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余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八千年前越人濱海而居

何有基

  貝丘遺址是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形態,從字面上理解,即小山丘似的人類食後剩餘拋棄貝殼的堆積體。從考古學說,指在地層中發現的海鮮貝殼組成的堆積。
  我國海岸線冗長,海島星羅棋佈,從南到北,曾發現過上百處早至六千多年前,晚至三千多年前的古代貝丘遺址,它鮮活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新石器晚期我國先民海洋生活圖景。如今浙江余姚井頭山貝丘遺址的發現,證明八千多年前越族先民靠海而居,是典型的海洋民族群體。
  西元2013年10月,位於浙江余姚井頭山一工地,寧波一家公司在土建地質鑽探土樣時,無意中帶出了一些深埋地下的碎陶片、殘骨器、動物遺骨等,其中還有大量蚶、牡蠣、螺等海產貝殼。經專業人員試掘,初步確認該地是一處在浙江考古中從未發現過的史前貝丘遺址,是一個八千年前的大型「吃貨現場」。
  通過對貝丘遺址的進一步開發表明,它是已知我國沿海地區埋深最大的一處遺址。該遺址深埋在現地表下8米左右,基坑共750平方米。目前,已發現灰坑、橡子儲藏坑、燒土堆、燒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處理點等遺跡10多處,出土各類可登記遺物數百件。其中的遺存包括大量當時先民食用後丟棄的各種海生貝類:如蚶、螺、牡蠣、蟶、蛤、蠔等,其數量驚人,已無法用單件計算,有「成千上萬筐」。除海貝外,出土遺物中最多的是人工製品: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和編織物等。此外,還有數量不少的動物碎骨頭。由此組成的貝丘(壩),寬達15米,厚足足有2米。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境內迄今發現的惟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比河姆渡文化遺址早一千多年,比臺灣圓山文化(貝丘)遺址早三千多年。井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內涵特徵與河姆渡文化來源密切相關,兩址相距只13公里,遺存十分相近。例如,陶器主要器型以釜、罐及園底器為主,少量圈足器,不見三足器,與河姆渡文化陶器在基本器形和小耳狀、雞冠耳狀板手等細部裝飾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兩者之間的差異更加明顯。經碳十四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其生活方式以海產捕撈為主,兼有採集和狩獵。這對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井頭山人的主食,當然是海鮮。那麼,井頭山人是否吃稻米?在遺址中首次發現少量炭化米、稻穀殼及水稻小穗軸。我國過去發現的貝丘遺址裡都沒有發現過稻作農業的遺存。今天的發現,說明八千多年前,浙江余姚一帶已有了早期的稻作農業。
  井頭山人的住房,至今尚未發現建築遺跡。不過,卻發現了很多木器。這些木器,大多數是生產工具和配件,比如斧的木柄、石錛的木柄,還有木楸、木矛以及船漿的漿葉等。木器照理說容易爛,然而這八百年前的木器卻保存完好,顏色、形狀像新的一樣。據考古專業人員介紹,木器「能保存到現在,可說很稀奇了。只有在這樣飽水狀態的遺址裡才能保存下來。」
  井頭山遺址,要比河姆渡文化遺址早一千多年。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關係?據專家介紹,井頭山人是河姆渡人的「祖輩」,至少應是爺爺輩。他們與跟河姆渡人有著文化血脈上的聯繫,是河姆渡文化的祖源,並非直接的源頭。中間尚缺少一個環節,也就是河姆渡人的「父輩」,還沒有找到。因此,專家建議第一階段發掘工作結束後,希望在田野工作中能繼續探討,收集好資料,找找井頭山人的房子、墓葬及人類的遺骨等。
  井頭山遺址,反映了全新世早中期環境變遷與古海岸線人類活動起源、發展的明確過程;其發現和發掘亦為全新世以來環境變遷,海侵時間、過程及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相互作用的人地關係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難得的案例。

(何有基/紹興)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