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自從漢代發明造紙術與北宋出現活版印刷後,各朝歷代
多有地方誌書的出現,有著濃厚的中國特色,尤其是浙江,人稱“方志之鄉”,為人們
從事地方史學研究提供了確鑿依據。方誌學和近代出現的“檔案管理學”與“歷史研究”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許,我國地方誌乃是這類學科的先祖。在全世界歷史學與檔案
管理學的研究中,我國走在領先行列,成為研究城市史、區域史,地方誌是不可或缺的
基礎史料。
林正秋是八十年代開始從事地方誌學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與八十年代,林已撰寫了相關論文《南宋杭州城市經濟》、《南
宋都城臨安人口資料考索》、《五代十國時期的杭州》、《南宋時期杭州的經濟與文化》
與《地方誌與方志學》(鄒身城合作)《杭州與西湖史話》(龔延明合作)等,這些書
籍的原始史料,應當就是出自地方誌書,可說言之可信,言之確鑿,言之成理。
一九八一年,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與浙江地方史志研究室共同編輯出版《地方
誌和方誌學》,全書分二個部分,前者由鄒身城編撰,後者由林正秋撰。
當時可說是屈指可數研究浙江方誌的學術論文。
第一編《浙江地方誌舉要》,由林正秋、金敏合著;
第二編《浙江名山誌敘錄》由林正秋獨撰。這些論文大量引用、引證了地方誌上的
材料,可見林對地方誌學研究就已經有相當的存量。
出席首屆方志大會
一九八一年仲夏,中央在太原召開第一屆“全國地方誌編撰大會”,由曾生主持,
這個會議後來又轉移到武漢。鑒於林正秋對地方誌學與檔案學的研究,時任全國地方誌
協會副會長朱士嘉(注 1)特別點名,杭州派林正秋出席。
浙江代表組的組長是魏橋(時任省社科院副院長),一共有四人。
此時,林正在批閱高考試卷。
如果坐火車趕去,肯定趕不及了。大會電報過來,立即乘飛機出發。
林正秋買了張機票,當天飛赴北京,再轉往太原。
未料,回到學校報銷機票成了問題,根據財務制度規定,只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
師才有權坐飛機,而林只是名講師,財務科按照規章制度,依例不予報銷。
會計說:“其他住宿、會議費均可以報,只有機票,你必須自理。”
林只是一個普通教師,收入有限,百般無奈之下,只得找到了校長。
校長思想倒很開通,說道:“大會指定林老師出席,這是杭大的光榮,怎麼能不給報銷
呢?”當即,特例簽字,給予批准報銷。
不久,魏橋組長希望林與有關領導把杭州市誌編委會籌建起來。
林請示了市委宣傳部部長夏秀文。自此,林正秋成為編纂委員會領導小組成員,開始了
《杭州市誌》編撰的籌建工作。
地方誌研究
一九八二年,杭州開始編寫“地名誌”,林正秋受邀成為杭州市地名辦公室的諮詢專家
之一,並為工作人員做了“杭州地名歷史特點”的輔導報告。
一九八三年,在《浙江學刊》上發表了他的論文《浙江方誌源流考略》,從本省地方誌
的起源與各種流派地方誌的寫作方法,一直寫到民國時期地方誌的編撰。由於林正秋有
大量方誌學知識的積存,一九八四年,主編了《浙江方誌概論》(吉林方誌編纂委員會
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吉林省圖書館館長金恩暉(注 2)組織人員編撰《中國地方誌詳論叢書》,
其中《浙江方誌概論》篇,邀請林正秋主持完成。上述書籍皆在一九八五年前出版,其
時全國方誌研究剛剛復蘇起步,這部叢書為後輩學術研究奠定了較高的起點。
一九八七年,臺灣大學胡述兆教授(注 3)與吉林圖書館館長金恩暉共同發起《中國地
方誌總目提要》編撰,邀集兩岸專家二百余人,收錄全國地方舊誌八千五百七十七種,
歷時八年。在這段時間,林正秋可謂殫精竭慮,不舍晝夜的工作,撰寫了《浙江省地方
誌述評》作為浙江地方誌的概述。這是一篇文字古雅,清晰易懂,條理分明、重點突出
的論文,除了審稿以外,他自己執筆編寫的條目就有二十二篇。
近代以來,雖然各地媒體上時有我國歷代地方誌名家的介紹,但是這些方誌名家小傳散
見於各個媒體上,尚未整理彙編成冊。林正秋帶領方誌專修班學員廣為搜集,集成編撰
了我國首部《中國地方誌名家傳》,選錄古今方誌專家一百五十餘人,約二十五萬字。
在寫作風格上,可謂集眾家所長,簡敘歷代志家生平,評點方誌得失,文字簡潔,重點
突出,此書對於舊誌整理研究,新誌編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由黃山書社於一九九 0 年
十二月出版。
林正秋有著扎實的地方誌功底,為他的杭州城市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他的方誌研究代表
作有《地方誌和方誌學》、《浙江方誌概論》、《中國地方誌總目提要•浙江分冊》、
《中國地方誌名家傳》。直到二 0 一四年,還在《浙江檔案》雜誌上寫了《南宋朝廷架
閣庫與檔案管理》一文。
值得一提的方志探索
林正秋當時對於杭州地方誌史的研究成果有三點值得一提,一是它輯佚了杭州最早的一
部地方誌《錢唐記》;二是對南宋《臨安三誌》做了詳實述評;
三是對新點校的《夢梁錄》做了細緻校勘。
這幾套書均是研究杭州與南宋歷史的重要文獻。
杭州最早的方誌應當是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劉道真所作《錢塘記》,史料
價值高,可惜已經散佚。林在研究古代史時,只能遇到被轉引的部分段落,始終找不到
完整的原著。好在他博覽各種典籍,對古代文獻閱讀的存量豐富,千方百計地將唐宋時
期古籍引用《錢唐記》片段的零碎文字加以搜集整理,探幽尋微,集腋成裘。
人們從他在古籍中輯出的部分《錢唐記》內容,大致上能瞭解《錢唐記》概貌,主要記
錄江湖山川兼及民情的地方誌書,使杭州的早期地方誌史研究又前進了一步。
說到南宋《臨安三誌》,也就是《幹道臨安誌》、《淳佑臨安誌》、《咸淳臨安誌》,
既是古代地方誌佳作,也是後人研究宋史的重要文獻。
對臨安三志研究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國時期,林正秋的評點,讓人看到南宋地方誌發展軌
跡與特點,替“方志之書,至趙宋而體例始備”這句話作了最好的解讀。
《夢梁錄》是一部研究南宋的重要文獻,點校版在一九八 0 年印行出版,成為古籍研究
的一件大好事,美中不足的是,其中有不少校點錯誤。
林寫了一篇文章《夢梁錄點校失誤舉例》,歸納錯誤大致有三點,標點缺失、句讀有誤;
原文錄入有誤;未能校訂原文失誤、脫誤失校等。這些點評為後輩史家研究《夢梁錄》
提供了便捷,避免了以訛傳訛,減少了可能的失誤,也突顯了他古文功底的非同尋常。
古文校點並非白話文校對,需要相當的文言文與古文化功底,失誤難免。此文也給他惹
了點麻煩,一位編輯當面告誡他,你那篇文章一登,我們出版社的面子往那裡擱?出了
那麼多漏洞,我們怎向上級交代?往後林的著作再在這家出版社出就成了一個問題。
悉心研究,收穫滿行囊
杭州,之所以成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於歷代先人開創成果的遺存,與改革
開放後對於城市文化的挖掘與整理。上世紀八十年代,林正秋可說是拓荒者之一。他撰
寫的相關論文不計,僅他的杭州文史研究專著,數量之多,份量之重,讓人歎為觀止。
自從那次一九八五年“修規”以後(見第七章“參與全省旅遊規劃”),杭州的城市開
發脈絡越來越明晰,也越來越深入人心,除了教學以外,林正秋一生為這座城市文化歷
史的寫作,一直到今天(2019),幾乎沒有停步過,可說洋洋大觀,收穫滿行囊,主要
作品有,《南宋都城臨安》(西泠印社 1986 年版,獲市科技優秀著作一等獎、省科技
三等獎);
《浙江經濟文化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浙江歷史與旅遊文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年版);
《宋代生活風俗研究》(中國商業出版社 1997 年版,獲杭州市社科著作一等獎);
《浙江旅遊文化大全》(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主編;
《杭州歷史文化研究》(杭州出版社 1999 年版,榮獲杭州市社科優秀著作二等獎);
《中國旅遊與民俗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浙江旅遊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主編;
《浙江經濟文化史研究》(杭州出版社 2001 年版 主編;
《夢尋南宋皇城》(杭州攝影出版社 2004 年版);
《浙江文化歷史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
《南宋都城臨安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
《杭州古代城市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西湖文化景觀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
《宋代衣食住行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3 年版)。
除了著作以外,林撰寫的論文更是不計其數,分散在各個報刊上,涉及範圍遍及文史類
與大千世界的各個領域,包括餐飲、宗教、減災、地情、地名、良吏、賢人、對外交往、
民風民俗,直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無所不有,一生研究與創作,可謂收穫滿行囊。
如此豐碩的研究成果,在人生有限的歲月中,在杭州史冊上,恐怕就是歷朝、歷代這樣
的學士也是為數不多的。正是林與同事們的不倦努力,使人們漸漸瞭解到,杭州的歷史
文化,尤其是宋室南渡後,中國文化中心實際上已經由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江南,作為南
宋京城的臨安(杭州),不僅山水秀麗,更有厚澤的文化底蘊,集中了各行各業的能工
巧匠,這樣的觀念深入人心,世人對這個東方古城不由刮目相看。
註釋:
註 1:朱士嘉(1905-1989),燕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留校任圖書館古籍編目主任,編錄《中
國方誌綜錄》,應邀到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遍閱館內東方特藏部之中國方志,複製與
拍攝一千多頁與三百多卷中美檔案膠捲,全部攜帶回國,捐獻給中國歷史博物館。八十
年代後任中國地方誌協會副會長。著有《中國方誌綜錄》、《中國天象記錄總表》、《中
國天文史料彙編》等。
註 2:金恩暉,男 ,1938 年生於吉林,吉林圖書館副館長。所著涉及圖書館學、目錄學、
地方誌和美學、文藝評論。
註 3:胡述兆,1926 年生於江西新餘潭口村。台大圖書館系教授,台中研院院士
( 龔玉和╱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