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遂昌縣王村口古鎮橋東街人,1940 年出生,今年七十八歲,剃頭五十多年。 他家自太公開始便在古鎮橋東街自家房子中開店剃頭,到他這代已是第四代了,到兒子 這代已是五代剃頭,是古鎮剃頭世家了,老劉師傅帶了二個徒弟,一個是他第二個兒子, 一個是妻舅,出師後剃了幾年都改行了。
據老劉師傅介紹,舊時代剃頭行業是下等人做的事情,學剃頭的都是一些出身於貧 困家庭的人,舊時某剃頭店有副對聯叫“等下營生,頂上工夫”,下聯說的是加工對象 在人的顱頂,上聯則不得不承認剃頭這一行當社會地位是比較低下的。他也不例外,那 時候,家裡比較窮,父親便帶著老劉師傅學剃頭。剃頭的行當是“苦樂子”。劉硋基老 人回憶:“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剃頭的費用是與雞蛋的價格聯在一起的,一個雞蛋等於 一次剃頭的錢。”儘管他們這輩人掌握了現今大多青年師傅無法比擬的硬功夫,也有為 顧客講不完的“古”,就是填不飽一家老小的肚子。
老劉師傅剃頭店,開在古鎮橋東街面上的自家房子,店門外沒有招牌,面積也不 大,只有二十來平方米,裝修簡單。走進店內,一股懷舊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張老式可 旋轉可放倒的鐵木椅子,望之不俗,牆上天花板上的吊扇顏色已經發黃暗沉 , 也是一副 很有歷史的樣子。店裡經營的項目也很簡單,只是理髮和刮臉。一條供剃頭者坐的長凳 常常滿坐。老劉師傅堅守著祖傳的行規:顧客進門請坐、請稍等,吸煙的還敬煙,喝水 請自倒,接著就拉話,絕不把顧客晾在一邊靜坐乾等。男女老少一坐上那把剃頭椅子, 問、梳、削、剪、修、洗、剃等工序絕不會漏掉其中一道或顛倒了次序,必得繡花般地 耐心細緻,哪怕顧客著忙、叫隨便理理也不行,“尊在頭、貴在臉,頭臉上的手藝出門 就是招牌,哪能糊弄?要不,你先忙去,回頭再來。”更上規矩的是收錢,親疏一同老 少無欺,給少了或是欠帳從不計較,有顧客因為太滿意而多給錢,老劉師傅從不見錢眼 開,從無多收之例。近幾年市面上的理髮美容費翻著個兒地往上漲,老劉師傅有自己的 尺寸,兒童一次不超過五元,大人一次不超過十元。客人滿意而歸,老劉師傅總忘不了 “慢走、走好”,若是大男人,還不忘添上一句“鬍子長了來刮”,而刮鬍子是不收錢 的,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老規矩。“理髮不光是為了賺錢,還要讓顧客覺得舒服滿意。
平時有不少老人在這裡聚集聊天,老劉師傅最開心的就是一邊幫人剃頭,一邊聽聽 古鎮裡每天發生的新鮮事。除了會剃頭,他還會按摩、掏耳、洗眼角,儘管已經七十多 歲,但他的技藝依然很嫺熟。也有顧客一進門就先給剃頭師傅遞根煙,老師傅手上有活 也不抽,順手就夾在右耳上了。等理完一位顧客,老師傅招呼下一位坐上理髮椅時,他 就要停下手中的活,拿下耳朵上的煙在左手的拇指指甲蓋上磕幾下,拿出火柴點著,小 抽幾口再狠狠地咋幾口,他猛咋煙的時候你都能聽到煙絲和煙紙燃燒時喳喳地聲響。隨 後在鞋底上把煙蹭滅,剩下的半截還要夾在耳朵上。
三年學徒生活:劉硋基,1958 年,他十九歲從衢州電站工作回來,跟父親學剃頭, 開初先打雜工,到河邊擔水,燒熱水,廈天拉扇、為顧客泡茶,戴圍布等,主要一邊看 父親剃頭,一邊自己練習揣摩,幾月後學洗頭。
學徒期間,在父親店內一邊打雜一邊練手勁,按父親要求,先練手洋剪,手洋剪拿 在手中緊鬆緊松使勁練,同時手腕使暗勁平穩往上推,一有空便練,一天要練六個多小 時,大概半年多時間才能讓你學著上剪,然後父親修理。第二步是學搖手,剃頭匠幹的 是頸上工夫,拿的是利器剃刀,半點馬虎不得,也是先練手勁,手拿和剃刀差不多的器 件,靠手腕的腕部用力左右搖動,所謂練刀工,這是剃頭的基本功夫,也是最苦的事,右手拿器件來回搖擺,器件和右手 都要保持水準,即搖動手腕關節, 使之能左右甩動活絡靈巧。每天晚 飯過後,便開始練刀勁。練時人須 站直,左手屈臂平舉胸前,似乎輕 撫顧客頭顱,右手如握剃刀刀柄, 手腕不停地左右搖擺。每搖一次便 聽得腕部關節發出“咯撲”的響聲。 一年以後,在自己手臂和腿上試著 剃毛。第三步學磨刀,也是很難的。 磨刀講究刀面水準,方向正確,如 何使巧勁磨好刀是一門功夫,磨刀 時講究前端用力重,後端用力輕, 可以事半功倍。不然磨出的刀看起 來鋒利,其實一用還是鈍的!刀是否磨鋒利,便在自己手臂上剃毛試試。以上都學得差 不多時,父親覺得兒子搖手勁的功夫差不多了,才允許動剃頭刀為顧客剃和尚頭,物件 多為親人,鄉下人或古鎮水上船民、排工。這些人不講究,輕點重點、好點差點無所謂。 對這些顧客免收或少收“頭錢”,將其作為徒弟練刀的“試驗品”。父親在旁邊看邊叮 囑著:“首次剃頭操作的時候,心不慌,手一定要穩。”慢幔地熟練了,父親便讓我大 膽剃了,直到我有了指名要我剃的回頭客時,父親笑笑對我說“兒子你出師了!”這時 也快學三年了。老劉師傅洗頭、剃頭、修面、掏耳等手藝是樣樣精通,還會古代剃頭匠 的一項絕技,刀鋒洗眼—掰開上下眼皮,用刀片在眼球上來回刮過。他在古鎮深受鄉親 們尊重,在於他技藝的精湛、待人的和善、對手藝的傳承和行規的堅守。
老劉師傅介紹:他在自家跟父親學,有些內容不一樣,其實理髮學徒期一般為三年。師 傅向徒弟收取一定的學徒費,多少沒有定規。第一年在師傅家管飯不拿錢,也不接觸剃 刀、剪子等理髮工具,只幫助師傅做家務零活。晚間關門打烊,還須宿夜守店。平日燒 洗頭熱水,夏天抽拉風扇。有時師傅手頭忙不過來,還要幫助顧客洗頭,遞手巾把子等。 第二年,師傅覺得徒弟手功夫差不多了,才允許動剃頭刀為一些特定顧客剃和尚頭,有 時還免收或少收“頭錢”,將其作為徒弟練刀的“試驗品”。這一年師傅除管飯還給些 零花錢。
第三年,師傅才開始正式讓徒弟為顧客理髮。生怕有個閃失,砸了牌子,師傅仍時刻監 視指導著。直至徒弟開始有“老點”(指名要他理髮的回頭客)的地步,師傅才放手讓 他單獨做。舊時理髮講究八道工序,即剃頭、洗頭、刮臉、修眉、修須、扒耳朵、洗眼、 敲背。刮臉還要三塘(眼、鼻、耳)淨,洗頭要求輕篦、柔搓、熱盥,使顧客舒服滿意, 稱心而去。所以徒弟樣樣學到、項項精通是需花一番功夫的。
三年學徒期滿,徒弟要辦謝師酒。師傅則送一套理髮工具,讓其獨立謀生,也可留在師 傅店中做“大師傅”。
“現在年輕的師傅都不願意待在老式理髮店,即使之前免費教導一些學徒,他們學成後 仍會選擇轉行或到新型理髮店打工,這也正常。”說起這些,老劉師傅一臉無奈。他說 擔心等到他這代老人後,曾經風靡一時的剃頭店會不會永遠淡出人的視野……。
( 張先林╱遂昌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