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清明踏青去

金建楷

  一到陽春三月清明,踏青的腳步便跫跫地響了起來。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習俗,又 叫“踏青節”,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踏青是清明最主要和最有生命力的節俗 活動,這種活動經兩千多年,今天仍盛行不衰……

  踏青之俗源于周代修禊是一種出遊臨水、洗濯祓除的活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到臨 水的地方去春遊:“春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並在水中洗個澡,驅除“晦 氣”。漢以後,祓除之儀漸漸淡漠,而郊外遊戲、水邊宴飲之風漸漸地佔據了主導地位。 晉代“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為當時文人禊游(踏青)所作詩歌的序言,記 述了當時的盛況。其中叫做“曲水流觴”的遊戲最為時髦。“曲水流觴”的遊戲是這樣 的:遊戲時,人們坐在回環曲折的流水邊,放酒杯在水中,任其飄流,流杯停在誰在面 前,當即拿來飲下,或賦詩飲酒。

  踏青的活動到唐朝最為流行。杜甫的《清明》詩,開頭就說“著處繁華矜是日,長 沙千入萬人出。”當時都城長安的踏青多在陽春三月三。杜甫的《麗人行》寫道:“三 月三日天氣晴,長安水邊多麗人”;絕句中也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 唐代詩人顧非熊作過《長安清明懷》一詩前四句:“明時帝裡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記錄了當時唐都長安清明節萬家車馬出動,鶯囀 芳菲的盛況。

  還有李白去揚州踏青,滿眼的江南風情,留下“故人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的詩句。白居易最愛錢塘湖:“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早已成為千古佳篇,對春遊(踏青)的描寫令人神往。

  南宋浙江人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 萬株楊柳屬流鶯。”展現出當時的人們外出郊遊,盡興方歸的場景。

  最為人們喜聞樂談的是崔護《人面桃花》的故事,它是由清明踏青情節引發的:

  “唐代詩人崔護清明踏青,口渴求飲,給他水喝的是一位‘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楚 楚動人的女子,兩人對視,明畔含情;但男女大防,兩人未通言語,戀戀而別。次年清 明,崔護踏青又來,可是遺憾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春光濃似酒,清明踏青時。踏青是清明最熱 鬧的節俗活動。如果說,古代的元宵節是夜間街 道狂歡情人節的話,那麼清明踏青就是晴日野外 狂歡的情人節。這是封建社會“弛禁”的日子。 男女野外遊樂,接觸的機會更多,而蓬勃的春意 又逗人春情,引發愛情,踏青是釀進愛情的土壤。 然而,封建制度男女要大防,自由受到各種各樣 的制約,崔護的踏青“遇豔”不是留下追悔與無 奈嗎?

畢竟時代不同了,清明踏青的格調也不同了!
少年行,紅旗行,沐春光,祭英靈;
時刻磨研成英才,偉大祖國記心中。
老年人,神輕鬆,晚年更惜夕陽紅;
踏遍青山人未老,革命永懷年青人。   

  “李花白,桃花紅,踏青吃什麼?餅團香噴 噴!”我們寧波及浙江許多地方,清明時都習慣 吃“青餅”“青團”時值天氣轉暖,山野 花萌動,陌上草木抽青……人們紛紛地到 野外去採摘艾青或艾吉吉,和入糯米粉揉 透,做成方塊狀的麻糍,上撒松花,叫“青 餅”,或以豆沙為餡,團色青碧,叫做“青 團”。其食俗的文化意義有:青色的“青”、 清明的“清”、和親情的“親”,三者聲 音相諧,據說是跟祭大禹之事有關;因為 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人們把 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有說,這是表示在清明日對先輩“親情” 的追憶。有用艾青糯米粉和成“餅”,揉成“團”, 則意味著中華民族一貫的願望:和諧、團圓。唐人 有詩云“清明日出萬家煙”“每逢佳節憶團圓。” 於是清明節,人們帶著美味的、不用蒸不用煮的青 餅青團去踏青,既省力,又方便。友人席地圍坐情 味長,親人共用天倫之樂喜洋洋……若清明時響過 春雷,人們也會到野外去挑掘雷筍、馬蘭和薺菜頭。 經過冬天的野菜,味道特別鮮美,老話說:“地菜 馬蘭炒年糕,灶神菩薩也饞癆。”有些家庭用糯米 和黑樹葉汁做“黑飯”,稱“烏米飯”,既可食用 又可作祭品。

( 金建楷 / 寧波市 )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