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因西湖而美,除了有美麗的風景,還有生長在湖邊的絕色美女。在民國時期,孟小冬、唐瑛、陸小曼、林徽因、淩叔華、殷明珠、張愛玲、盛愛頤、王映霞、趙一荻被稱為中國的“十大美女”,其中的林徽因就是在杭州出生的一代佳麗。
1904年六月十日,林徽因出生於杭州市上城區吳山廣場西側、中大吳莊旁邊的陸官巷。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上進士,與康有為同科,被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浙江金華、石門(現桐鄉一部分)、孝豐(現安吉一部分)、仁和縣(現杭州一部分)知縣和海甯知州等職。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秀才,愛詩文、工書法,曾在1901年與林紓、魏易等主編《譯林》月刊,1903年譯成《西方東侵史》一書,對林徽因後來的文學創作有一定影響。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出生在浙江嘉興的一位商人之家,十四歲時嫁給林長民做二房,屬沒有多少文化的舊式“小腳女人”。叔叔林覺民則是追隨孫中山、黃興,積極參加革命的中國同盟會主要成員,1911年四月在寫下著名的《與妻書》後,便參加了廣州起義,被捕後壯烈犧牲,系“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
林徽因是林長民和何雪媛結婚八年後生下的第一個孩子,所以非常珍惜。祖父林孝恂也是喜悅異常,他立即從《詩經·大雅》中的“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詩句裡,提取“徽音”一詞作為孫女的名字 (後來她長大後發表文學作品時,與另一作家同姓同名,便改為“林徽因”) 。兒時的林徽因雖然人比較瘦,但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家人喜愛。
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林長民進入杭州東文學校學習,畢業後即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法律,林徽因便與母親相依為命。1909年母親將家遷到鄰近的清波街蔡官巷27號(現為23號),她和母親隨祖父母住在一起,並由大姑母林澤民為她和表姐孟瑜、孟亮、語兒一起,在家塾授課啟蒙。
在八歲之前,林徽因都在杭州生活,也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杭州美麗的吳山、西湖、錢江等山山水水,都留給她很好的印象,她也十分熱愛這片出生地。在她後來創作的許多文學作品中,也都對杭州的一些風情土物作了描寫和讚頌。特別是1934年十月,她攜丈夫梁思成先生回到杭州,認真制定了一個《關於重修六和塔的計畫》,只是因1937年日寇入侵未能實施。
離開杭州出國遊歷
1909年,林長民從日本學成後回國,先在老家創辦了私立福州政法學堂並任校長。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他把學校交給別人代管,自己前往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宣傳革命,期間擔任了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秘書長,參與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他便把妻子、女兒接到了上海,讓林徽因進入虹口愛國小學讀書。在這之前,何雪媛還為林徽因生下個妹妹林麟趾,可惜不久就因病夭折了,林長民便在上海又娶了年輕美貌的程桂林為三太太。這一段不尋常的日子,在林徽因心中留下了陰影,儘管當時中國的男子可以“一夫多妻”,但她對母親的處境非常同情。
1913年,林長民擁戴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次年任北洋政府國務院參事。1916年他舉家遷往北京,林徽因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中學習。1917年七月林長民出任段祺瑞內閣司法總長,沒想到好景不長,四個月後他便在北洋政府官場的內鬥中落敗,被迫辭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之職。隨後,心有不甘的他與藍公武、湯化龍等好友東渡日本遊歷,對外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1919年他曾著文反對巴黎和會袒護日本、將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行徑。
1920年四月,林長民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身份派往歐洲考察。因時間有一年半之久,他便把“掌上明珠”林徽因帶去遊歷,讓其看看外面的世界。林徽因隨父親坐郵輪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來到法國的馬賽上岸,先遊覽了巴黎,再去了德國、義大利、比利時,最後來到英國在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她一路上飽覽了歐洲風情,參觀了許多博物館,那些有幾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歐式建築,深深吸引了她的眼球。更巧的是她的房東是位女建築師,常帶她去參觀古建築、寫生等,這讓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
時年十六歲的林徽因,有著如花的容貌、苗條的身材,是一位俏佳人,就在這時候生活中闖入一位“不速之客”——徐志摩。原來1918年七月徐志摩從北大畢業後,在浙江海寧開錢莊的父親徐申如就於同八月讓他到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此後他又進入歷史系學習,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並獲學士學位和一等榮譽獎。1919年“五四”運動的浪潮波及到在美的中國留學生中,徐志摩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其學習興趣逐漸由經濟轉向文學。1920年徐志摩前往英國求教羅素,不料因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未能相見,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混了半年,正感到苦悶想換路走的時候,偶然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並開始其人生第一次對愛情的追求。後經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1921年經狄更生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這期間他開始翻譯外國文學名著,其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漸漸“換路”走進詩人的行列。
徐志摩當年才二十四歲,可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第三個孩子正懷在妻子張幼儀的腹中。張幼儀是上海一個大老闆的女兒,與徐志摩屬媒妁之婚。當他結識了林徽因後便開始追求愛情,不久就向妻子張幼儀提出離婚。為了方便離婚,他甚至失去理智地逼著妻子打胎,在妻子生產後不久,又逼迫她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據說是中國協議離婚第一人。
由於林徽因的知性和受家人的影響,這段另類的戀情最後歸結為徐志摩的單相思而告終,直到1926年他與另一位被稱為民國十大美人的戲劇演員,後成為畫家的陸小曼結婚。
在建築和文學上成就突出
1921年,林徽因隨父回國,仍到北京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林長民任北洋政府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是年九月他反對直系軍閥首領曹錕賄選總統,南下上海參與“反直”運動。
徐志摩寫下了《康橋再會吧》後,1922年也回到國內,並於1923年與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了深刻印象。1924年,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被稱為“金童玉女”。
林徽因父親林長民與梁思成之父梁啟超是好友。1924年六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婚前既篤於西方式的愛情生活,又遵從父母之命結秦晉之好。1924年九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築系,因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註冊在美術系,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1925年11月24日,林長民在參與“反奉”作戰時兵敗,被槍彈擊中身亡,這讓林徽因受到了很大打擊。1927年夏,她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進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
1928年三月二十一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此後按照其父梁啟超的安排,雙雙赴歐洲參觀古建築後於八月十八日回京,同月他倆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才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次年八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生下女兒,取名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父親梁啟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1931年,林徽因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便為北京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從1930年到抗戰勝利,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十五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 2738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大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於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四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誌》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讚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誌》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
1931年,林徽因生病在北平休養。當時梁思成還在東北大學執教,徐志摩經常去探望林徽因,為了避嫌還叫上國外留學時的好友金岳霖等人同去。老金是中國一流的哲學家,191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身高一米八,極富紳士氣度,生活相當西化。林徽因一家在北京東城北總布胡同居住的時候,金岳霖與林家比鄰。梁氏夫婦的客廳有一扇小門,穿過“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而他常常穿過這扇門,參加梁氏夫婦的聚會。到星期六下午,老金在家裡和老朋友們聚會的時候,梁氏夫婦就穿過他的小院子來參加老金家的聚會。老金的生活很講究,他家的廚師做麵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給林徽因家送過去,沒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這樣交往久了,兩個人就互相有了愛慕之心。
1932年夏天,梁思成從河北寶坻考察古建築回來,林徽因告訴他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當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你們永遠幸福。梁思成後來對他的第二個妻子林洙說,當時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後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話告訴了老金,老金說,思成能說這個話,可見他是真正愛著你,不願你受一點點委屈,我不能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退出吧。從那以後,他們三人毫無芥蒂,金嶽霖仍舊跟他們毗鄰而居,相互間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老金仲裁。金岳霖此後終生未娶,一直到80多歲去世。
1931年十一月十九日早八時許,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党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彌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開山,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關於徐志摩遇難的原因,除大霧影響外,還與主機師王貫一前晚準備女兒婚事忙到很晚,飛行時精神太差有關。徐志摩不幸遇難後,蔡元培先生為其寫挽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1934年四月五日,林徽因在《學文》第一卷一期上發表長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讚頌》。關於這首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因為徐志摩與她之間友誼很深。二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多數人都傾向於前者。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於1946年八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1948年五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九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樑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於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並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是年,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級教授。
1950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等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工作。同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並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1951年,四十七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於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同年五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誌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1953年十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同時,身為作家、詩人的她還應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3年五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現象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於一旦,梁思成、林徽因都先後曾為此與負責拆除解釋工作的相關領導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梁思成甚至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由於過度的勞累和受政治運動的影響,林徽因肺病也復發了,1955年四月一日 6時20分,她不幸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當時梁思成也因病住在她鄰近的病房裡,因病情非常嚴重雙方連最後一面也沒見上,所以林徽因的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嶽霖等十三人組成。四月三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不久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在林徽因去世多年後,梁思成曾對人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梁思成於1962年與秘書林洙結婚,在“文革”中他被打成所謂“反動的學術權威”,受到了批判和摧殘,1972年一月九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2006年八月二十三日,由杭州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同建造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紀念碑,落戶杭州花港觀魚公園。在這塊新穎別致鏤空形式的紀念碑上,黑色碑面上呈現了身穿白色衣裙的林徽因倩影,與西湖的美景融為一體,她身邊是數行豎排的碑文:“在光影怡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著風露所賜予的層層生動的色彩,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裡,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呵,好美的林徽因!
附記:筆者為采寫這篇文章,日前還專門到蔡官巷去查看了一下,可惜距蔡官巷一巷之隔的陸官巷已經在近20年前蓋社區房子時拆掉了,自然林徽因家的祖屋就沒有了蔡官巷還在,大約有300米左右長,同樣可惜的是靠林徽因祖父家這邊(東面)的房子也全拆掉蓋公寓了。有一位姓梁的大嬸告訴筆者,林徽因祖父家的房子就在那根水泥電線杆邊的位置。梁大嫂不無痛惜地告訴筆者:“當時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如到現在這個房子是不會拆也不可能被拆掉的。”
筆者有個意外收穫是:經梁大嬸指點,靠蔡官巷西邊的一所老屋還在,這裡就是林徽因同學林世和的房屋,林世和與林徽因是同鄉和親戚,兩人從小在一起學習,關係親密,常有來往。林世和後來大學畢業後分配在杭州一家銀行工作,她老公陳先生也在杭州一家工商銀行工作。可惜林世和與老公早年已去世了,不然的話還可以從他們那裡瞭解到林徽因兒時的一些情況。筆者再往蔡官巷南頭走,發現杭州清波街道前些日子剛派人在牆壁上畫了林徽因的圖畫,並寫了《林徽因的語錄》,彷彿在告訴人們:林徽因當年曾在這條巷邊老房子裡生活並常在蔡官巷走動過。
|
|
(徐忠友╱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