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人說了,寧波慈溪的鶴鳴古鎮頗多浙東鄉俗遺風,值得玩賞。
吾輩一行四人(劉大培、薜志中、金永炎與筆者)聞訊,2019 年三月三日特地做了一次實惠,且收穫非淺的踏勘之旅,與諸君分享。
其實,杭州到慈溪之行非常方便,眾人在網上訂了杭州東站到餘姚的動車組車票,僅三十七元,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浙東重鎮之一的餘姚市。事先已做足了功課,下了火車,直奔客站旁的公車站換乘公車直抵鳴鶴古鎮。雖說是一次跨界之旅,不過,坐的卻是市內公交(餘姚與慈溪二市同屬寧波地區)。好在選擇這條公交線者不多,上了車,就有座位。
同行多是退休者,別的沒有,有的是時間。坐在車上,一路飽覽餘姚與慈溪二地的市容鄉鎮風光,望著車窗外,高大起重機支撐下的建築工地,路上忙忙碌碌的運貨三輪、閃眼而過的送餐小哥,以及排列有序的嶄新建築,這些在長三角司空見慣的景象。人似有一種直觀,千城一貌,新宅缺少那種浙東傳統建築所特有的鄉風。近年來,時聞沿海地帶工商業不甚景氣,這裡的蹤跡並不明顯。
車行幾乎貫穿二個城市,費時一個多小時才到達鶴鳴。我們在一個叫鶴鳴場的牌坊邊下車,想來取名鶴鳴場,或許,古時這裡是濱海鹽場,歲月流轉,沙漲潮退,大海離此遠矣。
舉頭望去,多少有點失落,與江南六鎮的景象大相徑庭,一條古街穿鎮而過,只是窄長的老街上,冷落空寂,鮮有行人。心想,小鎮仍在開發之中,聲名不大,遊客稀少,也就見怪不怪了。
「鶴鳴」,其意甚古,舊義乃是有賢者隱居於此。忙上前向一位長者打聽,村名何以稱「鶴鳴」?似有古籍中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之意。
老人笑道,稀客說得不錯,村名出自唐代本村一個書生,名叫虞九皋,字鶴鳴(804-820),少有奇才,學問了得,為鄉人推崇,年僅十六,居然高中進士。讓人惋惜的是,及第未久,客逝長安。鄉人聞訊,痛惜天不憐才,英年早逝,由此,改村名為鶴鳴,似有「悠悠沼澤仙鶴唳,鳴聲響亮上雲天」之意。
聽罷,深覺古村文脈幽深,非同尋常,一個村名,可見一斑。
早年,鳴鶴應當是一個濱海傍河、水陸輻輳之鄉村,水產、食鹽、大米、棉布、日用品在此集散,運河貫穿浙東地區,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繁榮。
眾人進入老街,慢步細賞,遊客不多,與江南六鎮人頭攢動的情形相比,似有孤寂之感。一眼望去,老屋錯縱有致,古風猶存,展現了傳統的江南鄉村風貌風情,垂柳、小橋、流水、人家…,構劃了一幅「漁耕人家盡枕河」的意境。
改革開放以後,浙東輕紡工業興起,在轟轟烈烈的城鎮改造運動中,老屋殘存有限,對於好古懷舊者來說,委實是一個好去處!
一條溪流穿村而過,店鋪民居,枕河而築,老街青石板鋪道,浙東式樣的古舊老屋,隨處可見,排列有序,只見傳統門面的店鋪正在出售土雜貨品,手工年糕餃、麻糍、老鼠糖球、國藥(中藥)、三北豆酥糖、藕絲糖、鹹菜這些土產。
古街幽深,足有三、四里地之長,不少沿街鋪面大門緊閉,仿佛在待價而沽,可見,此地還有尚未開發的專案,正在等候有識之士。
| 最有看點的景觀莫過於浙東風格的古建築,老宅鱗次櫛比,可謂高牆深院,曲巷幽弄,人字形青瓦屋頂排列村中,馬頭山牆錯落有致,宅內雕琢精緻的花格門窗極富鄉紳韻味。眾人推門進屋,尋古探幽,只見有幾幢老屋已改建成民宿,對外開放,擺放著沉重的老式傢俱,佈置得古色古香,展現了一幅逝去歲月的真實圖畫。忽然想到,拍戲還可以,真要讓現代人住進這樣陰暗潮濕的老屋,體驗古人的生活方式,委實有點猶豫了。
許多老宅保存得相當完整,經過修葺,開發得當,有物盡其用之功,以崇敬堂為例,分修繕與複建二部分。大門上方雕有「居仁由義」,此屋原主人就是創辦葉同仁堂藥店的葉心培。早年鶴鳴鎮以中醫藥治病而揚名四鄉,文革時此屋被用作鶴鳴知青廠。
今由上海國藥館開立鶴鳴分館,滬上名醫輪流在此坐診,恢復了傳統藥房格局,可謂古為今用,相得益彰。此舉也為鶴鳴恢復早年中醫藥地域特色作鋪墊。
鶴鳴「小五房」保存比較完好,建成了融茶道、養生、琴藝、古玩鑒賞、藝術沙龍、國學、養生等項目為一體的修身佳處,給人以自然、簡潔、禪意、創新之感,打造了一山一水一清風,一月一竹一流雲之意境,不失為開發老宅的一條途徑。
眾人慢步細賞,不覺過了午餐時間,只見路旁有家餐室,食客不多,便信步進去。
大致上說,鶴鳴各家餐館供應的食物品種差不多,僅有鹹菜炒年糕、鹹菜香乾湯麵、手工年糕餃幾樣。我們各人要了一碗年糕餃,一種本土風味小吃。
外皮是鶴鳴特有的軟糯年糕,內餡為薺菜、香乾,就像外地人包餃子似的用糯米年糕將餡料包起來,一口咬下去,鮮汁就從年糕中滲出來,就是老年人也能大快朵頤,況且,年糕類食品易於飽肚,下午趕路就不愁了。當然,還供應其它餡料的年糕餃,芝麻白糖、鹹菜筍尖、榨菜豆干丁等食品,不一而敘。
吃完中餐,稍事休整,喝了一碗茶,立時趕往村側的金仙禪寺。
金仙寺與其它寺院不盡相同,位置了得,坐落在一個背山面湖之地,寺前有一個臨水大坪台,台前水中豎立了七尊佛塔,背景為煙雨飄渺之湖山。
立於寺前,似有飄然入仙之感,憑空多了幾分想像空間。
金仙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西元535-546),迄今已逾千年,一個四鄉百姓敬神拜佛之地。鶴鳴得山川地理之優,依河近海,風景秀麗,鄉民借花獻佛,相得益彰。
自古以來,在此進行商品交易,蔚為一方大觀。
寧波人的敬香方式與普陀山拜祀觀世音菩薩,略有差異,信眾借禮佛為名,大開「香市、廟會」之風,尤以清末、民國時期為最。
我們跨入寺院,眼見香煙繚繞,耳聞佛音嫋嫋,果然別有洞天。
上世紀三十年代,弘一法師在此修身禮佛,面對如此清幽之山水,超然世外之佛音,文思泉湧,創作了《清涼歌》五首,詞義深邃,樂聲悠揚,為鶴鳴山水譜下了曠世清絕之響(註)。
吾觀鶴鳴之山水,不下於杭州西湖之秀,不下於鑒湖之清絕。看官,鶴鳴文脈幽深,山水秀麗,古風猶存,禪意綿綿,到此小住,賞山觀水之餘,靈感頓生,必有宏論佳作問世!
出了金仙寺,眾人馬不停蹄,趕往鄰近的龍山鎮。
昔日之龍山,瀕江臨海,一個浙東著名古埠漁港,也是一個品嘗海鮮的美食之鄉。鎮人虞洽卿(1867-1945)跨江越洋,闖蕩天下,在上海灘上大展拳腳,終於打下一片天地。虞氏發跡不忘故里,回鄉獨創三北公司,意欲借龍山一方寶地,打造浙東之「小上海」,無奈天意不遂人願,滬淞戰事驟起,虞氏遠走川蜀,客逝他鄉,宏願化為泡影。
近代以來,洋山、寧波大港崛起,龍山偏居一隅,雖說地好、山好、水好、人好,只是大飯店前難賣粥,再好的風景也被周邊大城、大港掩蔽。
右起金永炎、劉大培、薜志中、作者在虞洽卿故居前 | 時至今日,杭州灣大橋築成,浙東輕工業崛起,這座內地首屈一指之跨海大橋,一頭是嘉興海鹽,另一頭便是寧波慈溪,一舉將慈溪放在全球放大鏡之下,為三北河山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機。
錢塘江之跨海大橋,乃天下奇觀也!何人不想一睹容顏?
尤其是滬人、台人、港人,前輩多由甬、紹浮海而來,飲水思源,借大橋之勝,了回鄉之夢,一舉多得。歷代以來,浙東才俊輩出,遍佈天下,虞洽卿、蔡元培、魯迅、包玉剛、李升伯,…,無一不是聲名顯赫,如雷貫耳。
今天,借大橋之捷徑,開發一條山水文化之旅、尋根之旅、懷舊之旅、美食之旅、香市之旅,借花獻佛,早就水到渠成。
龍山、鳴鶴之興起,恰逢當下,似有鶴鳴清絕上九天之意。諸君,機不可失!
註:弘一大師之《清涼歌》分為「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五篇:
一、《清涼》
《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涼風》: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
《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
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二、《山色》:近觀山色蒼然青,其色如藍。遠觀山色鬱然翠,如藍成靛。山色非變,山色如故,目力有長短。自近漸遠,易青為翠;自遠漸近,易翠為青。時常更換,是由緣會。幻相現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萬法皆然。
三、《花香》:庭中百合花開。晝有香,香淡如;入夜來,香乃烈。鼻觀是一,何以晝夜濃淡有殊別?白晝眾喧動,紛紛俗務繁。目視色,耳聽聲,鼻觀之力,分於耳目喪其靈。心清聞妙香,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古訓好參詳。
四、《世夢》: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人生自少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無窮已。出不知來,死不知去,濛濛然,冥冥然,千生萬劫不自知,非真夢歟?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今貪名利,梯山航海,豈必枕上爾!莊生夢蝴蝶,孔子夢周公,夢時固是夢,醒時何非夢?!擴大劫來,一時一刻皆夢中。破盡無明,大覺能仁,如是乃為夢醒漢,如是乃名無上尊。
五、《觀心》: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似易而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雖難而似易。線索為何?現前一念,心性應尋覓。試觀心性:在內歟?在外歟?在中間歟?過去歟?現在歟?或未來歟?長短、方圓歟?赤白、青黃歟?覓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應直下信入,未可錯下承當。試觀心性:內外、中間、過去、現在、未來、長短、方圓、赤白、青黃。
(龔玉和/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