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捕魚故事

朱育新

  童年快樂的回味,真可津津樂道。上小學時,有漫長的兩個月暑假。那時候的我好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玩是每天唯一的功課,不像現在的孩子,要學鋼琴、學跳舞、學美術書法……還有似乎永遠做不完的作業,簡直像機器人一般。因此,我們有充足的時間玩耍。那正是閒不住的年代,不愛午睡,常常在大人呼呼入睡的好時光中,偷偷地約好了同伴,跑到溪灘裡;那時不知疲勞為何物,常常是眼睛一睜,玩到熄燈。
  也許有祖宗是農民的基因,我天性愛好養雞養鴨。暑假裡總會養上幾隻鴨子,以調劑和豐富假期生活。我似乎是無師自通地懂得鴨子多吃魚蝦長得快,下蛋多,而且下的蛋黃色紅,營養特佳。因此,暑期裡儘管蟬聲如潮,太陽毒熱,我卻常常身著汗衫短褲,頭頂驕陽,光著腳,興致勃勃地與小夥伴們來回奔忙在窄窄的田埂上,水渠邊,忙活著在渠中捕魚。
  那時的水渠很原始古樸,渠旁野草萋萋。捕魚的工具極其簡單,一根直溜溜的竹竿,不過兩來米長,拍打之用;一隻竹編畚箕,用來捕獲魚蝦;一隻小水桶,用來盛放捕獲的獵物。捕魚的操作辦法是兩人分工合作,常常是我步入水深至小腿或膝蓋處的渠中,彎下腰兩手擺好畚箕,嚴陣以待。我的小夥伴則把竹竿往渠水面來回上下拍打,攪渾清清的渠水,以達到打水驚魚的目的。這時,魚兒蝦兒被嚇得往前亂竄,而前方的我已布下天羅地網。我此時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為一般的水渠都比畚箕寬得多,必須用兩腿、腳把住畚箕的同時,兩手異常靈活地拍打水面,以防止魚蝦溜掉。待小夥伴由遠而近地靠近時,迅速地端起畚箕,便可見到令人激動的一幕,畚箕中滿面是閃著白光的小魚、小蝦和泥鰍。那活蹦亂跳的勁兒,最令人心奮,內心充滿了收穫的喜悅,匆匆地將其倒入帶來的水桶裡。
  經過半天的努力,常常收穫頗豐,手提沉甸甸的水桶,回到家裡看到鴨子狼吞虎嚥的那副樣子,更是平添許多的樂趣。
  老家村前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名謂新溪源,地處錢塘江上游,河面不寬。到了夏天,水草肥美,魚兒湧動,各種鳥兒翩躚而至。對於孩提時的我們,那兒簡直就是天堂,除了跳進河裡游泳外,更多的樂趣就是去河裡捉魚。
  傍晚時分,一群小夥伴背著魚簍,踏著斜陽,歡快地跑到河灘裡,選擇水不深且平緩的灣帶,那些地方多有小草,魚兒也喜躲藏。我指揮幾個比我年少的小夥伴用畚箕堵住灣帶的上下源頭。我們幾個年歲稍大的小夥伴就在中間水深的地方撲通撲通把水攪渾,魚兒暈頭轉向,拼命往畚箕裡鑽。那個年代少有污染,所以魚兒還是很多的,有一兩指長的白條魚,兩三寸長的石斑魚,有巴掌大的鯽魚,有半尺長的汪刺魚,等等……運氣好的時候說不定還會捉住一條鱖魚哩。若干年後想想,所謂的成語“渾水摸魚”,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吧。
  很快,天黑了。這時,才感覺到肚子嘰嘰咕咕地在叫,我們要回家了。月亮已悄悄地爬上樹梢,那種欣喜和快意滿滿地寫在小夥伴們的臉龐上。遠處鷓鴣鳥在長一聲短一聲地叫著,一些不知名的鳥兒在河邊草叢裡輕聲呢喃,像是在呼喚它們沒有回家的雛兒……
  記得兒時,溪水清澈見底,水在石上流,溪裡有一種體態細長、側扁、灰褐色的體側下部呈淡黃色,通體有一道道暗褐色斑紋的溪魚,當地人叫“石斑魚”。在清澈的溪流中,一條條石斑魚在水中遊弋,時而穿梭,時而啄食石礫縫隙中的食物,優遊自得,引得你手癢癢的,非要抓幾條不可。
  一日午後,小夥伴們相伴到溪灘邊玩耍,看到淺灘中有一大群石斑魚就去驅逐,石斑魚便鑽到下游鄰近的不很深的水潭裡石塊底下躲藏起來。這時我們恨自己沒有捕魚工具,急中生智,眾夥伴就捧起一塊大石頭,朝石斑魚躲藏的石塊猛砸下去。“嘣”地一聲,水花四濺。躲在石塊下面的三兩條石斑魚被震暈了,翻了白肚漂了起來。
  要真正地多抓魚,就要用遊絲網。記得那一年小暑節氣,剛放暑假,我們小夥伴們死纏爛打地向諢名“烏犬”的大人借來一副遊絲網,也僅僅這麼一次,要親自享受一下遊絲網的捕魚樂。選在石斑魚較多的河段,用遊絲網快速圍成一個大圓圈,網的上端紮著浮標,漂在水面上;下端繫著錫粒,沉到水底。這樣,就把魚兒圍在圈內。然後,逐漸地收縮網圈。圈內的魚發現有人在攪動,便拼命逃竄。小的魚兒能穿過網眼而逃之夭夭,大一些的魚兒便自投羅網,魚頭一碰進網眼就被卡住,掙扎晃動,露出白色的魚肚。他們怎知遊絲網掛在水裡便無一點顏色,而通體透明的呢。我們迫不及待地趕到漁網邊,雙手抓住,把魚從網上摘下,裝進魚簍裡。這一次,足足抓了四五斤石斑魚。傍晚時分,小夥伴們唱起歌兒,連蹦帶跳地跑回家,那高興勁兒簡直比吃了蜜糖還勝似一籌。
  兒時,最有意思的是用農具糠羅捉魚。所謂糠羅,是將直徑三四十公分篾圈的兩面,用苧麻織的夏布網起來,其中一面中間開有小碗口大的孔,內用四截小竹竿撐開兩層布,形成一個扁圓形的布簍,故又名夏布羅。把它放在魚兒喜歡去的地方。先挖出一個凹槽,放入糠羅,用小石塊四周壓好,只留一個小孔,然後塞進一個有酒糟之類帶香味的小布包,貪吃的魚兒聞香而來,就會鑽進糠羅。過一兩個小時收回糠羅,就捉到魚了。若晚上放,早晨收,往往都是清一色的石斑魚。放糠羅也是個力氣活。可是,當你把糠羅提出水面,看到裡面的魚兒“別別”地亂蹦亂跳時,你就會忘記勞累。難怪有人說,捉魚比吃魚還更有味道。
  歲月悠悠,往事如梭。進入初中以後,整整半個世紀沒有再到水渠捕魚,或溪中捉魚了。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去幹那些小孩子玩意兒怪不好意思;抑或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許多水渠改建為水泥管道了,再加上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渠中已基本無魚可捕;加之早些年,由於有些人頻頻在溪中毒魚、電魚,近年來又所謂“工業強縣”,水體受到污染和破壞,石斑魚、鱖魚、汪刺魚等好多魚已瀕臨絕種。儘管如此,捕魚種種的情景卻難以忘懷,彷彿是那麼的朦朧,那麼的遙遠,卻又是那麼的清晰,那麼的美麗。

(朱育新/遂昌縣)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