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一段海塘與一個博物館的奇緣

徐忠友

滔滔錢江潮,悠悠古海塘。
  錢塘江是浙江人的母親河,從浙西源頭一泄千里,經杭州灣流入東海,並形成洶湧澎、世界聞名的錢江潮。千百年來,為抵禦海水洪潮侵害,人們在錢江河口兩岸,修築了長長的海塘。
  都說萬物皆有緣,但有奇緣者甚少。世界上就有這樣奇巧的事情,2013年春天,杭州江幹區籌建九堡文體中心,開工前特請來考古專家先期勘探,結果考古挖出了一段明清時期的古海塘遺址。保護文物,刻不容緩,專家建議,領導決策,一紙工程規劃,迅將九堡文體中心一二層改建國內首家海塘遺址博物館,於2020年初在鼓樂聲中隆重開館,一段海塘就這樣與一個博物館牽上奇緣。
  歷史遺跡往往隱藏於一山一水一石之間:在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裡有張歷史老照片,內容是杭州最早的地標——秦皇纜船石。
  文脈常常在一書一紙中流出: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秦朝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云:「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水波惡, 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
  秦始王當年過錢唐用過的纜船石,仍屹立在西子湖畔寶石山下,默默守護了杭城兩千多年。它閱盡杭州的滄桑巨變,見證了海灣建塘變杭城、瀉湖築塘成西湖的全過程。


  錢江造兩堤,滄海變桑田。據陪同筆者參觀的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姚倩館長介紹:我們腳下的杭州城,在秦漢時為大片水面。錢塘江的海塘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當時的錢塘縣地方官華信,就讓百姓造捍海泥塘阻江潮入侵,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條海塘。
  錢江潮高浪急,土塘容易被潮水衝垮。西元910年,吳越王錢鏐調集上萬民工修海塘,創造性地將土塘變成了竹籠石塘,杭州「潮患頻仍」的困境才得以緩解。
  「天分浙水應東溟,日夜波濤不暫停。千尺巨堤沖欲裂,萬人力禦勢須平。」有許多人曾讀過錢鏐寫的這首《築塘》詩,還聽過《錢王射潮的故事》:民間相傳,那時錢塘江堤只要一修起來就會被潮水沖塌,大臣們都認為是潮神作怪。於是,錢鏐在每年八月十八在錢塘江前佈置萬名弓箭手。當潮水沖來的時候他下令射箭,霎那間萬箭向著潮頭射去,潮水終被擊退。
  這個故事是讚美錢鏐修海塘的神話傳說,其實錢王帶領人們戰勝潮水依靠的不是弓箭,而是築牢海塘。後人因此把錢鏐這種笑傲江海,勇立潮頭,踏浪築塘,圍海造城的精神,稱之為「弄潮兒精神」。
  到宋代,杭州地方官先後築塘21次。北宋大中祥符五年,杭州知府戚綸與轉運使陳堯佐,改用薪土築塘,築成一條七里柴塘,防止了海潮的沖湧。

  明清時期,江南富饒繁華,賦稅、漕糧約占全國一半,有「天下糧倉」之稱。修築錢江海塘更是上升為國家工程,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我們館內這段海塘,西至杭州轉塘,東到海寧市,這種條石橫豎隔層疊放成梯形的築塘技術,是明嘉靖年間發明的。它用上千斤的重條石逐層上疊,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魚鱗石塘」。石塘的縫隙裡,有古人填充的糯米汁、石灰等混合物,使石塊間粘合更牢,防水防滲漏。海塘最上層,石塊之間有一個個小凹槽。古人往這個小孔裡灌注鐵水,凝固後條石就被牢牢固定在一起,還用成排錯列的木樁加固,牢不可摧。在清代,康熙因地制宜建海塘,乾隆又組織修築條塊石塘,並數次下江南視察海塘建設。
  從東漢的土塘到吳越的竹籠石塘、宋代的柴塘,再到明清的魚鱗石塘,每一種塘型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錢塘江兩岸先民與大自然鬥智鬥勇的傑作。
  杭州「因湖而名」「因河而興」「因塘而存」,因為西湖,杭州有了名氣;因為大運河,杭州開始興盛;因為有錢江海塘,杭州才得以安全和繁華。
  時光荏苒,濤聲依舊。而今一段清代魚鱗石塘,成就了杭州一座海塘遺址博物館;一座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重現了錢江千年海塘的傳奇。

(徐忠友/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