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孫中山與臺灣的不解之緣

何有基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於民族、民主革命,孜孜不倦地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振興。在革命戰鬥的一生中,時刻牽掛著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和臺灣同胞,光復臺灣一直是孫中山革命目標之一。孫中山八次蒞臨臺灣,把革命組織根植於臺灣,將三民主義傳播於臺灣,與臺灣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點將赴台傳播革命火種
  中日甲午之戰,以清王朝“割地賠款”而告結束。從此,寶島臺灣被日本侵佔長達半個世紀,臺灣人民慘遭掠奪和殺戮。從“甲午”之慘敗,更堅定了孫中山推翻清王朝的意志和決心。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並派人分赴全國各地,積極發展組織,積蓄革命力量。在派往臺灣人員時,孫中山是親自點名遣將。
  1895年,孫中山委派楊心如赴臺灣,以瞭解臺灣之情況。1897年九月,孫中山又親點陳少白到臺灣,陳氏通過楊心如串聯了吳文秀、趙滿朝、容祺年等人,於十二月在臺北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首次在臺灣建立據點和展開有組織的革命活動,也是臺灣同胞直接參與祖國革命活動之開始。
  1905年八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綱領。而“三民主義”所宣導的“民族主義”,給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指明了方向。1910年九月,同盟會臺灣分會成立。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給具有反帝愛國光榮傳統的臺灣同胞以極大地鼓舞,在台掀起新一波抗日熱潮。僅1912年至1915年四年間,與辛亥革命相關聯的抗日活動達九次,其中,羅福星領導的“臺灣光復運動”,曾受孫中山的親自指點,其影響更為深遠。
  1912年,孫中山委派台籍同盟會骨幹羅福星返回臺灣,以加強同盟會臺灣分會的領導力量。羅氏抵台後,以客家人聚居地苗栗為據點,聯絡同志,策動革命。羅福星以“驅除日寇,光復臺灣”為號召,依靠同盟會臺灣分會這一核心力量,團結華民會、三點會等週邊組織,使革命力量迅速發展壯大,革命組織遍佈全島,參加革命隊伍的人達十萬之眾。
  1913年三月十五日,羅福星在苗栗召開抗日志士大會,發表《大革命宣言》,號召臺灣人民團結起來,配合辛亥革命,舉行全省大起義。但由於走漏風聲,革命計畫為日本殖民當局獲悉,日本員警先發制人,一批革命骨幹遭拘捕。在台中、新竹、台南起義失利之後,羅福星仍不氣餒,繼續與日本侵略者作頑強的鬥爭。十二月十八日,由於叛徒出賣,羅福星在淡水港被捕。在獄中,他受盡嚴刑拷打,仍堅貞不屈。1914年三月三日,羅福星在臺北監獄慘遭絞刑,年僅二十九歲。與此同時,一批革命黨人遭殺害,判刑者達二百多人,保甲連坐者萬人以上。但是,英雄的臺灣人民沒有被侵略者的屠殺政策所嚇倒,從而激起更為強烈的反日風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據臺灣地區前“立委”邱毅披露:日本人從1895年由臺北登陸後,臺灣民眾堅持抗日,二十年間被日本屠殺四十多萬人。之後,日本人再將屠刀伸向高山族同胞,總計殖民五十年,至少殺了六十五萬臺灣人。
  前不久,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妄稱:二戰期間的臺灣人“身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真是閉著眼睛說瞎話,這是對臺灣人民光輝抗戰史的蔑視和挑釁。洪秀柱,批李登輝是“老番癲”。晚上,她在網上直言道,“憤怒,已無法描述我心中的悲痛。”她質問李登輝,“你共擔任十二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現在還接受臺灣的供養,你居然說日本是你的祖國?李登輝先生,或者我該稱你岩裡政男先生,你對得起當年被日本人欺淩、屠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同胞嗎?真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親臨寶島指點複台大計
  孫中山先生親臨臺灣,與臺灣同胞共謀“複台”大計。幾十年來,兩岸學者不斷深入對孫中山政治思想和革命業績的研究,在許多方面都有可喜的成果。但是,對於孫中山究竟到過臺灣幾次,迄今說法仍有分歧,有三次、四次說,也有七次、八次說。據浙江《民革網》稱,孫中山七赴臺灣;臺灣專家方豪教授認為,孫中山到臺灣共八次。目前,最受認可的是孫中山八次到臺灣,其中,五次船泊基隆港,未上岸;有三次,登上寶島,開展多項革命活動。
  孫中山首登臺灣,為1900年的秋天。
  是年六月,八國聯軍以義和團運動迅猛發展為藉口,趁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向津京地區進犯。為此,清王朝統治更加風雨飄搖。孫中山審時度勢,決定發動惠州起義,並將起義指揮中心選定在臺灣。九月二十四日,孫中山由日本搭“台南丸”赴台,二十八日船抵基隆港。孫中山上岸後,在臺北新起町設立革命總司令部,策劃惠州起義。孫中山與日本方面事先約定:即“起事後,日方在武器等方面相助”。惠州起義打響後,日方推翻了原與孫中山談妥的各項協議。惠州起義,因得不到支援而告失敗。十一月十日,孫中山返回日本。這一次,孫中山在臺灣長達四十四天。
  二次登島,為1913年。
  這一年的八月四日,孫中山偕同胡漢民等由福州馬尾港乘“撫順丸”赴台。在孫中山抵台的同時,日本駐台總督亦收到外務大臣的來電,電文稱:“鑒於國內外形勢,帝國政府認為,以防止與中國騷亂有關之領袖來本國為上策,並執行此項方針,望照此精神,依適當方法,勸告孫改赴日本以外之其他地方。”為此,殖民當局對孫中山此次來台十分驚恐,一面佯裝歡迎,一面在孫中山下榻的“梅屋敷”四周,以安全為名,嚴加警戒,以阻止孫中山與抗日志士的聯繫。但是,羅福星、楊心如、翁俊明等人在革命同志的掩護下,終於見到了孫中山,彙報了臺灣革命的情況。孫中山叮囑羅福星說:“臺灣革命不同於推翻清政府,因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在沒有充分把握時,決不可輕舉妄動。”第二天下午,孫中山未從殖民當局的“勸告”,離台前往日本。
  第三次登島,是在1918年。
  六月,孫中山由汕頭取道臺北赴日本。孫中山此次途經臺灣,除順道外,還有其重要目的。正如戴季陶回憶:此次孫中山赴台,是“想和臺灣同胞見面,發表他的意見,宣傳他的主義,喚起民族意識,鼓舞愛國精神。”當時,臺灣同胞得悉孫中山來台的消息,正準備以熱誠相迎。可日本殖民當局因懼怕孫中山與臺灣民眾接觸,在孫中山抵達時,早有人在碼頭“恭候”,直接把孫中山“護送”到住處。由於殖民當局的百般阻撓,孫中山渴望與臺灣同胞見面的直接目的無法達到,便於次日離台去了日本。但是,事實上只要臺灣同胞知道孫中山蒞臨臺灣,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
  由於孫中山多次蒞臨臺灣,在臺灣同胞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贏得臺胞的敬重和愛戴。
永遠活在臺灣人民心中
  1912年一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政府第一任大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說:“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這番話極大地鼓舞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民。
  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臺灣,人們把這個重大事件概括為三句話:即是“唐山發生了革命,‘漩桶’已經退位,孫逸仙做了大總統。”眾所周知,臺胞稱大陸為“唐山”,“漩桶”和“宣統”兩字諧音,是土語“尿桶”。臺灣把“宣統”讀成“漩桶”,以表示對清統治者的蔑視和痛恨。臺灣人民對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十分敬仰,那時在上海發行的孫中山畫像在臺灣相當暢銷。
  1924年,馮玉祥將軍受南方革命影響,回師北京推翻了曹錕、吳佩孚的統治,成立臨時攝政內閣,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為謀求祖國和平統一,毅然抱病北上。十二月,孫中山病重住院,病榻上仍“念念不忘臺灣同胞,關心他們的革命事業。”在病況稍好,向身邊人又談及臺灣。據戴季陶回憶:“總理逝世前,我在北京侍疾,總理談及了日本有關的二、三重要事項,總理說‘我們對日本應該主張的問題,最少限度有三項,一是廢除日本和中國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二是使臺灣和高麗最低限度獲得自治。三是……’這是中山先生逝世前對臺灣的遺言,他是臨終不曾或忘被壓迫的臺灣同胞。”
  1925年三月,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傳到臺灣,臺北、台中等地群眾自動集會悼念。日本殖民當局想方設法阻撓臺灣人民悼念孫中山,如追悼會不讓唱挽歌,悼詞要經殖民當局修改等。臺北《有志社》定於三月二十四日舉行追悼會,那晚臺北滂沱大雨,到會群眾仍有五千人之多,會場只能容納三千人,許多人冒雨在場外默哀致敬。由此,足以表達臺灣人民對革命領袖的崇敬之情。
  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實現了孫中山多年來追求“光復臺灣,國家統一”的願望。臺灣人民對此歡欣鼓舞,“家家戶戶,祭祖謝神,向先民祭告臺灣回歸祖國。”
  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海峽兩岸長期處在對峙狀態。幾十年來,經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兩地間由“兵戎相見”的內戰狀態,轉變為“以對話取代對抗”的和平發展狀態。一直以來,孫中山在臺灣的光輝形象是無所不在。凡臺灣所有的政府機構、學校、公共場所,都有孫中山的塑像或畫像;政府人員、民意代表在宣誓就職時,必須要“面對國父遺像宣誓”;“國父史跡紀念館”內,陳列著孫中山在臺灣革命活動的珍貴史料;島內“孫學”研究之風鼎盛一時,《孫學研究》刊物應運而生。另外,臺灣流通最廣的新臺幣一百元鈔票上,印的就是孫中山的肖像。所以,孫中山在臺灣已經成了一種精神信仰與圖騰。但是,臺灣在李登輝之流的掌控期間,曾掀起一股“去中國化”的濁浪,把中國傳統文化說成是“外來文化”,孫中山也成了“外國人”,為其推行台獨路線張目。因此,被臺灣人民尊為“國民之父”的孫中山銅像,遭損毀的蠢事時有發生。最近,臺灣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欲要廢除島內懸掛在學校或機關裡孫中山遺像,這是“去中國化”議題的又一次刻意操作,應引起兩岸同胞的高度警惕。今日臺灣某些人的倒行逆施,是螳臂當車,完全是徒勞的;而孫中山先生的光輝形象,如日月經天,永遠活在臺灣人民的心裡。

(何有基╱紹興)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