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我與梅城的旅遊開發

龔玉和

作者在梅城大

二排左四為作者

  梅城,我人生旅途的第二個驛站,知青落戶在梅城大洲公社,在金村生活過九年,度過了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下鄉時,與村裡幾位長者聊天,雖說事隔多年,這些人對梅城昔日的榮耀戀戀不捨,記憶猶深,尤其是在建德師範學校(下稱「建師」)不脫產培訓期間,週末要到建師聽課,住一晚;暑假期間,還要到梅城學習,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參加過區委組織的「先進事蹟報告團」,跑遍了全區所有公社,對梅城地域有了鳥瞰式觀察,也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緣源。這些經歷,成為我多年來倡言開發梅城旅遊的推手。

提升格局
  外地人很少知道梅城,杭州人也不例外,縣委自一九五八年因建造新安江大壩由梅城遷至白沙,降格為一個鎮區,即使在改革開放後的二十餘年,仍不為外界關注。
  實際上,在全省旅遊規劃議題中,排不上號。
  等級時代,只好從「級別」著手,用史實說明,隋仁壽三年(西元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梅城舊稱)。大業三年(607),改睦州為遂安郡;唐武德四年(621)複遂安郡為睦州府。
  北宋宣和五年(1121),因民間傳聞「睦州有龍象」(可能出皇帝),又改睦州為嚴州府,取意「嚴厲鎮壓」。
  我的潛在語言一目了然,早在千年之前,梅城就已是「郡府」建制了,比照當下行政級別,攀不上杭州、寧波這樣「副省級」,至少也不在「地、市級」之下,或者說,也應當是「縣團級」以上了。在一家雜誌《風景名勝》2002年5期上,寫了《古城睦州今安在?》,目的僅僅想提升一下梅城在時人心目中的位置,介紹山川文化同時,呼籲關注梅城旅遊開發建設,說明梅城在昔日區位人文之重要。
  在古代南北運輸版圖中,梅城處在一個樞紐位置上(三江口),運輸業帶來了商貿繁榮,豐碩的物產以及秀麗的山水,文人頻頻到訪,形成了獨特的新安文化,直到二十世紀初,仍是全國重要府郡之一(註1)。
  近代以來,陸上運輸興起,水運失去南北交通主管道功能,梅城才漸漸蕭條。
  此文發表後,幾乎沒有反響,過了幾年,我在杭州(2009-4)發表了《梅城,一個最具開發價值的城鎮》,將梅城史、山川與當時炒得火熱的江南六鎮比較,這就點出了問題中心。接下來,又在浙大校刊《現代城市》寫了具體的《梅城開發設想》(2009-12),列出了梅城開發優勢條件,希望引起人們對這個浙西小鎮的關注。

山川與文化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千島湖旅遊興起,常到新安江開會,會後均有例行公務考察,坐汽艇遊覽,舉目四顧,我暗想,新安江大壩固然有吸引人之處,一池秀水,足以讓人留連,可是缺少文化襯映,無論是白沙(建德縣委所在地),還是排嶺(淳安縣委所在地),只是因修築新安江水電店而建的新城。僅開發旅遊而言,除了建造大壩的艱苦卓絕,以及為造水庫移民所付出的艱難困苦外,談不上有多少文史可挖掘。
  如果能將浙西的秀山秀水與古城嚴州的人文融會貫通,可說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素材,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坦言之,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多年,梅城被忽略了,開發重點放在新安江地區。
  我盤算著,梅城有著難於估量的文化積澱,應當不下於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甚或,包括杭州,這樣的古都名城。以千島湖一池秀水、浙西的崇山峻嶺,配以梅城的新安文化積澱,對於遊客的吸引力,幾可與杭州並駕齊驅了。
  一旦將梅城與杭州並列,做成江南二大勝地,對於帶動浙西乃至皖南經濟起飛,將沿海欣欣向榮的工商業推向中西部地區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建德開會
  2012年,浙江水滸、三國專業委員會在建德開年會,安排到下涯考察行程,「建德」地名,取自下涯人孫韶的封號「建功立德」。
  我們到了馬目鄉,參觀了孫韶廟,順路去了鎮上。今天之下涯鎮地域範圍,不僅包括了當年的下涯公社、馬目公社,還有我曾插隊過的大洲公社,城區正在向下涯延伸,此舉讓我想到不少問題。回杭後,迫不及待地在《杭州》寫了專文(2012年12期)《孫韶故地下涯開發》,希望大洲能開發成一個山水農家樂基地。

挖掘文化
  我撰寫的文稿,無論是規劃還是文史,並非為考據而考證。有關梅城的創作,只是想將秀麗的河山與文化遺存,用於現代建設,改善民生,別無其它目的。說到梅城文化,最膾炙人口的故事,莫過於《水滸》對烏龍嶺大戰的描述。梅城在烏龍嶺下,僅僅是浩瀚的梅城文化一個亮點而已,對於青少年和古文學愛好者應當有相當吸引力。
  烏龍嶺,人有「睦州之屏障、嚴州之鎮山,婺歙之要衝」之說。
  梅地歷代遞置重兵,居大江之上游,扼江南之咽喉的兵家必爭之地,人有「嚴州不守,臨安必危。」於是,我寫了《開發杭州「水滸三關」》(註2)強調了烏龍嶺的地熱險要,這是從「讀書、博聞、旅遊、知天下」角度上寫的。
  二0一三年,發表的《水滸中的睦州府》(註3),既有史實,又有故事,不僅將水滸傳中的睦州府交代清楚,還將小說的精采情節呈現給讀者。
  梅城與烏龍嶺相通,蘊藏著許多傳說,接下來,寫了《朝霞中的烏龍嶺》(註4),描述了烏龍嶺風貌,推介了多彩多姿的地域風光。言外之意,梅城與杭州相比,虎邱伯仲,強調的是開發梅城對於沿海經濟向中西部地區伸展的重要。
  又寫了《范仲淹在睦州的詩文》(註5),對於梅城文化介紹,只是蒼海之一粟,古人筆下之山川文化,目的只有一個,希望人們能竭盡全力將才華用於開發河山上,使得浙西山水、新安文化,比翼雙飛,打造成「江南雙城」(杭州、建德),二座文化名城而已。以富春江、新安江作為線索,將長三角經濟帶向縱深延伸,梅城作為跳板。
  這些對梅城開發思考,在與武院長合作的《將梅城變美城》)中融化在文字中(註6)。這些發表在市委黨刊、浙大校刊與建委雜誌上,在當時沒有上級檔的情況下,其影響力不可小覷。應當說,對後來梅城開發專案落實,有著推波助瀾之功。

故地重遊

左起作者、武彬院長、梅城書記向紫東、住建局幹部左華/背景為烏龍嶺

當年的梅城規劃圖

  2013年春,武院長打電話給我,接到一個梅城開發競標專案。
  那天,我們沿著高速公路,個把小時就到了。梅城開發指揮部設在城內,眾人登上城牆,只見大江滔滔,古塔依舊,街上熙熙攘攘。漫步街頭,撫今追昔,感慨萬分!
  老鎮仍遺存了不少古跡,我在想,既有古建,就不需造「假古董」,可謂千載難逢!
  回想當年,城牆後原是浙江冶金學校與建師所在地,今冶校已搬走。
  到了建德師範,今已改稱「杭州科技職業學院建德分校」,遙想當年,建師進門有一個青石欄杆的荷池與小拱橋,廟宇式大殿。我在猜想,或許,這裡曾是嚴州府文廟?今舊址上造了漂亮的教學樓。
  又去了新安江電子管廠舊址,只剩下一排荒廢的廠房。
  嚮導將我們引到一座老屋前,說道:「工廠改制,這裡烏龍廟遺址,今只有一口大鐘。」眾人上前細察,刻著「烏龍古廟」數字,依然清晰可見。
  同行一位專家說,有人提議在烏龍嶺頂上建蓄能水力發電站,將山下的水抽到山巔,再用水庫聚存的水放回大江,用作發電。
  我們不是水利專家,不能解答是否可行,作為旅遊規劃者,想到的僅是,果真有取代七裡瀧大壩之功,對於兩浙經濟會有舉足輕重之功,也為錢塘江中上游民生經濟帶來福音。
  我們並不懷疑,開發得當,梅城有可能成為杭州之外的另一個江南名城。
  只是梅城旅遊規劃是一個競標專案,規劃院失之交臂,多少有點失落!

註釋:
註1、古代交通以水運為主,京杭運河為骨幹,由北京至杭州;然後,過中東河進入錢塘江航道;自杭州起程,沿錢塘江航線至梅城(三江口)或至江山港轉而南下閩粵,或在此進入新安江,北上徽省,梅城剛巧在三江口上。
註2、《開發杭州的「水滸三關」》載《杭州》雜誌2012年第10期;
註3、《朝霞中的烏龍嶺》載《杭州》2013年第2期5;
註4、《水滸中的睦州府》載《杭州研究》雜誌2013年第2期;
註5、《范仲淹的睦州詩文》載《杭州群眾文化》雜誌2016年第3期;
註6、《將梅城變成美城》載《杭州建設》雜誌2016年第1期。

(龔玉和/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