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鄉賢詹耀良

章 咸

  詹耀良,1946年7月出生於上海,祖籍臨海白水洋界嶺村,知名旅港鄉賢。香港詹氏有限公司、耀達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現任浙江省政協常委、浙江省工商聯副主席、浙江省商會副會長、香港浙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改革開放後,詹耀良心繫故鄉、情報桑梓,在台州累計投資70多億元,創建了18家企業,解決了上萬人的就業,年創造稅收上億元,累計為家鄉捐款捐資逾3,000萬元,被稱為香港台州兩地經濟文化往來的使者。今年3月,詹耀良獲評「最美浙江人最美鄉賢」。
  從詹耀良的辦公室望出去,映入眼簾的是台州市民廣場,再遠眺便是台州繁華中心CBD,一片高樓林立,一片欣欣向榮。
  幾十年前,我就看好到台州發展,但沒想到會發展得這麼好!望著窗外場景,這位已年逾古稀卻依然精神矍鑠的老人感慨萬分。
  33歲前的詹耀良,開拓創業,是在香港商界聲譽漸隆的「手套大王」;33歲以後的他,情報桑梓,是香港回鄉興業的開拓者。
  從臨海第一家外資生產企業,到台州第一家合資的工業企業,再到台州第一家大型商場和五星級酒店……詹耀良的人生履歷裡,創造了諸多的「第一」。自1979年踏入內地那刻開始,至今,他已經為香港和內地經濟文化往來奔波奉獻了近半個世紀。他是商海的弄潮人,是慷慨的慈善家,更是改革開放這一偉大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一、1950年,4歲的詹耀良隨父母遷居香港,飽受戰火摧殘的香港此時正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詹耀良的父親詹志山,早年在上海時做手套生意。初來乍到,一家人幾無立身之地,詹志山不得不做起老本行,辦起手套廠。由於銷路不暢、競爭激烈,幾年慘澹經營後,1958年手套廠破產,原本清貧的家庭愈發陷入困頓。
  詹家兄妹一共12人,詹耀良排行老三。看到家裡困難,他白天讀書,放學後就用自行車載著自家手套,挨家挨戶推銷,如果有店鋪買上十幾二十雙的,就是筆大生意。但更多的時候是費上一大堆口舌,卻沒賣出去一雙,碰到冷眼更是家常便飯。到了晚上他就跟著家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做手套,裁剪、縫紉、整燙、針織的、皮革的、塑膠的……,一副副手套經他稚嫩的雙手後,竟然也有模有樣。
  總結那段時光,詹耀良說,非但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培養了他堅毅的品質和不服輸的性格。
  高中肄業後,詹耀良開始追隨父親經商。他想把事業做大,就和大哥榮良攜手創業,租了個40平方米的房子當車間,招來十幾個工人,手套廠就這樣開工了。
  開業第一年,兄弟倆經驗不足,只要是訂單就統統拿下來。結果,單子多到來不及做,最後被罰違約金,虧了老本不說,還欠下累累債務。
  1960年代末,香港結束社會動盪後,港英政府「痛定思痛」推行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獅子山下,隨處可見星羅棋佈的廠房和挑燈夜戰的工人。
  1968年,詹氏兄弟重啟爐灶,辦起一家有一定規模的手套廠。一次,一個荷蘭客戶看到他們的樣品後,連連稱讚,就拿了小額的訂單給了他。
  第二年,大量訂單飛到詹耀良手中,一年內,詹耀良便還清了債務,生意就這樣走上了上坡路,手套遠銷美國、英國、荷蘭、新加坡等地,到1970年,更是一度供不應求。隨著經濟騰飛,香港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此時詹耀良的手套廠也成為全港龍頭廠家,工人最多時達2,000多人,並在孟加拉、菲律賓等地投資設廠,他被人稱「手套大王」,在業界贏得了一席之地。

二、1979年,一場春天的故事拉開帷幕,封閉許久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次向世界敞開懷抱。
  由於生產要素短缺,改革開放初期,內地亟須引入大量外資。雖然市場放開了,但因為投資環境差、政策不完善、前景不明朗,很多人持觀望態度,對是否來內地投資猶豫不決。
  百廢待興之際,香港同胞敢為天下先。1979年,美心集團在北京簽下內地首家中外合資企業,拉開了內地引進外資的序幕。
  在香港,剛過而立之年的詹耀良也坐不住了。
  當時香港各行各業都發展很快,員工人手嚴重不足,經營成本居高不下,詹耀良早就萌發了去內地尋找發展機會的念頭。
  1979年,在港寧波籍的朋友邀請他一道去廣州參加寧波市招商活動,詹耀良從香港坐飛機到了廣州,再次踏上已經闊別近30年的土地。
  在與寧波外貿局接觸後,原本只想過來看看的他,僅花了一天工夫,就下決定要來寧波生產。
  受政策限制,那時來內地投資主要從事「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來料加工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很快,一批原料、輔料就發過來,由寧波方面代加工5,000打手套。1980年,詹耀良正式到寧波投資手套廠,這也是他第一次回到浙江。
  當時在寧波搞來料加工的,一共才兩人,其中一個就是詹耀良。詹耀良不僅是寧波第一個從事手套加工的港商,在全省也是第一個。

三、來寧波了,離台州就近了。
  1980年,臨海統戰部、僑辦的領導來寧波找到詹耀良,邀請他回鄉看看。
  故鄉,對他來說熟悉而又陌生。因為常聽父輩提起,卻始終未能謀面。
  「當時,我真切感受到當地政府對於改變落後面貌的迫切心情。作為在外多年的遊子,我覺得此時正是回報家鄉的時候。」
  次年下半年,詹耀良一人從香港坐飛機到杭州,再轉車到臨海。
  從杭州到臨海要翻過兩座大山,那天,一路雨雪紛飛,汽車在山路上不斷盤旋,足足開了11個小時。雖是大冬天,詹耀良還是嚇出了一身冷汗。
  儘管有了心理準備,但那時的臨海,有的只是狹窄的街道、低矮的樓房,連間像樣的廠房都沒有,家鄉的落後凋敝深深震撼到詹耀良。
  但同時,他也敏銳地感覺到,這裡有做事創業的空間。
  詹耀良決定先投30多萬元港幣,創立臨海市精美手套廠做來料加工。這家廠成為臨海第一家外資生產企業。
  當時開工廠非常艱難。不僅交通不便,通訊和物資也極度匱乏,生產手套的所有工具,包括針線,甚至一張貼紙都要從香港運過來,而且內地通訊還依靠打電報,雖然當地政府為手套廠接了一條長途專線,但打電話到香港依然很難,「說話需要很大聲對方才聽得到,外人看來,好像在吵架一樣。」
  香港的同事和朋友都覺得很難理解,這樣的情況下,他怎麼還會去內地投資?
  好在內地人力充足,生產成本低,在詹耀良的精心打理下,手套廠生意蒸蒸日上,成為當地明星企業。很多人都願意進來工作,就連縣領導也經常帶客人前來參觀。
  1986年,一個在臨海創業的企業家托人找到詹耀良,希望他能出錢投資他的鄉鎮企業。
  這個企業家大學化工專業畢業,湖南籍,1976年,他來到臨海創辦了尤溪有機玻璃廠。在他的經營下,有機玻璃廠辦得有聲有色,因為要擴大投資,他想到詹耀良。
  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一起創立了台州第一家合資的工業企業——臨海有機玻璃廠,主營紐扣業務。由於當時國內企業產品出口比較困難,詹耀良就利用香港自由貿易港的便利,幫助企業把台州的小紐扣賣到國際大市場。
  這家企業就是偉星集團的前身,這個人叫明丕白,也稱為「偉星之父」,他也成為詹耀良的至交之一。

四、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兩地往來越發頻繁。詹耀良在內地的事業蒸蒸日上,投資版圖也一年比一年大。
  1992年春天,總設計師在深圳畫了一個圈,往日的邊陲小漁村成為舉世矚目的熱土。
  第二年,臨海市首次把招商引資會議開到深圳。招商團的領導和詹耀良見面,詢問他有沒有意向再投資家鄉,並告訴他臨海市政府想另找地址新建大樓,要把原先的政府所在地賣掉。
  聽到消息,詹耀良十分心動。他早就想在家鄉幹件轟轟烈烈的大事,而買下土地就可以加大在家鄉投資的力度。
  當天下午,他就和臨海市政府簽了協議,以每畝100萬元的價格購得臨海老市政府所在地23畝(合15,000多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權,並負責建設新的臨海市府大樓。
  當時,臨海房價也不過幾百元一平方米。正值香港回歸前夕,不少人對中央政策心存顧慮,對詹耀良豪擲千萬的這個舉動更表示不解,紛紛提醒他,內地投資要謹慎。
  「我不是沒有擔心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顧慮。」詹耀良說,投資家鄉,就算有風險也值得,「更何況,我對內地發展有信心。」
  跟年少時做手套生意一樣,詹耀良性子中有一股倔勁,認定了,就要做,別人越不看好,就越要把它做好。
  兩年後的1995年12月,臨海新市府大樓落成。
  此時,詹耀良又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投資1.1億元,在臨海老市政府所在地建造一座5萬多平方米的大型商場和公寓。
  眾人再一次不解:以當時臨海的人口數量和消費能力,撐得起這麼大的商場嗎?
  「當時就連頗有商業頭腦和眼光的明丕白先生也跑來質疑:這麼大的商場做多少生意才能盈利?我跟他說,要日營業額20萬元。」詹耀良回憶說,「明先生十分驚訝,認為一天銷售20萬元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好在,另一名老友區達雄對他表示支持。
  區達雄是廣東中山人,原本是來寧波尋根的,隨著詹耀良來了一趟台州後,他也生發出要在這裡投資創業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投資這個項目。商場名也從兩人名字中各取其一,叫做「耀達」。
  在質疑聲中,1996年12月,商場破土動工,兩年後的1998年12月26日,耀達商場在當時臨海最為繁華的回浦路上正式開業。
  有人預言,「商場不出幾個月就會倒閉」,以至於一些供應商都不願意賒銷。
  詹耀良又做了一個大膽決定:自己掏錢先買貨再銷售。太太詹陳桂連也給予他充分支持,和他一起全國各地跑市場,談合作。商場裡不少高端洋氣的服裝品牌,就是她引進的。
  詹耀良還把香港商場的經營理念和模式也帶到耀達商場。
  當時,臨海的商店是國營百貨公司占主流。「百貨公司燈光昏暗,櫃檯封閉,服務員都是坐著和顧客做買賣,有時買東西還要看他們臉色。」
  詹耀良決心要改變這一情況。首先,商場裡的燈光要打得十分明亮,其次,設立開放式的品牌專櫃,每個專櫃都配服務員,讓服務員從櫃檯後面走出來,笑臉迎客,還要主動熱情地推銷產品。
  開業那天,商場外掛滿條幅和熱氣球廣告,三道大紅色氣球拱門在門口一字排開——現在看起來習以為常的宣傳手段,那時還十分罕見——商場內外更是人山人海,場面十分壯觀。
  第一年,耀達商場的營業額便達6,000萬元,過年的時候日營業額甚至超百萬元。這是台州第一家大型綜合商場,也是那時全省單層營業面積最大的商場。從此,耀達百貨成為了台州家喻戶曉的品牌。

五、從歷史的維度上看,當年詹耀良興建耀達商場對於臨海的意義,遠不止提振商貿經濟那麼簡單。
  正因為他的大膽決策,讓當時臨海市政府「一舊換兩新」的思路得以成行,也由此拉開臨海城市向東發展的序幕。
  詹耀良的商業眼光不止於此,耀達的經營開始從單一的商業零售轉向房地產業。
  1998年底,他在耀達商場樓上投資興建的「耀達公寓」竣工交付,因為樓起半空中,綠化程度高,好似一座「空中花園」,一經推出便十分搶手,半年多時間,243套商品房就銷售一空。
  2001年,台州撤地設市已經7年,但城市面貌依然落後,中心城區缺少一個氣派的酒店。社會上希望建設一個四星級酒店的呼聲很高。
  從來沒有涉足過酒店業的詹耀良,頂住巨大壓力接下這個項目。他的前瞻眼光也再次顯現出來。
  詹耀良認為,未來台州的商貿往來只會越來越頻繁,「不如一步到位,造一家五星級酒店」!
  然而,因為造價成本近6個億,酒店又地處新區,銀行都不敢向他貸款。詹耀良只能從香港帶著真金白銀到台州,自己投錢造酒店。
  2005年7月,高29層,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台州耀達國際酒店開業,這是台州第一家五星級酒店,落成後立刻成為台州東商務區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剛開業時,酒店生意不算太理想,但在穩紮穩打的經營下,一年好過一年,四五年後,便開始盈利。十幾年過去,這家酒店的營業額依然穩居台州前列。
  2011年和2013年,耀達兩家五星級酒店又相繼在黃岩和溫嶺開業,至此,形成三家五星級酒店連鎖的佈局,引領了台州高端酒店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台州耀達國際酒店和後來落成的黃岩耀達酒店,均捧回了國內工程品質最高獎——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這在業界是不多見的。

六、血脈繫深情,愛心湧香江。香港歷來有「慈善之都」之稱,香港商人也一直用行動向世人詮釋何為兼濟天下。
  詹耀良也是如此。作為一名成功企業家,他儉樸的生活與他的財富不太相稱。他對生活沒有過高要求,食,只求吃飽;衣,只求夠暖;行事,不講排場。他說要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詹耀良的眼中,哪些是最需要錢的地方呢?
  2019年8月份我市遭受「利奇馬」颱風襲擊後,詹耀良第一時間發動香港台州同鄉會捐款捐物;2020年初,內地遭受疫情,雖然耀達在台州的酒店業、零售業也遭受重創,損失達數千萬元,但他依然慷慨解囊,捐贈90萬元用於各縣(市、區)專項疫情防控。
  不過,最讓詹耀良費心,且最捨得花錢的,還是捐資辦學。
  「辦實業是需要錢的地方,捐資辦學也是需要錢的地方。這是一種沒有金錢回報,但比金錢回報更有價值的投資。」詹耀良說,他投下的是金錢,得到的是人才,投資的是現在,收穫的是未來。
  對家鄉教育的投入,詹耀良更是慷慨不吝。
  1983年冬天,詹耀良回到老家白水洋界嶺村,村裡的小學讓他大吃一驚——簡陋的矮房沒有窗戶,雪後的冷風直吹正在上課的孩子。
  他當即給界嶺村捐助了5萬港幣,建造一所新學校。1985年下半年,學校建成,詹耀良以其父親的名字將學校命名為志山小學。
  學校落成那天,詹耀良帶上年幼的子女一起參加。他對7歲的兒子說,大學畢業後要來這裡教上幾年書。
  詹耀良說:「雖然兒子大學畢業後沒有來這裡教過書,但在當時,我真的很希望自己以及家人能為改變家鄉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1989年,他又遵照父親囑託,將父親壽辰的禮金悉數捐給家鄉的界嶺小學,又捐贈4萬元建設宿舍和綜合活動樓,對界嶺小學的捐贈前後達32萬元,讓這所破舊不堪的山村小學得以換新顏。
  台州中學是台州最好的中學之一,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大學生。可是在上世紀90年代,學校都沒有一棟像樣的教學樓,校舍十分破舊,1992年,詹耀良拿出100萬元,以父親的名字,建造了設備先進的志山教學樓。
  如今,台州各地很多學校都出現「志山樓」,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詹耀良捐建的。幾十年來,詹耀良陸陸續續地向家鄉的學校捐了2000多萬元。2001年設立的「台州市優秀教師獎勵基金」、2005年設立「愛心助學基金」、2013年設立的「秀希助教基金」、2015年出資500萬元支持黃岩樊川教育集團建新校區等,都是詹家兄弟在捐資助學上的殷殷愛心。

七、「未怕罡風吹散了熱愛,萬水千山總是情……」2019年5月29日,在台州學院音樂廳,詹耀良太太詹陳桂連女士以一首深情的《萬水千山總是情》,拉開了慈善音樂會序幕。
  這是「詹耀良詹陳桂連伉儷教育基金」捐贈儀式現場。當天,他們為學校捐款1,300萬元,參與創建了台州大學發展基金。
  台州學院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台州師專,2002年升格為本科高校。多年前,詹耀良就以「台州學子助學金」形式,每年資助學校寒門學子完成學業,傳為美談。
  2019年5月,聽聞台州學院要創建台州大學,詹耀良欣然決定要出一份力。他把幾十年來最大的一筆捐款給了家鄉的學校。
  「外面好的大學,有的是人出錢出力,但台州學院,我們台州人不支持還有誰支持呢?」詹耀良更希望,在他的帶動下,能有更多的社會有識之士伸出大愛之手,貢獻力量。
  除了出資,他還為台州學院升格奔走呼告。
  半年後,就台州學院申碩事宜,詹耀良給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寫了一封信,「台州是我的家鄉,我對家鄉情深似海,回報桑梓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我被學校謀求跨越的強烈願望所感動,願為學校發展盡綿薄之力……」
  寸寸丹心,熾熱感情溢於紙上。
  信件得到了省委書記的批示,省教育廳也專門回信表示感謝。
  一年後,台州學院申報的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3個專業碩士學位正式獲批,這與詹耀良信中所提相符。台州申碩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
  台州人的城市大學夢,近了。

八、祖籍台州,長期生活在香港,詹耀良對兩地都飽含深情,並一直致力於擴大台州和浙江在香港的知名度。
  1993年,詹耀良將在香港的台州鄉友凝聚起來,成立了香港台州同鄉會。成立之初,主要是聯誼,人數不多,五六十人。同鄉會在香港舉行「香港.台州週」,並為台州在香港的招商引資以及台州各縣(市)成立香港同鄉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8年,詹耀良作為主要創辦人之一,加入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浙聯會),長期擔任副會長、常務副會長,並於2015年至2019年期間,任浙聯會會長。
  通過浙聯會,詹耀良廣泛參與促進內地與香港交流。那段時間,也是他往來兩地最頻繁的時候,一個月來回三四次是家常便飯,因為一年裡飛行次數太多,航空公司給他升級了VIP白金卡。
  詹耀良認為,社團不能只限於聯誼,更要積極支持香港政府依法施政,為「愛國愛港」力量發聲。
  2014年7月,浙聯會等香港社團共同發起的「保普選反占中大聯盟」,詹耀良任執行委員會委員兼協調組副組長,成功組織了2,600多名浙江籍鄉親參與活動。在和平普選大遊行中,年近古稀的他走在遊行第一線,冒著酷暑為香港愛國人士發聲。
  促進兩地交流,不僅需要這些愛國人士,更要培養年輕骨幹力量。詹耀良有意識地扶持浙聯會青年委員會的壯大,培養香港浙籍青年,提升香港青年國家意識。2018年暑假,由浙聯會主辦的「2018香港青年浙江行」舉行。在團長詹耀良的牽線搭橋下,數千名香港青年學生前往內地多個城市交流學習,在台州,參訪了風景名勝、企業、學校等,多角度體驗台州人文風情與發展現狀。
  「通過參觀考察,香港青年切身感受祖國的歷史與發展,在未來才能更積極地投身兩地經濟文化建設,實現自我價值。」看到青年們收穫頗豐,詹耀良異常高興。

九、時光荏苒,歲月鎏金。那個曾經壯志滿懷的年輕人,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從香江畔,到台州灣,踏著時代之潮、改革大潮而來,詹耀良已經為兩地事業奔波服務了近半個世紀。
  今年春節後,詹耀良又從香港來到台州,因為疫情原因,這次要在台州長住半年之久,是他近年來在家鄉呆得最久的一次。
  每天六點起床,洗漱,鍛煉,而後處理事務,午休後繼續忙碌,一般在晚上十一點前就寢。忙完後,或會見老朋友,或到處走走看看,附近的市民廣場、青悅城等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對在台州的生活,詹耀良已經十分熟稔且自在。
  「我生在上海,長在香港,但沒有忘記家族的根在台州,在臨海。」詹耀良說。
  就在採訪前一天,他又去了次白水洋,之前被他婉拒而擱置的詹氏祖居事宜,如今又提上日程。
  「這幾年,我才稍微有點閑下來。」詹耀良說。
  但詹耀良在台州的事業並沒有停步。去年底,耀達在白水洋拍下一塊地,準備為老家建一座大型商場。
  「這麼多年來在內地的投資,有沒有失敗過?」
  「有,失敗是難免的,但是和成功相比,這點失敗算不得什麼。」
  「為什麼每次重大決策面前,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因為我看到的是時代的發展,看到的是國內市場的信心。」
  從手套到紐扣,從紐扣到商場,從商場到房地產,從房地產再到酒店業,詹耀良似乎總能走對每一步。
  但事實上,在投資許多行業的時候,他也跟很多人一樣,要面對諸多風險和困難:國門初開時市場的不確定性,跨界新興行業的陌生無助感,旁人的不解和冷嘲熱諷,銀行不給貸款,供應商不發給貨……
  可以說,每一步,他都在負重前行。在壓力和風險面前,有的人會退縮,會害怕,但有的人會把壓力和風險變成前行的動力,詹耀良屬於後者。他成功了。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歷數詹耀良人生經歷中的重要節點,似乎和年份「8」特別有緣——
  1948年,父親創辦手套廠;1958年,父親的手套廠倒閉;1968年,詹耀良的手套事業迎來轉機;1978年,改革開放打開國門;1988年,從香港搬到東莞的手套廠投用;1998年,臨海耀達商場開業;2008年,受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8年,組織香港青年浙江行……
  彷彿每十年,他的人生就會遇到一次轉折或提升。
  不難發現,這也是和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
  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個人前途總是和國家命運休戚相關,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我一生都是一個幸運者,人生有一次創業已屬不容易,而我卻有這麼多次成功創業的機會。我做過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事,就是見證並參與了改革開放。既是改革開放成就了我的事業,也是故鄉台州成就了我的事業,我理所應當報效祖國家鄉。」詹耀良說。

義利並舉
  詹耀良是知名港商,又是風雲浙商,在台州,可謂家喻戶曉,有口皆碑,「最美鄉賢」,實至名歸。
  出生於上海,4歲隨父母遷居香港,小時候並沒有在台州生活過一天,但詹耀良對家鄉的情感,比一般人濃厚、深沉。這份鄉情源自父輩的言傳身教、循循薰染。他對家鄉的印象,原本是間接的、模糊的,嚴格意義上,家鄉之於他,只不過是個祖籍地。42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他才踏上這一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一窮二白、凋敝落後。
  就像兒不嫌母貧,在利字當頭的香港社會,頂著巨大的生存壓力打拼出來,事業初成的詹耀良,毅然決然地同步做家鄉最需要的兩件事,一是投資開工廠,二是捐資興學。此後數十年,他都遵循這樣的商業與生活邏輯,一以貫之地興辦實業、樂做慈善,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增進,做出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既是實業家,又是慈善家,「經世致用,義利並舉」,永嘉學派的「事功」主張,這種催發台州當代民營經濟的思想源頭,在這位港商身上,也得以完美體現。他「居利思義,在約思純」,他秉持的「義」,既是「事之所宜」,更包含著綠葉對根的深情、「遊子」對家鄉的厚意。這些年,他在台州累計投資70多億元,其中取之於台州的收益,悉數投資於台州,產業涵蓋製造業、零售業、房地產業、酒店業、娛樂業和旅遊業;他為家鄉捐款捐資逾3,000萬元,涉及助學興教、救災扶困。他為家鄉人民所做的一件件一樁樁大小事,他在家鄉經商興業的領域,創造的諸多領時代風氣之先的「第一」,看得見、摸得著、留得下,令人感銘於中;他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好商家,甘於承擔社會責任的美鄉賢。
  法國古典作家拉羅什夫科說:「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詹耀良無疑屬於後者。他有著港商捕捉商機的敏銳、「敢拿青春賭明天」的冒險精神、說一句算一句的一言九鼎的誠信品格。他叱吒商場,多謀善斷,眼光精準,富於預見,在機遇與挑戰面前表現出一種大手筆、大氣魄、大格局,每每釋放出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商德兼重,深知做生意先做人,「君子好財,取之有道」,並懂得回饋社會、報效桑梓,將「舉義行善」發揚光大,這也印證了「有道得財」的古訓;他為人處世低調務實、謙和平易、淡泊明志,對物質生活往往限於吃飽穿暖,達到居富而「不以物喜」的高境界,相反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關心家鄉、兼濟天下的事務中。
  這些身為成功商界人士所需要的品質,淵源有自。詹耀良從小看著父親詹志山,為養家糊口,創業艱難,自己也吃苦耐勞,親身經歷生計不易。青年時與哥哥榮良開工廠創業,也嘗足失敗的況味,但他們在命運面前,不低頭、不服輸,意志堅定,毅力堅韌,頑強拼搏,在沉浮中愣是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終於得到時代的垂青,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前景。榮耀屬於詹氏家族,背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和無數的辛酸苦辣。詹家兄弟當初的創業歷程,暗合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也為後來的「合作、圖強、求實、創新」耀達精神留下注腳。詹耀良小時候受父親的教誨,加上自己年輕時的從商經歷,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實事求是地做好每一件事,吃虧不打緊,最要緊的是自己能承擔得起,只要一直踏實幹下去,別人自會認同我們的處事方式。」這,已然成為他一輩子打拼商場,取得節節勝利的圭臬和信條。
  作為一名兼具港商和浙商雙重身份的實業家,詹耀良深受西方商業倫理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這兩者在他身上獲得有機融合。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他的經商天賦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另一方面,在風雲激蕩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他始終做到「愛國愛港愛鄉」初心不變。他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人脈關係,以及自己在港浙兩地商界和社會的影響力、號召力,借助香港浙江同鄉會聯合會等平臺,孜孜不倦地為內地與香港經濟文化交往,架橋梁,結紐帶,做貢獻。他認為「社團不能只限於聯誼」,而是順時應勢,竭盡所能,為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時代文明進步,做一些有益於物質與精神提升的實事。這是年逾古稀的詹耀良所做的另一項無價公益事業,也可以說是他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做人經商、立身處世的終極追求。

(章咸/黃岩)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