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遂昌的「北大門」,沿著桃溪流域逆流而上,轉過蜿蜒盤旋的山路,河畔有個村子叫應村村。這個地處窮鄉僻壤的古山村如今遠近聞名,「戴」上了全國文明村、省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村、省五星級民主法制村、省欠發達地區農民創業示範單位等榮譽頭銜,被業界稱為「鄉村版楓橋經驗」的「民事村了」工作法,便是首創和提煉於這個小山村。
在應村村下車,應村鄉政府方副書記和村老書記周岳運,已在村部門口迎接我們了,走進村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牆上「村務群言欄」,欄內寫著密密麻麻的粉筆字,字跡雖不太美觀,卻是村民們實實在在的條條建議。村老書記向我們介紹:前不久,「村務群言欄」中,一條「自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開始以來,村裡環境變好了,希望把村裡的亮化再提升一下」的留言。當天值班的村幹部,馬上將其摘錄下來,及時提交村兩委會討論。根據村中實際情況,村兩委一致決定,實施提升亮化專案。在我們采風時,該項目已進入設計階段,估計本月即可開工。村民傅立棠反映耽擱停止的修路問題在「村務群言欄」上建議後。瞭解到相關糾紛矛盾情況後,老書記周岳運組織村兩委前後十多次上門做各方工作,最終解決了問題,使停頓已久的工程又開始施工了。應村村建立的「村務群言欄」,通過牆上黑板、一盒粉筆,讓村民在群言欄上發表留言,村兩委每天派人摘錄、梳理、回復,讓關乎群眾利益的事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周岳運書記說:「村民有正當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來,我們都會考慮,群眾滿意了,才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肯定。」「村務群言欄」實現了幹部群眾的即時溝通,拉近了幹部群眾的距離。
從2013年開始,應村鄉推出「民事村了」社會治理工作法,村民有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在「村務群言欄」上留言,由村兩委會議逐條討論,及時給予解決。村裡還挑選出調解能力強、熟悉全村情況、工作熱心主動的調解能手,組成老娘舅服務模式,實現了矛盾糾紛化解從「上門」調解到「現場」了結。實現了矛盾不出村、越級「零上訪」。自從有了「民事村了」制度以後,村民也敢於、樂於向村兩委提意見和建議,有了矛盾糾紛能得到及時解決。
現在,應村村還升級「民事村了」加上互聯網模式,網路員主動上門收集群眾建議,並上傳到統一的政務服務平台,通過部門間協同配合,提高問題辦理效率。「打造要有口碑的村幹部,群眾有個地方能夠說理去,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使矛盾糾紛及時快速化解,促進村裡整體的和諧。」老書記周岳運自信地說,從「民事村了」這個工作法的最初萌芽到提煉成熟,應村村連續20年沒出過刑事案件,24年沒發生過火災,因為99%的矛盾糾紛都被消除在萌芽狀態。
村裡能獲得這麼多「有分量」的成績和榮譽,離不開應村村黨支部書記周岳運,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和奉獻!村民們交口稱讚他是應村村的好帶頭人。每天清晨,美麗的桃溪源河畔總會出現一位身影熟悉的老者,他時而親切地和村民打招呼,時而俯身撿拾地上的垃圾……「記不清什麼時候開始養成的習慣,反正每天一醒來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到村裡轉一轉。」周岳運說,每天堅持走村入戶,這樣他才能對每家每戶的情況了然於心。「村裡58歲低收入農戶應樟水,家有老母親和一個兒子,昨天做工時不小心傷了腿,現在住院治療,要幫解決醫療費的問題……」在周岳運的「民情記事本」上記錄著他每天走訪的情況。知民情是為瞭解民憂。當村民遇到急事難事,周岳運必到現場,這是他給自己定下的「硬指標」。
從2009年開始,在應村村,一年365天,天天有村幹部在村便民服務中心「坐堂」,隨時接待村民前來辦事。「坐堂」幹部同時兼任鄉便民服務中心協辦員,為村民提供政策諮詢、受理接訪、全程代理、上門服務等「零距離服務」,而且實行「定人、定點、定時、定責」,要求「有記錄、有答覆、有回饋、有簽名」,當場能解決的決不過夜,不能解決的集體研究解決。按照村幹部「坐堂」值班表,村幹部一週可以休息兩天,但因為各種原因,周岳運書記,堅持每天都要「坐堂」,去年他「坐堂」達340多天。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探索,在周岳運的牽頭下,應村村提煉出了「矛盾糾紛上門『了』(辦)、便民服務坐堂『了』、村情民意上牆『了』、項目建設包幹『了』、群眾困難幫扶『了』。」應村村有支「敬老洗衣隊」,已成立多年,為的就是更好地照顧村中老人。「敬老洗衣隊」成員由村裡每年評出的「好兒媳」組成,每隔幾天,「好兒媳」們就去老人家中幫他們換洗衣物被褥,順便再幫襯老人其他的生活所需。不僅「好兒媳」關心老人,村裡的其他年輕人也都將老人們當作自己的父母來對待,平時換個燈泡、修個家俱,大家都是義不容辭。孝敬老人一直以來都是該村的規矩,就像是日常小事,而且帶頭孝敬老人對孩子們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慈孝文化的傳承。周岳運說。應村村中住著180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村民義務為孤寡老人洗衣服、重陽節設「百孝宴」孝敬老人、每年在村裡評選「好兒媳」等等都已成為村中敬老孝老傳統。貼心幫扶暖民心,村民華雲彩告訴筆者,自己和丈夫年紀大了,兒子又有殘疾,村裡的「好兒媳」就像是自家的兒媳,對他們噓寒問暖,給他們洗衣做飯。
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和諧,土生土長的老書記周岳運心裡十分清楚,管好一個村,光靠發展經濟是不夠的,必須有一個好的制度,來維護村裡的長治久安。「民事村了」工作法,最根本的是把基層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去實實在在地解決群眾的事情。周岳運自信地說,從這個工作法的最初萌芽到提煉成熟,通過村莊整治、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髒、亂、差」局面,使之「村美、戶富、水清、山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行走在應村村的大街小弄,文明氣息撲面而來。文明鄉村創建持續增進了古村居民的民生福祉,讓文化古村的韻味也越來越濃。通過「創文」,古村轄區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不僅知曉、支援「創文」,更積極參與「創文」,扮靚美麗家園。「君子山前放午衙,濕煙青竹弄雲霞。燒將玉井峰前水,來試桃溪雨後茶。」這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在遂昌為官時寫下的詩句,詩中所說的桃溪所在地就是當今流經應村鄉應村村的桃溪。四百年後,湯顯祖筆下的桃溪,更是呈現出一幅安逸祥和的畫面。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湯公描繪更多的是自然界的美感與和諧,而如今應村村呈現更多的是社會的和諧,煥發的是文明的鄉風。應村村首創「民事村了」社會治理工作法則,被譽為「鄉村版楓橋經驗」,並在全縣推廣。無論是「群言欄」,還是「好人榜」,都成了幹群之間的「連心橋」,暖民心、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繪就了一幅文明和諧的山鄉新景象。文明古村歷久彌新,使應村村更加美麗和諧,桃溪兩岸的文明之花也更加的絢爛。
(張先林/遂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