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再塑「雙峰插雲」景觀

盧上雁

  “雙峰插雲”為西湖旅遊名景,也是歷代西湖十景之一。“雙峰”指的是湖畔的南 高峰、北高峰,“插雲”,意指山體之上,翠嵐彌漫,高聳入雲,蔚為巨觀。

  我自幼在西湖邊長大,對於湖畔的山 川河流,熟視無睹,只是想到“雙峰插雲” 就覺得奈悶,無論是坐在遊船中從湖上眺 望,還是在靈隱路洪春橋的康熙禦碑亭附 近,或者,在茅家埠的上香古道起點,向 西部張望,湖西山巒,起伏平緩,淡而無 奇,找不到“雙峰插雲”,這個從字面上 理解的“崢嶸山峰”、“直刺雲天”的壯 觀景象,莫不是古人視覺有偏差?以至於 引不起遊客到湖西山林尋古探幽之興。由 此,觸動了好奇心,去翻閱古籍,探究它 的來龍去脈。

  史冊上,湖西景觀並非今所見的那 樣,僅是平緩山體。古人將這一帶群山稱 “天門山”,或“天竺山”,那麼,何以將普通山巒冠以“天門、天竺”?

  說穿了,也不奇怪,在古代的南、北高峰巔有兩座佛塔(北高峰塔、南高峰塔), 雙塔對峙,高聳入雲,從湖上舟中遠觀,猶如二柄利劍“直插霄漢”,景觀非同尋常, 不就勢若“天門”了?

  楊萬里有詩雲:“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雲霧半腰橫;

  縱然遠得青蒼面,玉塔雙尖分外明。”

  如果用一句現代人的話來說,雙塔起到了“景觀造勢之功”。

  因為,只有山頂有了佛塔,二山之間,互為對稱,才會在視覺上造成“天門”之想, 構成“佛國天竺”的印象(“天竺”為印度古譯,佛教來自印度),山體也就成了古人 想像中的“佛教聖地”。

  我實地到訪茅家埠,古人天竺進香,大多從湖濱 坐小船到茅家埠上岸,舉頭仰望,只見二座高山的峰 巔各有一座佛塔,直沖霄漢,宛若“天門”。

  信徒敬畏神靈,見此景,長跪不起,焚香祈禱。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二座寶塔,就不會有“佛 國天竺”印象,也就起不了“湖上小西天”的心靈感 召。由此,先人才會鍥而不捨,在峰頂築起了高塔。

  然而,在當時科技落後的情況下,山頂築塔易遭 雷擊,古人只好屢毀屢建,周而復始,這就是峰頂造 塔的原因。

  清《西湖誌》說:“南、北高峰相去十餘裡,中 間層巒疊嶂,蜿蜒盤結,列峙爭雄,而兩峰獨以高名, 為會城之巨鎮。山勢既峻,能興雲雨,故其上多奇雲。 峰塔高出雲表,時露雙尖,望之如‘插’,宋人稱‘二 峰插雲’,為十景之一。春秋佳日,憑欄四望,儼如天門雙闕,拔地撐霄,祥雲繚繞, 隨風卷舒。”。

  現實而言,杭州旅遊始於禮佛進香,可是,西湖西部的峰嶺,平淡無奇,不足以誘 發信眾對“小西天”的聯想。

  於是乎,先人在南、北高峰的頂端各造了一座寶塔。從視覺上,無形之中,將山巒 “拔高”了,塔下雲霧繚繞,似有飄然欲仙之感。

  自古至今,西湖最虔誠的遊人莫過於香客,如同候鳥,過了春節,一波接著一波的 到來,敬佛燒香,同時,炒起了一年高過一年的旅遊熱潮(無須投入廣告費)。想一想, 旅遊能帶動經濟起飛,一個童叟皆知的道理。

  於是,我給一家雜誌投稿,寫了短文《恢復雙峰插雲上的佛塔》(《杭州通訊》 2009 年 7 月號)。只是這家刊物的文章控制字數,未能暢所欲言。接下來,我又在西 湖文化研討會上提出類似設想。次年(2010),吹起“旅遊西進”號角,《杭商》雜誌 刊載了我的長篇隨筆《天竺佛國隨想曲》,重提在天竺山恢復佛塔構想。

  2014 年,全市挖掘“非遺”如火如荼。我在想,以地域文化而言,古人引以為傲 的西湖佛教之旅,難道不能提到“非遺”這樣的高度?

  杭州向有“天竺佛國”之稱,早在唐宋時,西湖周邊就以寺廟著稱(今仍有天竺、 靈隱、昭慶、淨寺、吳山等)。杭州旅遊雉形源于吳越國時的禮佛進香,一直延續至今, 尤其是南宋定都臨安,皇上每年御駕天竺,焚香拜佛,上行下效,四鄉農桑,亦以臨安 為佛國,為祈求平安豐收,“朝山進香”,甚或,貧困人家即使借貸典當,開春後也要 來燒一次香,世代相襲,俗成定規,形成了每年幾度的“香汛”,成全了早年的“香市 之旅”。迄今為止,每年農曆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和 除夕之夜等進香者依然絡繹不絕。

  由此,在《杭州》雜誌上,我又寫了篇 《光大非遺傳承,重塑佛國形象》(2014 年 3 月),呼籲將天竺佛國習俗延續下去,利 用現有設施、地域文化,恢復南、北高峰上 的雙塔作為天竺佛國的“標誌性建築”。

  此文亦在同年古都文化研究會出的一本 小冊子(《傳承就是擔當》)發表。

  想一想,採用順手拈來的“東南佛國” 形象,逐步注入現代元素,諸如,商貿集市、 攤販土產、體育競技、遊樂活動,還可以組 織一些對外事交往的宗教活動,邀請國外及我國台港澳的佛教組織和經濟團體參與,以 佛事促旅遊、促經濟,對於“繁榮經濟,推動旅遊,弘揚宗教文化,提升生活品質”, 不無益處。

  現實而言,今日之靈隱寺,人潮洶湧,大有人滿為患之慮,人群、車流的疏導頗為 頭痛,而靈隱遊客的出路有限,大多原路折回,去天竺三寺者為數不多,到靈隱後山的 法華寺、東嶽廟的人更少(相對冷清)。如果天竺雙塔建成,猶如湖上的二個標誌物, 可以分流部分遊客上山到韜光寺、財神廟,翻山,還可以到西溪的法華寺、東嶽廟,開 發一個以“天竺佛國”定位的宗教之旅,一個目的地明確的“小西天之旅”已經水到渠 成。

  由此,在 2015 年,我與武彬教授合作在浙大校刊《現代城市》寫了“恢復雙塔,重 塑佛國》論文(2015 年第 3 期),再次呼籲重築雙塔。

  2017 年底,在杭州植物園召開西湖文化研討會上,老調重彈(恢復南、北高峰塔)。 實話說了,此構想如果能夠實現,雙塔立馬就會成為西湖旅遊的標杆之一,尤其是在今 天,世界旅遊組織落戶杭州,古都正在向世界鼎級旅遊城市邁進,現實意義不可估算。 2018 年 6 月 30 日,《杭州日報》刊出“雙峰插雲勝景將重現杭州”為題,徵集恢復工 程設計方案,不知重鑄雙塔構思能否塵埃落定?

( 盧上雁╱杭州 )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