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五月九日十七日,經國先生稱之為“乾坤萬里,滄海茫茫”(《一個平凡 的偉人》)、“父子相依,海上飄泊”(《危急存亡之秋》)的九天中,作舟山群島巡行, 計有俞濟時、陶希聖、周宏濤、夏功權、于豪章、曹聖芬等文武侍從隨行。當年,舟山 群島行政區劃是浙江省寧波專區的定海縣。蔣父子一行在舟山本島所見是春意盛開,綠 野平疇,雞犬相聞,猶如“世外桃源”。
一、在所徵用的招商局原航駛寧波——上海航線的客輪江靜號上,除了船長、大副,最 忙碌的就是蔣先生了。船長室專供蔣用,桌上攤開舟山大地圖,蔣介石不時用比例尺測 量,翻閱《定海縣誌》、《普陀山誌志》,還坐船頭持望遠鏡眺覽。據蔣機要秘書曹聖 芬和小蔣記載,金塘、普陀山、朱家尖、登步、桃花、六橫、長白、岱山、衢山、蘭秀 諸島蔣介石都上去過。“到了島上,總裁先走到高的地方察看全島的形勢,把重要之處 都用紅筆在地圖上勾出來。再將當地人口多寡、民情風俗、地方出產、食糧盈虧,一一 記載下來。所以總裁後來對於舟山各島的情形,比定海縣長還要熟悉。”(曹聖芬《從 溪口到成都》;曹後為臺灣《中央日報》社長)
解放戰爭後期,舟山群島兵要形勢戰略價值極大提升。蔣介石認准該地區可作疏運 上海物資及爾後國軍自上海撤退一個中轉站外,更重要者是中共缺少海軍、空軍,國軍 可以以舟山作基地,封鎖、轟炸及進擊京(南京)滬杭,特別是大上海,反攻大陸。蔣 氏於民國 38 年(1949 年)五月十四日記雲“本周周遊定海縣,周圍足有七百華里之廣, 其各島皆土地肥美,滿山綠影,間有林木,僅此已足為余革命復興根據地,況海空軍皆 非共黨所有,則共黨其如我何耶!” 五月十三日,蔣介石長孫蔣孝文(生於俄羅斯,時年十四歲)自臺北趕來舟山,祖 孫父子離亂中歡聚倍覺親熱。
二、其時,國共戰上海正激。三野主力攻擊月浦,企求奪占吳淞,封死黃浦出海口。 十四日攻打浦東。十五日,小蔣奉父命飛上海參加軍政會報,對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官湯 恩伯、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及林蔚、陳大慶、石覺諸將轉達蔣堅守上 海意旨。此時上海已為第三野戰軍全面圍攻中。“湯恩伯將軍語余,浦東方面沒有把握, 社會秩序是否將變為紊亂,亦未可逆料,但只有盡心力而為之”(蔣經國《風雨中的寧 靜》1949 年五月十六日)。五月十六日上午九時五十分,小蔣飛離上海,十時三十分 定海城南機場降落。毛人鳳亦來報告上海情勢稱,淞滬高級將領雖有決戰之決心,但皆 無固守到底之信心。蔣介石至為憂慮,於十七日致函湯恩伯告知定海地位重要,為將來 反攻基地,且為今日接應上海、青島與東南各區之策源地,其防務萬不可忽略。並囑湯 先將物資運往舟山,再談上海之守與不守。蔣函中雲:“以理論寧可縮小上海防區,甚 至不得已時放棄上海,而圖確保定海基地認為正當耳。但上海重要物資必須先行運完, 不使落於匪手,尤其重要武器不能任意遺棄,貽笑外人,此乃吾弟主要之任務。此時必 須積極督運重要物資與不適用之武器先來定海儲存,然後再談上海之守與不守,當視今 後之情勢如何而定。故此時萬不能作撤退之計,最多只能作縮小防區之謀耳!” 上海市於 1949 年五月二十七日全面逆轉,國民黨軍若干餘部退出吳淞口入海,經舟山 駛臺灣。部分如 75 軍,則留防舟山。
三、蔣介石自上海到舟山巡行乘江靜輪,由護航驅逐艦太康號隨航保護,並擔任蔣與各 方電報收發。前,兩蔣離奉化溪口到上海,就乘的太康艦。艦長黎玉璽中校出身蔣培養 嫡系海軍人才的電雷學校,又赴德國漢堡、古巴關塔那摩美國海軍基地研修。此時隨護 兩蔣,表現盡職忠誠,夜晚黎在蔣臥艙外持槍值守警衛,為蔣先生認定將才。1949 年十月下旬,福建金門島之役,黎玉璽駕旗艦太平號幾艦艇自澎湖馬公港馳援金門,已是 蔣海軍第二艦隊少將司令。後,黎曾任臺灣海軍總司令、台軍參謀總長、海軍上將。
蔣介石對舟山至為眷戀難捨,小蔣十六日日記“準備明日赴馬公島,但父親表示, 甚願在定海與普陀作常駐之計也”。五月十七日午後,蔣氏父子一行離江靜輪登岸,下 午一時三十分專機直飛澎湖馬公;兩蔣從此入居臺灣。十七日小蔣日記稱:“此時中樞 無主,江南半壁業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父親決計去台,重振革命大業。”
蔣介石此番在舟山九天之巡,作出重大決策“加強舟山”,不斷調兵增防。就是到 1950 年四月,還自金門抽調參加過金門戰鬥的胡璉兵團 19 軍(軍長劉雲瀚)的 18 師、 196 師增防岱山。止 1950 年五月一日,守備全舟山(金塘、大榭、六橫、蝦峙、桃花 五島已解放)國民黨軍有 75 軍(軍長吳仲直)、青年軍 87 軍(朱致一)、67 軍(劉 廉一)、52 軍(劉玉章)和 19 軍,又獨立 45 師、獨立 71 師、獨立 92 師和裝甲兵(有 裝甲戰車 121 輛)工兵、通訊兵共十二萬五千官兵。海軍有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軍 艦七艘、炮艇二十艘,空軍(指揮官賴遜岩)定海城南、岱山島橋頭兩機場常駐戰機 四十二架。三軍積極築防固守。蔣介石、蔣經國不時強化對舟山各部整訓,以提升反共 總體戰力。
1949年十月三日—五日,我22軍渡海奪金塘,殲守敵75軍之102師加軍直炮兵營, 解放了金塘島。蔣介石偕三軍首長於十月十一日—十四日自臺北飛舟山督防,扣押 102 師師長朱式勤,以“該師戰約二小時即放棄全島,且撤退時紀律廢馳”送軍法,判處徒 刑十二年(俞濟時《八十虛度追憶》)。蔣對中央軍宿將、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周岩(紹 興嵊縣人)極度不滿。十月十二日日記稱:“周岩無能,害國害鄉,痛心之至,決徹底 改造以求有濟也……切囑悔吾準備接浙省府事也”。即示意周岩稱血壓高須靜養辭職, 蔣原先計畫以東南軍政副長官郭懺(字悔吾,浙江諸暨人,曾任聯勤總司令等職)接替 周岩,而郭悔吾真有病(後於 1950 年七月三十日病逝於臺北),任命舟山防衛司令官 石覺接兼浙江省主席。經督訓整頓,駐舟山諸部嚴命軍令,處臨戰勢態。1949 年十月, 本人奉定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派遣,隨野戰軍渡海進戰,作支前接管,對舟山戰役有一些 目擊耳聞,又訪問國共親歷者,參閱大陸臺灣資檔,撰此文。
四、蔣介石於 1950 年四月二十七日—二十九日,一年間第四次視察舟山,“顧問”美 國海軍上將柯克(CHARLES COOKE)同行。舟山各部紛紛表達誓死保衛舟山,伺機反攻 大陸;而蔣先生卻深恐其舟山之軍遭殲已考慮舟山撤退。
華東軍區於 1950 年四月二十五日召開舟山作戰會議,決定了以陸軍 22 軍(軍長孫 繼先,政委王一平)、21 軍(滕海清、湯光恢)、23 軍(陳慶先、盧勝)、24 軍(皮 定均、廖海光)、20 軍(張翼翔、張震球)、26 軍(張仁初、李耀文)六個軍,在華 東軍區海軍和空軍配合下,於六月下旬發動總攻。南線浙東由王建安、王必成指揮,北 線浦東上海由宋時輪、張愛萍指揮全殲舟岱之敵,解放舟山群島全境。為解放舟山,毛 主席曾發七次電報指示,1950 年五月十日電粟裕問“何時舉行舟山群島作戰?準備工 作如何?”粟裕、張震當天報告毛主席並報陳毅、饒漱石,因準備不及“六月底亦難發 起戰鬥……攻擊時間恐推延至七月。”
蔣介石接受柯克上將建議,決定棄守舟山,集中一切兵力以確保臺灣反共基地。陳 誠、周至柔、郭寄嶠、林蔚堅決再三反對撤出舟山。“高級將領,尤其國防部主管幹部, 幾乎全部反對,無一人為之贊成。餘以為此舉實為臺灣成敗,國家存亡最後之一著,非 毅然決心,如期實施不可也。”(蔣介石日記 1950 年五月六日後“上星期反省錄”) 乃獨斷專行,於五月十日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命令舟山撤退,集中兵力防衛臺灣。以“美 援和日本賠償物資運輸計畫”為代名,頒發實施。
石覺參加此會,當夜飛返定海,立即下令以局部反攻大陸為名,命諸部秘密準備出 戰登艦。自五月十三日—十七日,共撤出兵民十四萬人入臺灣。五月十七日,舟山解放。 四十天后的 1950 年六月二十五日,金日成軍越三八線南攻,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 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台海兩岸分峙。
(毛德傳 / 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