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龍興之地」與華北農民的「闖關東」

盧上雁

  1644 年,清軍入關,開始了滿清統治中國長達 268 年之久的歷史。進關之前,滿清 只占全國人口的 4%,僅以少數人馬,擊敗了一個龐大的中央王國,佔據關內大片土地。 在清廷看來,不是天意又是什麼?因此,滿清認為,自己是“真龍天子”,上蒼派到凡 間“龍的傳人”。

  大清國旗上的那條 張牙舞爪的龍能充分 說明問題(圖)。於 是,他們將自己的發 跡之地(東三省)命 名為“龍興之地”。

  滿清佔領了關內的 大片土地後,並不信 任被佔領土地上的人 (以農耕為主的漢族 百姓),為了實行有 效管控,將本族(滿 清)大多數人悉數搬 遷到了關內。用清廷 的話來說,就是“從 龍入關”。

  雖說史書沒有具體數位記載,實際上,從各種文獻上記載。僅八旗佐領數目與畿輔 圈地推算(最低程度框計),應當在百萬人以上,換句話說,入關的滿人應當佔據全體 滿族人口的 90% 以上,留在東北的土著人非常少。不言而喻,那是一次“盡族南遷”《中 國人口史》。

土地荒疏,招民開墾

  白山、黑水之間(長白山與黑龍江)原來就是一大片牧場,擁有豐富的礦產森林資 源,地曠人稀,大規模的“從龍入關”,直接的後果是導致東三省人口銳減、土地荒疏、 防務空虛(一個不爭的事實)。

  由此,俄國人乘虛而入。面對這樣的局面,清政府只得“招民開墾”,換言之,鼓 勵關內漢人移居東北,發展農業(即,“闖關東”)。清順治十年(1644)議准,州 縣衙門所屬荒地“無主者分給流民及官兵屯種,有主者令原主開墾,無力者官給牛具耔 種。”

  到了順治十年(1644)清廷更是頒發《遼東招民開墾令》,對漢民出關開墾土地給 予法令上的保證。據《盛京通志》記載:“是年定例,遼東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 知縣,武授守備。六十(人)以上,文授州判,武授千總。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級。 所招民每名給月糧一鬥,每地一坰,給種六升。” 想一想,如果招到百人去開墾土地, 居然能做到縣官,道盡了東北土地荒疏的嚴重程度。

由招民到嚴禁

  由於清廷的鼓勵,關內漢人大批湧入,造成了東三省滿族人口比例稅減,反而成了 “少數民族”,漢化日益嚴重,人丁、社會、土地逐漸發生了質的變化,直接威脅到滿 族人的利益。

  這時,清廷意識到了,東北是滿族人的大本營(龍興之地),由於漢民(農業人口) 大批遷入,東三省可能成為漢人的天下。

  萬一關內有事(滿清對於漢民極度壓榨與猜疑,可能會逼迫漢民反抗,也許,有一 天關內呆不下去了),那麼,旗人就有可能回不了自己的老家(龍興之地)。

  由此,到了清中期,清廷多次諭旨,嚴禁流民開墾。

  乾隆五年(1740),正式頒佈法令:盛京乃滿洲根本之地,所關甚重。今彼處聚集 漢民甚多,悉將地畝占種。與其徒令伊等占種,孰若令旗人耕種乎?即便旗人不行耕種, 將地畝空閒,以備操兵圍獵,亦無不可。奉天(今遼寧)為滿洲根本,所關實屬緊要, 理合肅清,不容群黎雜處,地方利益悉歸旗人。

  不難看出,清廷開始實行嚴厲的封禁政策,即稱“關禁、海禁、邊禁、圍禁”,層 層封鎖,嚴格控制漢人進入東北地區。

  但是,東三省過於遼闊,土地肥沃,礦產豐富,森林茂盛,竟然無人開發,荒疏日 益嚴重,俄國虎視眈眈,於是,在禁止漢人出關的同時,清政府想保持穩固的“龍興 之地”(他們的發祥地),實行了“京旗實邊”(京旗屯墾)政策,也就是將進入關內 的旗人遣回東北。換句話說,他們想使東北成為旗人永久穩固的根基(減少漢族人口比 例),東三省既是自己人(滿族)的天下,又可防止外人的覬覦(乘虛而入),一舉二 得。乾隆九年(1744),首批京旗啟程,計一千戶,按旗分派,每旗二百五十戶,並令 他們攜帶家眷。

  然而,這是官府一廂情願,可以說,此舉完全失敗。

  原因是什麼呢?入關的八旗兵早就做了官(成了樁腳),享受著各種特權,滿人子 弟(根正苗紅)得到清廷的絕對信任,不用努力就可以獲得特權特供(他們只要防範漢 人不滿情緒的流露),由此,八旗子弟多成了一些“不士、不農、不工、不商、非兵、 非民之徒,大多是安坐仰食于王家之人。”

  “京旗實邊”政策,始自乾隆初年的京都滿洲八旗移民,從籌畫到實施,曆乾隆、 嘉慶、道光三朝,前後百年,也是有清代的一項重大國策。可以說,調撥京都(今北京) 閒散旗人去東北(到滿人的發祥地,龍興之地)拓土開荒,學習耕作,練習騎射,以保 存舊俗,成為延續國祚成為清代中葉一個重要政令。

  按統治者的設想,此舉既能改變旗人“坐吃皇糧”局面,又可實邊屯墾。實際上, 根本不可行,那些平時作威作福的旗人不會農墾,又沒有開採礦產的本領,怎能與漢人 (闖關東)相比?

滿清的「弛禁」與「實邊」   

  坦言之,忙於爭權奪利的滿清貴族無暇外顧,在“封禁”以及“京旗實邊”政策失 敗後,造成了東北地區進一步的土曠民稀,礦藏閒置,邊備空虛(形同虛設)。但是, 清廷仍以“中央大國”自居,外夷事務竟然交由地方官員處理(浮海而來的洋務,交兩 廣總督;對俄事務則交黑龍江總督)。這些平時對待漢民如狼似虎的“樁腳”,對外部 世界所知有限。咸豐八年(1858),俄國人見機可乘,由於官吏的無知,竟然強佔東北 的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義和團之亂與日、俄交戰  

  1900 年,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內地,俄國乘勢侵佔了東三省(屬於八 國聯軍行動的一部分)。

  不過,《辛醜和約》訂立後,各國軍隊理應撤離俄軍也不例外。但俄國人別有所圖, 一開始就逼迫清廷單獨解決,意圖將東北、蒙古、新疆甚至華北劃為俄國勢力範圍。

  毫無疑問,俄國的舉動引起了各國的震動,在國際壓力下,光緒二十八年(1902) 俄國與清廷簽訂《清俄交收東北條約》,俄軍分三期(十八個月)撤軍。但俄國非但不 撤軍,反而向清廷提出新的要求,此舉不僅清廷不答應,日本也無法容忍。

  此時,俄國在朝鮮的利益與日本發生直接衝突,日本便向俄國提出詰問,進行了將 近半年的談判,俄國毫不讓步。

  由此,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二十五日,日本對俄宣戰。

  經過九個月的苦戰,日軍大獲全勝,只得接受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調停,在光緒 三十一年(1905)與日本簽訂了《朴資茅斯條約》,將東北的一切權利轉讓給日本。實際上,日本從俄國手上搶來的戰利品取自于大清國,於是,日本代表立即受命到北京談 判。

  光緒三十一年(1905)日本與清廷簽訂了《清日東三省善後事宜條約》,內容大致 上有:

1、東三省境內增辟商埠十六處;
2、中國承認日本建築與管理安東至奉天鐵路既成事實;
3、南滿鐵路一切材料免除稅捐厘金;
4、在營口、奉天、安東商劃日本租界;
5、滿韓邊境通商按最惠國條款辦理。  

  翌年,日本在東北設立二個機關,一是關東總督府(後因清廷抗議,改稱關東都督 府);二是南滿鐵路株式會社。

  光緒三十三年(1907),日俄化敵為友,訂立密約,將東北劃分為南滿、北滿。日 本承認北滿與外蒙為俄國勢力範圍;俄國則承認南滿與朝鮮為日本勢力範圍(實質上, 東三省與朝鮮被日、俄二國瓜分了)。

  由於清政府國策遲滯,死抱草原舊制不放,在清廷治理東北的漫長歲月裡,農業開 發大抵是依靠關內移民(漢人)的湧入,基礎建設,諸如,礦業、運輸等則是日本人與 俄國人主導下進行的。

「龍興之地」人口發生了質的變化  

  光緒六年(1880),清廷實行放荒、免稅、補助三項獎勵移民政策。由此,又興起 了“闖關東”熱潮,山東、河北、山西、蘇北等地的移民迅速擴大,東北人口也隨之發 生了變化。

  到了清末民初,東北的社會結構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雖 無官方確鑿數字,但漢民與滿人及其他少數民族應當是 20比 1。據光緒二十八年(1902) 日本人小越隆平《滿洲旅行記》寫的:“東三省之人口,所稱大約一千二百萬,依余估 計,應達二千萬,若分別論之,滿人八十萬,合東幹、索倫、鄂倫春、瑪涅克爾數處, 亦不過二十萬,其他則漢人也,為二十對一之比例。”

  中日的甲午海戰的爆發,以及後續的清帝退位、新文化運動、北伐成功,一系列的 歷史事件的發生,到了東北“易幟”(服從南京中央政府),只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行為。

  

  

  

(廬上雁 / 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