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曾觀賞過很多瀑布,諸如奉化溪口千丈岩瀑布,雁蕩山大龍湫,
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的廬山瀑布,但就氣勢壯觀甲天下,應該
是貴卅的黃果樹和黃河的壺口瀑布,。
黃果樹,中國第一瀑
1992 年七月,在雲南完成考察任務後,我們臨時湊了幾個文友,從昆明出發去貴州,
先是到了貴陽,在市區內宿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去了貴陽公園,但逗留的時間並不很
長。上午八時左右,我們在貴陽火車站附近,乘上了一輛中巴車,前往有“中國第一瀑”
之稱的黃果樹瀑布去觀光。
據導遊介紹,黃果樹瀑布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境內的白水河段上,距貴陽市約 150 公
里,此瀑高 77.8 米,寬 101 米,其中主瀑高 67 米,頂寬 83.3 米,就高度和闊度,為
中國瀑布之最,故有“中國第一瀑” 之美譽,並為世界著名瀑布之一。
那一天,汽車在寬廣的田野和高低不平的丘陵中前行,偶而可見座落在山坡上的一
些苗族山寨和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這些吊腳樓,遠遠望去,依山而建,造型別致,或青
瓦蓋頂杉木牆宇,或歇山屋頂角簷起翅似大雁。不過,這些景色,只在汽車的窗舷外一
閃而過。
大約過了二個小時,汽車進入了安順境內。而距黃果樹二里時,汽車沿著曲曲折折
的山路盤旋上行,開始向一個高峻的山峰進發。當翻過一道山梁時,山谷中突然響起了
打雷般的轟鳴聲。這鳴聲像急風暴雨,似睛天霹靂,這可把我們驚呆了,這鳴聲來自何
處?四處望望,並無異樣,抬頭觀天,萬里睛空。而這轟鳴聲,隨著汽車的上坡,越來
越重,越來越響,快到山頂時,幾乎是四面迴響,震耳欲聾。直至車上山頂,下車一看,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雷霆萬鈞的轟鳴聲,即為對面黃果樹的瀑布聲,真的是“未見其
瀑,先聞其聲”,並在二里之外都能聽到。
當年,當我們站在高山頂上,望著對面的黃果樹瀑布,確被它的蓋世雄姿和浩大氣
勢所震撼了。
先說形態。從山頂望去,隔著一個箱形的斷岩大峽谷,對面有個從未見過這般闊大
的直立式斷崖石壁。壁的上端有條河,河水咆哮著由北向南滾滾而來,到了斷崖,水勢
突變,墜崖直下。其間,瀑分四支。第一支,水勢較小,卻是瀑隨風舞,水勢秀美;第
二支,水勢最大,上下一致,雄偉豪壯;第三支,水勢居二,上大下小,富於變化;第
四支,水勢居三,上窄下寬,婀娜瀟灑。四的支巨瀑像四匹巨練,從左至右懸掛在特大
特高的斷崖直壁上,並且是傾霧倒雪,飛珠濺玉,以雷霆萬鈞之勢直下千丈,直落在壁
下的犀牛潭中,掀起那霧珠升騰的層層波浪,而那些在犀牛潭邊,赤著腳並戲耍著踏水
而過的遊客,從山頂望下去,像一個個小木偶人一般。
同時,在午時陽光的照耀下,我們當年所見的黃果樹瀑布,虹霓橫空,流金溢彩,
氣象萬千,真的是美不勝收。
再說地貌。黃果樹所處的箱形大峪穀,為雲貴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峽谷之左為
懸崖峭壁,古木林森,鬱鬱蒼蒼;峽谷之右為石筍叢生的山坡,繁花似錦,直上坡頂。
而在瀑布的石壁中,居然像《西遊記》中描寫的那樣,有個奇特的水簾洞。
那天中午,當我們從山頂沿著石階走下去,不一會兒到了半山腰,走到了一個古色
古香的“觀瀑亭”。亭內有一楹聯,為清代嚴寅亮所題 ,聯詞為“白水如棉,不用弓
彈花自散;紅岩似火,未得薪烘焰長存”,頗有詩情畫意。繼而,我們再往下走,走到了大峽谷的穀底。谷底寬約 100 米,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卵石灘,還有若干淺潭和水
溪。為了便於行走,我們提著鞋子,涉潭過灘,赤腳前行,這才來到了黃果樹石壁下的
犀半潭邊,近距離領略這大瀑布的風采。
果然,這種體驗與午時在山頂上初見瀑布時的觀感有所不同:一是仰頭觀瀑,見頭
上的巨瀑挾帶著水花和涼氣咆哮著從天而降,氣勢更壯。二是巨大的瀑布聲嘩嘩作響,
猶似山崩海嘯,不知不覺中有點緊張。三是七月酷署,在煙霧迷蒙、水花四濺的犀牛潭
邊赤腳前行,感到從未有過的那種涼爽和愉快。
在此,還有一事值得一提。那天,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從峪穀之右,巧妙地進入
了那個長達 134 米的水簾洞,頓覺天然造化之奇妙。此洞橫穿瀑布而過,由六個洞窗、
五個洞廳、三股洞泉和六個通道所組成。可說是洞中有洞,洞中通洞。洞中有窗可透氣,
洞有清泉可煮茶,並且是洞內乾燥,滴水不進,瀑布為簾,風景獨好。這種奇特的水簾
洞,即使在世界級瀑布中也極為罕見。
據悉,此洞的形成約在五萬年前。但最早發現的是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並有詳
盡記載。
徐霞客“遊記”中曰:……透隴隙南傾,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
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
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飛練掛遙峰’,俱
不足以擬其壯也。蓋余所見瀑布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擴大者,但從其上下瞰,不
免神悚。而擔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憇也’。瞻其亭,猶在對崖之上……。
現今,千百年過去了,黃果樹的現狀與明朝徐霞客所述,並無多大變化。這是因為
自然景觀,具有凝固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徵。
俗話說:黃果瀑布天下冠,黃果歸來不看瀑。從此以後,除了像黃河邊上壺口那樣
巨大而形態獨特的瀑布外,一般性的瀑布我就不感興趣了。
壺口瀑布 黃河奇葩
壺口瀑布,位於山西和陝西兩省交界處,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也是黃河流域
的一大奇觀。
1987 年與 1988 年,在河北承德和遼寧瀋陽,舉行了二次全國性的故事學大會。
1989 年,第三次故事學會議原定在山西五臺山召開。誰知,1989 年夏天,按照通知,
我在山西太原報到後,舉辦方因有特殊情況,說五臺山會議不開了。這可怎麼辦呢?我
想了想,既然出門到了山西,還是到什麼地方去逛逛?而壺口瀑布就在山西臨汾市附
近,距山西太原僅 380 餘公里。於是,我與太原市文聯聯繫,由文聯一位劉同志陪同我
去壺口參觀。
那一天,我們乘車到了山西臨汾市吉縣的壺口鎮,在賓館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
冒雨打傘,前去壺口瀑布的所在地,即吉縣西郊南村坡下,去實地參觀壺口瀑布的壯觀
氣勢。
黃河,中華文明主要發源地之一,尊稱祖國的母親河,它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
脈,全長 5400 餘公里,流域面積 75 萬平方公里,呈“幾”字形由西向東,流經四川、
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九省市,最後流入渤海海域。
由於黃河的河流中段,流經我國的黃土高原,因此夾帶著大量的黃土泥沙,飛流而
下,形成了黃河中下游的沖積平原,為中原文明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時,正是夏天多雨季節,看這黃河之上,水量充足,急流滾滾。而這壺口的地形,
也很特殊。一是岩石,瀑布兩岸的山谷岩石,均為灰綠色,而在砂岩中又有兩組節理,
一組節理是南北走向的直立節理,正是此組節理控制了瀑布的走向,另一組節理是近東
西向的直立節理,並將岩層切成小塊,從而在龍門北側形成了一個臺階,至壺口一帶,
黃河西岸,下陡上緩,崖岸陡度達 150 余米,並在壺口谷底沖成了一道 50 米左右的深
槽,俗稱龍槽。此時,壺口以上的水面白浪滔滔,至深槽之上端,在 400 米寬箱形峽谷
的水面上,黃河之水突然從百米高的陡崖上,一下子全部傾注到 50 米左右的深槽之中,
於是傾瀉卷狂瀾,霧鎖雲煙;神龍川穀攪,濁濁滔天。
當年,我正站在壺口邊上,見此奇景,真的是排山倒海,咆哮似雷,飛霧騰煙,沸噴壺口。
又因是仲夏,壺口上流的水量比平時增加數倍,故那天我們所見的壺口瀑布,除主
瀑外,還有三個支瀑。此時,一個支瀑布位於水槽之頂端,從落差 10米左右的陡崖跌下,
另外兩支,從深槽的東西兩岸落差 15 米以上的陡崖跌下,致使壺口瀑布,由平時一股
主瀑變成了多股瀑布同時直下之壯觀。
據同行的太原劉同志告知,在壺口瀑布下游五公里處,還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
不動地屹立在狂瀑奔騰的激流之中,古稱“九河之蹬”,名為孟門山。我說:這大概是
中流砥柱成語的來歷吧!劉同志聽了,默然點頭。
據悉,抗日戰爭爆發後,山西土皇帝閻錫山,1938 年撤退至吉縣。他在日軍的追擊
下,曾兩次西渡黃河。當他重返山西後,閻錫山率領第二戰區長官、山西省政府以及民
族革命同志會,移駐壺口瀑布上游之六七公里處的克難坡。1938 年 9 月,正當抗日戰
爭極其艱苦的情況下,著名詩人光未然,應閻錫山之邀,帶領抗敵演出隊來此演出,實
地目睹了壺口瀑布之壯觀,並激情澎湃地創作了傑出詩篇《黃河吟》。後來,著名作曲
家冼星海為他的長詩譜了曲,不朽之作《黃河大合唱》,就此誕生了。
現今,每當我坐在沙發上,看到央視舉辦的有關晚會上,上演中國名曲鋼琴協奏曲
《黃河大合唱》時,聯想當年在黃河邊上觀看壺口瀑布,以及追憶烽火連天的抗戰情景,
真的令人心潮澎湃,激情飛揚:金戈鐵馬衛河山,九曲黃河歌一曲。怒吼吧,中華!
( 金濤 / 舟山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