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陽明“良知”說
“詩教”傳薪火

金 穎

  王守仁(1472─1529年)原名雲,更名守仁。系“東南心學”領軍人物楊簡的繼承者。明代余姚縣城人。曾隱居會稽陽明洞,創陽明書院,又號陽明子,故世稱“陽明先生”。
  他曾兩次不第,官場上又歷經磨難。在謫所第三年的一個夜裡,夢“悟格物致知,與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自以為此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於是轉宗陸九淵心學,始講“知行合一”說,後又稱“致良知”說。什麼叫“良知”?王陽明用一個生活小故事,作了通俗又有趣的解釋:有一次王陽明的弟子捉得一賊。
王陽明對賊講了一番關於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裡?”當時是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

熱,為什麼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好像不太好吧。”王陽明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此哲學命題,對當時衝擊僵化的程朱理學,開創“姚江學派”的新學,立下了汗馬功勞。良知,良知,觸及靈魂的教育,方能使人真正地感知,換句話說,“詩教”(心教)不就是頗有成效的教育嗎?
  “詩教”堪稱我國傳統教育一朵奇葩。因而歷代教育家都熱衷它,王陽明十分重視詩教,並在陽明書院積極推行:
  “每日輪值一班歌詩,其全靜聽,每五日各班唱於本學,每逢朔望則合唱於書院。”
  有一次,他給兒子王正憲寫過這樣一首詩:

汝自冬春來, 頗解學文義。
吾心豈不喜, 顧此枝葉事。
如樹不值根, 暫榮終必瘁。
植根可如何, 願汝且立志。

  這首詩明白如話,卻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讀書先要立志,這好比種樹要植根一樣的重要;如果種樹不植根,或根紮得不深不牢,那栽下的樹最終還是要枯萎的。一個人具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才有學習的動力,才能在學習中不畏困難,勇攀高峰。這就是王陽明用詩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先立志立德(植根),後再立言立業才有成效。
  饒有風趣的是:王陽明小時候叫王守仁,不僅會作詩,還用詩進行自我教育:他平日喜歡下棋,這本是一項正當活動,對活躍思維、發展智慧很有好處。但他不能正確對待,一當興趣來了,飯也忘了吃,覺也不肯睡,以至耽誤學習,影響身體。雖受到父親的經常責備,但不往心裡去,只設法避開父親的眼睛,不肯稍改。
  有一次,乘父外出又約人對奕。從上午到下午,連續作戰,一直到深更半夜,早把讀書的事置之九霄雲外,還酣戰不休……“嘣”的一聲,想不到父親突然推門而入,一氣之下,隨手把象棋拋落河中……這天夜裡,小守仁輾轉反側,左思右想,一直到天亮也睡不著……終於感悟到一個道理:讀書下棋,有主有次,張弛雖互補,立志應在先。於是立即披衣下床,戲作《象棋落河詠》一首: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帥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他以諸葛孔明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從此,發憤讀書,學業大進,文韜武略,皆有成就,是詩寄託了自己的心志;也是詩教在自我教育中的成功範例;他是一位少年就立下“知行合一”志願的堅定實踐者。
  方志上還記載了小守仁(陽明)《吟詩免租稅》抗爭故事:幼年時,他家境貧困,常連租稅也繳納不起。一年,莊稼遭災欠收,催稅的官員三番兩次來他家收租,每次都空手而歸。收租官大發雷霆,將王守仁的父親抓到縣牢問罪。別看他小小年紀,竟大膽獨自來到縣衙求見縣官,請求縣官准許他代父受罪。縣官見他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孝心,不禁動了惻隱之心。便問:“你上過學嗎?”“上過!”小守仁從容答道。縣官又問:“你會做詩嗎?”小守仁點點頭。“那好!”縣官說:“現在我出一道詩題,倘若你真的做得好,我就叫人放了你父親,並且免除你家這次的租稅;倘若做不好,連你也一起受罰怎麼樣?”小守仁自信地說:“好,一言為定,請出題吧!”縣官向周圍一看,見縣衙前一棵剛栽不久的小松樹,便說:“就以前面這棵小松樹為詩題吧!”小守仁循著縣官指的方向看去,只見有棵又矮又小的松樹。他沉思片刻,吟道:

小小青松未出欄,枝枝葉葉耐霜寒。
今朝只可低頭看,他日參天仰面難。

  詩以小松自喻,托物言志,表現了自己的遠大抱負。縣官也看出這位少年將來定非等閒之輩,立即豎起大拇指贊道:“小小多才學,盡孝志氣高。後生可畏啊!”於是遵守諾言,免了他家的租稅,並放他們父子兩人回家。
  王守仁(陽明)“作詩免租稅”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又一次生動地顯示了“詩教”的魅力。
  “詩教”是啟蒙教育一種重要手段,它宛如一枚金閃閃的鑰匙,多功能地啟開人們的心扉。《劄記·解經》雲:“《風》風也,教也,風之動之,教之化之。”“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學》中說,僅對個人“發揚歡欣,滌除鬱結”,而且“和邦國”“諧萬民”“安賓客”“說遠人”,對於社會的發展,人事往來,為用頗宏。
  歷史上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詩教”。迄今薪火相傳,後繼有人:三千年前的孔夫子(丘),五百年前的王夫子(陽明),還有現代的陶夫子(行知),一條脈脈相承的教育紅線……對寧波教育而言,影響最大的要數王陶兩夫子了,而且兩人的繼承關係甚為密切,請聽陶行知“正名”的一段佳話: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19歲那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文科,因深受王陽明“知行合一”“知行並進”的思想影響,曾改名叫“陶知行”,以表“師王學”的態度和決心。他以後,經過了許多次的教育實踐的戰鬥洗禮,不僅毅然把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話倒過來,改作“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且把自己的名字,正名為陶行知。
  陶行知正名的故事,說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演化過程,也是他確立唯物“行知觀”的象徵性標誌。他風趣地在《三代詩》中作通俗形象的詮釋: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以此,表明了陶行知是一位“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實踐家;又是一位“遍覽己知求未知”的哲理家。但陶行知教育思想成就,有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其中絕不能忽視王陽明在“心學”上的卓越貢獻!以及對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的啟示作用。
  我寧波大市,不僅有陽明學校,也有行知學校,不僅在余姚和臺灣,樹有王陽明銅像,江北實驗中學,矗立著陶行知雕像,有的學校正在興起“師陶學陶情意濃,教育實現中國夢!”的活動。

(金穎╱寧波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