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龍的故鄉”獨有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 發祥和文化肇源的象徵——‘龍’及‘龍人’的傑出代表”(聞一多語)。時值五月初五, 兩五相重,故又稱“重五節”。
然則,在重五的掛蒲劍、吊艾葉、塗雄黃、辟五毒、競龍舟、食粽子、沐芳華等多 項節俗活動,為啥還要掛鍾馗的像呢?這得從鍾馗的形象和為人說起:
鍾馗——中國古代傳說的故事人物。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鐘南山秀士鍾馗,家境 清寒,雙親早逝,他和妹妹媚兒相依為命。鍾馗人窮志不窮,讀書下苦功,學得一肚子 的文才武略,還想功遂名就去幹一番事業。於是上京赴考,果然鼇頭立金剛——出眾。 主考大臣取他為貢士之首。但等到皇帝主持殿試傳見時,發覺鍾馗形相“醜”得出奇, 不肯點他為狀元。主考官一再稟奏:“晏嬰三尺,能為齊國賢相;周昌口吃,勝任漢朝 輔弼;鍾馗才華出眾,理當點為狀元。”但皇帝老兒還是以貌取士,將他的名字一筆勾 銷了。鍾馗一氣之下,當場觸階而死!
……高祖感動之餘,御賜錦袍厚葬之。以後玉皇大帝也感其品格剛烈,封他為“驅 邪斬祟將軍”,統領鬼卒三千,專管人間妖魔邪祟。又據沈括的《夢溪筆談》介紹:有 一次,唐玄宗在病中,夢見一大鬼捉小鬼大嚼之,玄宗問他系何人?大鬼自稱名“鍾 馗”。玄宗醒後,根據夢境回憶,命當時大畫家吳道子繪懸鍾馗像,以驅鬼除邪。
爾後,鍾馗像由宮庭流傳到民間,老百姓稱他為“捉鬼王”,很喜歡這位鬥鬼英雄, 並按照自己的審美觀作《鍾馗捉鬼圖》。畫像裡的鍾馗:身穿黑袍,黑蒼蒼的豹頭臉, 圓環環的燈盞眼,頭戴一頂官帽,腳著一雙去毛的獸皮靴子,左手往下按,右手高揚著 一把青鋒寶劍……你瞧,那些煞神惡鬼見了這副模樣,怎不心驚膽顫呢!
自古來,美與醜,剛與柔,以至愛與憎,都是對立又統一的。戲文裡曾扮演一齣《鍾 馗嫁妹》的故事。說是鍾馗在斬鬼回來的路上,結識了一位叫“杜平”的青年,為人仗 義疏財,心憂天下,就想把孤苦伶仃的妹妹媚兒許配給他,並千方百計地促使一段因緣 成功,最後還親自送嫁,又展示了鍾馗心地善良、為人作美的另一個感情側面……
在民間,端午節廣泛地掛鍾馗像始於乾隆年間。清·馬月館的《沙河逸老小稿》卷 三中說: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初,瘟疫成災,死者不知其數。人們在呼天天不應、喊地地 不靈的情況下,請出鍾馗像來施威捉鬼。也是事有巧合,從此瘟疫竟逐漸消除了!這樣 一來,端午節掛鍾馗像藉以驅邪避災,也就相沿成俗了。為此,鍾馗在人們心目中是鎮 鬼威懾力量的象徵。民間有句歇後語:“鍾馗轉世——專打鬼!”
然而這位“捉鬼王”——鍾馗,患有兩個十分嚴重的缺點:
一是好大喜功:他愛聽奉承話,憑自己的感情決定對小鬼的處置。前不久,偶而翻 閱到詹同的一幅諷刺畫,頗耐人尋味。畫面上的鍾馗,坦露著半個身子,一個“馬屁精” 嫵媚地為其搔癢。畫題為“百鬼斬盡,獨留此精。”《諷刺與幽默》雜誌,則畫有一幅 《鍾馗違法圖》說鍾馗在“馬屁精”的吹捧下,禁不起利誘,自己也墜落到泥坑裡去了。 畫中配詩道:
鍾馗天職本捉鬼,詭計多端巧行賄。
利令智昏伸手腳,神威喪成自成鬼。
誠然,這些是後人作的《鍾馗外傳》,但它一針見血觸到了鍾馗的痛處;
另一個是吃小不吃大:這位“吃鬼王”鍾馗,雖威風凜凜,但打的、吃的都是一些 小鬼,卻沒有聽說他吃了什麼瞞天過海、貪贓枉法的大鬼。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此公 “只打蒼蠅,不打老虎。”小鬼固然可惡,他理應“在打之列”,但比起那些作惡多端、影響極壞的大鬼來,又何足掛齒!
所以,民間更讚賞欽佩的是: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包公為人剛直,清正廉潔,為官三十年,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上至皇親國戚,下 至黎民百姓,凡有違反法律當斬者,只要包公審案,都逃不出他的鍘刀。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包公的兩句自勉聯,說明他時時要求自己辦事公正,不徇私情,不畏權貴,不阿諛 奉承。直至臨死前還立下“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殘之後不得葬於大墳之中,不以吾 志,非吾子孫。”
真是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因此,這位黑老包讓民間念念不忘,迄今己有九百多年 了,還如此受群眾敬愛……
這件事在今天更引為借鑒:最近中央紀委官員在《求是》雜誌上撰文強調,紀檢監 察幹部要秉公執紀,敢於碰硬。不論是誰,不論職務多高,只要搞腐敗,就要一查到底, 依紀依法予以懲處。
在文章中說,反腐敗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鬥爭,紀檢監察幹部必須身正行直,始終 保持疾惡如仇的凜然正氣和昂揚的革命鬥志……以謹慎之心對待權力;以淡泊之心對待 名利;以警惕之心對待誘惑。乾乾淨淨幹事,堂堂正正做人,樹立可親、可信、可敬的 形象。
( 金建楷╱寧波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