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棋石,傳說是王方平修道處。
神話傳說中黃岩縣的來歷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歷來傳說多,史料記載的得名也有多 種多樣。特羅列以下各種說法:
一說,神話類傳說,為仙人當年從山頂上滾下來的那頭大黃牛就是黃岩溪中的黃岩 石,當年仙人們用指甲刻成的文字,誰也認不得。傳說唐朝開國軍師徐懋功經過這裡, 也只認得七個字。現在,我們發現的繁體“縣”只有一半,缺少“系”邊。黃岩縣只有 兩個半字。還有一個傳說是武則天執政後,一夜入夢,只見來到一個地方,四面環山, 一塊大黃石屹立在溪中,溪水深不可測,她就走上其石遊玩。一覺醒來,夢中景色清晰 可見,武則天就把夢中見到的景色繪成地圖,交給上官婉兒,叫她尋找夢中的仙景。上 官婉兒領旨後馬上多方查找,在永甯縣的黃岩溪找到這塊大黃石,並向武則天彙報,武 則天就下旨將永寧縣改為黃岩縣。
二說,據說洛陽邊上有個縣叫熊耳縣,歷來有反官府傳統。武則天上臺後,龍心不 悅,把其縣名改為永寧縣,期盼從此太平。地處東南沿海的永寧縣縣名不能再用,於是, 把用了十幾年的永寧縣改名為黃岩縣。
三說,黃岩縣因黃岩石而得名。清《光緒黃岩縣誌》記載,黃岩縣因永甯江上游黃 岩溪中的黃色巨石而得名,這塊石頭在明嘉靖年間已為溪中的沙石所沒,“黃石在水中, 非山頂也”。《民國誌稿·地理》載,黃岩溪……至聖堂西南二溪合流處有黃岩石在溪 中,石大可六七方丈,黃褐色,有微紋似梅竹,民國十五年可曾顯露可見,近則全為沙 石掩蓋矣!而為縣名。
四說,黃岩縣因黃岩山而得名。黃岩地名之來源,並非出於黃岩石,而出於城西 一百余裡的黃岩山。黃岩山,又名仙石山,為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黃岩縣兩座山之 一。位於縣西五十公里聖堂鄉崇山峻嶺的深處。
道情這樣唱道:黃岩山上百寶山,金銀硫磺銅鐵鉛;王遠看中仙石山,黃岩洞中把 身安;煉汞化鉛煉仙丹,鑄就聖跡黃岩潭;仙石山更名黃岩山,永寧縣名改黃岩。
南朝《臨海記》載東漢時中國道教名人王方平居此修道。山上有石驛三石壁立,俗 傳仙人王方平居焉,而名仙石山;又載山頂有黃石而命名黃岩縣。石驛後依翠坡,突出 懸崖陡壁之巔,險峻奇秀;表面龜裂,狀如棋盤,又稱著 ( 奕 ) 棋岩。南朝《臨海記》 載:黃岩山,在縣西一百二十裡 ( 合今一百餘裡 ),一名仙石山……山上有石驛三面壁 立,俗傳仙人王方平居焉,號王公客堂。南有石步廊。又雲山頂有黃石故名。
道情又唱開了:東漢末年朝政難,王大人棄官離長安;登山涉水下江南;求仙學道 訪名山;左獅右鳳三星山;群仙聚會在中間;前門龍虎把水關,仙氣籠罩大黃岩。
近人嚴振非等先生寫《黃岩山還是黃岩石》《黃岩山考察記》……都對“黃岩”地 名做過考證,認為黃岩地名來自黃岩山,並非出自黃石。2002 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黃 岩縣誌》則明確記載:黃岩縣以聖堂鄉黃岩山得名。
黃岩山在何處?地方文史學者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黃岩山即王方平修道的石驛,即著 ( 奕 ) 棋岩;二說,聖堂一帶周圍的山, 山由黃色的岩組成;三說,《萬曆黃岩縣誌》載,永甯江源頭為黃岩山。
坑口村篡修於清乾隆壬寅 (1782),1916 年次修的《劉氏宗譜》譜載:坑口西一嶺, 南過溫,北遞仙,為黃岩溪阻水潛行之孔道。下臨水曲,上際山巔,其東則黃岩奇跡。 仙人王方平修道于黃岩山,化鉛成汞,取黃岩之石和銀坑之沙淬激成金,猶鐘離意,點石成金術。在坑口村的山上銀坑旁,有傳說中王方平煉丹爐 ( 俗稱烹銀窟 ),四周有大 量金光,銀光閃爍的礦石,與譜中所記相吻合。此地還流傳著有關黃胖道士的故事,《赤 城志》中載:黃道士,居黃岩山,山旁有石驛,即仙人王方平所居也。
當代,許多人以黃岩石、黃岩溪、黃岩山、黃岩縣為題材創作了一個個白搭、道情、 快板、詩歌、散文、歌曲、書法、歷史研究等諸多的文化作品,一幅幅攝影作品也定格 了一個時代。
一塊石頭,一條溪,一座山,一個縣名,一行行詩句,故事中的傳奇與理性、浪漫 與激情。從歷史講到現在,也如一曲詠歎調,卻沒有休止符,在橘鄉大地傳唱並不斷翻唱。
奕棋石
( 章咸╱黃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