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昌縣垵口鄉石倉村入口,有一片古香榧樹,枝繁葉茂,為往來村民遮蔭避陽,
也如同衛兵守護著村莊。在一株最古老的香榧樹下立有一塊護林碑,碑為青石材質,高
100 釐米,寬 66 釐米,厚 16 釐米,碑文為楷書陰刻,碑首題“禁碑”兩字。
該碑品相完好,雖經百餘年的風雨洗刷,石碑上的文字依然非常清晰。碑文顯示,
石碑立於民國五年(西元 1916 年)八月,由遂昌縣知事程為頒發。碑文大概意思是,
石倉行政村石柱自然村村民莊土民、周宗鎬等人聯名向縣政府反映,附近關川、葛坪、
淤連山等村經常糾集眾人春季到石柱來盜掘或強掘春筍,秋冬季則盜砍或強砍毛竹,已
為地方之害。立禁碑之日起,各村各戶按山場產權所屬管理好各自竹林、春筍,嚴禁他
人盜掘強掘春筍和盜砍強砍毛竹,違者被業主捕獲送縣政府按律從重處罰。
石倉村是個重點林區中的林業大村,現有區域面積 3.55 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
3.38 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 95%。共有 9 個自然村,現有 177 戶,545 人。
透過石碑上一行行的文字,讓人感觸到了這個古老村落注重保護森林的輝煌歷史。
石倉等村的先民這種愛林護山、治理水土意識,對後來遂昌縣政府保護生態環境、
治理洪澇災害起到了重要的啟發意義。民國 24 年(1935)4 月,遂昌縣政府發佈關於
禁止損害沿溪蔭木的佈告;民國 26 年(1937)4 月,縣政府又對官私荒山造林實行封
山護林,發佈保護森林佈告。當時鄉村民眾又受政府保護森林行動的感召,自立禁約,
採取獨特方式加強森林保護,見證了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日前,石倉村村委會主任周立文告訴我們:“自古以來,我村就是林業大村,開門
見山。從記事起,父親就教育我應愛林護林,我才慢慢知道,先人頒佈的“禁碑”已經
成為我村的村規民約,世代相傳,大多村民做得較好。”
周立文打開話匣子。在他看來,“禁碑”充分展現先人的先見之明。按照現在的話
來講,這就是保護生態環境,非常值得當代人學習。
其實,石倉村民的生態環保觀也不是一直以來就那麼明確的,中間也走過一些彎路。
記得那連年伐木的年代,全鄉木材採伐量最高到過 2 萬多立方米,該村就佔有三分之一
強;村集體和個人還都辦有木材加工廠。一座座森林倒下了,留下了上千萬個樹樁在哭
泣。樹倒、鳥飛、獸走,可村民貧困的帽子摘不掉。荒涼在四野低徊,歲月也為之歎息。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 2004 年開始進行公益林建設,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政策以來,村
幹部、村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記住了一句話,那就
是“守住這方淨土,就守住了金飯碗”。於是 500 多村民行動起來了,轉變觀念,搞封
山育林,美化周邊環境;修訂村規民約,護林、護水;產業轉型,綠色發展,脫貧致富
奔小康。
石倉村的公益林面積,是從 2004 年開始的,起初只在公路邊劃了不足 5000 畝;到
了 2009 年,增加到了 16860 畝;到去年底,達到了 23800 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百分
七十點八三。每畝公益林補償資金也從最初的 5 元,提高到 35 元,這給村民增加了一
筆不少的收入。
面對“靠山吃山”的發展方向不變,但方式卻在改變的現狀,幹部、村民的觀念開
始變化,首先是關停村集體木材加工廠,然後是個人停辦木材加工廠。如村主任周立文,
原來與其他 2 人聯辦木材加工廠,2008 年底停辦加工廠,然後從 2009 年初開始在垵口
鄉林業站當了 5 年的專職護林員,直到 2014 年才回村當村委會主任。
全村木材採伐量,十年前是 5000 多立方米,而到去年只有 60 立方米,是十年前的
千分之一點二,而現在清理採伐的樹木都是因病蟲害導致死亡之樹,故村民們都說,我
們過去是林業採伐工,現在變成森林清理工, 從“砍樹人” 變為“看樹人”。
公益林面積逐年在擴大,如何保護好公益林?村黨支部、村委會把此事提上了議事
日程。儘管過去村裡一直宣導村民們種樹護林,但由於缺乏有效的規範措施,效果一直
不理想,就在村“兩委”幹部為難之時,其他村裡一條要求偷伐木者向村民分發豬肉的
古老村規民約提醒了村幹部,何不把村裡早在 1916 年所立的封山護林碑文寫進村規民
約。於是,村“兩委”幹部發動村民討論將涵蓋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社會公德、保護集
體財產等內容的生態保護行為規範,並結合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護林碑文一併寫進村規民
約,在村民代表大會上獲得全票通過。
“伐木者必須義務為村民播放環保宣教電影”;“燒山、砍樹者要向每個村民發放
一斤半豬肉為處罰”;“牛羊吃樹苗一律由主人負責照價賠償” …… 這些乍一看頗為
有趣的生態保護規章,就出自石倉村的村規民約。
把保護村裡的山山水水列入村規民約,相當於把生態建設和保護生態的主動權交給
了農民,讓村民構建出自己的“綠色壁壘”。 生態文明理念隨著村規民約的普及而逐
漸深入人心,以往一直靠砍樹賣木為生的石倉村民開始產業轉型,經濟發展走上快車
道。如今,石倉村已作為保護生態的先進典型被編入遂昌縣的《村規民約手冊》。
從公益林建設伊始,村“兩委”就帶領村民堅持以林為主,搞規劃,實地踏勘,根
據山、地、坡、腹地之不同,因地制宜大搞封山育林,促進產業轉型。積極發展新高優
品位的筍竹高效基地,為方便村民生產管理,新建竹山機耕道路 8 公里;加強現有茶園
管理,積極發展名特優茶葉基地;充分利用海拔高、青山綠水的優勢,種植以四季豆為
主的高山蔬菜,養蜂釀蜜,打出“綠水青山”品牌,出產“金山銀山”精品的林產品、
農產品,讓源源不斷的“山貨”走出“山門”,讓美麗的“山景”帶來美好的“錢景”。
與此同時,村裡還以林旅融合為推力,帶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全面發展,去年以來已
建高端農家樂 7 戶,帶頭發展生態旅遊業,真正實現了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
轉化為金山銀山,捧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
看今朝,石倉村綠色生態上臺階,綠美經濟大發展,山湧金,水淌銀,金枝玉葉樹
寶盤;綠色成銀行,葉子成票子,綠水青山成了真金白銀。2018 年人均年經濟收入近
兩萬元。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戶買來了小轎車,足足有 120多輛哩。
村裡建有文化禮堂,辦起圖書室,村民空閒時還可閱讀一些農業科普書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先人定下的規矩用當今這句話來解釋再合適不過了。
站在石柱景區裡的石柱邊往下看,滿眼青山綠樹,小溪魚兒成群,山下農居白牆青瓦,
錯落有致。一陣風來,草木芳香,沁人心脾,綠浪翻滾起伏,綿延不斷,這幅美麗的畫
卷仿佛為 100 多年前頒佈的禁碑喝彩。
(朱育新 / 遂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