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羽山洞位於浙江台州市黃岩區城南2公里處。委羽山,穀名俱依山,係一小山丘,山東北有一個寬、高各約二米的深長古洞,道書稱此洞為“天下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洞口鐫刻“第二洞天”四個大字。在洞前,建有殿宇和亭臺樓閣,四周蒼松翠柏,花草掩映。晉朝詩人謝靈運到此遊覽後,曾寫有“山頭方石靜,洞口花自開。鶴背人不見,滿地空綠苔。”大宮殿裡有一副對聯“古洞仙自在,鶴支羽還留”。在洞的周圍可以拾到許多方石,光澤五色錯雜;還留有“大有宮”、“大有亭”、“迎仙橋”等遺跡。
委羽山民間傳說
天下聞名的第二洞天,就座落在黃岩城南面的委羽山。委羽山原先叫龜茲山。提起這個變故,還有一番傳說。據傳,漢高祖劉邦的三太子劉奉林,自從呂黨作亂後,隱入湖北武當山修道。他歷經四百餘年後,忽然心血來潮,雲遊天下,來到東海之濱,見龜茲山祥雲繚繞,瑞氣靄靄,便捨不得離去,在這裡隱居下來。沒有多久,知縣得知龜茲山來了一位高人,就帶著小僮去拜訪,慶倖自己遇上了仙家。過了幾日,知縣又去拜訪。劉祖師告訴他不日將要出去遠遊。知縣趕緊說:“那鄙人贈些什麼好呢?”劉祖師笑笑說:“什麼都可以。”知縣離開後,劉祖師思慮日夕相依的燒火道人,問他今後有何打算。老道人流著眼淚,默不作聲。劉祖師叫他向人討幾根稻草來,親自為他編了一隻白鶴,叫老道人上城裡去賣,一定要賣一百兩銀子。
燒火道人進了城裡沿街叫賣。人們當是瘋子,那有人買?他一直叫賣到縣衙門前,衙役好奇地圍攏來,阻止老人進衙,兩人鬧了起來,驚動了知縣老爺。他問小僮外邊鬧什麼,小僮說龜茲山燒火道人在門外賣稻草鶴。知縣聽後,命小僮去買下了。知縣戒齋沐浴,擇了吉日,備上素齋,帶上白鶴,再次拜訪劉祖師。劉祖師熱情地接待他,並趁大家不在意時,朝天井中撒了一把米,這只稻草鶴神奇地活了,撲騰著翅膀走出天井。只見劉祖師騎上白鶴,飛向天空,大家目送著他。這時,空中悠悠地飄下幾片鶴羽,寫著“目不明,井水洗”。眾人爭著用鶴毛蘸井水洗眼睛,果然眼睛比先前明瞭許多。
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龜茲山改稱委羽山,將劉奉林尊為祖師。
皇帝賜三寶
北宋時期,徽宗皇帝得了怪病,太醫院的御醫見了,個個搖頭瞠目,束手無策。
徽宗的病越來越重,詔請天下神醫,凡能醫好皇上的病,要金賜金,要官賜官。
第二洞天的羽山觀道人范錡,從嵩山拜醮回來,途經京都,見了黃榜,隨手揭下,進見皇上,獻上兩顆太乙金丹。皇帝將金丹吃落肚皮,勿到兩個時辰,病就十成好了九成。
徽宗皇帝龍心大喜,要留範錡在太醫院任職,範錡一再辭謝。徽宗皇帝賜金賜官,範錡也謝絕了。
徽宗皇帝越發奇怪,問他有何要求。範錡說:“如果萬歲賜恩,讓我這山野之夫進皇宮禦寶庫,開開眼界,就心滿意足了。”徽宗皇帝當然應允,令內官領範錡去遊覽寶庫。穿過東林苑,進了禦寶房。這裡隋唐名畫,秦漢古鼎,金牛銀馬,珍珠衫,夜光杯……五顏六色,光彩耀目。範錡看著看著,發現左邊角落裡擺著上真玉佛和太乙劍,太乙劍右首還擺著一口鏞,見到這三件寶物,範錡又撫又摸,兩腳象鐵釘釘住,半步都不想走了。這上真玉佛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四川青城山供奉之物,太乙劍是太乙真君生前佩帶的,都是祖傳的珍寶。徽宗皇帝得知范錡喜愛三寶的消息,就將上真玉佛和太乙劍這兩件寶賜給他。但那口鏞,徽宗皇帝卻捨不得。
井底運鏞
相傳這鏞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防止民眾造反,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剩下的銅鑄成一個鏞,經歷了數不清的劫難,才保留下來。這鏞上小下大,有柄無鈕,柄旁有旋,踞熊盤龍,四周有三十六個乳丁,間著雲雷圖紋,似鐘非鐘,敲擊它,音響奇特,每當這鏞發出自鳴聲,天必下雨,是天下難得的國寶。
范錡在鏞旁邊左撫右摸,戀著不肯走,徽宗皇帝眼珠一轉,撚著鬍子說:“真人要是喜歡這鏞,朕賜給你,不過惟恐有失,路上只許你一個人帶走。”範錡明白皇上的恩賜是口是心非,捨不得這寶,故意出個難題。他立即跪在地上,謝過恩。兩眼望著皇上說:“當真?”徽宗皇帝笑著說:“君無戲言”。範錡當即叫人將鏞抬到御花園,投入禦井,手一揮:“去吧!”只見鏞在水面順轉三圈,倒轉三圈,井面潑起幾堆浪花,鏞就鑽入井底了。徽宗皇帝驚得目瞪口呆,他有些不相信,派衛士護送范回道觀,暗中指派他們去羽山觀看看究竟。
範錡回到羽山觀,叫人們去丹井抬國寶,眾人起初半信半疑,跟他到了井邊,井水平平靜靜,和平日一樣。只見范錡用手向井裡一招,井裡頓時一亮,井水便泛起波瀾,不一會,一隻異光噴射的鏞便從水中冒了出來,眾人驚歎不已,拍手歡呼。徽宗皇帝得知這件事,連連稱奇。於是就賜范錡“真人”道號,撥重金擴建羽山觀。
三寶升天
范真人活了一百三十歲,道成功滿,在他升天前幾日,羽山觀三件御賜寶物終日長鳴,震得儲寶樓瓦片都叮叮噹當作響,十分嚇人。范真人升天後,三寶物也平空起飛,出了窗口,上了屋頂。羽山觀裡的道人見了,紛紛趕來想拉住,玉佛和寶劍已上了半空,只有那口鏞起飛遲,還在屋裡轉著圈。有個矮個子的道人奔過去,死死抱住,鏞卻連人帶走,飛出了窗口。羽山腳下的民眾,見寶物飛升,跑著喊著,亂成一團,誰也沒有辦法拉住它。半山有個放牛娃,將一塊牛糞向鏞打去,不偏不斜,剛好打在鏞頭上,鏞便慢慢墜落。從此,這件國寶便在第二洞天留了下來,直至今日,還留著供廣大遊客欣賞。
“神醫”金章
金章,字映壁,私巨,號篆庵,清黃岩城內河岸(今天長北路)金家裡人。年幼體弱多病,十八歲那年,在委羽山大有宮養病。一天,有一童顏鶴髮的道者飄然而至,映壁問他姓氏、裡居,都不肯告訴,他招章入室內,拿出一藥方叫他照服,同時贈給醫書一部,並對他說:“你服了這藥,病就可痊癒,熟讀這部醫術,可以做個神醫。”說罷道者就去了。金章遵照吩咐,服了道者所賜藥方,病真的好了,同時,夜以繼日地研讀醫書,果然成了名醫。(《光緒.黃岩縣誌》、《1990年.黃岩縣衛生志》有載)。太平(今溫嶺)有一個18歲的葉姓青年,從小無父,寡母關懷備至,每天一早外出幹活,母親都以圓眼肉讓其充饑,天長日久,患了腹蠱,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後請章診治,他以群醫都不敢用的“大承氣湯”加減重劑治之。藥後腹大痛,下圓眼肉鬥許,服補劑而愈。
西城某暴死,適逢金章路過此地,有相識者問他,聽說人死後,手足僵直,為什麼他卻捲縮一團?金章診視後,用竹管蘸墨,印死者身上百余處,按墨圍灸,死者果然複醒。章認為病已愈不需用藥,固然病癒。一次,金章去白石村某人家治病,見鄰居有處女在機上織布,忽然抱之。女又羞又急,大呼大叫,金章卻越抱越緊,鄰居們以章德尊而勿敢叱。少女拼命掙扎,汗如雨下,章見她已經出汗,才讓她離去,遂對眾人解釋說:“此女患的麻痹症,如果五日發,此病就不能活,現在已經無害了。”結果如其所說。(《黃岩市故事卷》載“抱女治病”)。廩生順淦之祖父,年二十患病,章診後說:“是肝病,若五十年後在復發,就不能治了。”病人認為,再居五十年,已是古稀之年,對章的話並不在意。後年至七十,果然舊病復發。此時,金章已故。就請其子鷹揚診病,診後說:“此病根源在肝,恐怕難以治療。”這時,病人才回憶當年金章的話,說:“休矣!屈指五十年,複何望乎?!”遂稱金章斷病如神,是真正良醫。(選自《黃岩縣衛生志》)禦祟院)
委羽山東的樊川書院也叫禦祟院。
相傳南宋時,樊川書院附近有個草鞋路廊,裡面住著一個長年賣草鞋的老頭。過路人向老頭買草鞋,如果你和他討價還價,他也不響,任你給幾個銅板都可以。可奇怪的是,凡是還過價錢的人都突然失蹤了。這件事鬧得人心惶惶,當地百姓向縣令報案,縣令一時也沒有辦法。一天,在樊川書院講學的理學大師朱熹,散步到草鞋路廊,發現這個賣草鞋的老頭形容古怪,情狀可疑,就一把捏住老頭的手,雙眼直逼老頭。老頭無法逃脫,只得跪地求饒。他對朱熹說:“你若饒我,我送給你《琅環寶籍》奇書一部。”朱熹愛書如命,不覺一陣猶豫,眼神就分散了,老頭就乘機逃遁了。
朱熹很後悔,進屋一看,裡面有一堆死人骨頭,知道老頭是個吃人的妖怪。
從此每夜書院鬧鬼,朱熹猜測妖怪在做作祟。他叫人挑著書籍、行李,假稱外出講學。朱熹一走,這個老頭又坐在路廊邊賣草鞋了。過了十多天,朱熹喬裝回來,夾在落市客中間,來到路廊,乘老頭埋頭打草鞋的時候,一把將他的手捏住,舉起硯臺猛擊一下,就把他打死了。朱熹叫人從屋裡搬出死人骨,連同老人精的屍體放在太陽下燒掉。還打了一塊石碑,朱夫子親筆寫上“禦祟”二字,豎在書院的東牆外。從此以後,書院再也沒有閑神野鬼來作祟了,路廊也安靜了。後來人們就把樊川書院叫做“禦祟院”。
光明橋
在方山下有一座光明橋,說起它,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朝時,羽山慈基堂的附近有個王員外。王員外的父親去世了,王員外請來了一位風水先生選擇墳地。風水先生察看了許多地方,對王員外說:“我為你選好了一塊墳地,能使你家後代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但是我的眼睛要瞎。”王員外一聽連忙說:“只要後代能夠發達,你就住我家,我們以同輩相稱,供你過老。”風水先生說:“墳就做在慈基堂前門的空地上”。王員外按照風水先生的話,把父親的墳做在慈基堂前門的空地上。後來,他兒子上京赴考,真的中了進士,做了天官,家裡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風水先生和王員外共用,家裡人對待風水先生很好,象親爺爺一樣了十幾年。
一天,王員外的孫子叫爺爺吃飯,風水先生忙應道:“來了,來了。”孫子聽了冷冷地說:“我是叫我的爺爺吃飯,誰叫你這個瞎老頭吃飯?”風水先生聽了很生氣,他想出了一條計策。只見他整天搖頭歎氣,嘴裡不停地念著:“還差一點,要是再上一點就好了。哎,可惜啊,可惜!”王員外見了問道:“先生,這幾天你為何搖頭歎氣?可惜什麼?你有事就不要悶在心裡,爽快地說出來吧,有什麼需要我做的,我一定幫助你。”風水先生一聽連忙說:“你是不是想讓自己的孫子做皇帝啊?”王員外一聽連忙說:“誰不想自己的下代能在萬人之上啊!不知先生有何辦法?”“若要皇,前面挖兩口塘,墳基再移三丈上。東邊口塘在墳沒移時挖,西邊這口塘等墳遷好後再挖,這樣就能使子孫做皇帝”。王員外就照風水先生的話,在墳的東北挖了一口塘。可是墳向上移三丈,就要移到慈基堂的大殿上了,慈基堂口的和尚不答應,王員外和他的兒子想了一個毒計。
清明節那天,王天官從京都回來。他在祭掃爺爺的墳墓時,到慈基堂對眾和尚說:“今天,我從京都回來掃墓。我爺爺的墳坐在你們寺院的空地上,托你們的福,我做了天官。今天,我為了謝謝大家,準備為寺院散齋。”王員外用牛肉和狗肉做餡嵌了饅頭,分給眾和尚吃,每人五隻,那些和尚一見饅頭就狼吞虎嚥吃起來。王天官趁機指著那些和尚說:“你們這些人都是狗肉和尚,趕快滾出去!”王天官把眾和尚趕出去,一把火燒了慈基堂,然後選了一個好日子,將爺爺的墳向上移了三丈。墳挖開,見裡面有一隻小鳳凰。要是再過七七四十九天,這只鳳凰就會飛了,現在還閉著眼睛呢。風水先生破壞了王天官家的風水,乘機逃跑了。他拄著瞎眼棒,逃到現在鼓嶼的光明橋的地方時,腳下絆著石頭,摔了一跤,拐杖摔出老遠,眼睛也亮了,當地老百姓就把這座橋叫做光明橋。
羽山洞的傳說
羽山有一山洞,號稱“天下第二洞天”。關於這個洞,還有一段故事。
這個洞從羽山一直通向東海。據說原來洞裡有四隻鸕?,這四隻鸕?很漂亮,他們經常在水溝裡游來游去,有時找些小魚小蝦吃。一天,有一條東海龍魚向這個洞遊過來。一隻鸕?看到這條漂亮的龍魚就饞得口水直流,一下猛撲過去,那龍魚一驚,一直沿著去東海的水路遊去。從此,那只漂亮的鸕?就再也找不到了。據說附近有兄弟兩人,為了尋找剩下的三隻鸕?,看洞裡有什麼東西,他們擔著一擔蠟燭向洞裡走去。他們每拐一個彎,就看見有兩尊佛,可是兄弟倆走啊本來通東海的洞就給堵死了。仙人腳印走啊,可還沒有走到洞底。蠟燭已經點盡,這時他倆聽到搖櫓的聲音,才知道它是通向東海的。兩個兄弟沒法回來,只好點燃自己的手指,來當蠟燭亮才算回來了。後來山上有個道士,怕人進去會出危險,就用泥土把它洞口堵了。這樣一來,如果你想去“天下第二洞天”羽山洞遊覽的話,不要忘了到山上荊陽仙鶴宮前看仙人腳印和仙人屁股。說起這個仙人腳印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呢。
從前,有一個神仙,擔著一擔豐厚的禮品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會,路過羽山上空時,一不小心,從雲頭上跌了下來。他的一隻腳落在羽山頭的一塊岩石上還沒有站穩,又一屁股坐了下來,可是他肩上挑著的這擔禮物卻丟在羽山南面不遠處的田埂上,立即變成了四座矮矮的小山。而在荊陽仙鶴宮前的岩石上留下了自己鮮紅的一個腳印和屁股印,不信你去看吧!
羽山石大人
在委羽山山西有個叫“鯉魚岩頭”的地方和一個立在路旁的石大人,你可知道它的來歷嗎?原來,羽山西北河邊有一塊凸出的大岩石,很像鯉魚的頭,就把它叫“鯉魚岩頭”。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地方住著一條鯉魚精,常常在河裡作怪,把過往船隻撞沉,使很多人死無葬身之地。
一天,一條船遠遠而來,船上坐著一個手裡抱著個小娃娃的母親和一位手裡捏著根拐杖的老人,還有一位手拿包裹的年輕人。他們剛剛從外地歸來,快要踏上久別三年的故土,心裡的高興勁兒就別提了,不知不覺船已經到了鯉魚岩頭。忽然,船身猛地一顫,只聽見“啊!”的尖叫聲,船上抱著孩子的婦女和那位年輕人揮舞著手腳在水中掙扎了幾下就沉下去了;孩子和老人卻早已無影無蹤了,又是一場慘不忍睹的災禍。製造災禍的是誰呢?就是人人恨之入骨的鯉魚精。
一個風和日麗的中午,一位中年人,左手提著釣魚杆,右手提著一個魚籃,嘴裡不停地念著什麼,一搖一搖地向鯉魚岩頭走去。村裡的一位老人看見了,連忙趕上去說,“請問先生,做什麼去呀?”那人頭也不回地說:“釣魚”。一聽是釣魚,老人忙說:“使不得,使不得呀!這裡有一條鯉魚精常常作怪,不知害死了多少人。你在這裡釣魚,豈不的得罪了它!”那人仍然理也不理地說:“既然有魚精就該釣呀!”老人聽了歎了口氣。只見那人來到鯉魚岩頭,取出魚餌掛在魚鉤上,放在水裡,眼睛緊盯著河面,口裡念念有詞,過了好一會兒,只見那人猛地提起釣杆,一條又大又紅的鯉魚被釣了上來。那人抓著魚兒說:“嘿,多大的魚兒,足夠我飽餐了。”隨即吧魚放進魚籃裡,轉頭對河面說:“不釣你們了,從此再也沒有東西敢欺負你們了,好好地活下去吧!”說完便提起魚杆,哼著小曲、悠然自得地走了。自從那人釣走了鯉魚精後,河水變得平靜起來,再也沒有發生過沉船的事故。後來人們才知道釣魚的是在委羽山仙人司馬季主,釣的紅鯉魚就是鯉魚精。為了紀念這位為民除害的人,當地的村民就用大岩石雕了司馬季主像立在路旁。還在鯉魚岩頭刻了“司馬季主釣台”幾個大字。
朱夫子和狐妖
委羽山東有個樊川書院,朱熹在樊川書院講學時,住在講學大堂東首的廂房裡。房內分前後兩部分,前面為客廳、辦公室,後面為臥室。書院西首的池塘邊牆角下住著狐妖,常常於晚間出來陪伴朱夫子。
朱熹每天晚上辦公至深夜,他那孜孜不倦的教學精神不僅使學生十分感動,也打動了狐妖。每到羽山洞鼓樓打了二更鼓以後,狐妖就化作俏麗而善良的村姑來到朱熹的客廳內,見他全身貫注改作讀書,就悄悄給他送茶,打洗臉水,甚至燒點心。朱先生見她這樣熱忱服侍,就驚喜地問:“姑娘,你家住哪裡?為什麼深夜來服侍我?”“我就住在附近的村子裡。我看你千里迢迢到我們書院講學,不辭勞苦,我就所以來照應你。”就這樣,狐妖每天晚上化作村姑陪伴朱先生至燈熄人寢,才返回洞穴。一天下午,朱熹散步到羽山洞。一位老道看到朱先生臉色憔悴,就直截了當地說:“先生,你氣色不好,身上定有妖氣”。朱熹回答道:“沒有見到什麼妖精作祟哩,那有妖氣?只是每天晚上有個村姑服侍於我”。老道言明這村姑就是狐狸精,並告訴除妖的方法。第二天晚上,朱熹就照老道的指點去做。二更天時,先生突然肚子疼,叫痛不止,狐妖見到這一情景,也流出同情的淚水。她取出丹丸遞給朱夫子,叫他銜在口中。朱熹接過丹丸卻照老道吩咐一口吞入肚子,那狐妖一驚,預感到將遭滅頂之災。她哽咽著對朱先生說:“你吞下我的丹丸,我的末日也到了。我別無他求,只求你叫我一聲娘子,我死也瞑目了。”朱夫子看她是善良之輩,就喊了一聲“娘子”,狐妖就戰戰兢兢地回到洞裡靜靜地死去。不久,朱熹也離開了樊川書院。
白頭頸蝦蟆
黃岩城裡一帶,過去有不少白頭頸蝦蟆(青蛙),相傳頸上這條白項鍊是朱夫子給套上去的。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在黃岩講學,夜裡住在樊川書院著書研究學問。楊春三月,被關了三、四個月的泥牢的蝦蟆,剛放出來,都開心得鼓起肚皮,“嘰呱嘰呱—”地直叫!特別到夜裡,低音、高聲、獨唱、合唱,越呱越有勁,吵得朱夫子無法寫作。一夜,蛙聲如潮。壓不住,趕勿掉,朱夫子好生懊惱,他眉頭一蹙,擱下筆,走出書房,踱到田頭。只見皓月當空,桔花香氣撲鼻,正在吵鬧的蝦蟆一見朱夫子走來,開始靜了一會,馬上又一齊打起呱來。
朱夫子望了好一會,突然眉梢一揚,蹲了下去,伸手捉住一隻蝦蟆,從腰帶中抽出一根銀絲,紮住蝦蟆的頭頸,嘴角一笑,念道:“不讀四書五經,休要嘰呱嘰呱,從此閉口不語,好好看護莊稼。”
朱夫子念罷,放下蝦蟆,蝦蟆一落地,轉過身朝他磕了三個頭,就跳進稻田裡去了。說也奇怪,這一來,四周蛙聲全都停止了,月光底下,一隻只蝦蟆蹦著跳著,默默地捕捉青蟲,再也勿叫了。
從此以後,頭頸上留下了一道灰白色的項鍊,人們就叫它“白頭頸蝦蟆”。
草鞋路廊
古時候,黃岩南門外有個路廊,住著一個農民叫張三,家裡很窮,窮得連雙鞋子也沒有。每天上山,雙腳經常被刺劃得鮮血直流。他想,如果用什麼東西把腳包起來,不就好了嗎?用什麼東西包呢?他家裡什麼也沒有,只有屋角的一堆草,他就用草把腳包起來,可是,走不了多遠,草就散了。他又想了個辦法,把草槎成繩,纏在腳上。雖然好些,但也頂不了大事。
“如果能用草編成一雙鞋子,那有多好呢?”他想。這樣他左思右想,左編右織,終於編出了一雙有底有面同鞋子一樣的草鞋。他穿著自己編的草鞋,上山下山,方便多了,再也不愁腳被刺劃破了。夥伴們看到他的草鞋讚不絕口,張三又打了一些送給和他一道打柴的窮夥計們。大家都很感激他,都尊敬地都叫他“張三公”。張三打草鞋的消息傳到了村裡張財主那裡。財主想:天下有多少窮人要穿草鞋呀,如果我能把他打草鞋的方法弄到手,不是可以發大財嗎?張財主找到了張三,說:“張三,我給你一兩銀子。告訴我,你穿的草鞋是怎麼打的?”
張三說:“這手藝,不好賣!自己動腦動手的人自然能會,不動手的人教你也學不會!”
財主聽了,氣得不得了,可他還強作笑臉追問打草鞋的方法。張三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天,財主暗中派人把他毒打了一頓,可憐他被打得頭破血流,仍然不肯把打草鞋的方法告訴財主。
當張三被窮夥計們抬到路廊時,已經傷痕累累,血跡斑斑,眼睛發白。遠遠近近打柴的夥計們聞訊後都趕來看他,見了滿屋的夥計。張三硬坐起身體,要夥計們拿來一把稻草,當著眾人的面,教大家打草鞋。教著教著,忽然大口大口地吐起鮮血來。過了半天,才有氣無力地說:“夥計們,我不行了……”大家站在他的遺體旁,都流下了辛酸的眼淚。
人們為了永記張三教他們打草鞋的事,就將他住過的路廊改稱為“草鞋路廊”。
羅漢代玉皇殺頭
羅漢保了玉皇大帝的命,聽起來叫人笑落門牙,在哪顛倒的年代,第二洞天大有宮真真實實發生過這件事。道教有十大洞天,黃岩羽山的“大有宮”名列第二,國內外名聲很大。文化大革命初期,紅衛兵奮起千鈞棒,橫掃“四舊”,什麼金銀珠寶,文物古跡,統統燒毀砸盡,來勢如洪水猛獸,黃岩城內外不少寺庵道觀的菩薩偷偷地轉移到“大有宮”避難。“大有宮”的神像都是明代珍品,很有歷史價值。沒多久,紅衛兵就闖進了這清淨福地,大殿和鳳翼樓連一尊菩薩都沒有了,玉皇、真人們都躲起來了。紅衛兵造反,年紀小勁頭大,不達目的不甘休,非要宮內道人交出神像不可。道人們無法過關,只好舍車保帥,將玉皇寺來避難的五百羅漢,送出一半代替,紅衛兵將羅漢砸毀後,唱著《造反有理》歌走了。不久,紅衛兵又得到消息。大有宮神像還沒有徹底掃除,第二次又闖進來,揪出道人批鬥。道人逼得無法,只好又搬出剩下的羅漢,紅衛兵又把交出來的羅漢砸毀,心滿意足地走了。一九八五年,政府撥款整修第二洞天,道人們才將精心保存了二十年的玉皇大帝、三清、真人們等一大批明代的藝術精品,從天花板上解放出來。重見天日,這就是羅漢代玉皇殺頭的一則軼事。
龍河宮的傳說
在黃岩城有南五裡,有一座名聞天下的委羽山,在山的西邊有一個叫下村的地方,因與委羽山緊鄰,佔有幾分仙氣,所以人們把它叫羽村。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風水先生從臨海到黃岩,當他走到黃土嶺東時,準備坐下歇一歇,猛一抬頭,只見黃岩城南羽山西有一團瑞氣祥雲籠罩,下有一顆碩大的發光的龍珠,旁有兩條蛟龍搖頭擺尾,左右盤旋,環珠嬉戲。他馬上急匆匆地趕到羽山,找到羽村的地方,一看村中有一片雜草叢生,狐兔觸摸的亂墳上,被一片南瓜藤覆蓋,中間只生著一顆很大很大的南瓜,在荒地前面有兩條環村的小河,如兩條蜿蜒起舞的蛟龍。風水先生一看這裡的地形同自己在黃土嶺看到的風水寶地一樣,於是他找來村民,告訴他們,如果在這片荒地上建廟設宮,可保一方平安發達。村民們聽後千恩萬謝,他們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在這裡蓋一座宮,取名龍河宮,宮前這兩條河就叫龍河宮,在出口處建了一座龍河閘,以保龍河之水常年不斷。在龍河宮西遊兩棵同根而長的大樟樹,濃蔭蔽日,終年常青。一年,有幾個太平山裡來的人說:我們找了多年,總算找到了。它們的影子落在我們院子的水井中。大家都覺得十分神奇,從此村裡常有人來剝樟樹皮去做藥治病。在龍河宮西南,有一口大池塘,無論寒冬臘月,天寒地凍,池塘積冰寸許,但池中央有一塊米篩大小的地方,永遠都不會結冰,村民們想究其原因,一天大家抬來幾部水車,用了好長時間總算把塘水車幹,才發現塘底中央有一隻石香爐,人們把它抬至龍河宮內,從此塘水不會結冰了。可是至今的委羽山大有宮發展與舊時代的大有宮則有所不同了,風景依舊的大有宮由於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出家的人越來越少,據說目前大有宮常住出家人只有“三十人”老的九十多了。身體還相當健康!
(章咸╱黃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