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 濃 故 鄉 情
—寫在劉宗麒先生誕辰 90 周年之際 何有基 |
|
劉宗麒,字淼鋆,1927 年農曆六月初一,出生在紹興越城區的貢元台門。其父劉 鴻勳老先生,杭州開過順元、濟康兩錢莊。時逢北伐,劉老先生“毀家紓難,資助國民 革命軍,而獲政府褒獎”。1949 年,宗麒先生從廣州去臺灣,與韓女士結婚後,育有 一女三子,今均有成就。宗麒先生在台期間,曾任臺北市東南獅子會會長;中華民俗典 故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華捐血人協會理事長;臺灣愛盲協會第五、六屆理事長; 臺北市紹興同鄉聯誼會會長。曾獲臺灣“好人好事”代表和“模範父親”等榮譽稱號。 2005 年 1 月 9 日,劉宗麒先生在臺北病故。今年,適逢宗麒先生誕辰 90 周年,特撰此 文紀之。
濃濃的紹興情結 劉宗麒由大陸去臺灣的時候,還是個“毛頭小夥”,但對故鄉紹興仍情有獨鍾,念 念不忘。他在《浮生雜記》的自序中寫道:“筆者生平第一撼事,乃為先慈謝世時未能 隨侍在側。……每當午夜夢回,思及養育之恩未能圖報,不禁為之珠淚暗彈,唯有徒呼 奈何耳!” 1992 年暮春,劉先生隨著臺胞赴大陸探親的滾滾人流,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紹 興。回鄉的第一件事,他不顧旅途勞累,風塵僕僕地前去墳地晉謁父母親之墓。此後, 儘管先生在紹興沒有直系親屬,但他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會回紹興掃墓。同時,劉先生 把是種崇敬父母親的深情,傾注於對故鄉及其鄉親們的回報上。 在劉先生回鄉探親的第二天,我和老錢前去其祖宅貢元台門拜訪。我與劉先生雖是 初次謀面,但相談投緣。在交談中,劉先生對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重視人才的培養十 分讚賞。與此同時,他表示想為家鄉教育事業做點事的意願。最後商定,由劉先生捐資 50 萬元,為母校稽山中學建造一座教育樓,以提高學校的硬體建設。第二年的秋天, 在稽山中學校園內,一座五層綜合教學樓——“念慈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念慈樓” 之樓名,由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上虞籍鄉賢謝晉所撰。紹興市政協文史委主任何信恩, 在一篇紀念宗麒先生的文章中寫道:“每次去稽山中學,站在作為學校主樓之一的念慈 樓前,總會想到劉宗麒先生。他不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要捐出50萬元錢實屬不易。‘念 慈’兩字,道出了這位遊子對家鄉、對母校的一片赤子之心。”事隔不久,貢元台門因 城建之需要被徵用,劉先生又將老宅拆遷所得之補償金,悉數捐贈稽山中學,設立獎學 金,以激勵高考成績優秀的稽山學子。 劉宗麒先後向紹興的醫院、殘疾人組織自捐,或由其發起而捐贈的輪椅車達 400 多 輛。這件事,還得從劉先生患腿疾說起。一次,他患腿疾去臺北市一家醫院就診,車至 醫院,可到門診樓仍有一段路要走。下車之後,宗麒先生在親屬攙扶下,艱難地向前走 去。然而,每邁出一步他的腿就鑽心般地疼痛,走到門診室已大汗淋漓,苦不堪言。這 時,宗麒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家鄉有腿疾的患者,他們上醫院是否也會碰到自己今天所遇 到的尷尬事!時隔不久,紹興市第一醫院、市中醫院等 6 家醫院收到了宗麒先生捐贈的 一批嶄新的輪椅車,免費為病患者提供方便。在這以後,劉先生又為家鄉的下肢殘疾者 贈送輪椅車上 100 輛。在劉先生的影響及努力下,臺北曹氏基金會、臺北紹興同鄉聯誼 會捐贈輪椅車 200 餘輛。這些輪椅車的捐贈,為紹興數百名肢殘者在生活、工作及學習 上帶來了方便。 宗麒先生對紹興市紅十字會中心血站的籌建工作十分關心和支持,他親自上門為籌 建血站出謀劃策。劉先生在台期間,曾任中華捐血人協會理事長,致力於捐血運動的推 廣,並率先力行,在 16 年中,他捐血 150 次以上,獻血量達 38000 毫升。因此,劉先生曾多次從臺灣寄來籌建血站的有關資料,並通過他在北京紅十字會的人脈關係為紹興 中心血站無償爭取到一台價格昂貴的精密儀器。1994 年 5 月 8 日,紹興市紅十字會舉 辦我市第一次無償獻血活動。適值宗麒先生在紹興探親,得此消息後,即邀我陪他前去 捐血現場。在無償捐血現場,市民在排隊獻血。一位市紅十字會負責人向劉先生介紹 6 天來,無償獻血者已逾 600 多人時,宗麒先生高興地說:“記得,當年在臺北舉辦同樣 的捐血活動,還未達到這個水準。可見,紹興的鄉親父老很有愛心。” 生曾多次從臺灣寄來籌建血站的有關資料,並通過他在北京紅十字會的人脈關係為紹興 中心血站無償爭取到一台價格昂貴的精密儀器。1994 年 5 月 8 日,紹興市紅十字會舉 辦我市第一次無償獻血活動。適值宗麒先生在紹興探親,得此消息後,即邀我陪他前去 捐血現場。在無償捐血現場,市民在排隊獻血。一位市紅十字會負責人向劉先生介紹 6 天來,無償獻血者已逾 600 多人時,宗麒先生高興地說:“記得,當年在臺北舉辦同樣 的捐血活動,還未達到這個水準。可見,紹興的鄉親父老很有愛心。” 坐落在著名風景區的“東湖敬老院”,是宗麒先生捐資 23 萬元建成的,而養老院 院址也是劉先生親自選定的。一位敬老院的老太太告訴我說:“選擇這麼好的地方,住 這麼好的房子,讓我們來養老,真是伢的福氣!要謝謝那位在臺灣的劉家兄弟。” 坐落在著名風景區的“東湖敬老院”,是宗麒先生捐資 23 萬元建成的,而養老院 院址也是劉先生親自選定的。一位敬老院的老太太告訴我說:“選擇這麼好的地方,住 這麼好的房子,讓我們來養老,真是伢的福氣!要謝謝那位在臺灣的劉家兄弟。”
以宣傳越文化為己任 紹興古稱越,是中華優秀文化之一的越文化發源地。宗麒先生深知傳承和弘揚中華 文化之重要,故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裡,以著書立說,宣揚越文化,推介紹興,而作為 回報故鄉的又一種形式。以研究和維護中華文化為目的、由宗麒先生發起並任理事長的 《中華民俗典故研究學會》於 1994 年在臺北成立。該學會定期出版《典故與民俗》會 刊。自1995年出版第一集會刊後,每年一集,至2004年9月,共出版10集,免費發送, 深受讀者喜愛。由於需要量大,一至五集還出了選緝本。在有上百萬字的專集裡,每集 都少不了紹興的民俗與典故。劉先生蒐集資料,廣泛而刻苦,查根究底,做到言必有據。 他每次來紹興探親或到內地觀光,凡屬於民俗、典故的有關資料,都分門別類收入資料 庫。他還經常要我們為他提供有關紹興民俗典故的素材,代購相關的書籍。記得,我為 該刊收集有關紹興典故與民俗的素材近 300 條。 有一次,劉先生來函要我為會刊提供中華 56 個民族之稱謂、簡介等資料,幸好當 時我正在撰寫《臺灣高山族根在浙江紹興》的文章,手頭就有這方面的資料。因為,在 55 個少數民族中,諸如臺灣的高山族,浙江、福建的佘族,海南的黎族,以及廣西、 雲貴的壯族、侗、傣、布依等十餘族,總人口達 2500 多萬人,探究其族源,都是越民 族的後裔,至今仍保持著越族人的民俗風情。當劉先生收到我寄去的資料之後,分外高 興,他在第七集的《序》中寫道:關於中華 56 個民族,“筆者翻遍辭源、辭海、辭彙 等各種資料,然上面僅書漢、滿、蒙、藏、苗、瑤、侗等寥寥十餘族。雖經筆者向各界 求助,然卻一無所得。……後經筆者向故鄉浙江紹興市臺灣事務辦公室何有基先生求 助,因彼學識淵博,且人脈較廣。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得其來函相告中華民族五十六 族之全名。”宗麒先生這種百折不回的求索精神是何等地可貴。 因“限於經費”的緣故,《典故與民俗》的每一集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出版時 的校對、發行,全有劉先生一人承擔,這對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來說,其工作量之大和 壓力之重是不難想見的。由於這種“超負荷式”運作,病魔乘虛而入,劉先生于 2001 年身患“半邊瘋”,手腳行動不便,在肉體和精神上倍受折磨,苦不堪言。《典故與民 俗》的最後兩集,因反映紹興的內容集中,幾乎成了紹興的“專集”,宗麒先生拖著病 體,以超常的毅力,在“極端痛苦下,以‘劃’字方式,勉力完成”集子的編撰任務, 可見劉先生對故鄉關愛之深。 在劉宗麒生前最後十年裡,累計發表典故、民俗 2000 餘篇,可謂洋洋大觀。作為 紹興人的宗麒先生,自然格外留意紹興的典故與民俗,在出版的 10 個專集中,共收錄 與紹興及越文化相關的典故、民俗 400 多篇,約占全書總量的五分之一。綜觀這些同紹 興有關的典故與民俗,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大。從三王五帝時代的軒轅《磨 鏡石》到清代著名文史學家章學誠的《觸類旁通》,上下五千年,代有涉及;二是,一 部古今紹興名人譜,從洪荒時代直至民國時期:有《過門不入》的大禹,《臥薪嚐膽》 的句踐,《廣陵絕響》的嵇康,《金龜換酒》的賀知章,《三味書屋》的魯迅;三是, “巾幗”星光燦爛:有《沉魚落雁》之國色的越王姬毛嬙,以身許國、在《四眼井》比 美的西施與鄭旦,《絕妙好辭》的孝女曹娥,巾幗英雄《秋瑾》等;四是,記述在紹興 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事件:《畢功了溪》是記載大禹治水最後的終點,為今日嵊州市境 內的了溪;《會稽刻石》是說秦始皇嬴政,親上會稽,祭典大禹,並立石以頌秦德;《不 負此行》為披露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唐時,在紹興永欣寺遭竊盜之秘聞;五是, 對失傳、瀕臨失傳的民俗進行搶救性整理及收錄,如:《溫篤公》,《牽礱》,《回煞》等。由此,人稱劉宗麒是“臺灣越文化的熱心傳播者”一點也不假。
儉樸的百萬捐贈者 宗麒先生為家鄉辦好事是上百萬元的慷慨捐贈,為傳播越文化不顧年邁體弱無償地 付出,而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是節儉再節儉,一分錢掰成兩爿用。正如他自己所說:“做 人有一條原則:該賺的錢要拼命賺,該花的錢要捨得花,該省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 在宗麒先生的家裡,有一輛舊摩托車,這是他用來代步的唯一交通工具。早年,在買車 問題上劉先生和家人有著較大的意見分歧。在家裡人看來,小轎車與摩托車相比,前者 比較安全,人又可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尤其是臺灣這個交通事故頻發的地方,先生一出 門,家裡人總是牽腸掛肚的。而劉先生有自己的說法,他認為安全問題全憑自己去把握, 小轎車出交通事故的也不算少。不買轎車買摩托,至少可省下一大筆錢來。家人拗不過 他,只好同意買摩托車了。 宗麒先生來紹興探親期間,每當會客或外出之前,總是把衣服整理的整整齊齊,尤 其是那件領子有些“發毛”的白襯衫,更是整燙的棱角分明。照劉先生的說法,這叫“待 人的禮貌”。他腳上穿的那雙皮鞋,初初一看還油光鋥亮,可細細一瞧,已有皺紋道道, 鞋後跟已磨平。我半開玩笑地說,你的那雙皮鞋呀,可以退休了。劉先生笑眯眯地答道: “這雙皮鞋嘛,還不能退休。這次是專程帶它來紹興‘保養’的”。宗麒先生接著告訴 我們說,在此次探親之前,他已經發現╱過後跟,但攤主開價就要一百多元新臺幣,覺 得在臺北換跟不合算。因此,趁這次探親的機會把鞋帶來紹興托底。在劉先生返台那天, 我等前去送行,發現他的皮鞋後跟已經換好。劉先生笑笑說:“在這裡托後跟的費用實 在是太便宜了,我只花了十多元修理費,還不到臺灣的三分之一。你們看,這雙鞋再穿 兩三年是不成問題的。”從這些細微處,反映出宗麒先生平凡而高尚的人生。
( 何有基╱紹興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