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漫談南宋德壽宮記載與開發

龔玉和

  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考古挖掘是浙江二○一九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這則新聞將德壽宮又一次進入大眾視線,區域位於德壽宮前苑西北部,局部涉及中軸線,面積六千八百平米。新發現有大型宮殿基址、磚砌道路、磚砌庭院地面、臺階、假山基礎、排水設施等各類建築遺跡,出土遺物三千餘件。區內南宋早中期遺跡多存在疊壓打破情況,按時代早晚排序依次為:秦檜宅邸、德壽宮時期、重華宮時期(慈福宮),秦檜府第時期遺跡最少。
  市委決定在原址上建設「南宋德壽宮遺址公園」,又稱「南宋博物院一期工程」。
  打造南宋故宮文化公園,拓展西湖旅遊業,可說是順應時代、順應民心的一件大好事,可以增加西湖旅遊在世人心中的份量與位置,也是杭州人的千年夢想。
  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杭州人有二碗飯可以吃,一是西湖,二是南宋都城文化。遊客到了杭州,首先想到的是美麗的西湖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史學家陳寅恪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註1)
  國外權威史學家認為,十二、三世紀的杭州已經邁入世界文化名城行列(註2)。
  如果想追尋中國歷史文化被世人關注從而達到巔峰之地,非杭州莫屬。可以說,德壽宮遺址公園打造將把杭州文化旅遊業推向一個新起點。

古籍中的德壽宮
  本文將古籍中有關德壽宮記載整理了一下,供今遺址公園規劃者、設計者與讀者參考,以求復原馬可波羅筆下之「世界最美麗華貴天城」的一角。
  在古人筆下,德壽宮雖不及鳳凰山麓宮苑的宏麗巍峨,也極盡精巧典雅,代表了一個時期中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高峰時期以及時人的審美情趣,宮苑內的德壽殿、後殿、靈芝殿、射廳、寢宮,以及諸多園林景觀,小西湖、萬壽橋,橋中間有四面亭,湖畔有壘石為峰的萬壽山,還有小飛來峰,峰巔有聚遠樓,周邊香遠堂、清深堂、松菊三徑、月榭、梅坡、芙蓉崗、浣溪等,無不表現了那個朝代「中興」時期園林建築的輝煌。
  紹興三十二年(1162),高宗以「倦勤」為由(註3),禪讓於趙眘,也就是宋孝宗。
  往後的歲月,高宗一直住在德壽宮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辭世為止,長達二十五年之久。德壽宮初為高宗禪位而築,退位後,仍享受著帝王的優厚待遇。宮內建築、園林及輔助設施,無不說明了這一切。實際上,德壽宮是宋代園林建築的最高典範,而無「之一」。
  到了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禪位,也模仿高宗,退居德壽宮,更名重華宮。
  此宮後來又奉侍過憲聖太后、壽成皇太后,先後改名慈福宮、慈壽宮等。直到咸淳四年(1268)其地的一半易建為一所道觀,稱宗陽宮,一半易為民居。
  時至清代,這個地塊漸漸割地成為官署與民房所在地。

近代遺址方位
  德壽宮在史上的記載,最晚應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鍾毓龍著《說杭州》:「德壽宮,宮之舊址南至望仙橋直街,北至佑聖觀路,西臨中河,東至城牆(今吉祥巷),範圍較大。內有亭臺樓閣無數,鑿池名小西湖,壘石名飛來峰。
  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趙構禪位後居於此宮。時稱鳳凰山之皇宮為『南內』,稱德壽宮為『北內』。按此處原為秦檜賜第。紹興初,有望氣者稱此地有鬱蔥之符,秦檜聞而利之,請以為賜第,於紹興十五年據而有之。其宅東為家廟,宅西有一德格天閣,係高宗命名,且親書(匾)額。
  宋張仲文《白獺髓》云:『秦檜師垣故第,即今之德壽宮,西有望仙橋,東有升仙橋。』後紹興末年師垣薨,適天府開浚運河,人夫取泥堆及府牆之門,有無名氏題詩於門曰:『格天閣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亦深。不向洛陽圖白髮,卻於郿塢貯黃金。笑談便欲興羅織,咫尺誰知有照臨。寂寞九原今已矣,空餘泥濘積牆陰。』
  宋咸淳四年,德壽宮之半改建為宗陽宮道宮,餘則闢為道路或民居。清康熙乙亥歲,道士和有鴻於宮之舊址造鬥閣,掘地尺許,得巨石,去即飛來峰之遺也。」(引自王國平主編《西湖集成十一冊789頁 / 說杭州》)
  古人稱宮廷為「大內」。高宗禪位後,居住在德壽宮,處於皇宮北面,人們把鳳凰山麓宋宮稱「南內」,又將鳳凰山北面的德壽宮稱「北內」。
  換句話說,大內有南、北方位之稱,「北內」在時人心中也是宋宮的一部分。
  文中德壽宮遺址近代的位置:南向到望仙橋直街,北至佑聖觀路,西臨中河,東至城牆(今吉祥弄、馬弄)。可見範圍之大,早先內苑內有亭臺樓閣、小西湖、飛來峰等景觀。
  咸淳四年(1268),德壽宮一半就改成宗陽道宮,其餘部分闢為民居或道路。
  清康熙年間,掘地尺許,還曾經挖到過飛來峰巨石。不難發現,早在南宋後期,德壽宮一半就已經改成道觀,剩下的地塊不是民居,就是道路。
  一直到清代,人們掘地「尺許」,才發現宮苑曾經有過的假山巨石。

《夢梁錄》德壽宮內苑細節
  南宋《夢梁錄》記載相當可靠:「德壽宮在望仙橋東,元係秦太師賜第,於紹興三十二年六月,高廟倦勤,不治國事,別創宮庭御之,遂命工建宮,殿匾『德壽』為名。
  後生金芝於左棟,改殿匾曰「康壽」,其宮中有森然樓閣,匾曰「聚遠」,屏風收蘇東坡詩「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付閒人」之句。
其宮御四面遊玩庭館,皆有名匾。
東有梅堂,匾曰「香遠」。栽菊,間芙蓉、修竹處有榭,匾曰「梅坡」、「松菊三徑」。
茶䕷亭匾曰「新妍」。
木香堂匾曰「清新」。
芙渠崗南御宴大堂,匾曰「載忻」。
荷花亭匾曰「射廳」、「臨賦」。
金林檎亭匾曰「燦錦」。池上匾曰「至樂」。鬱李花亭匾曰「半綻紅」。
木樨堂匾曰「清曠」。金魚池匾曰「瀉碧」。
西有古梅,匾曰「冷香」。牡丹館匾曰「文杏」,又名「靜樂」。
海棠大樓子,匾曰「浣溪」。
北有欏木亭,匾曰「絳葉」。
清香亭前,栽春桃,匾曰「倚翠」。
又一亭,匾曰「盤松」。高廟雅愛湖山之勝,於宮中鑿一池沼,引水注入,疊石為山,以像似飛來峰之景,有堂匾曰「冷泉」。
  孝廟觀其景曾賦長篇詠,曰:
  「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獨立名飛來。
  參差翠麓儼如畫,石骨蒼潤神所開。
  忽聞仿像來宮囿,指顧已驚成列岫。
  規模絕似靈隱前,面勢恍疑天竺後。
  云人力非自然,千岩萬壑藏雲煙。
  上有崢嶸倚空之翠壁,下有潺湲漱玉之飛泉。
  一堂虛敞臨清沼,密蔭交加森羽葆。
  山頭草木四時春,閱盡歲寒人不老。
  聖情仁智情幽閒,壺中天地非人間。
  蓬萊方丈渺空闊,豈若坐對三神山。
  日長雅趣超塵俗,散步逍遙快心目。
  山光水色無盡時,長將挹向杯中綠。」
  高廟覽之,欣然曰:「老眼為之增明。」
  後孝廟受禪,議德壽宮改匾曰「重華」御之。次憲明太皇后欲御,又改為慈福宮。壽成皇太后亦改宮匾曰「壽慈」御之。繼後,宮室空閒,因而遂廢。
  咸淳年間,度廟臨政,以地一半營建道宮,匾曰「宗陽」,以祀感生帝。其時重建,殿廡雄麗,聖真威嚴,宮囿花木,靡不榮茂,裝點景界,又一新耳目,一半改為民居,圃地改路,自清河坊一直築橋,號為宗陽宮橋,每遇孟享,駕車臨幸,行燒香典禮,橋之左右,設帥漕二司,起居亭存焉(引自《西湖集成》第2冊121頁)。
  這一段文字為德壽宮內苑亭臺樓閣的佈置,做了詳細註釋,有一匾額名稱,出自北宋蘇東坡的詩句,本文對詩詞內含不作探究,僅從文中描述的宮殿各個建築細部,殿堂名稱,甚或羅列的庭院狀況,包括了種植樹木花卉的名稱,假山疊石,牆柱上的楹聯詩詞文字一一列出,甚至,還有帝后在苑內的活動,令人如臨其境之感。
  此文包含資訊之豐富,為今日德壽宮遺址公園規劃者、設計者復原德壽宮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設計人員可以將這些資訊融化在景區的建築或佈展中,也為導遊講解昔日德壽宮的風花雪月提供了素材。「高廟」與「孝廟」應當是指過世的二個帝王,高宗與孝宗,代表了一個時期皇帝的情趣,高宗雅愛湖山之勝,引水入內,疊石為山。孝宗賦詩讚揚:「上有崢嶸倚空之翠壁,下有潺湲漱玉之飛泉」,讓人浮想連篇。

《南宋古跡考》
  清《南宋古跡考》記載:「德壽宮在望仙橋東,高宗倦勤,即秦檜舊地築新宮,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丙子,行內禪禮畢,遂移仗居焉。都人稱為北大內。鑿大池,續竹筧數里,引湖水注之。其上疊石為山,像飛來峰,有堂名冷泉,樓名聚遠。又分四地,為四時遊覽之所。周益公《玉堂雜記》記載園囿考。《續資治通鑒》云:紹興三十一年,太子即位。太上皇即駕之德壽宮,帝服袍履,步出祥曦門,冒雨掖輦以行,及宮門勿止。上皇麾謝再三,且令左右扶掖以還,顧群臣曰:「託付得人,吾無恨矣!」
  《清波雜誌》引文士所作溫陽老人對曰:淳熙登號之二年,朝太上皇於德壽宮,奉玉卮上千萬歲壽,肆大號加恩,區內無論已仕未仁之父母,第其年之如詔者而授之官。
  《乾淳記》淳熙三年天中節高宗壽七十,孝宗上尊號,先十日諸公進香。十二日皇后到宮進香,排日太子妃及大內職典等進香。
  至日卯時,駕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官,並詣宮上壽。車駕過宮,太上升殿,起居訖,簪花拜舞,進壽酒訖,太上回賜壽酒,次至太后殿行禮。
  太上升殿,率皇后百官上酒,作樂,衛士山呼,駕興入幄次;少歇,樂人再排立,殿上降簾,太上再坐,太后率皇太妃上壽,六宮次第起居,禮畢,退。
  午刻恭請駕赴德壽殿排當,皇帝以下 花侍宴。咸淳四年(1268)四月,以其地近度宗降生之所榮王府遂陡南屏山側翠芳園材植,舊日德壽宮北半部改建宗陽宮,為御前宮觀之一,南半部則析為民居。適由清河坊向東,闢舊禮坊為御路以抵宮前。
  任希夷〈德壽宮即事〉金雀觚棱曉色開,三朝喜氣一進回。聖人先御紅鸞扇,天子龍輿萬騎來。霜曉君王出問安,寶香隨輦護朝寒。五雲深處三宮宴,九奏聲中二聖歡。宴歸還駕七香車,一夕天開六出花。瑞色先凝紫宸殿,春光重到玉皇家。萬年觴舉慶重華,百闢需云始拜嘉。壽宴開時先雪宴,開花舞罷帶宮花。
  周必大〈從駕過德壽宮,馬上得程泰之次庚寅玉堂舊韻,有銀章金帶之戲,走筆為謝〉:推敲也複重鳴鑾,鳳沼詩盟故未寒。兩制空煩舍人樣,外郎爭比大夫官,翰林今夜仍連直,講殿明朝豈兩般。畢竟五金如五味,莫回黃白議鹹酸。
  楊萬里〈德壽宮慶壽〉五首:長樂宮前望翠華,玉皇來賀太后家。青天白日仍飛雪,錯認東風轉柳花。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旦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雙金獅子四金龍,噴出香雲繞殿中。太上垂衣今上拜,百王仍有個家風。天父晨興未出房,君王忍准立風廊,忽然鳴蹕珠簾卷,萬歲聲傳宸八荒。甲戍壬春試集英,小臣曾是老門生。蒼頭華髮班行事,也聽鈞天九奏聲。
  謝翱《晞發集》有〈送袁太初歸剡序〉,袁來杭宿傳法寺,在德壽宮北。今行路及園,即宮舊址。楊太后〈宮詞〉:瑞日曈曈散曉紅,乾元萬國佩丁東。紫宸北使班才退,百辟同趨德壽宮。曹勳〈德壽宮春帖子〉:曉來簾幕卷東風,尚有春寒下綺櫳。德滿人間和氣浹,卯山宮殿瑞雲中,椒房懿德慶源同,環珮雍容冠六宮。妝罷朝元無一事,關睢詩詠二南風。
  《南宋古跡考》作者為清代的朱彭,羅列了各種典籍中有關德壽宮的記載,甚至包括了古人描述德壽宮的詩文,本文一一羅列,從另一個側面為德壽宮原貌提供了更詳盡的資料。
  他的文字,如臨如繪,描述了德壽宮內部佈置裝飾,還有先人在德壽宮內的活動情形,皇上四時的起居行程,均有了詳細記錄,重要的是,有關德壽宮的詩詞,表現了時人對德壽宮的觀感,當然,站在今人角度來看,不無對皇上阿諛奉承之嫌,仍給人以想像的空間。
  為我們復原宋時的場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可作為未來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佈陳的一部分。導遊對這些詩詞的文學價值與人物逐個介紹,加深對宮殿的直觀印象。

《武林舊事》
  《武林舊事》寫道,乾道三年三月初十,南內遣閤長至德壽宮奏知:「連日天氣甚好,欲一二日恭邀車駕幸聚景園看花,取自聖意選定一日。」
  太上曰:「傳語官家,備見聖孝,但頻頻出去,不惟費用,又且勞動多人。本宮後園亦有幾株好花,不若來日請官家過來閑看。」遂遣提舉官同到南內奏過遵依訖。
  次日早膳後,車駕與皇后太子過宮起居二殿訖,先至燦錦亭進茶,宣召吳郡王、曾兩府已下六員侍宴,同至後苑看花。兩廊並是小內侍幕士。效學西湖,鋪放珠翠、花朵、玩具、匹帛,及花籃、鬧竿、市食等,許多內人關撲。次至球場,看小內侍拋彩球、蹴秋千。
  又至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回到清妍亭看茶䕷,就登御舟,繞堤閒遊。亦有小舟數十隻,供應雜藝、嘌唱、鼓板、蔬果,與湖中一般。
  太上倚闌閑看,適有雙燕掠水飛過,得旨令曾覿賦之,遂進〈阮郎歸〉云:
  「柳陰庭院占風光,呢喃春晝長。碧波新漲小池塘,雙雙蹴水忙。萍散漫 , 絮飄颺,輕盈體態狂。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註4)
  即登舟,知閤張掄進〈柳梢青〉云:「柳色初濃,餘寒似水,纖雨如塵。一陣東風,縠紋微波皺,碧沼鱗鱗。 仙娥花月精神,奏鳳筦,鸞弦鬥新。萬歲聲中,九霞杯內,長醉芳春。」各有宣賜。次至靜樂堂看牡丹,進酒三杯,太后邀太皇、官家同到劉婉容位奉華堂聽摘阮春麗曲罷,婉容進茶訖,遂奏太后云:「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瓊華、綠華,並能琴阮、下棋、畫竹、背誦古文,欲得就納與官家則劇。」遂令各呈伎藝,並進自製阮譜三十曲,太后遂宣賜婉容宣和殿玉軸、沉香槽三峽流泉正阮一面、白玉九芝道冠、北珠緣領會道氅、銀絹三百匹,會子三萬貫。…自此官裡知太上聖意不欲頻出勞人,遂奏知太上,命修內司日下於北內後苑建造冷泉堂,疊巧石為飛來峰,開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並如西湖。
  其西又建大樓,取蘇軾詩句,名之曰「聚遠」,並是今上御制堂記,太上賦詩,今上恭和,刻石堂上。
  是歲,翰苑進〈端午帖子〉云:「聚遠樓前面面風,冷泉堂下水溶溶。人間炎熱何由到,真的瑤台第一重。」又曰:「飛來峰下水泉清,台沼經營不日成。境趣自超塵世外,何須方土覓蓬瀛。」皆紀實也。
  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一,車駕過宮,太上命提舉傳旨:「盛暑,請官家免禮。」
  至內殿起居,太上令小內侍扶掖。太上邀官裡背兒至冷泉堂進早膳訖,太上宣諭云:「今歲比常年熱甚。」 上起答云:「伏中正要如此。」
  太上云:「今日且留在此納涼,到晚去。或三省有緊切文字,不妨就幄交百呈。」上領聖旨,遂同至飛來峰看放水簾。時荷花盛開,太上指池心云:「此種五花同幹,近伯圭自湖州進來,前此未見也。」堂前假山、修竹、古松,不見日色,並無暑氣。後苑小廝兒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張掄所撰《鼓子詞》。」
  後苑進沆瀣白酒。上起奏曰:「此物恐不宜多吃。」
  太上曰:「不妨,反覺爽快。」
  上曰:「畢竟傷脾。」
  太上首肯,因閑說宣和間,公公每遇三伏,多在碧玉壺及風泉館納涼,此處甚涼,每次侍宴,雖極暑中,亦著衲襖兒也,命小內侍定張婉容至清心堂撫琴,並令棋童下棋,及令內侍投壺、賭賽、利物、則劇。摘自《武林舊事卷七 / 乾淳奉表親 /274頁》

《武林舊事》德壽宮夏日描述
  《武林舊事》記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壽等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䕷萬柄,蓋園南宋時,宮中設有涼宮。」
  又記載了:「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又置茉莉、素馨、建蘭、朱槿、玉桂、紅蕉、闍婆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
  御笐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紗廚後先皆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斛。蔗漿金碗,珍果玉壺,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
  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三伏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
  《武林舊事》成書於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作者周密為宋末元初的作家。這是一部追憶南宋故都風情風貌的典籍,雖說多是德壽宮內帝后及官員生活起居,卻讓人看到德壽宮日常生活狀態,例如,文中某些詩詞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別出心裁的想像空間。所提供的資訊,對於中國文化研究者,尤其是古代文學愛好者來說,會達到見仁見智的效果,成為大中學校語文教學的實踐體驗場所。對於今人來說,在打造德壽宮遺址公園時,不無助益,或許,將來可以在德壽宮舊址召開「宋詞研討會」,一定會吸引海內外中國古文學愛好者的關注。
  又如,宮苑內的「涼宮」。所謂涼宮,也就是宮廷中用人工或者用作避暑的機械起動的涼水裝置,將涼水弄上屋頂,然後沖將下來,形成人工「瀑布」,用以降低室內溫度。文中說的,夏季避暑多在翠寒宮,宮中取機械起動的冷水裝置,以風輪傳動冷水、冷風,扇葉轉動產生風力,將涼風送入殿內,用機械動力將冷水送上屋頂,任其由屋項流下,形成「飛瀑」,一時屋內清涼爽快。文中解釋了涼宮周邊的環境狀況,人工飛瀑、長松修竹,池中荷蓮萬株。殿內設有金盆數十架,放著冬季貯藏於地下的冰雪。灌花香於其中,並用風輪鼓風,頓時涼風送爽,芳澤滿堂。皇上召見學士洪景盧於翠寒宮,因是三伏酷暑,洪衣著單薄,凍得渾身發抖,不能議事。皇上聖喻,恩賜厚衣一件禦寒。宮中竟然不知人間還有「酷暑」一事。
  這幾段文字中,將宋宮暑天納涼躍然紙上,也為我們提供了宋代夏宮的情形。

孝宗時代的重華宮
  《咸淳臨安志》載:「重華宮,即德壽宮。孝宗受禪,移御德壽,改名重華。
  《西湖志餘》曰:孝宗退居重華,有淨室,終日宴坐,惟書籍筆硯楮墨。
  近侍奏:高宗帝留下寶器圖畫,陛下盍時取觀?
  孝宗曰:先帝中興,功德甚大,故享此,朕豈敢比先帝?鎖閉不開。
  《綱目》:光宗紹熙元年春正月朔,帝朝壽皇於重華宮。三年冬十一月南至,越六日,始朝重華宮,皇后繼至:從容竟日而還,四年冬十一月朝重華宮。
  《宋史.尤袤傳》:上以疾,一再不省重華宮,袤上封事曰:「重皇事高宗二十八年如一日,今日宗社付陛下,當思所以不負其托,望勿憚一日之勤,以解都人之惑。」後數日,即過重華宮。孝宗既退重華宮,群臣請以聖誕為重明節。
  有術者曰,重華重明,非佳名也,其文皆二千日。至甲寅而孝宗上升,正合其數《萬曆杭州府志》。(摘自《西湖文獻集成》第二冊《南宋古跡考》455頁)。
  上述文字也讓人猜想,孝宗退位,雖移居德壽宮,改名重華宮,並不見得又有了一次大興土木,蓋得比高宗時更為奢華。他說的「先帝中興,功德甚大,故享此,朕豈敢比先帝?」

結 語
  以上文字記載均為典籍照抄,出自第一手資料,對德壽宮的描述,包括時人的心態及詩文,可謂詳盡, 應當不下於《清明上河圖》的震憾。古人記載,為今天打造德壽宮遺址公園提供了藍圖與框架,希望恢復後的德壽宮遺址公園能再現昔日的輝煌!
  當然,各種古籍記載,因時期、地點不同,會有若干落差,後人難於辨識。
  不過,本文內容摘自王國平主編的《西湖文獻集成》,應當說,較權威,文中註明出處,以備規劃者、設計者及讀者自行查考,為打造杭州這個歷史文化名城添磚加瓦。
  建議專案完工後,在園內勒石刻碑,寫上該專案的領導者、規劃者與設計者名字,讓歷史記住這些曾經為杭州旅遊開拓與建設做出最傑出貢獻的人。
註1:史學家陳寅恪在1943年3月《讀書通訊》論文《宋史職官志考正序》寫道:「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註2: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謝和耐 (1921-2018),法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從事中國社會文化研究,著述豐碩,有《中國社會史》、《中國與基督教》、《中國五 - 十世紀寺院經濟》等(摘自網路)。
註3:倦勤,釋義是厭倦於勤勞的事,引伸為天子厭倦於政事的辛勞,懶於從政(摘自網路)。
註4:詞意為,庭院深深,楊柳陰濃,在這美麗的環境裡,燕子雙雙終日呢喃,占盡風光,一池春水,蕩漾著碧波,燕子雙雙掠水而過。池塘中浮萍散漫,池塘上柳絮飄揚。落花隨水流去,燕子非常憐惜,便把那一片片的落花銜到梁上的巢裡去了。

(杭州/龔玉和)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