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1 月 25 日,筆者應中華吳氏宗親總會副主席吳錫坤、副秘書長吳安佳之
邀及本地資深散文、民間傳奇故事作家林俊聰先生結伴而行,前往廣東省潮陽縣八景
之一“麻田紫氣”金灶鎮金溝村,宋帝欽封“遠遊先生”,潮州前八賢之一。蘇東坡
(1036.12.19 -- 1101.7.28,又名蘇軾)好友吳復古(1004.8.8-1011.4.13)晚年隱
居的遠遊庵舊地,及其列入廣東省汕頭市文保單位的宋朝墓考古。
小車馳至麻田山下,再登約 2 公里遠就抵達遠遊庵舊地。先行數百米遠,就見:丁
丑(1997)之春蓬洲吳樹深捐(資重)建的遠遊亭。匾是“蘇軾”題,蒼勁優雅。亭高
約 5米,建築面積約 16平方米,坐西而東。石刻聯“紫氣山中藏勝跡,白雲天上迎先賢”
達濠吳嗣樵撰,吳約樵書。
行至半山,又見“復古亭”,甲戌之秋拓行,蘇軾(題),亭高約 5 米,面積約
25 平方米,中間竪 1994 年《宋高士祖復古吳公陵墓重修志》,背後亭牆刻捐款芳名錄;
亭南潮五村吳漢龍捐(資重)建。
往上登山便抵達遠遊庵舊地。庵已不見,蘇東坡後題“遠遊庵”匾也失,地上長滿
草木,僅有殘瓦。庵址東側,存吳復古墓。占地約 200平方米,墓碑高 1.2米,寬 2.2米,
刻“宋,五世《指入潮吳氏延陵第五世》考賜號遠遊先生,崇祀鄉賢復古吳公,望祖皇
宮教授,妣誥封夫人貞閫許氏墓”兩側各附刻“生於宋景德元年歲次甲辰(1004),終
於宋元符四年歲次已卯(1101)”,年歲次甲卯 5 月 9 日重修。伸展矮石柱,四幅對聯。
墓前埕右側立汕頭市文保單位(2014 年 11 月 12 日公布)和吳復古簡介兩碑刻。
中午後,又到離山數公里遠,吳復古次子吳芘仲於宋熙寧之年(1068)開基的金溝
村,參觀復古橋。蘇東坡所題此橋名碑刻,今立於橋東。橋長 35 米,寬 4 米,原鋪石板,
1991 年改為鋼筋水泥作橋面。
從上述可見,麻田山與金溝村,現幸存蘇東坡遺下三塊墨寶,今在廣東是稀有,可
知他與吳復古誼非尋常,這是怎麼回事呢?
吳復古。字子野, 生於揭陽縣篷洲都,即今廣東有仙頭市龍湖區歐汀街道延陵居
委會漁洲村。父吳機宜(即宗統),為宋翰林侍講。吳復古文行卓著而舉孝廉,神宗帝
召見封皇宮教授。他剛直不阿,深得鴻儒司馬光,韓琦等器重。詩人,天章閣待制李師
中高傲,但對他另眼相待。因淡泊名利,志在山水,遂以養孝為辭上表告退,帝賜遠遊
先生,回里守喪,三年後葺漢回亭,訓誨子弟,間而遊歷山水,遍交天下公卿、高士、
終於所求,與大學士禮部尚書蘇軾及其蘇轍交遊龍深,大量見蘇東坡詩文中。元豐年間
(1078 - 1085),隨藍喬子道後回家,對夫人曰:黃卷塵中非我業,白雲深處是我家”。
(此話傳到李師中耳中,贈書白雲在天,引領何及)遂別妻兒離家作遠遊庵,於潮陽縣
金溝麻田山中,初名“歲寒堂”。蘇東坡聞知攥《遠遊庵銘並序》蘇東坡告誡“養生之
法”示筆錄下座右銘,成《問養生》法帖流傳。潛心《出世法》,主張以安、和二字為
本。熙寧二年(1069),至登州問候太守李師中,受贈北海十二奇石,帶歸麻田。紹聖
元年(1094)八月,亦東坡再貶惠州。逢嫡繼兩婦去世,為尋寬慰,到潮訪吳復古,賞
遠遊亭並提名。吳不談央寵辱事,對他說:“邯鄲之夢,足破妄而歸真”。
經聖之年(1097)蘇被貶海南儋州:吳復古命子赴其問候,並帶去土特產,蘇揮淚
讚嘆,旋托人帶海南特產帶潮看望吳。紹聖之年(1100 冬,蘇東坡遇赦歸梓)。時已
97 多高齡的吳復古,竟決意遠赴為之送別。筆者 2011 - 2012 年在海南出任總監修復
第六版《海南吳氏宗譜》返浙途中參觀了廣東遠清名剎江畔飛來寺時,於寺後東坡亭發
現碑記錄此事,其全文如下:
東坡居士渡海北還吳子野,何崇道,穎堂通三長老,黃明達,李公弼,林子中,自
番禺追餞,至清遠峽,同遊廣陵寺。元符 3 年 11 月 15 日。
他與蘇辭別後,在遠清因寒冬太冷,年邁體弱,受寒染病,至翌年 4 月 13 日,仙
逝於歸途中,享年 98 歲。葬於遠遊庵旁。
蘇東坡驚聞噩耗,悲痛萬分,作《祭吳子野文》,內云:“子野道與世違,寂然自
守。--遍交公卿。靡所求希。急人緩己,忘其渴飢。道路為家,惟義是歸。
吳復古後裔人才輩出,今遍及潮汕約 10 餘萬人,另外移居港澳台,東南亞諸國及
國外約 20 多萬人。除在潮州麻田所存文物外,在廣東省汕頭市原吳氏延陵海村 1904 年
所創他之三讓堂,惜於 1996 年被毀改建它用。僅存三讓路而已。
( 吳健生 / 東陽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