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老有所樂,密集會議連連絡絡

高健行

  每年第三季度,時尚說法是會議季。大概天氣多秋高氣爽,適宜人們走動集會,開會的事就多了。如筆者這樣退休經年,一切職崗差補本少資格也無門道,就只能徹底居家養老了。但多年來海內外發表過的一些學術論文,雖無足道,居然還有人未忘,承幾家學術團體不棄,聯繫未絕。月初以來又陸續發來會議通知。我非名流,自然不可裝腔作勢居傲拒絕。只能連連絡絡席。購車票,打點行裝上車下車,擇公交問路頭,十分辛苦。幸而所有學術會議全借座四星級五星級賓館,休息用尚有益調節體力精神,不至於吃不消病倒。
  十一月四日奉邀赴蘇州,席“第九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是上海復旦大學主辦蘇州科技大學承辦的。乘t112次火車直達,不必繞道上海,十分便捷。到站乘二號線地鐵,經四個站即到會務所在位置“胥城大廈”。該城堡核心是“書香門第酒店”周遭相鄰幾座大廈環抱,各樓層諸多格局宜作大會小會之用。總稱胥城大廈也稱胥城賓館,許因紀念伍子胥什麼典故得名。筆者依例宣讀自已小論後的間隙,或者茶歇中與大家聊聊天。幾位外地高校研究生問起胥城命名意思,筆者叨在潮鄉海寧人,便把伍子胥射潮頭的民間傳說,以及其他諸如鹽官古城海神廟中,拱奉神主伍子胥典故,大聲講述不免吸引鄰座的論壇朋友們,參與雅敘交流。筆者已十年未來再游蘇州這個天堂之城,特意抽時間去趟蘇州大學。因為記起了當年該校政學者劉瑩小同學。這份獎學金是李政道夫妻倆,為母校捐獻設立的。那劉同學還在讀本科,卻努力學習爭取成為學者。正為蘇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彙編“蘇州醫療保險政策檔(2005年度)”,百忙中還特為陪侍遊覽了蘇大前身東吳大學校園,又同去闊家頭巷同遊網師園。料想十年過去了,小同學早己走上社會。當日她說作為河北考來者,想學成後融入這美麗的蘇州社會家庭難度極大。十年後的校園中,當然不再可能見到她的身影了。
  入住胥城大廈除了忙碌的學術研討,美食也成了一大題材。誰讓了位名作家陸文夫,又是他寫了名著“美食家”。陸文夫在另一個作品“姑蘇菜藝”中詳談:“蘇州菜有三大特點:精細、新鮮、品種隨著節令的變化而改變,這三大特點便是由蘇州的天、地、人決定的。蘇州人的性格溫和,精細,所以他的菜也就精緻,清淡中偏甜,沒有強烈的刺激。”我們在餐桌上是深刻領會到了。
  蘇州會議剛結束又接另一個會議通知,那是浙江省徐霞客學術研究會發來的,“徐霞客遊線開發利用學術交流會暨省社科聯第三屆學術年會分論壇”,須於十日趕赴杭州省國土資源廳集合,他們專車送代表直達會議所在地,浙西江山市,入住江山金陵大酒店。會議結束全體驅車去徐霞客當年游履古道仙霞嶺、廿八都古山鄉調研考察。雖然沒來得及去毛澤東祖居地清漾毛氏文化村,翻閱一下毛澤東祖宗們的家譜,但也不可惜。江山地近衢州,衢州日報原總編輯莊月江先生駕車前來出席會議,他本是海寧斜橋人與筆者同宿19樓16號房間。我們是同窗學友,他看到房號燈明亮,說這個房號1916是今歲2016百年的吉祥數,是朋友們談資不可錯過,當屬奇緣云云。便分別拍照影志念,也算風雅韻事一則。莊兄還特為送我土產,四個,大香泡,說是半個世紀前親手栽種于舊房前的,又是其老妻親自摘下,很有意義。但份量重得很,幸虧徐學會祕書長全程明,一路送到杭州火車站,使我能夠拿到家裡。剖開見是紅顏色的,且水分豐富。又勾起六十年代初,我們一起在衢州的艱苦歲月。
  不數天又接“2016年書院文化高層論壇邀請函”那是由江蘇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暨常州永寧書院主辦,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辦之學術文化活動。便於18日趕去常州簽到。這所永寧書院在永寧寺中,此永寧寺廟,本只是一位七旬老嫗,以她信仰的感召力,從一口殘存古井開始,逐年化緣起建寺院,終成各式各樣的規模宏大之殿堂三四座。如今,光是素齋膳食日常生活供應處,禮聘幾位專業素餐大師付外,單作基本膳堂服務的信眾義工,就有一百二十來號人善男信女。這屆高層論壇學術交流會場設在永寧書院大道場。結束後,寺院長老主持誠邀大家在膳堂品嘗素齋。雖不說如何精美,菜肴形態規格,與市場酒家的菜品美食品種十分相像。論壇會員宣讀的講述,大部分是常州中吳地區人文精神歷史文化,以及其他江南各著名大學的研究報告。我作為外省海甯人士,實對該地域古近代書院文化知之甚少,只好備述近年鹽官新建的金庸書院,及今春南關廂改作的釆遺書院聊以傅衍。希望我市有識之士日後有所深研了。次日大會組織大家前往常州老市區,呂公廟古文化街區參觀。看到了傳說中蘇東坡終老居室,左近尚有極古老殘碑作考據云云。這些竟能免於文化大革命浩劫,十分難得。其實筆者之所以被邀請出席,實在是因七八年前,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常州舉辦,我參會後,有感于徐志摩那首散文詩,“常州天甯寺聞禮懺聲”,發表了一篇文章。承專家們不棄攬入群賢承末座。這裡就引錄兩節文字,聊作此文結束吧:徐志摩於1923年十月四日的日記《西湖記》寫道:“昨天於君勵、菊農等去常州。乘便游了天寧寺。大殿上有一二百個和尚在禮懺。鐘聲,磬聲,佛號聲,合成一種寧靜的和諧,使我感到異樣的意境。走進大殿去,只聞著極濃馥的檀香,青色的氤氳,一直上騰到三世佛的面前,又是一種莊嚴而和藹,靜定的境界。”於是詩人落墨,寫下了散文詩《常州天甯寺巡禮聞懺聲》。散文詩這種新詩、新文化、新文學中特殊的文體,終於成熟了,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中國詩壇貢獻了極為受人歡迎的文學樣式。雖然這首詩誕生之前也有少數詩人嘗試著,但終不盡如人意。而這首詩直如殿堂廟宮迴響共鳴的佛號聲詩吼聲,打動了彼時代許多詩界青年。
  前些天,筆者因出席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去到常州,會後承當地領導陪遊天寧寺,不由記起詩人徐志摩的那首散文詩。“會議結束,匆匆上火車回家。才進家門,又接老同學從杭州打來電話,說是要召開同學會。本想推說剛剛回來須休息一下。不料特為告知我,同窗一位學長,年來參建杭州的徐志摩紀念館,命我提供些詩人故鄉,不為外界知曉的遺聞軼事文史掌故。老學長之命自不敢推卻,就再次預備趕去省垣吧。真所謂忙碌著,且快樂著。

(高健行/海寧)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