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浙江與臺灣(之三)

何有基

  會稽山、阿里山,山山相連;西子湖、日月潭,水水相通;浙江人、臺灣人,自古一家親,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兩地同胞你來我往,相互扶持,共禦外敵,留下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華章。

三、洪荒時代,中華立國之主、治水英雄夏禹是海峽兩岸共同敬仰的民族偉人
  禹,姒姓,名文命,夏後氏首領。相傳,禹治水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禹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後人又稱夏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幼皆知。但是,關於禹的出生地和治水起止地歷來有不同的版本。傳統觀點認為:禹生於四川石紐,羌人,從中原到江南治水,始於(黃河)壺口,功畢(浙江)了溪;持不同觀點的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則認為:“禹是南方民族神話中的人物,這種神話的中心點在越(會稽)”(《古史辨》)。他指出,這個神話是在商周時期被“移植”到中原去的。學者陳剩勇說:“大禹是一位治水有功、被當時人擁戴、被後人神化和美化的歷史人物。他是生長在東南的古越族人。”還說:“越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時,創造了輝煌的良渚文化。大禹治水的地域,正是良渚文化的散佈區——長江三角洲一帶。”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肯定地說:“禹是在越地土生土長的人物,他的崇高精神和偉大人格,他的人定勝天的堅強意志和卓越不凡的治水方法,一直紮根在這個地區。現代紹興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禹是我們的。”(《大禹研究》序)從上述論斷中,可以得出以下二點:一是大禹為古代越人,是地道的浙江紹興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紀•越王句踐世家》亦稱:“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二是,其治水地域是先在以浙江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之後北上黃河治水。
  洪荒時代,江南大地,山洪暴漲,江河氾濫,人們流離失所,越人首領禹率領本部落族人對之江(今錢塘江)、舜江(今曹娥江)、姚江等河流進行治理。至今,浙江大地禹跡斑斑,全省禹跡達209處,紹興占127處。與大禹關係最為密切的會稽山,禹一生中幾件大事:封禪、計功、歸葬都發生在會稽山。據傳,會稽山原名茅山,因大禹治水成功後,登茅山會見四方群臣,計功行賞,才將茅山改名為會稽山。“會稽者,會計也”。禹死後,歸葬會稽山,今會稽山麓有禹陵、禹廟、禹祠、窆石(下葬工具)亭、禹井等古跡。此外,紹興還有禹娶妻、生子之地塗山;禹獲治水之理金簡玉書處“禹穴”;禹治水“冠掛不顧,失履不躡”之地夏履橋;姒姓族人為守陵,在會稽山下修建了禹陵村。凡此種種,足見禹在“江南治水”不謬。“大禹用‘疏導’之法,治理好江南的水患之後,馬不停蹄地率領部分族人北上中原,以扎實的‘治水之功’被推為領袖,創建了三代之首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夏王朝,把越文化帶進了中原。”相傳,大禹在即位十年之後,東向巡狩,行至會稽時去世,享年百歲,葬於會稽山。
  古籍云:“大禹曾遊歷國外,到過扶桑、青齒、……身毒等多國,又到過蓬萊。”“扶桑”是日本,“身毒”是印度,“蓬萊”即寶島臺灣。至於大禹有否到過日本、印度等地,目前無從查考;禹到過臺灣,尚缺證據。但是,大禹精神、大禹文化的傳播,尤其是禹“卓苦勤勞”之風(魯迅語)和“人定勝天”思想,隨著大陸先民的遷徙步伐早早跨越海峽,根植於臺灣同胞的心田。
  早年臺灣,就有“五步一小廟,十步一大廟”之說。在諸多廟宇中,要數供奉“海洋之神”禹的水仙宮(廟)最為眾多。臺灣多水仙宮與其地理位置和水環境密切相關。臺灣與大陸間,人們走親戚、商貿及下海捕撈等都需要借助船力。況且,臺灣海峽風急浪高,颱風不期而遇,船覆人亡之災難時有發生。為了消災避禍,人們往往求助於超自然的“神力”。早年,人們在海上遇險時,情不自禁地操起筷子(下船前帶在身上),作划漿狀,口中念叨著水神爺保佑……。據說,此法十分靈念,大都化險為夷。為此,早年水仙宮在島內遍地開花,尚在情理中。另外,臺灣的“清海宮”、“水明宮”和“三官廟”等,也都是紀念大禹的場所。三官廟,它是紀念天官堯帝、地官舜帝和水官禹帝的場地,年年歲歲,遊客如雲,香火鼎盛。
  6月6日,為今臺灣的“工程師節”,是紀念中國水利工程師鼻祖大禹。此時的大禹是人,而不是神,是深受萬民愛戴、尊敬的人。工程師節,始於19世紀40年代,當時中國工程師學會在四川成都舉行年會,大會建議以夏禹降生日(農曆六月初六)為中國工程師紀念日,提案得到大會一致通過。第二年,經政府確認:定於西曆6月6日為“中國工程師節”。工程師節亦稱“水利節”,目的有二:一是,紀念我國第一位治水大功臣禹;二是,鼓勵今日工程師們效法大禹不朽精神,為社會、百姓貢獻才華與智慧。每逢6月6日,臺灣的工程師都會集合在一起,進行多項紀念活動。與會期間,臺灣地區領導人出席大會並講話,以示對節日的重視和對工程師的殷切期望。與此同時,還舉辦工程模型、發明產品展,頒發年度各類科學技術獎,工程獎、詹天佑論文獎、工程論文獎;評出傑出工程教授、傑出工程師、優秀青年工程師等。
  今日之臺灣,以大禹命名的地名、路名真還不少,如高雄市就大禹路、少康(姒姓,為禹六代孫)路,而“大禹嶺”是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大禹嶺位於臺灣中央山脈主棱鞍部,原名合歡埡口,海拔為2565米,是臺灣中橫公路的最高點。大禹嶺名稱之由來,可追溯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修築中橫公路期間。以臺灣退伍老兵為主力軍的公路施工隊,其施工條件差,工具簡陋,大都以徒手相搏。又因地質複雜、地形險要諸多因素,工程“舉步維艱”,傷人、死人事件時有發生。1960年,蔣經國先生前來視察工程狀況,他感歎說:“此處築路之難,不亞於當年大禹治水時所遇之艱難。所以,中橫公路完工通車具有‘人定勝天’的時代意義。”為此,當公路竣工時,中橫公路最高點被命名為“大禹嶺”。大禹嶺山高水長,出產優質的大禹嶺茶,香飄寶島內外。
  夏氏,為“大禹三宗”的重要一支,分佈於全國各地。據悉,今日臺灣就有54個姓氏為大禹後裔。臺北夏氏宗親會是臺灣最早成立的夏氏宗親組織,每年都舉行紀念集會,出版紀念文集。每逢新春佳節,夏氏宗親都要舉行隆重的家祭,拜祖敬神,虔誠之心,溢於言表。自1995年浙江省與紹興市恢復公祭大禹陵活動以來,夏氏宗親會每年都組團代表在台15萬大禹後裔出席祭陵大典。1996年,夏氏宗親祭祖團領隊夏荷生說:公祭大禹陵“不但夏氏的老一輩要來,而且子子孫孫都要來,讓夏氏的後人勿數典忘祖。”2020年網上公祭大禹陵典禮於4月19日在大禹陵廣場舉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海內外大禹後裔、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不能親臨現場,紛紛發來視頻。當銀屏上出現臺灣夏氏宗親會祭祀先祖禹的視頻時,引得在場受眾的一片掌聲。
  大禹文化、大禹精神、大禹思想進入臺灣尋常百姓家。臺灣逢甲大學教授蘇哲儀說:“自從臺灣先民定居臺灣島時開始,就將勤勞、奮鬥、樂天、知命的大禹精神帶到了島上,至今大禹精神在臺灣民眾心中根深蒂固。”有下列之表現:首先,大禹是鄰里間“談古論今”的重要話題之一,樂此不疲。臺灣著名歷史學家陸炳文說:在臺灣“談論古往今來之聖賢豪傑,其中最津津樂道者之一,就是夏禹王。原因在於中華文化五千年道通,自黃帝軒轅以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禹誠為第一位先有功德始受禪封傳位的古代君王,中華大地更因其封地夏才有得號華夏的美麗史實。”其二,逢春過節,臺灣尋常百姓大都會拜神祭祖,以求風調雨順,一家平安。臺灣夏氏、禹氏、姒氏及水氏等宗親,都要舉行家祭,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其三,大禹“傳賢不傳子”思想還影響著當今臺灣的家庭企業。蘇哲儀教授說:“比如大禹在傳王位時,‘傳賢不傳子’的做法,對很多中小企業家影響深遠,他們在培養接班人時最先考慮的能力和專業,而不是關係,用CEO經理人的方式打理企業,而不是只傳給兒子,這大大地延長了企業的經營壽命。”此類事例是枚不勝舉。
  從大禹文化、大禹思想在臺灣的廣泛傳播,足見大禹是包括2300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公認的民族偉人。

(何有基/紹興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