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杭州風味 飲食趣談

有 為

  素以“東南名群”著稱於世,是我國七大古都之,吾浙省會城市的杭州市,是國家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風景旅遊城市,也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一直來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等著稱。幾百年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諺,一立廣為流傳。
  杭州大市總面 F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F總人口 810萬,其中戶籍人口 689萬。2001年三月十二日,經國務院和浙江省政府批准,撇清蕭山和餘杭二市變為二區,並併入杭州市區,使杭州下轄八個區(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濱江、蕭山和餘杭區)而所轄縣(市)由原來的七個減少到現在的五個(建德市、富陽、臨安市和桐廬縣、淳安縣)和杭州市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資源得到進一步有效集聚,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大大增強。現在杭州成為長三角地區,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個區域性大都市。
  杭州地處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三角南翼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其西、北、南三面環繞西湖,境東北為長江三角州杭嘉湖平原南端,平川沃野,河港縱橫,是江南魚本之鄉。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水量1139 毫米,本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年無霜期250天左右,降雨以春雨、梅雨、颱風雨為主。
  杭州歷史悠久之,春秋初屬鄉,周啟王26(前494)屬吳,周敬王30年寫於越35屬,始置於秦,原秦王政25(前222)秦王是名錢塘縣,對之二縣,公元589年改為杭州。五代十國時(907~960),吳越國(908~932)建都杭州,南宋時升為臨安府,並定都於此。元政府為杭州路,江浙行省始於杭州,從此杭州作為我省省治至今。杭州人傑地靈,人文積礎深厚,它以秀麗風光,眾多名勝古跡,燦爛的歷史文化馳名中外,當地物產豐饒,杭人勤勞智慧,歷來有許多創造和獨特美妙結晶份,在其飲食豐富多彩款式上有著璀璨令人贊賞的傳統遺存和不斷層出不窮推出新的奇葩。
  杭州的飲食菜餚是浙江菜的主流之一,名聲最盛,它以爆、炒、燴、炸等烹技法見長,菜餚清鮮爽腕,淡雅精緻,喜歡冠以風景名勝命名,口味注重濃淡適中,略帶甜味,茲筆者逐一介紹於後:
一、飲品類
1、杭白菊茶子:杭白菊又稱茶菊,栽培歷史悠久。杭白菊是藥、飲兼用型特產,入藥具有袪風清熱,平肝明目、消炎解毒功效。
  用以泡沏茶飲,清香四溢,回味甘甜,為清涼解渴上品,堪與茶中珍品西湖龍井,媲美杭白菊有黃菊和白菊兩種,黃菊一般作藥用,白菊多作茶飲用。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Chrysanthonun morifolium,葉卵圓披針形,具冠鋸齒,或深裂,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大小顏色形狀因品種而異,性徵寒,味甘苦。
2、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之西風篁嶺山梅家塢(菊骨隴村附近)山坡上,特產西湖龍井茶,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為“四絕”,它又有龍、雲、獅、虎之別,以獅峰、龍井地產為最佳,其奧妙,唯去龍井品茗問茶,故稱“龍井問茶”。
3、徑山茶宴:產於臨安天目山東北峰的徑山,屬綠茶類名茶,自宋至元,徑山寺飲茶之風,每年春茶宴,坐談講經,參加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名流赴宴者,評證茶香、色、味,談事敘誼,此茶是日本茶道的始祖。
4、西湖藕粉:為與龍井茶、杭白菊、杭產絲綢齊名的浙江傳統特產。因西湖或荷花、蓮藕而得名,古時的藕粉產於杭州艮山門至餘杭三家村一帶,以該處產的最負盛名。在南宋時成為朝廷貢品。
二、杭州小吃名點名茶美餚
1、蔥包檜卷:實際是春卷皮裹上油條,和小蔥段,在鐵鍋板上壓扁至焦脆。檜指陷害愛國忠良岳飛的佞臣-秦檜,是杭人泄憤的代替物,將卷壓得扁段大更好吃,吃時還抹上點茶或加點甜或辣漿。
2、西施舌
3、蝦肉小籠包:為江南傳統點心的代表,外皮為本透明,裏面果蝦肉或豬肉,肉質鮮嫩。
4、麻心湯團:湯團餡心嵌黑芝麻粉、香酥
5、西湖藕粥:以西湖產的荷藕切細小碎粒或乾藕粉與糯米、紅棘一同烹煮成粥。
6、貓耳朵:杭州知味觀名點,用蝦仁、火腿、精肉、鴉脯、筍肉,與細粉製成的貓耳朵形狀十分技巧的面瓣同煮湯鮮味美可口,深受食者喜愛。
  做法:五百克上白麵粉製成九百多個面瓣,再配上雞丁,火腿丁、香菇、干貝、筍干等佐料烹製而成。
7、片兒三面:用上三種配料;三黑茶片、豬肉片、筍絲,缺一不可少,筍無時以筊白代替。
8、吳山酥油餅:杭州傳統名點,又稱蓑衣餅,選用精白麵粉為原料,加油和成油面,經造型入油鍋炸成。食時,加綿白糖,成品起酥層疊色,色澤金黃,脆而不碎,油而不膩,又香又甜入嘴即化。
9、南方迷宗大包:選用進口精白麵粉,經發酵後做皮子,用鮮豬前腿肉,肉皮凍(或用豆沙或麻心或茶)等做餡包成,上大籠用急火蒸成,一般五百克麵粉只能做九隻大包,它吸取南北各方包子特點,因無實派故名,該包子潔白、飽滿,吃口鬆軟,實有彈性,價廉物美。
10、桂花年糕:杭州著名食點,屬南式以米粉蒸製而成的塊狀食品,香味純正,口感細膩,不軟不硬,煮時不融,煎時不化,深受大眾喜愛,當地以摻入桂花更是香醇可口食點。
11、菊花燒麥:其皮主要用燙麵,要和得硬些,餡多採用肉,蝦仁、青茶等,其包製法,既不同於包子,也不同於餃子,將用料多種作佐料餡子。將麵粉加入沸水,及菊花沉泡液,接著用走槌 碾壓,邊部帶波紋狀圓皮子,將餡子坐於皮中央,接著把皮也攏起,上略開口,籠蒸即可。
12、春卷:以上白麵粉攤成圓形薄面皮卷上春茶(地茶),黃芽茶或芹葉,鮮肉糜和其他作料、調配成餡,經油鍋炸製而成,具有皮薄、色蕉、香脆,質嫩味深等特質,一般多在春節時食用。
13、杭州湯包
14、鮮肉煎餃
15、鮮肉餛飩:餛飩全國都有,北方稱餃子,廣東人叫“雲吞”,四川人叫“抄手”,其製作比鮮肉小籠包子更精細,皮薄如蟬翼,肉餡飽滿,形似耳朵得名,軟糕可口,體以湯吃,別有風味。
16、宋嫂魚羹:此是從南宋流傳至今名產,用嫩魚或鱸魚蒸熟,取肉粉碎,添加配料燴製的美等,因其形和味均似燴蟹羹等,又稱“費蟹類”,特點是色澤黃亮,鮮嫩滑潤,味似魚類。
17、西湖醋魚:此道菜餚選用新鮮西湖所產鯉魚作佐料,烹製時火侯非常嚴格,烘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光的糖醋,視魚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酸甜。
18、龍井蝦仁:顧名思義是配以龍井茶葉的嫩葉,烹製而成的蝦仁,為杭州地方特色名茶,蝦仁玉白,鮮嫩,茶葉嫩綠,清香,色澤雅麗,滋味獨特,滿口開胃,回味無窮,在杭茶中堪稱一絕。
19、?菜湯
20、東坡肉
21、咸篤鮮
22、蝦爆鱔麵:烹製時,選用粗壯鮮活黃鱔,去其頭、尾並剔除脊骨後,切成鱔片,用素油爆,茶油炒,由油澆直至鱔片黃鮑;取鮮活大河蝦洗淨加黃清上漿清炒至白嫩,精製麵條下鍋燒後不沾不糊,膾汁煮麵,使麵條吸入鱔魚的香葉,汁麵鮮,杭州塗元館的鱔麵有中華一百的美味。
23、冬菇燒麵:即以香菇切絲或小段,作為麵面上蓋頭。
24、三鮮宴麵:選優質上白麵,以雞絲,肉絲、火腿絲或筍(筊白)絲全爆炒,製成蓋頭備用,將麵燒熟後,澆上三絲蓋頭即成。此款式具有麵滑而軟韌,色彩艷麗,湯料鮮活,味美可口特點。
25、叫化童雞:一名杭州煨雞,選用蕭山、紹興一帶肥嫩越雞為主料,去淨內臟、填入紹酒,薑等多種調味佐料,用豬油鮮荷葉,等殼分層包裹雞力,用線紮緊,外塗紹興腳、鹽水調和,放在文溫烤四小時,撒點鹽巴,打開荷包,即可食,現煨現吃,雞力白淨、香氣四溢,會不嵌齒,鮮嫩可口,中外聞名。
26、西湖春曉
27、敦煌蟹汁
28、六和鳳凰
29、蜜汁火方
30、素什錦
31、筍乾老鴨羹:用精選禮有年飼養的尚麻鴨為原料,加上天目筍乾,金華火腿肉,經過四個小時的文火細焙熬而成,啟鍋蓋時,芳香撲鼻,湯汁濃而不膩,老鴨肉酥而不爛,口感濃厚酥香。
32、炸響鈴:為杭州三十六種名餚之一,用杭州地區著名產的四方豆腐皮麵製成的乾炸響鈴,色澤黃亮,鮮香味美,脆如響鈴。
33、蕭山蘿蔔乾:已有八百多年的腌製的歷史,主產於杭州蕭山區東部農鎮鄰接紹興柯橋也是梅干茶生產地。蕭山蘿蔔乾是著名特產,這銷全國各地。它是加工成長蝦條,色黃橙,味香醇鮮,脆可口,風味獨特,多以真空包裝,一般是作佐餐輔料。
34:天目筍乾:又名“天目筍尖”,有悠久歷史,據說早在唐時已有了,杭州傳統名產,天目山在臨安市北部,海拔一千米以上,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竹類的生長。所產的竹筍殼薄、肉厚、質嫩,口味鮮中帶甜。用它所製的筍乾,清香味美,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等多種成份,可以助食開胃。
  其產品不但暢銷國內各地,還遠銷南洋各國,共享盛名。
35、龍井蝦仁:杭州名產,選用鮮活左河蝦,配上清明前後的龍茶葉烹製而成。燒時講究火侯,將蝦仁放入油熱炒十五秒鐘,去油,再將泡開的後茶葉一同入鍋,噴入料酒等佐料,不加鍋蓋,稍炒翻即可。其蝦仁白鮮嫩,茶葉碧綠清香,清口開胃,回味無窮堪稱杭第一。
36、杭州名產:主要產於杭州艮山門外到餘杭一帶。呈段片狀,色澤白裏透紅,呈銀光色,質地細膩。營養豐富,含有澱粉、葡萄糖、蛋白質、鈣、鐵、磷、維生素 C等多種成份。經沖泡後,晶瑩透明,味醇清口,既能充飢,又有滋補功能。
37、幸福雙:即吳山酥油餅,杭州知觀口點,用油麵製酥,上尖下圓,形似金字塔,蓋上綿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膩,又香又甜,相傳趙匡胤與南唐作成被困,老百姓就用栗子粉製成酥油餅給趙軍充飢。南宋時(1127~1129)吳山一帶的百姓將栗子改成麵粉,使油餅酥層清晰,餅味更佳,因此流傳至今。
38、臨安小胡桃、昌化香榧
39、幸福雙:杭州知味觀名點,用瓜仁、松仁、青梅、紅瓜、蓮子等多種果料及豬油、細沙作餡,外包精粉皮子,皮薄餡多,油潤香甜。
40、糯米糕:為江南傳統名點,以杭州的糯米最為著名,用西湖特產的白花藕做的糕更是極品。
41、麥燒鵝:從字面上說,但此與燒鵝一點無關,它是一種豆腐皮卷素餚,做成後金黃色的表皮類似燒鵝而得名,食者以老幼皆宜,為主。
42、藍件兒:即五花鹹肉,一般在冬季把肉腌製好,經長時的晾晒,烘乾後不會變質,做法主要是蒸熟,上盤時就一盤鹹肉,不作花樣,品食它本身的鹹肉風味,在宋衙造河街,可買得切成小塊與糯米、豌豆一同蒸做成菜餚來吃。
43、桂花鮮栗羹:杭州古時以“荷花十里桂三秋”的景色著稱。此款美味是用西湖產的藕粉作羹,調入糖燒鮮栗片,撒入桂花製成,其色艷羹稠濃,清香可口。
  相傳此羹在唐明皇時(712~755),一年中秋之夜,月中嫦娥仙子在西湖畔舒袖起舞,這時吳剛為仙子舞姿所陶醉,便高興按敲桂樹打拍子,震蕩得“天香桂子紛紛落下”,靈隱寺僧廚德明和尚,見桂雨飄著,他立即雙手捧得放入粥中,眾僧吃後,都說異香撲鼻,味道奇美。他又把此情說予眾僧聽,大家更覺稱奇。
  隨後,德明僧還把桂子種在山地上,讓民眾都見識一下月宮的桂樹,聞這桂花之香。並把桂花做成栗子粥送給信眾香客時,於是此款羹食便從寺內傳往外界,歷久不衰。奇妙而蔚為一格的台州美味食品。
  位於浙江省中部其東側臨大海--天鼎--台州邁入海口的台州市,全市總面積941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約560萬,全大市集有二市(臨海、溫嶺)、四縣(仙居、天台、三門、玉環)三市轄區(椒江、黃岩、路橋)。其北接寧波市西北角鄰紹興市,西臨金華市、麗水市、南毗溫州市。它處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
  台州市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歷史積澱深厚,文化燦爛奪目,唐朝著名詩人杜甫(712~770)曾寫下“台州地闊海溟溟,雲水長和島嶼青”的詩句贊美台州。台州民眾勤勞智慧,加之當地物產豐饒,經濟近年繁榮發展顯著。在一年眾多傳統節格中台州人民長期來倒有富有其地方特色,別具一格,林林宗宗款式美味小吃食點,筆者茲羅列陳述於後,以饗親愛讀友及在外離鄉的鄉親回味,供舌尖品賞家鄉民風淳樸,美食韻味,懷念桑梓古樸天然原汁原味的記憶和美好口福好眷戀。
  台州界於寧波、金華、溫州之間,也受浙南麗水等地的影響,其食點風味款式,多多少少均有聯帶及類同之處,但也有它獨特的一面及風韻,對此,就一一推介端上供大家同享、指正。主要有:光餅(麥餅)、蕃薺羹、餃餅筒、槽實、十景糕、菱丸、豆腐團子、炒粉丸、魚肉餛飩、麥粉團、萱漿麥粉薄餅、“巧酥”糕,浸水糕、臘八粥、等羹、麥油脂筒。
1、光餅:亦名“麥餅”,此是早先台、溫州及寧波南部寧海山村農人常見的傳統習慣食品,每逢夏初四月,農戶每家都製作點心。鹹麥餅是以小麥或大麥粉為主料,並以鹹菜、肥肉細碎為餡;甜麥餅者是以糖為餡子,經貼鍋煎熟而食,餅香味佳,製作簡便,物廉價又美口。
2、餃餅筍:是台州民間普通流行的時令食品。它與杭州的春卷相似,祇是餅皮大,餡料多,不是在油鍋中炸熟,而是烤成兩面黃後供食,其味又香又酥脆。
3、槽羹:有鹹味與甜味兩種。鮮蛙肉、豆乾、油泡、川豆皮、菠菜等,再用米粉調水,燒成糊狀,再與相混,便成一種多味的羹。
  甜味的是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大麥、桂圓肉等煮成羹。此槽羹,據說在台州、臨海黃岩一帶已流傳了一千四五百年之久,是台州一帶正月元宵節前後的民間常食點心。
  據《黃巖縣志》記載,唐代初年(618~704)台州一帶常遭海盜的騷擾、劫掠、燒殺之患,台州刺史尉遲繚發軍兵、民眾共築城牆防盜,開工日是一月十四日,為了犒賞軍兵,當地百姓紛紛製作槽羹送給軍士吃,兵士喝了這熱騰騰的湯羹後,周身發熱,幹勁倍增,把台州圍牆很快築成了,使城內百姓能安居樂業。槽羹流傳至今還是作為元宵節前後的點心,在台州已成為習俗。
4、十景糕:是台州一帶的著名點心,它是用糯米、?米為基材,入鍋炒熱,冷卻後磨成粉,經篩細。然後把當地名產桔子香精,白糖用清水化開,倒入本粉中攪拌均勻,再篩成糕粉,再用白糖、熟豬油、金桔餅拌成餡心,然後用木板模印(有各種圖案花紋)印製成糕,在籠中蒸熟即成。因模印有菱形、梅花形、桃形等多種形狀,故名稱謂之“十景糕”。此糕色潔白、軟糯、香甜,有桔子味,故深受廣大民眾歡迎、青睞。
5、菁丸:此為台州山區民間流傳的節日點心。山區農民從山上採來香麥蒿,有青、白二種,一般指茵陳蒿二年生草本植物,葉如絲狀有特殊氣味,花小、黑絕,煮熟後搗成可入藥漿,與糯米粉拌和,餡以豆沙,做成團子,或以菁蒿漿拌番薯粉作團薰熟而食;更是清明節前後所食,故又稱為“清明團子”,或“清明丸”及“清明餃子”。
6、豆腐團子:是台州地區的風味小吃,把香菇、筍、豬肉等切成末,加鹽、味精、拌勻,捏成圓心,再放進老豆腐作餡。做成豆腐團子,再在其外鑲上一層麵粉。鍋中水燒沸,落下豆腐圓子,約二十分鐘,圓子浮上湯面,撈起,盛於碗內,加上原鍋內湯水,調上蔥花、麻油、味精、鹽即可供食。其湯清圓子白、滑、嫩,爽口,味道鮮美,深受民間喜愛。
7、炒粉丸:是台州一帶及、甌、閩籍人所喜愛的點心小吃。它用糯米粉或高梁(蘆黍)扮作成湯團。撈出水面後撒上用炒麥粉磨成的炒粉,清甜糯飲;福建人稱為“鏌”;用糯米粉製作的叫“糯米鏌”,用高梁米粉製成的便叫“高梁鏌”。
8、魚肉餛飩:既是台州魚區民間的著名點心,又是佐酒的佳餚。其製作一般如下列程序:先是刮出黃魚或鰻魚的魚待用;剔除魚刺,骨、鱗片及內臟非用之物,將魚肉稍沾番薯粉,以木棒輕輕敲打成薄片,烤熟後,切割成菱形片狀,或方形片及絲條片等塊,似掛起狀;曬乾收存待用。
  當客人盛門入席時,燒水沸入湯汆煮即熟供品食。其柔滑如?筍片,味美而滑潤爽口,或做成餛飩或餃子,蒸熟後備用。進食時將其入湯汆煮而成,人稱“魚內餛飩”,同樣此美食,在溫州被稱為“魚圓麵”。
9、烏飯糕:清明時節,台州一帶民眾採青茵陳蒿嫩枝葉和米麵為餅,謂之“寒食”還採烏格葉搗取其汁液製作烏飯製成烏飯糕,烏飯色青而有光,食之滋腸健體。而寺院僧道亦製作,謂為“青慧飯”,以酬饋施主。
10、萱麻麥餅:每年立夏節前後,台州立夏節前後,台州地區百姓會用萱麻(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葉細長,其花紅黃色。食用百合科,金針等之一種,有野生濕地,嫩葉煮爛搗漿,拌以麥粉做成薄餅,入平底鍋上攤貼煎成,可裹葷素餡品味;同時,喝糯米酒,稱為“醉夏”,老年人還食雞粥等以補身力。
11、七夕“巧酥”(巧人):台州一帶,七夕時,民眾俗吃“巧酥”,不食巧果。是以麵粉餡以酥糖,用模印發壓成織女身形,長約五~六公分,頭尾染成紅色炸熟而吃。當地人稱之為“巧酥”或“巧人”;七夕那天,民間習以此送禮親友。
12、臨海麥油脂筒:台州東臨大海盛產各色美味海鮮,台州人過年元宵節從不吃元宵(湯圓)而是吃菜槽羹,還吃當地著名特產麥蝦經油煎包卷在麥餅中,十分美味好吃,此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海產加麵的食物。
13:畏水糕:此食點在台州一帶流行,這與當地人民支持北宋末年代方臘於宣和02(1120)年起義軍有關。當義軍方臘年其矣巧逼近台州城郊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軍中糧草已盡,其軍士盼早攻城,進城可得到點吃食,而方臘腳想到城內百姓希望過個安樂年,於是仍屯兵於郊外,按兵不動,此情況被城民得知後,深受感動,都把年糕浸在水裡不吃,等候方臘官兵進城,以此糕慰問。從此,年糕浸水後才食用,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14、台州薑湯麵:此款特色小吃,先前反供當地婦人坐月子時,滋養身體的主食;現在已繹演成台州街頭獨具風味的小吃。具有解寒、發汗功能,可刺激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
15、浙南魚麵:是採用魚肉(一般用新鮮肉質細嫩的),加精鹽、味精、拌酒,放入澱粉內,在麵板上而麵棒慢慢敲打壓延成大片,然後放入鍋中製成。風味絕佳,此味美食,已成台州人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餚。
16、黃岩苔菜餅:在黃岩方言稱燒餅為“火燒”,黃岩城關燒餅鋪燒製的燒餅,餡足似月餅,餡外包裹著薄如紙的一層層鬆脆噴香的餅殼,表面撒有黑芝麻,剛出爐的苔菜燒餅更尤為好吃。其橙黃誘人的外表,餡泥為新鮮酥脆噴海苔菜、赤豆酥、白糖、鬆脆,食時愜意爽口,令人回味無窮:
17、潘郎鱔麵:此款食點選用粗壯的鮮活黃鱔煮熟切成鱔絲,然後猛火燒熱色拉油,以蔥、薑、蒜爆炒鱔絲,加乾豆麵及各色佐料翻炒,然後加水燒湯煮熟,此麵油潤清香,十分鮮美適口。
18、三門鋸綠青蟹:是當地一種特色營養價值較高、大型名貴水產品(多數是人工養殖),所產青蟹以“殼薄、膏黃、肉嫩、味美”而馳名閩浙、滬。富含黃白質、脂肪、糖類、鈣、鱗、鐵及維生素多種營養成份。有清熱、滋補、消腫等功效,為佐酒上好美味食物,也是餽贈親朋佳友高尚禮品。
19、臨海豆腐圓:為當特色小吃,鮮美滑軟,豆腐和肉末均勻,揉搓成小圓球狀用油煎熟,即為“肉丸”,食時加佐料加工,與紅燒獅子頭相類同。
20、玉環清燉跳魚:跳魚別名“彈糊”,為江河山海口灘塗特有產品,魚身有黃褐色斑點為上乘佳品。烹熟後其香醇味厚,肉質鮮嫩,有滋潤養顏之功效,近年其產量稀缺,物以稀為貴矣!
21、玉環蒜香海蜈蚣:此為玉環特有海產品,盛產於寒冷季節的末年11~12月,翌年1~2月,其生活於海灘沙石下30~50公分的淤泥沙土裏,它又稱為“沙蚕”(Nereis)或俗稱“水白腳”“泥蒜”似坵蚓、馬陸、其體扁長足多又細,生剛毛,形態奇異頗怪異,這水產品蛋白質多,為性涼食品,益脾腎,因而開發被人們了解接受。
22、台州臘八弱:此為民間在農曆十二月初,敬獻祖誕辰節日所食的粥。而在台州繹演嬗變為反映勞動人民勤勞儉樸的美德操行並富有偶教後人的深遠意義。
  相傳台州寺院有位司廚做飯的僧人名叫阿彌,為人勤懇,有治家節儉的美德,在平時燒飯時,凡見有稻杆上的穀粒,他總一粒一粒摘下,收芷於袋中,見到撒在地上的黃豆、蚕豆、花生、瓜子、麥粒、麥子等拾起來洗乾淨收集芷於袋中。
  有一年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生日,他將袋中食物落總煮成一鍋,加點糖拌後,供寺廟眾僧吃,大家吃了都連聲稱好。方丈大師問他這些原料從何而來,他坦誠的說:米、麥豆、麥、等等都是平時看散失在地,以不厭其繁的,以小少積大多的珍惜心情,一點一點拾起來洗乾淨放在一起燒煮而成弱。對此,全寺僧人被他的勤儉持家節約美德精神所感動。此後,凡佛祖生日這天,他都要煮一鍋臘八粥供大家品嚐。後天,此粥由寺院傳至民間,至今風靡全國各地。使這粥的意義增添了新的文化精神內涵。

(有為/寧波)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