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作為一位著名作家和學者,當紅之始是 20 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仍長盛
不衰。他最擅長的文體是中長篇的散文隨筆,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文筆優雅而文史底
蘊豐厚,讀之感覺到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
提供了嶄新的範例,有繪畫之美、音樂之聲,令人耐味耐嚼,他的諸多散文隨筆中抒寫
出江南山水勝跡之狀和人文古物之神,足以流播當代、傳誦後世。餘秋雨 1946 年八月
出生於浙江餘姚、生活和筆耕在滬上的文化學者。我在拜讀他《文化苦旅》、《山居筆
記》和《霜冷長河》等集子之余,曾企望他有緣機能在筆下寫寫海甯的人文勝跡或人事
流風。
一種文化期望竟然實現了。1996 年十月二日,上海《文匯報筆會》上刊登了秋雨
先生的文章:《色彩還在輝耀——(都冰如畫集)序》。這篇文章是隔了數天后《浙江
日報》編輯友人姚振發同志(當時他任報社編輯部文化體育主任)寄給我閱看的。都冰
如(1903——1987)先生,為海甯市袁花人,作為一名畫家——綜合藝術家,他著名於
滬上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的。余秋雨在《都冰如畫集》序言中謂:“……淼淼六十
餘年,都冰如先生創作了難以計數的廣告設計、櫥窗佈置、年畫、兒童畫宣傳畫。不
妨說,在二十世紀,一個對生活中的審美符號稍有關注的中國文化人,幾乎不可能沒有
遇到過都冰如先生的創造。都冰如先生既是一個面向社會的工藝美術家,又是一位從事
純欣賞藝術的著名美術家,他的高層文化素質和美學修養,孕育了他把金石、書畫、詩
詞融於一爐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他得以奉獻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美術巨著,例如他
以白居易、蘇軾、文天祥的詩意為題材詩畫,便生動地表現出都先生胸中一直湧動著一
種高貴的文化激動。看到這部分作品,我們終會明白這位美術家一個多麼深邃蘊藉的內
在結構,外,可以撫摸現代街市;內,可以溝通千古精魂,這總是真正的大家風範。正
是由於這個原因,都冰如先生即使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也被很多人牽掛著……在這篇不足
二千字的序文中,秋雨先生避開了對都冰如作品藝術技巧的分析,不作對其藝術成就的
張揚,通篇從藝術感悟落筆,從審美認識延伸,從精神境界上昇華,讀來生動傳神。
拜讀了余秋雨先生這篇美文後,我一是想讓它為更多的海寧人所賞讀,能從中知
曉都冰如先賢的藝術貢獻,所以以影本推薦給《海寧日報》副刊(發表於 1996 年十月
二十五日);二是想能拜讀到《都冰如畫集》這部書及有關史料、完成《浙江日報》編
輯友人關於撰寫一篇“都冰如藝術人物隨筆”的囑託。但都老的遺屬之通訊位址遍找無
著,最後想到試著相煩於余秋雨先生。
貿然致函秋雨先生(知道他的通訊址仍可從上海戲劇學院轉達,但此前三五年他已
辭去該院教授和院長職務、建立了個人工作室),表達求助代為聯繫都冰如家屬之願。
大約只一周時間,即收到了他的回信;
“明堯先生:來信收悉,感謝您的好意。可惜《海寧日報》在轉載拙文時刪掉了最
後一段中的一個讓我真正動感情的 ‘文眼’,於是也改變了這篇序言的性質,變成了
一篇普通的評論,而我是從不寫評論的。此事頗有遺憾。
都冰如先生的家屬,我並不認識,是他們通過幾層外地親友的托請,才找到我寫序
言。畫集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上海冠生園路 393 號,郵編 200233),責任編輯是
周亞平、邵紅,可與他們聯繫。
收閱了秋雨先生上述信函,我從其前後二段中產生了二個感覺和感受。其一,信函
的前一段中他對市報編輯文稿處理表述出欠滿意,但正面理解,是出於他對自身撰寫的
文稿一貫追求完美,無論文章長短、無論發表的報刊大小或層次,都是一樣,他的行文
於瀟灑處蘊謹嚴,於放鬆處含認真,一旦被別人改變而影響原味,就會不舒服,這是文
風上的必然、是個性上的坦誠,可以理解。(至於報紙編輯更改文稿時,是由於認識上
的不同或是版面排列中的需要,則另當別論)其二,感到秋雨先生平易近人,熱情助人,
未有某些“大家”的架子,對著我求溝通聯繫管道的要求,將出版社的地址、郵編及責
任編輯的姓名詳實相告。對此,我甚為感動。
由於秋雨先生作了仲介,接著我去信遠東出版社周、邵二位編輯,承他們回信,告
知我關於都冰如先賢的女兒叫都安,又告了她府上的地址、郵編和聯繫電話,這樣都安
女士分次寄給了我《都冰如畫冊》(汪道涵同志題書名)和印上畫作的年曆,以及多份
冰如公藝術史料列印稿。經過欣賞、研究,我應約撰寫了《綜合藝術家都冰如》千餘字
的人物隨筆,發表於 1996 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浙江日報》的副刊上;繼後二三年,又
以不同的視角和資料分別於《嘉興日報》和《美術報》上寫發了關於都冰如公藝術成就
及其鮮明風格的文章。並分別附刊出半版左右他的書畫作品。
幸有秋雨先生的熱忱仲介和都安女士的濃郁鄉情,我知悉了都冰如先賢的出身家庭
為書香人家,他的伯父都俞(小蕃)是清末民初浙江的一位著名畫家;革命藝術教育家、
曾是延安“魯藝”教務長的沙科夫(陳微明)是他少年期的同班同學;他在二十一歲進
入上海美術專科師範時,是變賣了家產而籌得費用的……。又知道了抗日戰爭前滬上舉
辦“都冰如畫展”時,由於右任、徐悲鴻、潘天壽、陳之佛、呂鳳子和豐子愷等十一位
人士聯名“同啟”的二百餘字介紹文章中稱:“海甯都冰如先生,……早歲沉酣繪事,
精研六法,舉凡國畫、西畫、圖案、篆刻、靡不窺覽……采各派之長,冶金石書畫於一
爐,抒情寄意,創造一新型綜合藝術……”。還知曉了冰如先賢是位與時俱進的美術家,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余歲時,他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他的一幅年畫創作《和平之春》
被選登在國慶十周年那天的《人民日報》上;他晚年設計創作了大型壁畫《畫堂春暖》,
以工藝圖案和碑刻相結合的方法創作,陳列於上海賓館“嘉會堂”大廳正中;他成了上
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市政協四、五屆委員……。
海甯都冰如先賢的藝術影像所以能在 20 世紀末葉得到較廣泛的傳播和弘揚,余秋
雨先生的序文,及他對都氏後人跟故鄉聯繫的關鍵性作用。
( 朱明堯 / 海寧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