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市斜橋鎮的榨菜很有名氣,此菜味好、價廉、方便,一向受到工薪階層歡
迎。記得早年常要出差,旅途中填飽肚子便成了一個大問題,想到的一個既果腹,又美
味的旅途食品,便是隨身帶上幾包速食麵、幾包斜橋榨菜,好在當時火車、輪船、旅館
裡的開水是免費的,一包麵,用開水一沖,然後,碗中倒入小包斜橋榨菜絲。頓時,一
碗香氣四溢、味鮮爽口的榨菜麵就擺在眼前了,誘得同座的幾位旅客羡慕不已。
斜橋榨菜產於海甯,在老百姓心目中,“海寧”這個地名的概念,除了舉世聞名的
“海寧大潮”(錢塘江秋潮)以外,就算斜橋榨菜了。
許多打工者是先知道“斜橋榨菜”,然後,才知道世上還個“海寧市”,那裡出產
這種大眾化的美味食品。
到斜橋,吃榨菜,最大眾化的食品便是“榨菜香乾炒肉絲”。
此菜是杭嘉湖最受歡迎的一款家常小菜。幼時,母親將此菜做得爐火純青,她先將
榨菜、豬肉、香乾切絲,肉絲中加料酒、生抽、蔥薑末,用幹澱粉醃幾分鐘;榨菜先在
清水中浸泡除去鹽份,炒鍋加菜油燒熱,下肉絲大火煸炒至肉色變白後盛起;另起油鍋,
炒榨菜香乾絲,只加少量白糖、清水;然後,倒入肉絲炒勻,撒上蔥末即可起鍋。此菜
色澤優雅,可稱香、鮮、脆、嫩,極逗人食欲,且四時皆宜,婦叟稱頌的一款食品,即
使放在賓館餐桌上也毫不遜色。
海寧人多將此菜作為正餐待客;
上海人則將此菜視作早點的下粥小菜;
在海寧大眾化攤檔中,一碗“榨菜肉絲麵”最受薪水階層歡迎,湯麵臨時做,榨菜
肉絲則是現成炒好的,一大碗熱氣騰騰的湯麵做好了,大廚盛上一瓢現成的榨菜肉絲作
為澆頭,令工友們個個吃得口舌生津。
我在學校食堂吃飯時,司空見慣,每餐必是一素一葷一飯,外加一成不變的“榨菜
肉絲蛋花湯”,想吃自己盛,不花錢、不限量。
在上海的菜市場,我還吃過一種粢飯早點,油條、糯米飯中夾榨菜、棉白糖,雪白
的糯米上還灑幾點黑芝麻,吃進嘴裡又鹹又甜又脆又鮮,別具特色,令人至今念念不忘。
斜橋榨菜已經與四川涪陵榨菜享有同樣名聲,它與歐洲酸菜、日本醬菜齊名,被譽為當
今的“三大名醃”之一,小小的榨菜居然做出大文章,令人刮目相看。
我多次到訪海寧,詢問過當地人:“斜橋榨菜很有名氣,想來海甯培植這種作物一
定歷史悠久了?”
未料,他們告訴我,海寧種植榨菜的時間並不長,上世紀三十年代時,斜橋鎮的蓮
花寺有位叫阿德的尼姑,寺庵後有幾畦菜地,空閒時,阿德便將菜園料理得井井有條。
那位尼姑有個親戚在四川謀生,聽說後,便給她寄來一包菜籽,讓她秋冬時節種下去,
次年清明收穫。
第二年開春,尼姑將菜收割到家,看看這個作物外觀很像本地的瘤芥菜,既可以與
普通蔬菜一樣生炒著吃,也可以醃食。於是,她採用醃制瘤芥菜、大頭菜的方式,取全
形醃制法,將此菜醃在壇中,食時,打開一聞,奇香無比,她把此菜與豆腐乾等菜料切
成絲合烹,食之,鮮美鬆脆,非比尋常。
阿德將炒好的小菜分贈給附近村民,大家品嘗以後,個個讚不絕口。
紛紛向那個尼姑討菜籽去種,榨菜就這樣在斜橋地區流傳開了,後來,又擴大到毗
鄰的豐士、慶雲等鄉及崇福、桐鄉等縣。
我向當地人請教,各省出產榨菜的地方很多,斜橋榨菜何以獨佔鰲頭?他們說,初時,斜橋榨菜只在海寧本地自產自銷,上海菜場的榨菜多由川貴等地供應。
抗戰爆發後,滬杭淪陷,上海租界淪為“孤島”,四川的商品運不出來。海甯的一位鄉
親聞訊,便在上海開了一家“斜橋榨菜行”。
他在斜橋採購鮮榨菜運到上海,採用四川加工榨菜方法後在菜場出售,一時廣受滬
上食客歡迎,發了點小財,人稱“榨菜大王”,銷路與日俱增。
抗戰勝利後,四川榨菜又源源不斷地運到了上海,但是上海人一品味,斜橋榨菜更
鮮嫩,在色澤香味上可與四川榨菜媲美,且海寧離上海近,運費上占了優勢,使得斜橋
榨菜自此暢銷江浙滬三地。
斜橋地區的氣候、土質適宜於種植榨菜,當地一般在秋分至寒露播種,立冬至小雪
移栽,翌年清明前後採收,生長期為 180-190 天左右。榨菜為一種大葉芥菜變種,屬園
莖型用芥菜。菜的基部生成若干突起的瘤狀,成為加工食用的主要部分。
人們又在斜橋榨菜的製作中下了不少工夫,採用先進的加工工藝,吸取四川榨菜經
驗,揚長避短,規格品質要求把握嚴格,取鮮嫩去皮的榨菜醃制;加入幹辣椒粉、茴香、
砂仁、胡椒、山柰、甘草、肉桂、白酒及多種特殊香料配方;裝壇後,封口,存陰涼處;
壇中榨菜與空氣隔絕,經酒精、乳酸發酵,產生出一種特殊香氣。
開壇後,聞之,榨香撲鼻;觀之,色澤淡黃青綠,翠紅相間;
食之,脆嫩味鮮,做到開袋即食,以味好、方便、衛生為旨,拿到市場上去銷售後,
銷量果然節節攀升。
許多地方因一款特產而聞名遐邇,對於這個地方還有點別的什麼反而不在意了。斜
橋也不例外,它以生產榨菜而得名,只要說到斜橋,腦海裡便出現榨菜。
我有點奇怪,便問:“你們叫‘斜橋’,莫非真有座橋是‘斜’的?”
他們大笑,說道:“哪裡有什麼橋是‘斜’的,不過傳說倒真有一座,斜橋位於洛
塘河與郭店塘河的交叉口,原來只是個小村莊,後來逐漸形成了集市。當地農民到鎮上
出售農產品一定要擺渡過河,很不方便。
村民想在河上造一座橋,工匠挑選的造橋位置剛好有棵大樟樹,此樹恰巧在一位叫
王員外的門前,這位員外講什麼也不讓砍。
他說,這棵樹是他家風水樹,風水樹倒了,也就破了財氣,祖宗留下來的樹,那能
說砍就砍掉呢?
於是,工匠們只好讓著這棵樹造橋,為了避開樟樹,橋築成後遠觀有點歪歪斜斜。
村民請來教書先生題橋楹,此時,那位教書先生恰巧看到橋下有位漁夫搖櫓過來,想了
想,便在上聯題了:‘曲人曲櫓搖曲水’,下聯寫了:‘斜風斜雨過斜橋’。眾人看了
就說,那麼,這座橋就叫‘斜橋’罷。”
《海昌備誌》記載:“萬緣橋,俗稱斜橋。明永樂五年(1407)重建。按洛塘河斜
向而建,故名斜橋。”多少年以來,這個鎮集也都被人叫做斜橋了。
榨菜,因斜橋而得名,斜橋又因榨菜而揚名。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在全國同類產品
評獎會上,斜橋榨菜以鮮、香、嫩、脆、形好、風味特殊,且耐貯存等特色被農業部評
為優質產品,享受免檢待遇。
海寧出產的“斜橋美味榨菜絲、斜橋麻油榨菜片、斜橋低鹽榨菜”等品牌不僅暢銷
國內市場,且遠銷海外,成為一款膾炙人口的食品。
(龔玉和 / 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