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冬至節四幀

金建楷

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
畢竟句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我們寧波古屬“句(勾)章郡”,這首江南竹枝詞寫的就是我們這裡的冬至風俗。詞不僅概要地寫到了節俗的風情,並且也談到了這個節日在一年所有節日中的地位。即所謂“冬至大如年”。那麼“冬至”何以“大如年”呢?不妨先從冬至的名稱與內涵說起:冬至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二十三日之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徑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的陰陽觀念則以陰陽二氣解釋冬至,謂“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不管是現代科學的解釋,還是傳統的解釋,都不能不注意這一自然現象,那就是:在我國,冬至日晝短夜長;自此後開始變化,夜短晝長。看來,冬至的許多別稱,也是由此而來的:長至節——這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的別稱。自夏至以後,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後白晝漸長,因此,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雲: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
  短至節——這也是以自然現象為依託的別稱,只是解釋的角度不同。長至的解釋著眼於“將來”;短至則從“現時”的角度解釋:冬至日達到短之至,故稱“短至”。然而白天短了,相對是夜晚長了,所以寧波人有句口諺,叫“困不煞的冬至覺”。
  如按其習俗分,則還有“履長節”“亞歲節”等別稱。履長節——習俗解說為:謂冬至一陽生,白晝從此漸長,婦女在這天獻履襪給舅姑,以示女紅開始。《中華全國風俗志》雲:“冬至為履長節,他處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亞歲節——這是與年節相比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此俗在浙江最為流行。《中華全國風俗·浙江臨安》:“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諺雲:大冬如大年。”
  舊時,我國一般民眾一年辛勤勞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後,農事告竣,新穀入倉,鄉村的糟坊(酒作坊)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爐火通紅,酒漏滴香。在小雪大雪之後,年節準備工作開始了,宰豬殺羊,廚溢肉香。冬至節在年節前,正是諸物豐饒之時,而到了年節,諸物有所消耗,故有“肥冬瘦年”和“冬至大如年”之謠。風俗詩人蔡雲有《吳覦》一首詠之:
有幾人家掛喜神,匆匆拜節赴清晨。
冬肥年瘦生分別,尚襲姬家建子春。

  如今是改革開放年代,人們的生活水準得到迅猛的提高,於是不再是什麼“冬肥年瘦”了,而是“冬肥年豐”。節俗的改換,是跟隨著歷史車輪的進展。然而要使“移風易俗”的成語真正得到兌現,那麼你就得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本“字典”上,瞭解和領會“節”字的深刻意蘊:“節俗”的“節”,蘊含在“節儉”的“節”字中。因此無論是“冬至節”還是“年節”,都要宣導“節儉”舉動,弘揚“節儉”精神;富裕的地區要濟貧、支貧、扶貧;貧窮的地方在自強自立,脫貧致富……
  節日 節時 傳節語
  新人 新歲 樹新風
冬至的食俗
  冬至的拜賀之俗,除投刺禮拜、饋贈禮品外,還有設宴待賓、鋪排家宴之俗。那麼宴食的是什麼呢?冬至最有節韻特色的,當推所謂“扶陽”。按陰陽家解釋:冬至“陰極而陽至”,所以要互相拜賀、擁爐溫酒以扶陽氣。在江南一帶,普通使用的一種叫“冬至團”的宴食。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蘆菔絲等餡、為祖先祭灶之品,並以饋貽,名曰“冬至團”。製作法有蒸,有下湯的,其中我們“寧波湯糰”是出了名的。有些地方,還有食“團丸子”的習俗,寧波一帶則喜食“酒釀圓子”的習慣。無論是“團”或“團丸子”,均“取意在於團圓或扶助陽氣。”“用糯米粉為‘圓’,圓也,陽也,取其圓以達陽氣。加酒釀愈助陽也!”
  此俗的來源,還有一段傳說:“往時有一樵夫,至山樵采,失足墜澗中。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樵者居澗中,食黃精薑得免餓斃。曆十餘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於是高飛出澗還家。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樵者以為黃精薑,食之,漸還本性,家人因以團聚。而自此相沿成習,遂有搓丸之風矣。”還有一種食俗,稱“冬至餛飩夏至面”,有些地方不吃餛飩,而以水餃擅名,所以又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俗諺。食俗中,還有一句口諺叫“南方餛飩北方餃”,然而地處南方的寧波,近幾年來外地人員越來越多,“冬至食餃”已悄悄滲透到當地的食俗之中了。
  至於為何要在冬至吃餛飩或餃子呢?民間各有解說:“冬至日,作餛飩為食,取天開於子(按干支計算,農曆十月屬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聰明。”吃餃子,俗稱“安耳朵”(擠餃形似耳朵),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民謠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而且對農事收穫也不利。冬至吃餃子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說是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回鄉的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飛舞,他看到路上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溫體。因為寒冷,把耳朵凍爛了。他心裡很難受,便連夜研製出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抗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喝了,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也治好了。後人仿照“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取名“餃子”。
  “冬至團”、“團丸子”、“餛飩”、“餃子”等宴食,除祀奉祖先、家人分食以外,還饋贈親友。南北一帶地區又有送肥羊、美酒的風習。浙江寧波、杭州等地還有冬至日吃魚討口彩之俗:“冬至前一日,合境人家,都購包頭魚幾尾,全家大小分食。唯魚之頭尾必留下勿食,用碗盞妥放米桶中,謂曰:‘吃剩有餘’,意取經濟寬裕食物豐多。”有口諺道:冬至團,團丸子,還本性,扶陽氣;食餛飩,吃餃子,益聰明,圖吉利;眾食魚,留頭尾;討個口彩——“剩有餘”!
冬至數九九
  鬥轉星移,秋去冬來,每年12月前後為冬至節。“至者到也”這天是真正的冬季開始。從冬至起,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季節,俗稱“數九寒天”,“數者,數落也”。曆書上對“數九”的計算是從冬至日算起的,“每九天為一“九”,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名叫“連冬起九”。那時候在溫馨搖籃裡的孩子,聽慈愛和靈慧的媽媽唱吟《數九寒天》令(俗稱“數九九”或“九歌詞”)。據載:“至數九歌詞,則自唐以來,頗著載籍。”蘇東坡也有詩曰:“似聞錢重柴炭輕, 今年九九不難數。”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氣候情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各地的《九九歌》風格有異。
  在陝西河南河北一帶,流傳著一首語言精煉、又通俗易懂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冰河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如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川湖北湖南以及浙江,都有獨具鄉土特色的《九九歌》。浙江的《九九歌》唱道: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栗;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蒼黽躲層 ;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八九七十二,豬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懶腰,蚊蟲虼蚤出。
  和《九九消寒歌》同出一轍的是《九九消寒圖》。清道光年間,山東文人王文瀚,在民間《九九令》的基礎上,更具體地展開,逐一介紹“九九”的節氣特點、民情風俗及農家活動,特作《九九消寒圖》並詩九首:
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自始漸勾萌,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裝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柴關。千家共用安寧福,預計來年春不閑。
三九嚴寒水結冰,罷釣歸來蓑笠翁。雖無鯉魚換新酒,且喜床頭樽不空。
四九雪鋪遍地平,朔風冽冽起新晴,朱綈公子休嫌冷,縱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醪灑答神明,骨肉團聚朝元日,萬家舉杯賀新春。
六九上元佳景多,滿城燈火映星河,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
七九至數六十三,堤邊楊柳如含煙。紅梅幾點傳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
八九風和日日遲,名花先發向陽枝。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
九九鳥啼上苑東,青青草色含煙萌。老農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臥龍。
  賦詩兼配圖,相輔又相成。這樣,就形象地以現身說法顯示數九以後的天氣特點,不僅給人以親切的感知,又使人易於記取。
“冬至節”進補
  冬至節,亦稱冬節。按照民間習俗,在冬至前夕,要吃胡蔥燒豆腐。中醫認為,入“九”後是進補身體的大好時機,有“冬至進補第一需”之謂也。所以凡家中或親朋摯友中有老人的,常在冬至之前贈予禮品。
  為什麼“冬至進第一需”呢?因為夏天人體汗液分泌旺盛,無機鹽類丟失很多,加上天熱影響胃,使胃液分泌減少,降低了消化功能,於是人們覺得食俗不振。同時夏季日常吃的大多又是瓜果、粥湯類等清淡和易消化食物,在整個夏季過程中,脾胃活動功能相對減弱。所以,冬至進補的食品應為易消化、易吸收的滋補品。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中藥中的黃實(又名雞頭米)是這類價廉物美的補品,它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約占百分之七十五點四,在中草藥補品中含量最高,而碳水化合物又正是脾胃功能衰退、飲食不佳者容易被吸收利用的物質。黃實含有諸如蛋白質、脂肪、鈣、鐵、磷、維生素B和維生素B2、樹脂等具有滋養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的作用。民間流傳用芡實燉糯米粥,不僅易消化、營養高,且有調補脾胃、益氣養血的功效。假如加點瘦肉同燉服,對於解除神經痛、頭痛及多種關節痛等均有裨益。經過一段時間服用芡實調整脾胃後,再吃較多的補品或難消化的補品,人體就能適應,對於進補的作用也真正實現了。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這句廣泛流傳的民謠,說明人們從冬至這天起在飲食上經常注意補養,認為只有冬季吃得好,身體才會棒,來年春天才能夠很好地應付農事。

(金建楷/寧波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