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劉勰的文心雕龍與浙江衢州

龔玉和

  劉勰(465-520),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南朝時的一個著名作家,寫了我 國第一部文學理論與評論的書《文心雕龍》,成稿於西元 501-502 年間,在我國文學史 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可說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之先河,總結了前代的美學成果,論述了 漢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作文字鑒賞的美學規律,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縱觀劉勰一生行蹤以及他的著述,與衢州有著不解之緣,劉勰擔任過一個小官,“太 末縣令”,太末,即今天的衢州市衢江區與龍遊縣的一部分(注 1)。從記載看來,《文 心雕龍》寫成于梁天監初年(502),這個時間恰好是在劉勰擔任太末縣令任內(引自 《龍遊縣誌》1991 年版)。

  那麼,作為一個古代文人,怎會跑到衢州(太末)來當縣太爺呢?

  讀讀關於劉勰的著述、年表,以及有關他生平的記載就可以瞭解到當時的來龍去 脈,劉勰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父親早年過世,母親失去了依靠,百般無奈之下,只 好帶著年幼的劉勰回到娘家。

  劉勰的外公齊儒士是一位經學家,以教書為業,家中薄有田產。

  齊儒士見到外孫劉勰勤苦好學,便決意送他去研習經學。

  南北朝時,儒、佛並行,朝廷大力提倡佛教與儒家學說,由此,全國上下蔚為風尚。 在外公齊儒士的影響下,劉勰自幼開始研習儒家經典,一學就是七、八年。可以說,在 此期間為劉勰的儒學打下了扎實的功夫。

  十多歲時,有一次,母親帶著劉勰到京口(今鎮江市)甘露寺,聆聽高僧法穎大師 講“律學”一個偶然的機遇,母子倆人結織了僧祐大師。

  僧祐見到年幼的劉勰,不僅聰慧好學,而且,口舌伶俐,甚是喜愛。於是,劉齊氏 便將劉勰拉到身邊,對僧祐說道:“吾兒學了儒學,小有收穫,不過,還想學學佛道, 不知有無機緣拜到大師門下,學些佛經?”

  僧祐大師是位禮數周到之人,聽了劉齊氏的一番話,便對他們母子說道:阿彌陀佛, 他日如有機緣,可到建康定林寺找我。《梁書 / 劉勰傳》載:“勰早孤,篤志好學。家 貧不婚娶,依沙門僧家祐,與之居處,積十餘年,遂博通經論,因區別部類,錄而序之。 今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

  十九歲那年,母親不幸過世,劉勰孤身一人在家,想到了當年僧祐大師說的話。服 喪期滿後,恰逢朝廷下詔舉人。在詔書的感召下,劉勰獨自跑到當時最為繁華的城市, 京城建康(今南京),去定林寺尋找僧祐大師。

  定林寺是南朝的名寺古?,不僅香火鼎盛,而且擁有眾多高僧,藏有大量佛教典籍。 齊梁時的王公大臣紛紛到此聽講律令。此時,作為定林寺主持的僧祐大師正需要一位元 書俑為其抄寫經書,劉勰的到來,恰逢時機,自此開始,劉勰一邊抄經,一邊學習佛法。

  在定林寺,他被寺院豐富的藏書與嚴謹的學風所吸引,由於自幼積澱了深厚的儒學 知識,在定林寺的抄經以及鑽研佛教典籍,又一次為他撰寫《文心雕龍》積累了大量的 素材與文字功底。

  在《文心雕龍》中可以看到,全書廣征博引,涉及到十七個朝代,八十六個帝王, 論及三十五類文體,如騷、詩、樂府、史、傳、對、書、記等,計有一百零八類,從引 證的史料來看,劉勰讀書涉獵內容之廣,令人歎為觀止。

  劉勰在定林寺前後花了五年寫成了《文心雕龍》,總算圓了他的“建德樹言”夢想。 不過,成書以後“未為時流所稱”(並沒有被社會所接受),也沒有“洛陽紙貴”。如 何改變作品的命運並不完全取決於文章本身的價值,而是要有機遇(達官貴人的推薦),於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恩師,僧祐大師。

  師父為《文心雕龍》一書做過校核與修訂,對全書的文采及觀點拍案叫絕。聽了他 的話,點撥道:“何不去找沈約?”

  沈約,當朝丞相,也是一位南朝的大學問家。

  聽了師父的一番話,劉勰決意去找沈約,但是沈約是個大官,迎來送往,公務繁忙, 不會輕易見客,怎樣才能將《文心雕龍》送到沈約手中呢?

  劉勰費盡心機,他扮作一個小販,推著一輛小車擋在沈約上朝的路上。

  有一天,沈約的官轎過來了,差役見有人攔在路上,便上前詢問。

  沈約聽說定林寺有人攔車求見,想來必有要事。

  於是,命隨從走到推車人前,問道:“你有何事求見沈大人?”

  劉勰說道:“晚生寫了本書,《文心雕龍》,計五十篇,論古今文體之殊,恭請沈 大人指教。” 隨員將書呈送給了沈約。

  數天後,劉勰果然收到了沈約的請柬,於是,他帶著又一次精心抄寫的文稿,《文 心雕龍》,敲開了沈府的朱漆大門。

  沈約雖然是一個大文學家,官至丞相,但是為人謙虛謹慎。

  那天他與沈約討論了整整一天。最後,沈約說道:“你的《文心雕龍》我都看了, 果然是一部難得的好書,我想用‘深得文理’四字來概括全書。如你這樣的文才,應當 還可以做點別的什麼事。”

  不知此話是否暗示劉勰,除了寫作外,還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委託他?當年一個寒門 書生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得到大官的推薦才有出頭之日,也許,此舉正是沈勰十 餘年寒窗苦讀、奮筆疾書所要達到的目的。

  不久,劉勰就接到吏部的黃卷,要他“奉朝請”(準備入仕)。

  所謂“奉朝請”,按當下的話來說,就是到吏部(組織部)報到,準備外放做官之 意。 《梁書 / 劉勰傳》載:“初,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引而次之。….. 既成,未為時流所稱。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約。約時貴盛,無由自達。乃負其書, 候約出,幹之于車前,狀若貨鬻者。約便命取讀,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幾案。”

  未久,劉勰果然接到吏部通知,被任命為“臨川王蕭宏的‘記室’”。

 這個“臨川王蕭宏”是梁武帝的六弟,時為中軍將領(相當於今之首都衛戍部隊司 令)。

“記室”按時話來說,也就是機要秘書。

  劉勰得到當朝丞相的推薦,以及《文心雕龍》一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已經有了相 當的知名度。蕭巨集將軍篤信佛教,需要有一位既通佛理,又有文才的人做助手。於是 乎,劉勰順理成章的成為他的“記室”了(起草文書的人)。

  未料,後來蕭宏失寵,作為“記室”的劉勰也只好閑賦在家。

  閒暇之餘,他想起了老上司蕭宏將軍平時與自己交情不錯。蕭宏雖則被罷了官,不 過他是皇親國戚,依舊安享榮華富貴,對朝政事務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有一天,他來到蕭府,家丁見是劉記室劉大人登門,自然也沒有阻攔。

  蕭宏雖然失去了官職,但他是皇帝的弟弟,樹大根深,朝廷內外都有人,辦點小事 還是有把握的。蕭宏曾任楊州節度使,從吏部得知,東陽郡有個“太末令”的空缺,等 著朝廷的差遣。於是,便問劉勰:“如今我賦閑在家,你的‘記室’也當不成了,不如 外放做點事,怎麼樣?”

  劉勰說:“外地本地都無妨,只要有事做就行了。”

  過了些日子,劉勰果真接到了吏部官書,出任“太末縣令”。

  劉勰奉令離京到太末上任,太末縣距京師建康(南京)有一千六、七百里地,治所 在今龍遊縣城,境域相當廣闊(含今龍游縣及原湯溪縣大部分地方),人口約一萬一千 餘。太末縣在商代稱姑蔑地,秦朝始設縣,屬會稽郡,到了五代時屬東陽府。全縣地勢 南北高,中間低,呈馬鞍形。衢江自西而東橫貫其中,東入杭州,西接閩贛,水運交通 便利,氣候溫濕,多數縣民以農耕為生。

  太末縣令,官階七品,雖則職位卑微,畢竟是一方長官,全縣的治安、訴訟、生產、 租調、徭役、教育等,無一不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劉勰出任太末縣令,這是他一生中唯一次擔負一方地面的行政事務。

  此時,劉勰已年屆 44 歲,既無妻室之累,也無父母之掛,輕車簡從,就上路了。 當年太末縣屬東陽府轄區,他先在東陽府住了幾天。

  到了太末縣城,辦完衙門的應酬事務之後,就開始理政了。

  劉勰,作為縣太爺,先處理民事糾紛。縣官就是父母官,不僅是一個地方的行政長 官,也是全縣的最高法官,須親自斷案。劉勰為官清廉,辦案第一要則就是拒收賄賂, 秉公辦事,能一天辦完的案子決不拖到第二天,所以史冊上才有“政有清績”的評述。

  劉勰處理完急辦的案子後,便帶著幾名隨從出城巡視,到的第一個地方便是衢江, 察看河水的漲落,帶領屬僚沿江巡視,對於各個險要地段囑咐衙役派專人守望修葺,以 備不測。衢江自西而東橫穿太末縣境,江面寬闊,流水綿長,最窄處也有近四百米寬度, 水深在二米左右,汛期達三米多。這條河流是太末縣的命脈,既用於農耕灌溉,在山洪 暴發之時,也為縣域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水患,治水成為他的第一要務。

  接下來,他又帶人到靈山察看靈山江水。靈山江自遂昌入境,在太末縣域與衢江匯 合,最窄處也有百米,水深與衢江相差無幾。

  當然,這二條江也是太末縣出入的主要管道,一向暢通無阻,不僅給太末的農業帶 來灌溉之利,也是商旅進出的孔道。

  劉勰察看了這二條河流之後,心想,如果此水利資源利用得當,可以使太末百姓一 年四季,旱澇保收,百姓也就能安居樂業了。

  劉勰巡視的另一個目的地是蒙山精舍,雖說取名“蒙山精舍”,卻是一座書院。蒙 山精舍由邑人徐璠之創立,培養過諸如徐伯珍這樣的人才。徐伯珍在此讀書十餘年,精 通經史。精舍生員知道縣太爺是當世的一位學者,不由歡呼雀躍。

  接下來,他尋訪了當地父老,對於屬下,他要求鄉佐加強教化力度,端正民風民俗。 同時,召見各嗇夫(注 2),要求他們秉公辦事,如有貪贓枉法,照章辦理。各鄉都有 秩(古代的官階、品級),任務是徵收租稅。在梁代,除了租調外,還有許多雜稅,都 由秩去催促辦事,由他們將租稅糧款運送到指定的倉庫,上解州府或建康。

  晉時實行的是戶調(以戶為單位徵稅),而梁時實行的是丁調(以人口為單位徵 稅),所以向有老百姓為了藏匿戶口而隱居深山(可以不交租稅),早在東晉時,太末 縣就有“縣界深山中,有亡命數百家,恃險為阻,前後守宰,(官府)莫能鏟平”的記載。

  劉勰到任太末三年期間,採取多項措施,輕徭簡政,勸農桑,薄賦稅,使縣內風化 大行,人懷自厲,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加之劉勰廉潔奉公,不治私產,三年任期 滿了,吏部考核,評為“政有清績”。

  天監十一年(512),劉勰在太末任上已歷時三年,,按規定已經屆滿,另有任用。 劉勰三年後離任,由時任尚書殿中郎的劉孺接任太末縣令一職。

  離任時,太末百姓扶老攜幼為劉勰送行,太末城池雖然不大,但是劉勰足足走了兩 個多時辰,才出縣城。《梁書 / 劉勰傳》記載:“天監初,起家奉朝請,中軍臨川王宏 引兼記室,遷車騎倉曹參軍,出為太末令,政有清績。”

 (注 1)太末縣治在今龍游縣,初置太末縣以今龍遊為中心,轄區約為柯城區、衢 江區、龍游縣、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和遂昌縣全部,金華市婺城區、玉山縣、廣豐 縣的一小部分。西元 9 年,改太末縣為末治縣,東漢建武漢元年(西元 25 年),恢復 太末縣名。東漢初平三年析太末縣置新安縣(今衢州)。東漢建安二十三年(西元 218),析新安縣置定陽縣(今常山縣),析太末縣南部地置遂昌縣。晉太康元年(西 元 280),改新安縣為信安縣。隋大業三年(607),太末、定陽二縣併入信安縣。

  (注2)嗇夫,官名,《管子·君臣上》:“吏嗇夫任事,人嗇夫為檢束百姓之官。” 秦、漢為鄉官。戰國時各國均有此官,縣嗇夫與縣丞並舉。漢代,只在鄉設嗇夫,以聽 訟、收賦稅為職。

( 龔玉和 / 杭州 )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