,南北長80多米,華屋連延,高牆挺立),一九○七年,沈譜琴和潘芸生開創湖州女子師範教育,創辦「吳興女校」,校址就在東門沈氏故宅,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湖州人)曾任這所學校的校長。沈尹默此時正好在湖州,執教於沈譜琴任監督的湖州府中學堂。
  現在沈氏故宅有三進,二十多間房屋,在彎口處有一花壇,沈尹默當時居住在「鴻志堂」。一九六三年,他曾由當時浙江省圖書館館長、西泠印社社長、書法家張宗祥陪同回到故鄉,造訪了王一品筆莊,漫步愛山台、韻海樓和駱駝橋,並為墨妙亭、韻海樓題寫了匾額,還考證了天甯寺趙孟頫書寫的「天甯萬壽禪寺」六個石刻大字,對當時還年輕的書法家李英書寫的「人民公園」四字榜書很為稱讚。他有〈採桑子〉詞一首抒懷:「眼明今日湖州路,原野秋陽,新樣風光,清遠湖山見故鄉。太平時代人難老,八十尋常,文藝逢場,要為工農服務忙。」
  沈尹默這次回到湖州,是從上海到杭州,參加西泠印社60周年慶祝活動,會議結束後,隨當時的浙江省委書記霍士廉、省政府秘書長王黎夫,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前來視察,老友張宗祥先生一起同來。到達第一天,下榻在湖州賓館,行裝甫卸,就到黃沙路王一品筆莊,與筆工促膝暢談製筆技藝。又當眾揮毫試筆,沈尹默在四尺宣紙上用楂筆寫了「弘逸」兩個大字,張宗祥接著寫了「圓健」兩字,還用「玉筍」寫了《西廂記》中的一句「筆尖兒橫掃五千人」。在筆莊負責人費在山的提議下,沈尹默和張宗祥合作了一幅〈風竹圖〉,沈尹默鋪紙染毫,畫了一簇風竹,張宗祥在竹旁添了一叢菊花,又題跋云:「尹默畫竹以書法出之,余畫菊,既非畫法,亦非書法,真可笑也,留此笑跡在湖州供人大笑。」沈尹默隨即加了一首詩:「胸無成竹卻畫竹,賴他黃菊補不足。謂為清秋二友圖,閬老自謙也多餘」。次日,沈尹默與夫人褚保權參觀了湖州博物館,博物館慎微之、邱鴻炘、張葆明等接待。當時館址在人民公園北隅愛山書院舊址(今愛山廣場),也是沈尹默曾任教的湖州府中學堂校舍,他們還參觀了墨妙亭、韻海樓、愛山台等名勝古跡。沈尹默在「鄰碧樓」東廂廳為博物館留下幾幀墨寶,包括墨妙亭、韻海樓和〈採桑子•清遠湖山〉詞等。老友、湖州市政協副主席楊莘耜也陪同視察,並在愛山台前合影留念。沈尹默說,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錢玄同之兄錢恂,在這個地方教過書。他還記得邱鴻炘父親邱壽銘在此讀書的情形。沈尹默接著說:「雁冰(茅盾)也在這個學堂讀過書呢!」下午,考察了天寧寺舊址,沈尹默仔細察看了趙孟頫榜書「天甯萬壽禪寺」六字大石碑,說「靠得住,是真跡,這樣大的字,存世甚少。」肯定了其為趙孟頫真跡。晚上,又向博物館邱鴻炘詳細瞭解了湖州丘城遺址、錢山漾遺址的發掘成果。當時的湖州市長百友介紹了湖州經濟發展情況。墨妙亭為宋代湖州知州孫覺於熙寧四年(1071)所建,請蘇軾作詩為記,集境內自漢至宋碑碣築亭貯之。蘇軾有〈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和〈墨妙亭記〉。韻海樓是顏真卿於唐.大曆八年(773)任湖州刺史時在府治後建立,延諸名士如陸羽皎然等在此作字書《韻海境源》。愛山台是南宋時郡丞汪泰亨取蘇軾〈遊道場山河山詩〉中「尚愛此山看不足」詩意創建,歷代文人多有雅集,如清康熙七年三月三上巳日,湖州知府吳綺邀集吳梅村等著名文人在此舉行雅集,吳梅村作有〈愛山台禊飲序〉。
  沈尹默在他一生的關鍵時期,都得到了湖州鄉親的幫助,一九○三年,父親沈祖頤在漢中府定遠廳任上去世,家中失去頂樑柱,沈尹默獨自上西安謀生,遇到曾任長安知縣的同鄉蔡寶善,蔡寶善原籍湖州德清,曾任京師大學堂提調和陝西寶雞、興平、三原、長安等縣知縣。蔡寶善進士出身,和同邑朴學大師俞樾之孫、光緒探花俞陛雲同科。為人耿直,喜結交才俊之士,詩詞清雅,婉轉多姿。書法追蹤包世臣,結構整飭,碑意盎然。沈尹默在蔡寶善影響下,也對包世臣的書學思想發生了興趣,又認識到在妍美流便,秀逸瀟灑的書帖之外,另有雄渾剛健的碑體藝術。這些具有啟蒙作用的交往,對沈尹默後來的書法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九○五年十月,沈尹默和弟弟沈兼士自費留學日本,蔡寶善出發前已寫信給湖州同鄉許炳堃,托其照顧沈氏兄弟。抵達日本時,他們受到了許炳堃的熱情接待。許炳堃是湖州德清人,著名教育家,一九○三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回國後,在浙江從事教育,任浙江省立中等工業學堂監督、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校長,浙江省教育會會長,是教育界的風雲人物,一九一二年春節,許炳堃拜訪沈尹默,鼓勵他去北京大學任教,由於許炳堃的鼎力推薦,工科學長、代理校長何燏時,預科學長胡仁源邀請沈尹默赴北京大學教書。胡仁源是湖州埭溪人,畢業於日本仙台高等學校及英國待爾模大學。回國後任京師大學堂文科學長、北京大學預科學長和工科學長,一九一四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是蔡元培的前任。一九一三年二月,沈尹默赴北京大學任教職。沈尹默通過弟弟沈兼士認識了章太炎門下的眾多弟子,其中包括錢玄同、朱希祖、馬裕藻、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等。在杭州還認識了錢恂(錢玄同之兄)、蘇曼殊、馬一浮、沈鈞儒、包公超(湖州人)、孫智敏等。一九一二年九月,沈尹默和錢玄同在杭州浙江官立第一中學堂同事,錢玄同是湖州道場鄉鮑山人,此前在湖州府中學堂任國文教師,時在一九一○年,其兄錢恂,其侄錢稻孫此時都在湖州府中學堂任教。兩人交往密切,常結伴出遊,探親訪友,曾在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初的一天,結伴拜訪了寓居滬上的鄉賢、藝術大師吳昌碩,以及收藏家、學者、工商鉅子周慶雲。任職北京大學後,兩人同為《新青年》輪流主編,新文化運動的闖將,密切合作,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貢獻卓著。近代詞宗、湖州埭溪人朱孝臧(1857—1931)晚年推崇沈尹默之詞,一九○七年,沈尹默寫了〈風入松瓶荷〉一詞:「水風多處立娉婷,暗夜簇花明。畫橈過盡渾無影,蕩紅芳鴛夢曾醒。涼滿水晶宮闕,簾衣一夜秋生。寒漿素綆汲金瓶。供養水雲輕。未開先自愁搖落,有空房冷露香凝。三十六陂何處,一屏涼月無聲。」朱孝臧稱其「清雋欲絕」。曾題〈秋明小詞〉曰:「昔人謂倚聲一道大才易,清才難。君才可謂清矣!一卷冰雪文,避俗手自鐫。意必造極,語必同微,而以平淡之筆達之,在汳(同汴)宋與蘇、晁為近。把臂九能,殆無愧色,佩服佩服。」  一九四九年後,沈尹默定居上海,和湖州鄉親的交流一直頻繁,其中曾任王一品筆莊負責人的費在山向沈尹默多次請益。一九六一年底,時在湖州市商業局工作的費在山和店主任周鑫成,特地趕到上海拜訪沈尹默,將試製的新品湖筆請他試用,沈尹默當場揮毫試筆。沈尹默一邊看帶去的筆,一邊說湖州的毛筆全國聞名,我是湖州人,感到光榮,接著他從選毫、紮頭、入管等方面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見。新華社攝影記者章耕辛拍下了沈尹默試筆的場景,他書寫了陸遊〈學書〉一詩,一旁觀看的是手拿數支湖筆的周鑫成。這張照片發表在一九六二年一月十號的《新民晚報》頭版。費在山和沈尹默有近五年的交往,沈尹默告訴他年輕時回湖州,就住在東門華樓橋月河街附近的承天寺巷沈譜琴故宅。曾有詩句:「門前繫艇月河街,也向花(華)樓小住來」,費在山後請其四子沈令昕刻了一方「華樓舊家」的閒章,又請西泠印人韓登安刻了一方「家鄰秋明故居」以誌紀念。沈尹默還和他談起蘇東坡喜用雞毫筆一事,筆跡粗處像一團棉花,細處似一根髮絲。並用「吳興陸星槎製雞絨筆」寫了一幀橫幅,氣勢非凡,墨趣橫溢。曾任湖州博物館館長的邱鴻炘,一九六三年在湖州接待過沈尹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又和沈尹默四子、時在上海博物館工作的沈令昕保持聯繫,常去上海海倫路拜訪沈尹默夫人褚保權,與沈令昕會晤敘談。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沈尹默應安吉吳昌碩紀念館之請,書寫三首自作詩〈寄題安吉吳昌碩先生紀念館〉:「一、吾郡湖山美,風流古到今。雷鳴嘲瓦缶,笙磬自同音。書畫能開派,詩篇苦用心。來觀愁應接,此道即山陰。二、藝苑推袁久,鄰邦仰此賢。芳流東海上,名邁昔人前。鄧趙相驂靳,黃齊孰後先。雄強扛鼎力,猶有印章傳。三、牢落鄉先輩,紛紜近百年。弁陽沉夕照,喬木起蒼煙。花鳥欣昌運,風雲變舊天。超山梅好在,從此發新妍。」
  沈尹默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重慶,曾作了六首七絕,在一九五八年,又書贈同在上海的沈譜琴長子沈伯棠。每一首都有湖州的風物典故,抒發了濃郁的鄉情,詩是這樣寫的:
  憶曾登眺卞峰巔,湖心漫漫欲浸天,
  四十年中風浪闊,蜀江灘畔望歸船。
  碧湖湖心塔影長,道場山腳野花香。
  當時擬借雲巢宿,風惡驚濤不可航。
  祭掃歸來百感傷,十年去國恨何長。
  春風又過黃泥嶺,綠水青山草自芳。
  摩肩彩鳳坊頭過,信腳駱駝橋上行。
  落落幾人真識我,淹留今日愧無成。
  桃柳峴山為好春,和風相趁出南門。
  已嗟逸老風流盡,更與何人共酒樽。
  門前繫艇月河街,也向華樓小住來。
  梅雨年年倍惆悵,東川一樣雨肥梅。

(徐勇/湖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