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藍天碧水‧浙南綠谷青田縣

鄭傳良

  譽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生態之鄉”、“楊梅之鄉”等,諸多美稱的青田縣,是“浙南綠谷”為麗水市轄屬的一個縣。青田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地居北緯28°08'、東徑120°17'的交叉點上。
  青田制縣始於唐朝景雲(睿宗李旦)(公元711)年,迄今有1300多年歷史。縣政府駐鶴城鎮。鶴城街道成立於2012年 5月,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附近溫溪鎮毗接溫州市鹿城、甌海二區,東接永嘉縣,北靠縉雲縣,南連瑞安市、文成縣;西接麗水蓮都區及景寧畬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27,91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187人(2013年統計數)。
  本縣下轄3街道(鶴城、甌南、油竹),9鎮(溫溪、山口、船寮、海口、仁莊、東原、高湖、北山、臘口);20鄉(章旦、阜山、貴嶴、黃垟、方山、巨浦、高市、海溪、季宅、仁宮、舒橋、石溪、湯垟、吳坑、萬阜、禎埠、章村、禎旺、小舟山),計有436個行政村。青田縣因山多得名。清‧康熙《青田縣誌》:“青田山,縣北一里。舊志:山下有田,產青芝,故名”。
  本縣地形屬浙南中山區,海拔較高。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甌江及其支流大溪、小溪、船寮溪、四都溪流經全境,形成石帆、船寮、溫溪等河谷平原;平地僅佔5%,山地面積約佔89%。本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濕潤多雨;年平均氣溫18.4℃,平均降水量1,597毫米,最冷月(1月),平均7~8℃,最熱月(7),月平均29℃,沿甌江兩岸無霜期長達260~280天;雨量集中在4~9月,夏秋之交,時常受颱風外圍影響。
  青田縣山多耕地少,是一個綜合發展的農業區域,農、林、牧、副、漁各行業都有一定的比重。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番薯、小麥等,多種經營發展得較好,油、、蠶絲、茶葉、糖蔗、蔬菜、煙葉、水果、藥材、雜(蜂蜜、香魚、田魚、黑木耳)物等,各項生產內容基本齊全,其中甜橙、柑橘、板栗、楊梅生產發展較快,油茶面積佔全省第二位。
  早在七八十年前的舊時代,當地農業生產因多種原因,水準蔽落、作業粗放、單調,民眾生活貧困,百姓中口頭禪傳說,“青田有三寶:火籠當棉襖,火蔑當燈草,番薯乾吃到老。”後來,經六七十年來農業生產不斷促進,各方均有明顯變化、發展,各地修建不少農田泵站,及電機灌溉站和水庫近200處,使農田旱澇能保證豐收。
  早在1979年時,本縣糧食就達到平均畝產 400公斤以上。牧畜業發展較好,山區草原豐富,成為飼養牛、羊、家禽、灰鵝、兔等食草家牲家禽的重點區。林業主要有油茶、松樹、杉木、油桐和竹類等,特別是油茶生產,素有“浙南油庫”之稱,全縣有油茶林33萬畝(折合22,000公頃),年產油茶籽500萬公斤。
  工業情況,因本縣礦藏比較豐富,金屬礦有鏡鐵、磁鐵、輝鉬、黃鐵、鉛鋅等,非金屬礦有螢石、雕刻石、葉蠟石、高嶺土、花崗岩、石灰石等。近數十年來,逐步開發了鉬、臘石、鉛鋅等礦產,鉬礦品位高,系中型富礦。
  位於本縣正東方的黃垟鄉鉬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四位,鉬品位高,可選性好,開採基礎好,共有礦脈40多條。主要礦種為石英脈輝鉬礦,絹雲母石英輝鉬礦,現勘明保有資源量18,845噸(鉬金屬量),潛在經濟資源量29,038噸。境內現有6家採礦企業,4家源選企業。據縣鉬業發展規劃,至2020年,勘查範圍將擴大至 120平方公里。形成“一中北,四園區”的產業空間佈局,整合兼併成一家涵蓋探、採、選、深加工的上市大公司,構建一個集採礦、製造、服業務為一體的大產業,從而實現打造百億鉬業園區的宏偉目標。
  青田化工廠生產的仲鉬酸銨、鉬酸鋇等化工產品,暢銷國內外;青田花崗石蘊藏量大,質地優良,是製造耐酸化工用品的好材料,近年開發較快。其它工業:青田建立起電力、機械、建材、陶瓷、化工、紡織、電子、造紙、新能源、五金電器、食品、皮革、製鞋、服裝、閥門、工藝石雕、木折椅等行業。
  鄉村辦工業有礦業、建材、砂石、臘石、五金、糧油加工、農機、修配、工藝、機械、化工、電子和運輸業等。全縣已修建了中、小型水電站230餘座,總裝機容量1.1萬餘瓩,其中金坑電站(在縣北季宅鄉)裝機容量9800瓩,位於縣北42公里萬山鄉天絲濟興建了總裝機640瓩電站,年發電100萬瓩等,在縣城西北的仁宮鄉甌江沿溪,大奕坑和仁宮坑,開發有小奕、彭湖等4家水電站,其中大奕坑電站裝機容量12,600 瓩。在青田西南的湯垟鄉金雞電站年發電量 128萬瓩時,湯垟電站年發電量59萬瓩時;在縣東吳坑鄉瑭坑、下洋兩村域內建有5座中、小型水庫,共蓄水1,120萬立方,年發電量達 450萬瓩時。
  青田縣手工業和傳統工藝美術,遍佈城鄉各地,主要有石雕、畫帘、竹編、鐵木竹器、農具、陶器、草蓆、衛生紙、皮革等。青田石雕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源遠流長,蜚聲海內外,青田石雕始於六朝源起山口鎮(在縣東南方)及方山兩鎮,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作為青田石雕的發祥地和全國三大軟玉石之首“封門青”的原產地,這兩鎮已成為全國各類雕刻石的集散中心。集石雕創作、銷售、展示於一體的“中國石雕城”,日交易額達30餘萬元,石雕業已成為山口、方山的支柱產業,這兩鎮,現有石雕作坊,1,250餘家,從業人員達3700多人,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五人,省高級工藝美術大師32人。
  從礦山開採出來的不規則石雕石,經藝人匠師製作流程,主要有打坯、鑽洞、鏤空、拉劃、修細、磨光、上蠟等。使用工具主要是墊子、雕刀、車鑽、劃條四種。雕刻技藝以鏤雕見長,兼有立體圓雕、浮雕等各種技藝手法;其創作精雕細刻,匠師因材施藝,借色取巧,以巧取勝,特別善於巧妙地利用石料的天然俏色和透明的白色,依形佈局。有濃厚的江南民間色彩。
  製成一件件精美的品種以花卉、風景山水為主,傳統的人物、動物、圖章等藝術珍品,石雕造型美觀,形象逼真,影紋細膩,光潔如玉,玲瓏剔透,層次分明,產品大小各類總數達 300多種。最小的動物石雕猴子,俗稱“猴米”,如米粒般大小,可謂是珍美一絕著名的傳統品種有老藝人張仁寬生前設計的創作“葡萄山”等。著名石雕藝術家林如奎創作的“五穀豐登”大型石雕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浙江廳。1982年,青田石雕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現在已暢銷五大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青田石雕是以本縣所產的優質葉蠟石其硬度1-2;比重2.66~2.90作為材料,雕製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被喻為“在石頭上繡花”令人嘆為觀止。如今,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史料記載和青田民間傳說,當地石雕約始於南宋慶元元(1195)年前,初是從磨製石印章開始,當地民眾不稱圖章,而叫作“圖書”,因而也把石雕藝人稱為“雕圖書匠”,並把青田石喚為“圖書岩”。青田石雕,早先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直到了清代才逐步成熟。品種也由圖章、日用品、小孩玩物等發展到花卉山水、人物、小動物等,到了晚清時1821~1911,則進一步成熟,並且開始出口。
  清‧光緒30(1901)年以後,由於青田石雕多次參加各種世界博覽會,連續獲獎和好評,聲望大振,身價倍增。外銷遍及歐美澳亞四大洲,促進了當地生產的發展,使青田縣山口鄉、方山鄉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雕刻,一家家都成了雕刻專業戶。除了本縣的10多個村鎮外,附近的溫州也有人開始從藝。到了二十世紀30年代,青田、溫州西地的石雕藝人已達30,000多人。每年外銷獲利70萬銀圓。當時經營青田石雕的商號遍及京、滬、津、穗、甌等地。
  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青田石雕品,是珍藏在浙江杭州西湖邊浙江博物館內展出的出土文物--六朝時期殉葬用的石雕小臥豬;唐、宋時期,青田石雕有較大的發展,宋代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這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緻入微的刻畫和複雜層次的處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難以做到的。
  元、明時期,青田石雕被趙子昂、文彭等文人應用到印章篆刻藝術上,拓寬了石雕藝術門類。清代和民國初,青田石雕作為江南名產,屢被選作貢品。宣統2年(1910),青田石雕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勤業會上,獲得銀牌獎。
  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永嘉、樂清、仙居、慶元、瑞安、雲和等縣,也開始了石雕生產。在青田,全縣成立了4個石雕廠;目前專業和副業從事石雕者逾3萬人,產品遠銷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2014年產值32.5億元之多,因此,青田被國家文化等命名為“中國石雕文化之鄉俗,再如青田工藝竹編也是當地民間喜聞樂見一種藝術品,編織各種室內陳設品,如花籃、畫帘、串盤、花盤以及各種動物等。產品暢銷國內外;又毗鄰景寧和文成縣的北山鎮,當地“山雞”牌北山索麵,是特色拳頭產品,它已有百餘年手工製作的歷史,其最大優點是細嫩、堅韌、耐煮,也是節慶,饋贈親友佳品,每年銷售量達30多萬公斤。
  2002年初,青田縣國民生產總值(GNP)20,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48億元,第二產業8.59億元,第三產業7.9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15元。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81.8億元,財政收入 20.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2.9億元,城鄉居民可收入31250元及15546元,總長9.2%和11.8%。
  2013年,青田縣工業總產值442.1億元,同比增長 20.1%,工業實現增加值94.4億元,增長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0.4億元,增長 19.5%,這一年,本縣產值超5,000萬元的企業有102家,共完成產值339.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94.2%,其中產值超億元以上企業59家,產值311.4億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1億元,增長4.7%。
  2013年,本縣農業產值6.7億元,增長4.9%;林業產值1.4億元,增長6.2%;牧業產值1.8億元,增長9.3%;漁業產值0.7億元,增長14.6%,農副牧漁服務業0.1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18.968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2,429公頃,糧食總產量63,200噸;瓜果種植面積51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412公頃;茶園面積656公頃,油茶產量3,720噸,果園面積9152公頃;肉類總產量11,834噸,其中豬肉產量10,107噸,禽蛋產量 623噸。
  2013年,青田縣第三產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5億元,增長17.4%,其中餐飲業零售額10.7億元,增長11.9%,共接待國內遊客454.4萬人次,增長 42.3%;國內旅遊收入38億元,增長48.5%;境外遊客17.6萬人次,增長29.7%,實現旅遊外匯收入50,475萬元,增長34.9%,金融系統存款餘額為327.9億元,增長 21.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46.4億元,增長24.9%,金融系統貸款餘額為181.5億元,增長8%。
  2013年,本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GDP)173.1億元,同比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5.49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94.4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0.4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42:60.9:34.9。
  本縣交通原以公路為主,近10餘年來不斷加大交通開拓建設,現在主要幹線有金溫線及高速金溫客運線路(二線幾乎相平行),從西北方進入,向東南而出貫穿全境;以縣城鶴城鎮為中心,通往各鄉村公路有近10條,並把大多數村村能通上公路。縣內並有G15、49、57、S230、S330、S33等國道,省道(公路)貫穿;甌江航道是全線水上交通大動脈,也是浙南山區一條重要的水上運輸線,位於縣東甌江北畔的溫溪港,是麗水大市也是青田縣唯一的港口,設有500噸級碼頭,客貨輪可通往溫州等地。
  青田是浙江省著名的僑鄉之一,擁有旅居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如今約有)33萬名僑胞,有 300多年的華僑史。青田縣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但可耕種土田卻極少,素有“九山豐水半分田”之說。青田民眾世代在有限貧瘠的土地上,進行頑強的辛勤勞作,才得以生存、繁衍。
  近代以來,青田人為了求得更好生機,以敢於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走出國門,闖蕩天下,在異國困境中,曲折謀生。清嘉慶二(1797)年,青田山口鎮陳半山村,留國雲東渡日本銷售石雕;道光年間(1840年左右)山口村又一批石商,到俄國聖彼得堡,明斯克等地,出售石雕,有的人還轉為礦工。至光緒年間(1875~1908),方山鎮奎岩莊出國者共76人,少數赴歐,多至日本賣石雕,後轉做苦力,挑煤炭當腳夫,有的還轉往他國另覓新機。
  鴉片戰爭(1840.6~1842.8)前,溫州、青田一帶民眾出國者不多。1876年溫州被闢為通商口岸,對外交易驟增,西方各國前來掠販苦力,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急需兵源,青田人被招募不少去法國服役、當勞工。早時,青田人赴歐,主要走南、北兩線路。南線是先從上海到南洋出售石雕,籌足旅費,再乘船到歐洲;北路,也是從上海先到韓國或日本經商,賺得路費,再乘西伯利亞大鐵路到達俄京莫斯科或聖彼德堡、明斯克,然後轉到歐洲其他國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青田人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達三四萬之多,這樣,僑鄉才得以形成。
  由於青田人均祇有三四分耕地,民眾難以溫飽,直至1990年,在近50萬人口中,仍有29萬是貧困者,貧困面積達60%,為脫貧致富,出奔闖蕩金銀山,去掏金,竭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而今,他們分佈在歐洲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英國、荷蘭、西班牙、丹麥及東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俄羅斯等多國定居,從事行商小販、小操、小辦發展到經營餐館、麵食店、服裝、皮革、洗衣、五金批發、百貨、國際貿易、當海員、礦山、農場、紡織、茶業、瓷器及理髮、雜貨、客棧、書刊等,一些服務性行業,有少數青田華僑進入知識界、政界。
  近年來,加強對外聯繫,內營貿易活躍,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引導僑胞回家鄉,辦出口加工企業。自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華僑捐資都在 300萬元以上,還有僑匯收入,如1950年時,全縣僑匯僅1.9萬元,此後逐年增多,1965年全縣僑匯116萬元;1979年後,呈直線上升,計426萬元,1986年達到989萬元。青田重點僑鄉為縣城鶴城鎮、山口鎮、溫溪鎮及阜山鄉、北方鄉、國岸鄉、雙垟鄉、章旦鄉、湖邊鄉、仁莊鎮等。近年來青田大力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青田縣人傑地靈,人文底蘊積澱豐厚,歷來多薈萃名人,亦是“名人之鄉”。諸如史上有名的:
  (1)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處州總管府判。後為明初大臣,明太祖朱元璋十分賞識恭敬的一位開國元勳,封誠意伯兼太史令,官至御史中丞。
  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及預見性分析判斷強,善文章詩文,為一代之冠,與浦江文人宋濂(1310~1380)齊名,著有《郁離子》、《誠意伯集》20卷,卒溢“文成”。其天才智慧,不亞於早先三國時西蜀政治、軍事家孔明(181~234諸葛亮)可與媲美;後人集撰的《推背圖》書中,有不少劉伯溫的預見準確足以證明。
  (2)湯思退(1117~1164)字進之,號湘水,青田人,南宋進士,官至尚書右僕射。為三朝宰相。
  (3)清‧經學大師,端木國瑚。
  (4)陳誠(1898~1966.3.5)青田高市人,字辭修,號石叟。早年就讀河北保定軍校畢業後(1924年)在黃埔任教官,參加過北伐。為國民政府黨政軍高級將領。
  從1927年起,歷任第三師長,11師長、18軍長、南京警衛司令、軍政部常務次長、第4集團軍總司令、第15集團軍總司令、武漢衛戍總司令、湖北省主席、第9、6 職區司令長官遠征軍司令長官、第1職區司令長官、軍政部部長、參謀總長兼東北行轅主任等。
  民三十七(1948)年赴臺灣,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國府行政院長、國民黨副總裁及中華民國副總統等職、1965年3月5日,陳誠在臺北病逝,享年77歲。
  (5)章乃器(1897~1977)字金烽,浙江甲種商業學校畢業,早年任浙江實業銀行副經理、中國徵信所董事長、中國大學工商管理系主任。
  救國會“七君子”之一,我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愛國民主先驅,曾任新中國首任糧食部長等要職。中央財政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委等職。
  (6)林三漁(1897~1987)青田人,愛國華僑領袖,出身家境貧寒,少年失學,17歲東渡日本,從基底零雜粗活幹事,稍有積蓄,經營“中華料理”餐館,遊藝場生意漸而發績,成為旅日華僑實業家,一生共回國47次。
  上世紀60、70年代起,為溫州、青田二華僑中學捐贈辦學經費、學習用品,並為家鄉捐建道路、橋樑、涼亭、電站及醫療器械多多;1981年,在杭州捐建華僑大樓作為省僑辦、僑聯的辦公場所。在青田資助興建華僑飯店,是旅日華僑浙江同鄉會副會長、會長,日本東京華僑總會理事、常務理事。1983~1986年,先後在青田中學、溫州大學、麗水師範專科學校、羅溪愛國小學設立“振興中華”獎學金。
  (7)陳慕華(1921~)青田人,1938年入中共歷任國務院委員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婦女聯合會主席、全國人大副委長等職務。中央愛衛委會主任委員、對外經濟貿易部長、黨組書記、中共第10屆中央委員、第4、12 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青田群峰倚天,湍流踞險,風景名勝資源眾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1)石門洞 3A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縣城中北35公里的括蒼山中,大溪南岸高市鎮西側。其核心景區面積25.64平方公里。
  石門洞景區分為石門飛瀑、太子頂勝境、師姑草海三大風景區以及甌江大溪景帶、和山林景帶。景區以洞天飛瀑、摩崖題刻、甌江秀色高山草甸為特色,融人文史蹟,與山林野趣為一體,是休閒觀光、渡假避暑的山水型風景名勝區。
  區內峰巒疊翠,飛瀑高懸,溪水清澈,林木蔥鬱為自然特徵,而且歷史悠久,古蹟紛呈,文化內涵豐厚,氣勢宏偉。最下一級,從112.5公尺高處懸崖絕壁上,轟然傾瀉,形若垂練,濺若跳珠,散如銀霧,被稱為“天泉”、“聖水”。瀑下龍潭青碧如藍。此瀑殷殷隆隆,冬夏不竭,稱為石門飛瀑。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701~762)詩云:“瀑布株北斗,莫窮此水端,噴塗灑素雪,空濛生晝寒”。
  自南朝宋景平元(423)年,永嘉太守著名山水詩人及開創者謝靈運(385~433)稱道之後,蜚聲於世,傳為我國道數三十六小洞天之第12洞天。石門洞入口大溪如玉帶相依,旗山、鼓山對峙如天然洞門,洞內群山環拱,林木蔥鬱,溪橋亭榭,曲徑通幽,有“桃源仙境”之美譽。洞區有虎山、龍山、問灣亭、觀瀑亭、白猿洞、透氣洞、龍卵潭、瀉銀橋、碑林園、木魚岩、奔月池、靈佑寺、大悲閣等古蹟。
  瀑布源頭處有白猿洞、龍卵瀑、折折深諸景。瀑布兩側絕壁環屏,左壁滿綴南朝字以來的摩崖題刻。面瀑有觀瀑台、觀瀑亭、瀉銀橋。瀑下是積銀潭,面積100平方公尺,潭水從松溪導入大溪,綠溪有碑林、劉基祠、觀音閣、謝客堂、靈佑寺諸歷代名人墨客和當代文豪都紛紛讚頌石門洞,成為浙江省摩崖題刻密度最高的景區之一,現存摩崖碑刻達 117處,內容大都是當時遊山後的題名,和對風景的讚嘆之詞,書法正、隸、行、草名體雜陳,紛呈異彩,成為我省重點文保單位迄今大都字蹤清楚,保存完好。石門洞還是劉基少年讀書的地方。為紀念他,後人建有劉文成公祠。
  “太子頂景區”位於海拔 700多公尺的山頂,蜂崖壯觀奇特,景物眾多,是登山健身,探勝獵奇的好去處。而“師姑草海”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甸風光,森林保護良好,野生植物多姿多彩,更有高山涼爽氣候,夏為避暑勝地,冬為賞雪佳處。
 (3)太鶴山,又名青田山,位於縣城北隅,傳說有雙白鶴年年至此育雛,故名。山高100公尺,周圍20公里,屬括蒼山脈,道教傳稱為第36洞天。山上奇石嶙峋、古松摩天。
  山巔有混元峰,又名試劍石,高約30公尺,中分為四片,相距各一公尺多,傳為唐代道士葉法善(616~720),字道雲,人稱葉真人,松陽人,唐玄宗時一位神奇式的道家,丹成試劍所剖削。降下有洞,稱太鶴洞,為葉真人煉丹處,旁有丹井、孝順岩、紙鳶岩、點易亭、環翠庵、豬丹岩等諸景,現在興建成“太鶴公園”,山壁留有唐以來摩崖石刻多處。
  (4)混元峰摩崖題刻,在太鶴山上,山崖題刻其中以唐人書《混元峰》、宋人劉涇書《慕仙銘》、元人曹用書《遺劉處閒劍師等》尤為著名。唐代道士葉法善曾居此山,山上四架壇下有高1丈6尺(4.28公尺)的葉法善全身畫象刻石。
  (5)東源周恩來題祠紀念碑,位於縣中偏北20公里的東源鎮北側,是中共代表周恩來,在1939年1月國共團結抗日時,他為萬山區東源小學寫了“中華民族新希望”的題詞;1979年,青田縣委為紀念周總理題詞40週年,在此興建了紀念碑。
  (6)中國石雕城,著名畫家潘潔茲對青田石雕讚美云:“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奪天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門藝術,支撐起一個地方的經濟,青田石雕,是當地的龍頭產業。
  位於本縣東南角的山口鎮的中國石雕城,是青田石雕文化的象徵。該城有二大主題組成,分別為“石雕市場”和“石雕精品樓”。氣勢龐大,造型美觀,環境優美,藝術氣息濃厚,形成該鎮門面上的一道亮麗風光。
  石雕城集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精品交易、珍品展示、石材集散,五大功能於一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欣賞青田石雕藝術,透視石雕文化內涵,購買青田石雕精品的場所。也為促進青田石雕的產業發展和藝術進步起到重要作用。
  (7)其它名勝點,“千絲岩”位於縣東南隅角的山口鎮東,當地是青田石雕名產中心。其南方12公里處,是中國田漁村“奇雲山”;縣中南部阜山西北5公里小溪支流有“百丈際”。縣北季宅鎮東面2公里有“九門寨”;縣西章村東3公里,有“九灣仙俠”;縣中南角與景寧畬族自治縣交接區,有小溪上游建成大型人工(灘坑)水庫今稱「千峽湖」水庫,並引成“石赤嶺”及“九龍洞”的二個景點。

  

青田太鶴山            中國石雕城

(鄭傳良/寧波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