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生死付常 河山無恙

辛亥革命英烈姚勇忱傳略

徐世堯

  姚勇忱,名志強,別字永貞、永成,號戈仲。浙江湖州織里鄉(現織里鎮老街)人。早年加入光復會,與秋瑾、王金發共謀起義,推翻滿清。後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浙滬起義為陳英士得力助手。1913年袁世凱復辟,姚勇忱率先發出反袁通電,積極參加「二次革命」。1915年與王金發同時被捕,就義於杭州。1917年,民國政府追賜姚勇忱為辛亥革命烈士。蔡元培先生親筆題寫墓碑,柳亞子先生揮淚寫悼詩……

織溪秀水  少年壯志
  古城湖州府延伸東北三十里,有一個小集鎮織里,是周圍十里八鄉的商貿中心。沿街面從西到東一條長約二華里的小市河,被稱為織溪。溪水清澈明淨,古橋橫架,舟楫往來穿梭。織溪北岸,廊棚水閣,兩面店鋪櫛比,商貿繁榮。清光緒六年(1880),姚勇忱出生在這個當時被稱為織里村的鄉村集鎮上。
  清末民初,織里街有顧、鄭、姚等著姓大族。勇忱祖父姚壽康在清末曾是蘇州府候補道台,織里街上開有綢緞莊、醬酒店,老宅三開間四進深,三樓三底房屋,還在江蘇同里鎮花溪橋畔經營榨油坊,家境殷富。姚壽康於光緒三十年(1904)故世,生有四子四女。勇忱父親姚慎言排行老七,為烏程縣秀才,母親嚴氏,出身鄰鄉驥村大戶人家。慎言夫婦生有二子二女,勇忱居長,定忱為幼。
  勇忱自幼身體虛弱,患有肺病,常常咳喘不止,因而又成了「口吃」。八歲上鄉村私塾,私塾設在對岸秦家,出門走過一條橫跨織溪的小木橋便到了。受祖輩的影響,勇忱讀書很用功,經史子集涉獵較廣,從小打下了深厚的國文功底。時常傾聽父輩朋友談論時事,耳濡目睹了清廷的黑暗統治。
  天有不測風雲。1898年,胞弟定忱出生不久,父母先後亡故,祖父姚壽康已年邁體病。撫養弟弟的重任,一下落到了少年姚勇忱身上。憑著父母留下的家底,勇忱一邊讀書,一邊帶著幼弟,嘗盡了生活的艱辛。1902年,勇忱娶妻林氏,夫妻十分恩愛。次年生下一個男孩子,取名長齡。
  1904年,姚勇忱惜別嬌妻小弟和幼子,到杭州蠶學館學習理化。蠶學館是一所中等蠶桑專業學校,以「改進技術,推廣蠶桑」為宗旨,1898年由杭州知府林啟創立。1904年10月,美國傳教士韓明德在故里湖州海島霸地130畝建造教堂,並在海島四周掛上「此美國教會地界,閒人不准入內」的木牌,引起了湖州人民的強烈憤慨,湖州中學堂學生與各界人士紛紛抗議,官府卻幫著洋人而壓迫民眾。消息傳到杭城,姚勇忱看透了清政府的黑暗、腐敗、兇殘與無能,常常在學校裡長吁短歎,憤憤不平。此時,他不滿足於一般科學知識的學習,而更利用較多時間關注時事。當時的中國在西方國家列
強壓迫之下,政府腐朽,國力虛弱,經濟落後,民不聊生,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尖銳。受反清革命思潮的影響,青年姚勇忱用大量時間閱讀《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等反滿書刊,得知有80萬無辜百姓死於清軍的屠刀之下。讀到激動之處,「常常痛哭流涕,聞者無不為之感動」。姚勇忱由此萌生了救國救民於水火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感。他經常與同學們探討拯救中國的出路,常常去西湖白雲庵、城隍山四景園等處聽革命黨人演講,閱讀進步書刊,參加革命黨人開展的活動,結識了褚慧僧、顧乃斌、呂公望、韓肇其等人,與他們「暗相接納,陰通消息」,並參加了光復會組織,開始了革命生涯。

結識女俠  投身革命
  1905年,姚勇忱離開了杭州蠶學館,去日本弘文書院進修,在那裡結識了同盟會諸公。同年,資產階級革命家徐錫麟在紹興創辦大通師範學堂,培養革命人才。學堂以開展軍體教學為名,購買了大批槍枝彈藥,秘密設擬編制,開展軍事訓練,圖謀起義。姚勇忱以光復會成員身份,回國參與了籌辦大通師範學堂事宜。12月15日,姚勇忱在上海參加「哄鬧公堂案」,在法租界潮州會館數千人的集會上,他發表了抗議演講。
  1906年春,湖州南潯紳士張弁群為提倡婦女教育,開創文明之風,在南潯鎮創辦了「潯溪女校」,聘才女徐自華為女校校長。這時,鑒湖女俠秋瑾從日本回國,經蔡元培、褚輔成介紹,到潯溪女校任教,擔任日語、理科、衛生等課程。兩位女性,才華橫溢,同校共事,志趣相投,吟詩填詞,成為至交。秋瑾畢竟是革命家,徐自華受其影響,秘密參加了光復會和同盟會。秋瑾在徐自華的支持下,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反對婦女纏足,不受封建禮教束縛等民主革命思想,於是引起軒然大波,當地的封建衛道之士,編造種種理由驅逐秋瑾。秋瑾被迫辭職,徐自華也憤然辭去了潯溪女校校長的職務。
  秋瑾離開南潯後,當年秋天來到上海虹口祥慶里建立革命機關,辦《中國女報》,提倡男女平等,宣傳婦女解放,民主革命。這時,剛在杭州蠶學館畢業的姚勇忱經革命派同仁介紹,在祥慶里與秋瑾相識,擔任了《中國女報》編輯,積極參與「聯絡各省同志」的革命活動。因姚勇忱熟諳化學知識,會製造炸彈,深得秋瑾等人器重。據徐雙韻《記秋瑾》文:「秋瑾離開潯溪女校後,轉到上海,與同志陳伯平、張劍崖、姚勇忱去了虹口祥慶里,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絡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又與蔣樂山、沈鹿山、張恭、周華昌等運動浙江會黨,以利起義」。同時,姚勇忱又與陳伯平等人在虹口厚德里,創辦了「蠡城學社」,宣傳民主思想,開展革命活動。
  虹口祥慶里是一幢舊式石庫門房子,二進深,內有一口小天井。姚勇忱白天與革命黨人外出開展活動,晚上潛心研製炸彈,常常通宵達旦,徹夜不眠。一次,試驗不慎引起爆炸,一聲巨響,震破了靜謐的寒夜,姚勇忱自己未受傷,秋瑾手上受了點輕傷,陳伯平傷了眼睛。巨大的爆炸聲驚醒了街坊鄰居,第二天人們議論紛紛,很快引起了清政府上海鷹犬們的警覺,不時派人調查。為安全計,秋瑾決定迅速轉移。
  1906年9月6日,在吳淞口外的一艘輪船上,姚勇忱與秋瑾、陳其美、寧調元、陳伯平等幾位同志一起造謁孫中山先生,共商革命大計。此後數月,秋瑾、姚勇忱、陳其美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了,與褚輔成等人「應惟策應,往來頻繁,並以嘉興南湖中一小渚為據點,剪燭中宵,深籌密策,首義始事」。

大通脫險  悲壯悼秋
  面對嚴酷的現實,秋瑾認為,要推翻滿清政府,必須要有一支屬於革命黨自己的武裝,她決定回紹興,秘密建立武裝力量。
  1907年初,光復會成員徐錫麟為謀「皖浙同時發動」舉義,擬赴安慶巡警學堂任職,由秋瑾接管大通師範學堂。秋瑾邀姚勇忱至大通學堂任國文教員,勇忱欣然答應,很快來到紹興,成為秋瑾的得力助手。當時王金發在大通學堂擔任體育教師,兩人認識後志趣相投,成為知已。姚勇忱在大通學堂「思想前進,積極反清」,還代替秋瑾主持全校進步學生的組織發展工作。先後發展了朱贊卿、張佐、俞奮等學員加入了同盟會。姚勇忱與同盟會新會員進行談話,他在介紹孫中山時說:「廣東人孫文是救中國的一個偉人,他的主張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1907年7月,徐錫麟在安徽的革命活動被清政府覺察,原與秋瑾約定皖浙兩省同時舉義被迫提前。7月6日,徐錫麟趁巡警學堂舉行畢業典禮之際,槍殺了安徽巡撫恩銘,隨即被清兵包圍,因寡不敵眾而被捕。徐錫麟入獄後面對清廷審訊官,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慘遭剖腹挖心淩遲處死的酷刑,英勇就義。孫中山親自寫挽聯:丹心一點祭餘肉,白骨三年死後香。
  7月上旬,秋瑾聯絡金華蘭溪等地會黨,組織光復軍,準備舉事。清政府因秋瑾與徐錫麟有聯繫,7月15日發兵包圍了紹興大通學堂。秋瑾率領全校師生,進行激烈的武裝抵抗,失敗被捕。此時,王金發與姚勇忱恰在校外辦事,姚勇忱被秋瑾派往錢莊提取200元公款。大通學堂有位工人迅速趕到錢莊,勸他立即逃離紹興,此時學堂方向人聲鼎沸,槍聲大作。姚勇忱稍稍思索了一下,覺得現在回學堂也無力回天,就跑到河邊,漁船上的一位老大伯幫助他脫離險地,回到了故鄉湖州暫避。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秋瑾被捕後,雖然遭到嚴刑逼供,但無片言供詞,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這時徐自華寓居杭州,聞訊後悲傷欲絕,當即撰寫了〈祭秋女士文〉,抒發悼念之情。1908年2月,徐自華冒死與秋瑾胞兄秋譽章秘密把秋瑾的靈柩運到杭州,並與秋瑾好友桐城女書法家吳芝瑛、姚勇忱等商量,按照秋瑾遺願,在西湖西冷橋畔購置墓地(即今風雨亭北側),建造了秋墓,一代女俠,給後人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千古絕唱。秋瑾犧牲後,姚勇忱與褚輔成、楊廉等數十人在西湖風林寺秘密追悼,並組織「秋社」,隱集志士,以圖再起。

朝廷要犯  反清戰士
  丁未事件之後,王金發、姚勇忱被列為要犯,遭清政府通緝。1908年春,姚勇忱重返上海,根據尹銳志回憶:「嗣餘與維俊抵滬,同志王金發、姚勇忱等數十人,亦從各方先後來集。」此時,陳英士為了推進國內革命鬥爭,已從日本返回上海。姚勇忱即跟隨陳英士參加了各種形式的革命活動,幫助創辦《民聲叢報》,呼籲民眾反清。陳英士為開創河南的革命風氣,籌款在洛陽創辦理化講習所,暗中宣傳革命。受陳英士之委託,姚勇忱、俞寰臣等人欣然前往洛陽。在洛陽理化講習所,姚勇忱親自擔任理化教員,利用各種方式向學員灌輸革命思想。一年後返回上海,生了一場大病,病況嚴重,幾乎喪生。病癒後,他幫助竺紹康編輯《中國公報》,宣傳革命思想,反對滿清政府。在積極輔助《民立報》的同時,姚勇忱還加入了進步文人創辦的團體「南社」,以「劫灰」(秋瑾有「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詩句)的筆名發表作品,和陳去病、柳亞子等文人結成反清文學陣營。
  姚勇忱懷著科技救國的初心和抱負就讀杭州蠶學館,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編寫蠶桑著作。1908年,上海新學會社刊印了姚志強(姚勇忱)《實驗養蠶法》《蠶病防治法》兩本專著,現藏於本省圖書館。
  反清鬥爭風起雲湧,反清志士前仆後繼。1908年8月,在安慶的同盟會員、新軍炮兵管帶熊成基繼徐錫麟之後,又發動了推翻滿清的起義。陳英士、王金發、姚勇忱等前往參加,因為長江輪船航期延誤,他們到達安慶時,熊成基起義已失敗,只得無功而返。1909年,姚勇忱回到上海,參與創辦《中國公報》《民聲叢報》等報刊,被稱為民初著名報人之一。同年夏,陳英士為推進浙江的鬥爭,在上海天寶客棧召開了浙江十一個府屬黨代表會議,姚勇忱作為湖州府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1910年,姚勇忱、胡士俊、盛鐘彥等人在陳英士的同盟會駐滬機關部—馬霍路德福里一號跟俄國人學製「刹拉景」無煙炸彈,為發動起義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1911年3月,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同盟會成員黃興、趙聲在廣東發動起義,史稱黃花崗之役(亦稱「辛亥革命廣州起義」)。應黃興、趙聲的邀請,陳士英率領姚勇忱、徐珍、盛清等三十餘人赴粵助戰。孫中山與黃興、趙聲等人曾於1910年檳榔山議定廣州起義的計畫,會後由黃興、趙聲在香港組成統籌部,派人至新軍、巡防營和會黨中活動,並向海外華僑募集經費。各地同盟會紛紛派員趕來參加廣州起義,黃興他們選拔八百人組成先鋒隊(敢死隊),在廣州陸續設立秘密機關三十餘處,計畫佔領廣州後,即分兵大舉北伐。因事前走漏消息,清兩廣總督張鳴歧加強了防範,不得不改變起義計畫。1911年4月27日,在兵力尚未集中而不得不發的情況下,黃興率敢死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分路與大隊清軍展開激烈巷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終因傷亡過重,被迫退卻,七十二位烈士悲壯殉國。後來廣州人民將烈士遺體葬於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廣州起義總指揮趙聲未獲提前起義的消息,於4月28日晨率眾趕到廣州時,起義已經失敗。姚勇忱等人從粵返滬。
  黃花崗戰役之後,全國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各地的革命者紛紛要求抓緊發動起義。這時,同盟會總部仍設在東京,遠離國內鬥爭,指揮非常不便,於是有了建立中部同盟會之舉。辛亥革命前,同盟會發動的多次起義在華南邊遠地區進行,都失敗了。1910年孫中山先生在北美,黃興在南洋,東京本部無人主持。譚人鳳、宋教仁、趙聲等在日本商議,認為起義應該在長江流域地帶發動,準備組建中部同盟會,1911年這個設想付諸行動。7月31日,在上海閘北路湖州會館舉行中部同盟會成立大會。參加會議的湖州人有陳英士、楊譜笙、姚勇忱三人。會議選出總務幹事五人:庶務陳英士、財務潘祖彝,文事宋教仁、交通譚人鳳、會計楊譜笙。姚勇忱不僅是中部同盟會的發起者,而且還是實際工作的重要領導者之一,8月25日,由九人參加的幹事會就有姚勇忱在內。這次會議不僅討論籌款、辦報、承認江寧分會等事宜,還決議「同人各出赴所事,走駐守、權司經濟、文書、採輸槍械種種之職務」。姚勇忱分工聯繫浙江的新軍和負責製造炸彈,在中部同盟會中起了重要作用,而這一作用也奠定了他在革命派中的重要地位。中部總會成立後,宋教仁、譚人鳳、范鴻仙等人分赴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活動,陳英士負責上海,姚勇忱負責浙江聯繫。武昌起義前後,中部同盟會為長江流域各省起義做了大量組織領導工作。

滬浙起義  英士助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短短兩個月中,有鄂、湘、陝、贛、晉、滇、黔、蘇、浙、桂、皖、粵、閩、川等省先後宣佈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在這期間,陳英士為了進一步發展革命形勢,決計採取「蘇、杭先動,滬上應之」的行動計畫。受陳英士委派,姚勇忱風塵僕僕,兩次赴杭州聯絡。第一次是在武昌起義後不久,當時杭州的軍界和非軍界的革命派都有了起義的思想準備,但「又懼設備未周,未敢冒然發難」。姚勇忱來到杭州後,對行動計畫作了細緻安排,並對與上海方面的行動進行了初步的協調。第二次到杭州是十月下旬,由褚輔成、黃鳳之約集了呂公望、傅其永、童保暄、徐樂堯、王萼等在西湖白雲庵、劉公祠等處開會,第二天又聚在吳山挹芳園繼續商量。會議擬定了大體計畫,並議決杭州發動必須要有浙東的同志參加,「甯台兩屬由姚勇忱返滬後通知」。11月2日,在上海《神州日報》社召開關於杭州光復的軍事會議,姚勇忱作為滬軍方代表參加這次會議,確定了支援杭州光復武器彈藥的數量、種類,還對何人押運、起程時間等也作了周密安排。11月4日,杭州發動起義,次日光復,可見姚勇忱對杭州光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姚勇忱在辛亥革命高潮時期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協助陳英士組織領導了上海起義。據周南陔在〈上海光復時的巡防營和吳淞炮臺〉一文中記載:「有一天中午,忽然接到組織上的電話,要我立刻就去總部,有要事相商。我匆匆趕到馬霍路(今黃陂路),有英士、姚勇忱和其他兩人在座。陳英士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姜統領已與光復會秘密接頭,準備首先反正,......姚勇忱從中插話說,運動新軍是從下而上,巡防營是老軍隊,服從性很大,因此要從上而下。第二天晚上,我將接洽經過回報進益裡,陳英士不在那裡,姚勇忱對我說,上海要首先發動,不能等候南京,城防營固然重要,可是海軍的情
形很不好,要用吳淞炮臺的力量來對付海軍。」這些資料足以證明,姚勇忱不僅參與而且還領導了上海起義。第一,姚勇忱坐鎮進益裡機關部,是作為陳英士的副手,直接指揮領導上海起義的重要人物;第二,在運動清軍巡防營反正上有重大貢獻,其策略方針也大體正確。而清軍巡防營反正是上海起義的重要條件。1911年11月3日,上海起義爆發,因消息走漏,起義於上午九時提前進行。義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陳英士率領,順利光復了位於南市的上海縣城。一路由李燮和率軍順利光復了位於北部的閘北與吳淞。兩路起義勝利會師後,於下午四時在九畝地召開了數千人的誓師大會,以攻打決定上海起義成敗的硬骨頭——清廷全國最大的軍火工廠江南製造局。誓師會上,陳英士登上主席臺,朗讀了上海軍政府的《獨立宣言》,宣告上海獨立。會後,陳英士親自率領二百餘名敢死隊員,向江南製造局挺進。因清軍奮力阻擊,戰事呈膠著狀態。為避免漢族同胞互相殘殺,陳英士挺身而出,單槍匹馬進入製造局與總辦張士珩談判,豈料張士珩頑固至極,非但拒絕和平反正,還把陳英士用鐵索捆綁囚禁。主帥被囚,全軍激憤,起義軍團團包圍了江南製造局。上海京劇藝人潘月樵施展飛牆走壁的絕技,翻上高牆,放火焚燒牆內木料,一時間製造局火光衝沖天,起義軍從北、西、南三面攻入,張士珩登上小艇倉皇逃往租界。陳英士獲救,中國東南重鎮上海全部光復。王金發、姚勇忱、戴季陶等人力排異議,推陳英士為滬軍都督。11月6日下午,在上海小東門海防廳召開的滬軍都督推選大會上,陳英士被公推為上海有史以來首任民選的滬軍都督。

教仁慘案  討袁先鋒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改元為中華民國。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溥儀遜位,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設陸軍、海軍、司法、財政、外交、內務、教育、實業、交通等九個部門。同時根據孫中山的建議,成立了臨時參議院。姚勇忱被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參與國事。但是,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得不到有力支持,一方面全國好多省回應革命起來反正,投向革命的一邊。而求勝心切的革命軍寄希望於袁世凱,認為這是一條推翻滿清統治的捷徑,因此許多人期望袁世凱在京城反叛清廷,一舉推翻滿清王朝,實行南北方統一;另一方面,在革命的上層領導人中間,黃興、宋教仁、汪精衛等人的和議主張占了上風,迫使孫中山放棄了堅持北伐的主張。同時,還迫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帝國主義拒絕承認其為合法政府,拒絕貸款。列強一再申明,只有袁世凱當總統,他們才承認,才肯貸款。袁世凱也向南京臨時政府虛偽地宣佈:他承認共和制度,保證「永不使君王政體再行於中國」。為了革命的長遠利益,中山先生向參議院遞交了辭呈。2月18日,孫中山派蔡元培、宋教仁為迎袁代表,赴京去請袁大總統。可是袁世凱根本無心南下,以種種理由拖延,甚至導演北京兵變,以北方秩序未復,他必須留京為託辭,不肯來南京就職。孫中山被迫再次遷就退讓,3月11日公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了防備袁世凱撕毀協議,破壞共和,孫中山在提出辭職的同時,附加了三項條件:1、中央政府仍設在南京;2、等袁世凱到南京就任後,自己才辭職;3、袁世凱必須遵守《臨時約法》的各項條文。孫中山在1912年4月1日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後,立即推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散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的第一屆內閣,專橫獨斷,一心圓他的皇帝夢。南京臨時政府北遷以後,革命形勢發生了驟然變化,但姚勇忱仍然堅持實行政黨政治的理想。1912年5月,為了加強同盟會的勢力,姚勇忱與戴季陶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駐滬機關部(兼理同盟會上海支部),姚勇忱出任機關部部長,呂天民為副部長,褚民誼任總務長。6月,當唐紹儀內閣下臺,袁世凱試圖通過「混合內閣」或「超然內閣」實施專制統治時,姚勇忱仍然堅持實行政黨政治主張,他在給國務院、參議院的電報中說:「今同人公決,主張組織完全政黨內閣。無論何黨,惟須得國民多數之信用」。1912年8月,姚勇忱隨孫中山、黃興的「北京之行」後,同盟會內部的妥協氣氛進一步上升。「北京之行」大約在1912年冬季或1913年初,姚勇忱僅是陪同,附和而已。
  1913年宋教仁慘案發生,舉國震驚。宋教仁是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在袁世凱所謂「新舊協力合作」、「朝野合作」的虛假氣氛下,幻想通過改組同盟會,建立第一大黨,組建責任內閣,分取袁世凱的權力。在宋教仁的主持下,同盟會修改了綱領,改組為國民黨。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占全部議席的百分之四十五,成為議會的第一大黨。此時的宋教仁,即以未來內閣總理的身份,奔走於湖北、湖南、安徽、南京、上海等地,到處發表演說,抨擊時政,苦心編織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花環。但宋教仁忽視了北洋軍閥手中握有的重兵。在民主空氣日益高漲之際,袁世凱豈能容忍其發展,決心用鐵血手段消滅革命勢力,以維護他的專制統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由上海啟程到北京,剛進上海火車站,就遭到袁世凱派出的兇手開槍射擊,傷勢嚴重,於22日死亡,年僅32歲。為混淆黑白,袁世凱倒打一耙,其黨羽散佈流言,說宋教仁係死於黨派內訌,全國輿論大嘩。陳英士在上海全力開展偵破,他憑著對上海警界、幫會界、新聞界、電報局的透徹瞭解與平時的密切聯繫,只用了三天時間就破了此案,逮捕了兇手武士英及指使人應桂馨。於是順藤摸瓜,根據京滬間的密電往來,查明指使應桂馨的是北洋政府內務部秘書洪述祖,而洪述祖的指使者正是國務總理趙秉鈞和他背後的袁世凱。因此,袁世凱密謀暗殺辛亥革命元勳宋教仁的罪行大白於天下。這時,姚勇忱認清了袁世凱的真實面目,已無法容忍了。他以國會議員的身份,首先發電討伐袁世凱,「文辭激烈,大義凜然」。3月25日,孫中山先生從日本回國,與黃興、陳英士、戴季陶等人商討宋教仁被刺後的對策。中山先生認為袁世凱謀殺辛亥元勳,破壞民國,已罪不可赦,並承認自己錯認了袁世凱,指出應趁人心激奮之時,立即武力討袁,以除後患,史稱「二次革命」。由於未能達成共識,耽誤了時機,讓袁世凱有了充分時間準備對付革命的武力,「二次革命」因而失敗。

誤中奸計  血灑杭城
  「二次革命」失敗後,革命黨人悲觀失望,意氣消沉。姚勇忱亦逃亡到日本。1914年5月,孫中山先生啟動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的工作。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正式成立。姚勇忱參加了中華革命黨,不久返回上海從事反袁活動。姚勇忱的舉動已引起袁世凱的憤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後來發現的保存於北京陸軍部處決王金發時的「批令」中,就有「迭次飭之暗殺犯姚勇忱亦與朝夕聚處,陳其美亦常通信計議亂事」的文字。
  1915年5月,中日「二十一條」事起。袁世凱陰謀稱帝,亟想得到日本侵略者的支持。5月25日,外交總長陸徵祥與日本公使在北京簽署《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從而激起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日愛國活動。此時,王金發欲往杭州,以購地建房,「奉母終養」為名,暗中招集舊部,繼續開展反袁鬥爭。姚勇忱以赴杭治療肺病為由與他同行。他們原先的好友、同志、光復會會員朱瑞,此時已任浙江軍政府都督,成為袁世凱在浙江的鷹犬。朱瑞派人到上海誘騙王金發、姚勇忱兩人去杭州,說可以為他們申訴免予通緝。王金發和朱瑞是嵊縣同鄉,王抱有希望說服朱瑞共同反袁的幻想。對於朱瑞的邀請,王金發、姚勇忱不知是計,欣然赴杭,隨即被朱瑞所捕,關押於百歲坊巷陸軍監獄。姚勇忱侄子姚瑞雲1985年回憶說:王金發、姚勇忱被捕後,其胞弟姚定忱(19歲)帶了姚勇忱之子長齡(12歲)前去探監時,姚勇忱告訴了全部事實經過。當時,王、姚兩人來杭是為第二次武裝暴動做準備,朱瑞為討好袁世凱,向袁告發,袁世凱復電處決。朱瑞於是設「假戲」,擺下了鴻門宴,發出請貼邀王、姚赴百歲坊巷朱瑞公館宴會。當時,姚勇忱曾勸王說:「朱瑞不懷好意,必須小心提防,不去為妙」。烈性剛強的王金發不聽勸告:「我對朱瑞過去有情,他決不至於忘恩負義,毋須擔憂」。宴席至半酣,朱瑞拿出了袁世凱發來的逮捕命令電報,兩人恍然大悟,但已中計,悔之晚矣。兩人進了百歲坊巷陸軍監獄後,即被分開關押。1915年6月2日下午4時,王金發、姚勇忱被押赴刑場,兩人神態自若,高喊「袁世凱禍國殃民,賣國求榮,打倒袁世凱」等口號,一聲槍響,王金發英勇就義。原來姚勇忱這次是去法場陪綁,隨後又被押回監獄。朱瑞對其進行威脅利誘,要姚承認他們確是在策劃第二次暴動。姚勇忱寧死不屈,寧願與王金發一起赴死,死要死得光明磊落。姚勇忱犧牲前曾對人說:「朱瑞如此對待同志,所謂利慾薰心,不虞身後為人唾棄耶!」
  青山垂淚,杭城悲咽。1915年7月2日下午,辛亥革命先驅、傑出的反袁勇士—姚勇忱被害於杭州百歲坊巷陸軍監獄,英年35歲。其弟姚定忱護送遺體回吳興縣織里鎮老家,臨時安葬在街背後的高家墳堂。

辛亥烈士  功垂千秋
  1916年3月22日,做了83天「洪憲皇帝」的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討伐聲中一命嗚呼。黎元洪繼任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追認王金發、姚勇忱為辛亥革命烈士。胞弟姚定忱著書記述:「迨袁死,黎元洪任大總統,追賜勇忱為辛亥革命烈士並給卹金八千元,骸葬於龍井山麓」。1917年,「兩人靈柩先後從家鄉嵊縣及吳興織里遷至杭州。」陵墓建在杭州臥龍橋茅家埠頭口,王、姚兩人合穴,(後遷至龍井山麓)。蔡元培先生親筆題寫墓碑,褚輔成先生親撰墓誌銘,南社創始人陳去病撰寫〈王逸、姚勇忱合傳〉文章。柳亞子先生與姚勇忱曾經情投意合,友誼深重,揮淚寫下了五言律詩〈哭勇忱〉二首:

  (一)
  十年知名姓,重逢及此長。笑談方款洽,羅網已彌綸。
  口吃憐同病,名高竟殺身。昭蘇如有日,廟祀在湖濱。

  (二)
  桃梗去不復,箜篌怨渡河。十年剩皮骨,一夕死風波。
  亦有南冠士,重悲北道羅。茫茫仇與呂,微命又如何?

  戰亂年代,英烈家屬飄泊游離。姚勇忱犧牲後,其子姚長齡由王金發母親徐珍梅收養,讀書至醫專畢業,抗日戰爭時失散,下落不明。姚勇忱胞弟姚定忱,1932年曾任浙江金華縣縣長。據姚勇忱堂侄姚覺先生回憶,1931年姚定忱找到南京總統府,通過衛隊長關係報告了蔣介石,蔣介石聽說是姚勇忱家人,親自接見並作了安排。姚定忱於1981年12月13日故世,其子姚瑞雲也已亡故,尚有兩個女兒,一人在金華,一人在杭州,早已退休。
  1953年,因建造解放軍杭州療養院,姚勇忱、王金發英烈遺骨被遷至小龍井山坳普通公墓(墓穴與供桌今天尚存)。王金發遺骸於20世紀80年代移至家鄉嵊縣,建造了烈士墓。
  「一代佳人姚戈仲,可憐生死殉田橫。」2006年之前,姚勇忱墓尚在西湖龍井山的荒草叢中,有其侄孫姚亮等每年去祭奠。
  2006年,侄孫姚亮等烈士親屬向杭州市政府遞交了〈請求妥善安置辛亥革命烈士姚勇忱墓〉的報告,介紹姚勇忱烈士生平事蹟、其墓現狀等情況。之後奔波在各個相關部門間,運作、協商此事。7月中旬由浙江省文物局批准,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具體經辦,在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建造姚勇忱烈士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2006年冬至節,姚勇忱烈士的遺骨遷入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園西北角的小坡之上,與徐錫麟、陶成章等昔日戰友為鄰;整個墓台略呈正方形,全部由嶄平的長條青石板鋪就,面積約六十平米;墓體居中圈砌,徑逾三米;墓碑也是一方大青石,高約兩米;周圍翠竹掩映、靜謐莊嚴;烈士長眠於此。近年,筆者與織里朋友曾兩次去杭州拜謁姚墓。
  姚勇忱英烈在故鄉塑立雕像的事,從提出到落成前後經歷了十餘年。2004年,《人文織里》專集出版,其中筆者撰寫記述〈辛亥英傑姚勇忱〉的長文,向桑梓父老介紹辛亥英烈的事蹟;湖州文史研究者方一戈撰寫〈青磷碧血蔚國光——寫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英傑姚勇忱就義九十六周年之際〉,發表在民革《團結報》、《聯誼報》等媒體上。多位有識之士不約而同地提出建議,希望能在故鄉為姚勇忱烈士樹立雕像,緬懷先烈功勳,教育後人。
  2011年6月,英烈親屬向湖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懇請政府為湖州籍辛亥英烈姚勇忱樹立雕像的建議〉,得到時任湖州市委書記孫文友同志批復,各相關部門協商、專家論證後,由市方志辦、織里鎮政府,正式告知英烈親屬:家鄉人民不會忘記烈士的功績,織里鎮即將興建一座利濟文化公園,擬在那裡建造雕像。
  2014年,利濟文化公園建造已具規模,織里鎮的相關部門,在公園西北面,選定立像位置;分管領導邀請中國美院雕塑系諸宏君老師團隊,進行設計。並進行製作單位的招投標工作。
  「生死付常,河山無恙」。2019年初冬,雕像在織里利濟文化公園安置矗立,姚勇忱依然是風塵僕僕,手執禮帽,堅毅的目光永遠注視前方。
  英烈雕像身後,是-堵巨大花崗岩浮雕紀念牆。由四幅畫卷組成,展示了姚勇忱壯麗而短暫的一生。紀念牆背面有「姚君行述」和多幅姚勇忱陪同孫中山等視察浙江的珍貴照片。故鄉人民崇敬先賢,姚勇忱英烈魂兮歸來。

一、嘉興煙雨樓

1912年12月,孫中山前來浙江視察,途經嘉興,在南湖煙雨樓前的獅子峰與各界代表合影。(前排席地而座,左五右四者為姚勇忱)

二、鐵道協會


孫中山在杭州與中華民國鐵道協會浙江分會同仁合影(孫中山右邊第一人為姚勇忱)

三、國民黨浙江支部歡迎會

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在杭州出席國民黨浙江支部組織的歡迎會,發表演講,高度讚揚浙江革命黨人的功績,並闡述了民生主義四大綱領。圖為會後的合影。(中坐四人,最左者為姚勇忱,左二陳其美,左三孫中山)
  民國十八年褚輔成《題國民黨浙江支部開會歡迎孫總理蒞杭攝影照》:民元初冬,總理偕陳英士同志來遊西湖,國民黨浙江支部開會歡迎。禮成,攝影。章君兆鋆得此幀,珍藏十七年,神色不變。近付重印一幀贈餘。肅瞻遺容,不禁感慟五中。斯時,總理精神矍鑠,體質甚健。一日,遊靈隱,徒步登韜光,更上北高峰,舉步如飛,從者望塵莫及。強健若此,宜享遐齡。徒以致力革命,十餘年中,討袁、護法諸役,靡不歷盡艱險,且日與國內軍閥及帝國主義相奮鬥,致促其生未及下壽而薨。吾党驟失導師,曷勝悲痛。影中坐總理之右者為英士暨姚勇忱兩同志,均先後遭害,顧君子才、莫君伯衡等近亦作古,舊時同志寥若晨星。回首前塵,益增嗚咽已。褚輔成謹識。」

四、籌備會人員合影

孫中山在杭州與歡迎會籌備職員合影(孫中山左邊第二人,為姚勇忱)
五、巡問江浙—法政學堂

中華民國元年雙十節,孫大總統偕姚勇忱、王文典、武問梅等巡行江浙,存問民眾,浙江各法團在都督署,開歡迎大會。(孫中山左邊第一人為姚勇忱)

六、秋社憑弔

1912年12月10日,孫中山在杭州西冷橋憑弔秋瑾烈士墓後,與眾人合影。(孫中山身後第二排右後方者為姚勇忱)

七、之江學院


1912年12月11日孫中山與之江學堂全體師生約 200 人在賽佛倫堂前合影(孫中山右邊第二人為姚勇忱)

八、孫中山在杭州吳山遊覽時與同行者合影


(第一排左二者為姚勇忱)

(徐世堯/湖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