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遂昌清明粿的傳統習俗

張先林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2006年五月二十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清明節做清明粿的由來,浙江遂昌縣又有哪些說法呢?

清明粿的製作及材料

  清明時節,遂昌人普遍要做清明粿,做的材料是從野外摘來的鼠麴草(俗稱清明草)或青蓬草,洗淨後經開水燙,清水漂,再切碎,搗成漿,加入糯米(糯米做前要用清水浸透)混合磨成米漿拌均勻,稀稠適度。(農村很多還是在舂臼中舂成富有粘性的醬狀,與糯米漿摻和)。在餡料上,遂昌的清明粿和其他地方類似,甜餡以豆沙為主,也有些地方會將糯米與芝麻、白糖混成,揉成圓形,鹹味餡則會加香菇、雪菜、醃菜、筍和肉絲。造型像滾圓的綠色餃子一樣,皮薄餡足,十分美觀。清明粿做好後,就把粿子放在一個圓形的蒸籠裡,每個清明粿下面墊上一張剪好的包棕子的箬竹葉。用不了多久,蒸籠裡就會冒出襲襲粿香,清香四溢,吃起來口感特好。三兩個下肚,便覺得尤其滿足。

  在遂昌吃清明粿的習俗中,最特別的是會將清明粿的“胚”單獨保存起來,風乾後慢慢吃。這裡清明粿的“胚”指的就是用的鼠曲草或青蓬草等加米粉製成的清明粿“皮”,用遂昌話則稱為清粿胚。清粿胚揉成團後,分成一個個小團壓扁,揉成一個大餅狀,中間像銅錢一樣開個孔,晾乾之後,用繩子串起來,就像北方掛玉米棒子一樣掛在家裡,想吃時隨時可加餡做起來吃,能保存許久。

清明粿的傳說

  據當地民間傳說,春秋戰國時的介子推輔助晉文公成功以後,見晉文公忘記封賞他的功勞,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晉文公覺得對不起介子推,多次派人請介子推下山未成,便放火焚山,試圖逼介子推下山,沒想到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肯下山。晉文公大為感動,下令在介子推死的那一天禁火,名為“寒食”,以紀念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於是,人們便在“寒食”到來前預先做粿備用。因為“寒食”在清明前一天,時間一久“寒食”和清明便混為一談,清明粿從此而來。

泥巴清明粿

  泥巴清明粿的傳說,古時候,有戶貧苦人家,母子倆相依為命,在清明節那天,無米做清明粿,小孩子吵著要吃清明粿,母親沒辦法,就用泥巴做了個清明粿,放在灶台洞裡煨。小孩子趁母親不在的時侯,把煨焦的泥巴當成清明粿,急匆匆地呑吃了,結果被燙死了,小孩變成了一隻鳥。從此以後,每逢清明節的那天早晨,這隻鳥就會淒涼地啼哭:“清明粿,灰焦焦!清明粿,灰焦焦!”
  另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殺,被一位農民相救,化裝成農民模樣一起耕地。清兵便在村裡添兵設崗,檢查每一個出村人,防止百姓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那位農民在思考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路上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三。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三從小驕慣懶惰,還常會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幹活。一日,金三在野地裡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餵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當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三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采回來,做成苦餅紀念母親。這一天是小夥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並且每年清明日金三都帶著苦餅(清明粿)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後世稱之為上墳。

(張先林/遂昌縣)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