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武俠泰斗 金庸的感人故事

徐忠友

  2018 年 10 月 30 日下午 4 時半,我國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先生在香港養和 醫院裡,默默聆聽著一位親友視頻電話對他 說話含笑仙逝,享年 94 歲。筆者當晚在香 港文友發來的微信中看到這則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和悲痛,心中頓生悼念之意。 由 於工作的關係,筆者曾多次採訪過金庸先生,並瞭解到他人生中的許多感人往事。在香 港回歸 20 周年前夕,香港鳳凰衛視“紀念香港回歸 20 年大型專題片”《明月送我還》 攝制組製片人兼編導任湖等三人,還於 2017年 4月 22日專程來浙江採訪了我一個下午, 訪談了與金庸和包玉剛先生相關的話題。

出生錢塘名門之家

  金庸真名查良鏞,1924 年農曆 2 月 6 日出生於浙江省海甯縣袁花鎮赫山房村(現為 海甯市袁花鎮新偉村)的一個名門世家。金庸祖先查瑜為徽州婺源(現屬江西省)人, 元至正十七年 (1357 年 ) 因避戰亂遷居浙江海甯袁花赫山房。自第三世,分南、北、小 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 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 良鑒、查良錚 ( 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穆旦 ) 等均為其族人。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有“唐 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時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 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 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金庸祖父查滄珊在江蘇 丹陽任知縣時,因為“丹陽教案”鎮壓不力被革職,鄧之誠的《中華 二千年史》曾引 用了光緒《東華錄》有關這一事件的記載,對此金庸引以為榮。他在小說《連城訣》的 後記說:“我祖父查滄珊公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無理壓迫,不肯為了自己的官位利祿 而殺害百姓,他偉大的人格令我們故鄉、整個家族都引以為榮。” 金庸的父親查樞卿,早年受過西洋教育,他比較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有一年耶誕節, 他送給金庸一件聖誕禮物,是狄更斯寫的一本叫《聖誕頌歌》的小人書。這篇小說講述 了一位冷漠無情的守財奴史克魯奇,遇到三個“聖誕精靈”,帶他經歷了過去、現在和 未來的三個不同的耶誕節,從中受到教育,最後轉變成一個仁慈友善的人。這本書金庸 一直保存著,並在每年的耶誕節都要拿出來閱讀,這對他在思想上俠義成份的增加和後 來武俠小說創作方面,或許都有所啟迪。

  1929 年 5 月,才六歲的金庸就進入赫山房村南石橋小學讀初小,十歲時到袁花鎮龍 山小學堂讀高小。在班上同學中,他的作文是寫得最好的,其中有一篇曾被班主任兼語 文老師陳未冬當範文讀,引起了同學們對他的信任,因而被大家推選為班刊《嗚嗚啼》 的編輯。在陳老師的指導下,金庸負責組稿、採編、謄抄或油印和張貼等工作,他以積 極認真的態度辦刊,把《嗚嗚啼》辦得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同學們都愛讀,還受到了 陳老師和校長的表揚。這對他後來從事報刊工作並創辦《明報》是有啟蒙作用的。當時 學校和家裡的學習條件十分艱苦,但金庸學習非常用功,夜深人靜時還在油燈下做功課 或讀書。早在小學四年級時,他就讀過第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之後又讀過《江 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武俠小說。這些武俠小說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產生了難 以以磨滅的影響,他經常模仿武俠小說中的人物動作,被人戲稱“龍山小俠”;在他的 作文裡,也有武俠小說的用語;更重要的是他喜歡幫助同學,常為一些被高年級同學欺 負的小同學打抱不平。這也與他後來形成熱心幫助社會和個人的俠義思想和創作武俠小 說,多少有些無形的內在聯繫。

  1937 年秋天,金庸考入浙江省立嘉興中學(現為嘉興第一中學)讀初中。由於日本 鬼子侵略我國,造成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局面,不久金庸就和師生們逃往設在浙江麗

  水碧湖鎮的聯合中學讀初中。初中畢業後他升入聯合中學(杭州高級中學前身)讀高中。 1939 年間他與同學合作編寫過一本指導小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據 說當時還很暢銷。在杭州讀書那幾年,他幾乎跑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飽覽了西湖的湖 光山色,也對杭州市萌發了深愛之情。在高中臨畢業時,他因撰寫了一篇諷刺有媚日投 降且反對學生抗日的的校訓導主任沈乃昌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揭露和批判沈乃昌 的反動言行,並將其抄寫在黑板報上,而被校方作開除學籍處理。

  正當金庸在求學無門之際,母校嘉興中學的老校長張印通認為金庸是個愛國愛校、 追求真理、主張 正義、敢說敢為的好學生,他堅持抗日、批判反動訓導主任沈乃昌的 行為是愛國的表現,不能讓這樣的優秀學生半途而廢,所以張校長就替金庸書寫了一封 很長的介紹信,寄給在浙西衢州一中當領導的朋友,讓金庸轉到衢州一中繼續完成學 業。因此,1992 年 12 月 3 日下午金庸回到母校嘉興一中講學時,除了給學校捐款五萬 元港幣設立“金庸獎學金”外,還捐出一萬元港幣為張印通老校長在校區建造一尊銅像, 並題寫了“敬愛的張印通校長”的題詞,以表達心中的謝忱。同時,他還揮毫題寫了“當 年遭寇難,失哺意彷徨;母校如慈母,育我厚撫養;去來五十載,重瞻舊學堂;感懷昔 日情,恩德何敢忘”的詩詞,這是他為母校題的,也是對張印通老校長當年熱心相助的 感激。

  再說 1942 年金庸從衢州一中畢業後,他於 1944 年考入重慶國立中央政治大學外文 系,因在校學習期間對國民黨政府的諸多政策不滿,並公開進行投訴又被當局責令退 學。退學後,他先在“中央圖書館”的閱覽室工作了一段時間。

從事新聞工作和文學創作

  1945 年,金庸回到杭州任《東南日報》外勤記者及英語電訊收譯員,寫了一些新聞 報導,在杭州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他將杭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1946 年,他 轉赴上海東吳法學院,插班學 習國際法課程。1948 年 上海《大公報》招聘採編人員, 他在數千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公報》的編輯和國際電訊翻譯。不久《大公報》 香港版複刊,他便告別故鄉隻身來到香港。1950年,《大公報》所屬的《新晚報》創 刊, 金庸因文筆好擔任了該報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專欄,同時兼做記者、外語翻譯 工作。他有幸與香港另一位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合開過《三劍樓 隨筆》專欄,成為專欄作家,以“姚馥 蘭”和“林歡”的筆名,發表了許多影評和文 藝小品。

  1952年, 《大公報》負責人羅孚為吸引讀者,請查良鏞和梁羽生撰寫武俠小說在《新 晚報》副刊上連載,查良鏞便第一次用“金庸”的筆名動筆創作了第一部武俠小說 《書 劍恩仇錄》,在《新晚報》副刊上連載,其時長達一年時間;梁羽生則編寫一部《龍虎 鬥 京華》在報上發表,一時引起轟動,頓時金梁齊名。翌年,金庸又創作了武俠小說《碧 血劍》,在《香港商報》上連載,讀者反響十分強烈。

  1957年,金庸進入長城電影公司當編劇,創作過《絕代佳人》《蘭花花》《午夜琴聲》 《不要離開我》等劇本,並與程步高、胡小峰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等劇。 自 1955 年金庸先生開始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後,他又連續創作了《碧 血劍》《射雕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雕俠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劍》《白 馬嘯西風》《鴛鴦刀》《天龍八部》《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越女劍》等 15 部武俠小說,成功塑造了楊過、郭靖、黃蓉、小龍女、慕容博、黃藥師、韋小寶、 令狐沖、歐陽鋒、任我行、張三豐、周伯通、東方不敗等一批武俠人物。這些作品在《明 報》等報刊上連載發表,並被拍成許多版本的電影、電視連續劇,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 區播映,受到了國內外廣大讀 者的歡迎。

  1969 年至 1972 年,金庸先生創作了封筆之作《鹿鼎記》,這部作品達到他武俠小 說 創作的最高水準和取得的傑出成就。在長達 17 年的武俠小說創作中,他先後推出 了《天龍八部》等中長篇武俠小說 15 部 36 卷,共計 1100 萬字,這可以說是個奇跡。 他的作品除了在祖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出版外,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日本、英國、泰 國、印尼等國出版,讀者遍及全世界。他 因此成為中國武俠小說的傑出大師,分別榮 獲英國女皇頒發的 O.B.E 勳章、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銜、香港特區政府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香港“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當代文豪金龍獎”,並被英國牛津大學、 劍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等 大學授予的榮譽院士、榮譽博士、名譽教授等稱號。1999 年,他還被浙江大學特聘為 人文學院院長,後為名譽院長。2001年,為表彰金庸在武俠小說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臺發現的編號為 10930 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

  2000 年 9 月 9 日,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由愛好武術並與金庸先生有過交往的阿里 巴巴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雲發起了一 個有關互聯網的經濟論壇,取金庸先生武俠小說 中的“華山論 劍”之形式,將論壇稱之為“西湖論劍”。馬雲有幸邀請到金庸先生作 為論壇主席,還有當時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領軍人物王志東、張朝陽、丁磊 和做 B2C 的王峻濤,組成所謂的“五大掌門人”,與“金大俠”在西子湖畔香格里拉飯 店(原名杭州飯店)展開“論劍”。由於論壇非常有創意,所以吸引了眾多媒體記者和 業界人士前來采訪、觀摩,馬雲也因此名聲鵲 起。

  說到經營公司,金庸並不陌生。他除了搞文學創作外,還在 1966 年創辦了《明報月 刊》,最初自任月刊總編,將《明報月刊》經營成一份綜合性的高水準讀物,形成了一 個全球高級學術刊物。1968 年,香港又創辦《明報週刊》,經數年發展,也成為娛樂 週刊中的佼佼者。《明報》以報導準確、及時、可讀性強而在香港獨樹一幟,被譽為香 港的《泰晤士報》(尤其是金庸寫的一些政論社評,不僅受到海峽兩岸政要的關注,連 美國政府也將其作為重要資料收集存檔);《新明月報》也因覆蓋面廣、影響面大,受 到全世界華人的好評。到上世紀 80 年代,《明報》已經被視為一份擁有獨立報格的知 識份子報刊,贏得很高清譽。1988 年《明報》日銷量已是 11 萬份,1989 年躍升到 18 萬份。他擔任《明報》社長兼主編長達 35 年,在這期間,他還創辦了《明報月刊》、《明 報週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和馬來西亞《新明日報》,明報機構尚有一份《明報晚 報》;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組成《明報》集團,他擔任了集董局主 席。1991 年 1 月 23 日註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當年 3 月 22 日在香港聯合交 易所上市。明報集團 1990 年度的盈利高達 7000 萬元,到 1991 年度接近 1 億元。金庸 個人財富在 1991 年《資本》雜誌編輯的《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中名列第 64 位。1989年,年事已高的金庸先辭去《明報》社長職務,為圓年輕時想上名牌大 學的夢, 1992年 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 他又辭去《明報》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

晚年積極報效祖國和故鄉

  在香港的那幾十年的漫長歲月裡,金庸非常想念故鄉,並想為國家有所作為。據說 上世紀 50 年代,外語極好的金庸曾為了實現心中當外交家的理想到過北京,由於當時 中國的外交基礎和條件較差,跟我國建交的國家較少開展工作困難,他只好重回香港, 用心去寫他的武俠小說。到了“十年動亂”時期,中國的國門緊閉,內地和香港仿佛成 了兩個不同的世界,金庸就是想回故鄉探親也難。面對內地人們在稀裡糊塗地搞“文化 大革命”,腦子清醒的金庸和他創辦《明報》公開持反對態度。他在《明報月刊》創辦 40 周年的筆會上,直言該刊物是與內地“文化大革命”對著幹的,具體體現在為鄧小 平打抱不平、歌頌彭德懷的功績、出版吳的《謝瑤環》劇本,他還親自撰寫了一些文章, 批判“文化大革命”誤國誤民的種種錯誤。在當時不良的政治環境下,他自然成了林彪、 “四人幫”眼中的“香港頭號反動文人”,受到了內地和香港一些極左分子口誅筆伐的 文化圍攻,甚至還有人身安全的恐嚇,但金庸的立場堅定,依然堅持否定“文化大革命” 的政治觀點。

  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金庸才有機會多次回到內地,並應邀前 往北京參觀、開會。1981 年初中央有關部門向金庸發出邀請,請他在方便的時候回祖 國內地走一走、看一看。金庸欣然接受邀請,並表示很想拜訪鄧小平先生。中央有關部 門將金庸的想法報告鄧小平同志後,小平同志在報告上批示:“我願意見金庸先生”。 1981 年 7 月 18 日,當金庸到達北京後,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副 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當時,北京正是一年 中最為炎熱的夏季, 金庸為了尊重鄧小平,特別穿上會客時才穿的筆挺西裝。而鄧小平則穿著雪白的短袖上 衣,他見金庸這樣拘謹,便示意他可以隨便,於是在合影之後金庸便脫去了西裝外套。 他們就像一對久違的老朋友。鄧小平告訴金庸,前些年他在江西的時候,就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他的家人也都喜歡讀金庸的作品。接著,鄧小平又暢談了國際和國內形勢。 金庸在聽鄧小平介紹“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國內情況時,不禁想起十年動亂歲月, 同時也想起當年他在香港《明報》多次發表社評抨擊過的極左政策,撥亂反正以後的中 共政策確與從前不可同日而語了。金庸對此深受鼓舞。他當時向鄧小平表示:“現在的 政策和工作,‘文革’和‘四人幫’時期固然萬萬不能相比,比之‘文 革’以前,各 方面也開明得多。例如報考大學,現在不論階級、出身,都可以投考,只憑考試成績錄 取。這是一個很重大的改革,希望長期堅持下去。”在談到金庸和《明報》贊成鄧小平 出任國家主席一事時,鄧小平表 示:“你們《明報》要我當國家主席,資格嘛,不是 沒有,不過我還想多活幾年,多為國家人民辦點事,一旦當上國家主席,恐怕要縮短壽 命。現在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有 120 多個,每年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到中國訪問, 國家主席就要迎送、接待、設宴,這許多應酬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搞得多了就很累。” 金庸對鄧小平這樣看輕權位,不由從心裡感到欽 佩,他當場說:“鄧副主席本來可以 當主席,但你堅持自己不做,這樣不看重個人的名位的事,在中國歷史上,以及世界曆 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這令人十分敬佩。”會見後,鄧小平同志還委託廖承志同志設 宴款待金庸先生及家人。

  回到香港後,金庸從武俠小說大師變成了新聞人物,他欣然接受許多家港澳臺媒體 記者的採訪,向記者們介紹回祖國內地的所見所聞和所思,他表示:這次在祖國內地 受到鄧小平先生的接見,並到新疆等地參觀訪問,看到了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可喜 變化,增強了他對祖國實現改革開放必然成功和社會未來快速發展的信心,因此對祖國 內地和港澳臺地區的未來感到非常樂觀。

  1985 年 6 月,金庸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在該委員會成 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金庸就以一篇題為《“一國兩制”和自由人權》的講話稿,表 露了自己渴望香港回歸祖國的心聲,受到了雷潔瓊等人士的高度評價。

  1986 年,金庸又被全國人大任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 小組港方負責人,面對怎樣設計未來的香港政制模式,當時各方態度不一,金庸親自主 持“武林大會”,通過辯論和協商,將香港的政制模式統一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國 兩 制、港人治港”的方略上來。同時,針對一些香港市民的不同意見,金庸出版了《香 港的前途》一書,並在《明報》上發表了《平心靜氣談政制》的社評,統一他們的思想 認識。由此可見,金庸先生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和貫徹鄧小平同志 “一 國兩制”的構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和長期繁榮穩定也作出了 重要貢獻。

  1993 年春天,北京正在召開“兩會”之際,金庸再次應邀從香港飛到北京。3 月 19 日下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利用“兩會”的間歇時間,會見了風塵僕僕的 金庸一行。江澤民見到金庸時說:“你的小說在內地有很多讀者,許多領導人也很愛看。 我沒有仔細閱讀過,但翻閱過,知道你的小說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地理背景、中 國文化傳統、人情風俗等等。”金庸沒想到江澤民會以他的小說作為會見的開場白,急 忙客氣地表示:“這次來北京,人大、政協正在開會,各位都很忙碌,前來打擾,很過 意不去。”江澤民說:“查先生來,我們總是歡迎的,很有興趣和你談談,交換意見。 人大、政協的會開得很好,很順利。你是 1924 年生的,還是江浙口音,鄉音未改,鬢 毛卻也未衰。”接著江澤民指著桌上的一本《明報月刊》對金庸說:“我讀你的政論文 章,有些地方能起共鳴。比方說你這篇文章中談到民主的發展,各國國情不同,發展的 方式和速度各有不同。這一點我很同意。英國人本來是尊重傳統、喜歡切合實際而循序 漸進的民族。他們到現在還有上議院,所有貴族議員全部是皇室任命的,並非民選。彭 定康先生怎麼到香港來忽然搞這麼一套。你這篇文章的英文翻譯我也看過了。”金庸這 才發現,江澤民原來特地請人把他的文章作了英文翻譯。江澤民告訴金庸:“我到過香 港三次,一次是 1965年,一次是 1980年,第三次是 1983年,那時我是電子工業部部長, 出國訪問,經過香港。新鴻基的馮景禧先生招待我去參觀證券交易所,香港人叫做‘金 魚缸’的。那次住在新華社的招待所,靠山面海,風景好得很。香港的經濟發展很有成 績,我一直很注意。”江澤民又說:“香港人要求穩定繁榮,凡是支持香港穩定繁榮的, 都會得到香港人的擁護……”

  對故鄉浙江,金庸先生也是充滿深情。1996 年 11 月初,筆者獲悉金庸先生將於 11 月 6 日向杭州市人民政府無償捐獻耗資 1400 余萬元建造的“雲松書舍”的新聞線索後, 就立即著手準備採訪金庸先生的工作。提到建造這“雲松書舍”,中間有一段故事。那 是 1993 年,在由金庸先生捐資在老家嘉興(海寧屬嘉興市)建造的 “金庸圖書館”落 成典禮上,他向當時出席“金庸圖書館”落成典禮的浙江省有關領導表示,願意出資在 杭州西子湖畔建造一座書舍,以供藏書、寫作和文人雅集之用。同時可作為西子湖畔 的 一個新景觀,待他百年謝世後將整個書舍無償捐獻給杭州市人民政府,供遊客參觀 遊覽。金庸先生這個想法立即得到了浙江省有關領導的讚賞,並獲得杭州市人民政府的 大力支持。杭州市國土資源局和旅遊委員會很快在西子湖畔的“九裡雲松”劃撥出一片 土地,由金庸先生出資 1400 余萬元人民幣(在當時已是一筆巨 款了),並請杭州市園 文局承建,很快在 1996 年 6 月建成了“雲松書舍”。

  1996 年 11 月 6 日上 午,筆者和《香港商報》周建順先生等媒體的同行來到“雲松 書舍”主樓——“松風明月樓”一層的大客廳內。當時金庸先生和夫人林樂怡女士、兒 子查傳俠等家人及老家海甯的宗親正在聊天,我們提出要採訪他,老先生欣然同意了。 他臉帶微笑,精神飽滿,說話輕聲細語,舉止儒雅 穩重,甚至還有點害羞,其外貌與“武 俠”好像一點也沾不上邊。他很文氣地回答了記者為什麼要提前捐獻“雲松書舍”的問 題:“解放前,我在杭州上過 學、當過《東南日報》的記者,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中一 段難忘的時光,是故鄉浙江的山水養育了我,美麗的西子湖給了我許多創作的靈氣。在 香港即將回歸祖國前夕,我把新落成的‘雲松書舍’提前無償地捐獻給杭州市人民政府, 讓民眾們能很方便進去遊覽,以此作為我對故鄉人民的報答,這是我和全家人的一片心 意,但願‘雲松書舍’能為西子湖增輝添色。”

  在隨後舉行的捐贈儀式,金庸先生的老朋友、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先生,還有時任 浙江省委副書記劉楓同志等領導、金庸先生的一些親朋好友都出席了。在一片熱烈的掌 聲中,金庸先生宣讀了“捐贈書”,並將“雲松書舍”的鑰匙交到杭州市領導的手中。 金庸先生捐獻“雲松書舍”的義舉,受到廣大杭州市民的稱讚,也讓筆者感受到他身上 那一片濃濃的俠情鄉情,對他產生了敬意。在這之前,金庸先生曾當選香港浙江省同鄉 會聯合會榮譽會長和被授予“浙江省愛鄉楷 模”榮譽稱號。

  2003 年 7 月 25 日下午 3 時,由文匯新民報業集團、金庸書友會有限公司主辦,文 匯新民報業 集團浙江辦事處、每日商報承 辦,新浪網、文匯新民報業集團 網現場直 播的“金庸演講會”,在杭州武林廣場西側的杭州劇院隆重舉行,筆者也到現場進行采 訪。金庸先生端坐在主席臺上,非常隨和地回答了“金迷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有如何 看待 20 世 紀文化偶像評比的問題、有如何評價多個版本《金庸傳》的問題、也有涉及 金庸武俠小說的相關問題,內容非常豐富。尤其是金庸指導的浙江大學的女碩士生 到 場,師生間的對話將演講會推向了高潮,會場上響起了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金庸與 “金迷”之間良好的互動表現,據說跟他年輕時的性格極為相似。年輕時直至到中年的 金庸不僅愛讀書、下圍棋、聽音樂、跳芭蕾舞,廣泛與青年人開展社交活動;而且還喜 歡駕駛小跑車,甚至開過保時捷。所以,在表面上 看上去不苟言笑的金庸,其實還 是 個“活躍分子”。難怪《文學報》還將金庸風趣回答的這些問題整理成文,用《大俠傾 情答“金迷”,“金迷”網上十一問金庸》的大標題,整版刊登在 《文學報》月末版《大 眾閱讀》的頭版上,非常吸引讀者。

  筆者注意到,從金庸先生捐獻“雲松書舍”到 1999 年至 2005 年擔任浙江大學人文 學院院長,從捐資建造嘉興“金庸圖書館”到在“西湖論劍”論壇、“金庸演講會”上 與人們親切交流,年事已高、名聲在外的金庸先生一不圖名二不圖利,完全是為了圓一 腔報國的心願。

  2009 年 3 月,金庸先生榮獲“2008 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登上了人生的又 一個輝煌頂峰。2009 年 9 月 8 日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八次主席團會議上經過選舉,我 國年逾八旬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一事。鐵凝主席回 答說:金庸先生不僅寫了很多很多有影響的武俠文學作品,而且長期對內地的文學事 業是非常關注的,對內地的幾代 作家,他也是非常友善非常真誠的,他當選中國作家 協會的名譽副主席,是美好的一件事情,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 徐忠友 / 杭州 )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