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遷址湖州、流亡辦學紀實
這是一次偉大的行軍。1937年“八·一三”事變,拉開了“淞滬會戰”的序幕,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的階段。
“八·一三”事變後第三天,日軍飛機轟炸蘇州,東吳大學接到政府命令,要求學校遷到安全地帶。為了避免戰火的威脅,也為了有一個安靜的校園環境,1937年十月,東吳大學在蘇州的文理學院師生們在校長楊永清、教務長徐景韓、總務長馮家聲以及慎斐文等教授的帶領下,第一次離開已辦學數十年的蘇州,向暫時安寧的浙江遷徙,來到東吳大學設在湖州的附屬中學繼續上課。
東吳大學是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的博習書院舊址,擴建為大學,1900年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為董事長,孫樂文為校長,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最早是中學部,1905年起,正式成立大學部,上海(二中)、吳興(三中)、無錫(四中),相繼建立東吳大學附中,蘇州的中學部為東吳一中,稱為“私立東吳大學蘇州附屬中學”。1933年春,因原設在上海的東吳大學附屬第二中學在“一·二八”事件中被日軍炮火所毀,故遷往湖州併入第三附中,遂改名“私立東吳大學吳興附屬中學”,1934年,設在無錫的東吳四中併入湖州東吳三中,同時,校長孫聞遠,將上海原東吳二中積餘款項一萬多元,新建教學大樓一幢,面積約9000平方米的大樓,系面寬九間的三層西式樓房,由教師俞人遠擬寫樓名“令原堂”。
當時的東吳大學吳興附屬中學,又稱東吳三中,經多年經營已頗具規模,學校建築齊全,設施完備,除師德堂校舍、學生宿舍、教員宿舍、膳堂廚房外,還有健身房,令原堂大廈、理化室、生物間、儀器儲藏室、應接室、大禮堂等,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師生的到來,使東吳三中一下子顯得熱鬧起來,大學生和中學生在同一個校園求學,遂成湖城一道獨特的風景。就像“令原堂”本義所揭示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詠歎。”寓意莘莘學子,共聚一堂,兄弟友愛,急難相顧。
東吳三中時任校長陸季清,上海青浦人,是位名師,早年曾在金華大潮村任教,他和同仁一起把東吳大學的教學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隨東吳大學一起遷來東吳附中的東吳大學數學教授慎斐文,原本就是湖州人,又是東吳三中校友,1928─1932年曾任東吳三中校長,老校長回到母校,使原本密切的關係,更加融洽。
然而,戰火的硝煙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1937年十一月五日,日軍在金山衛登陸,湖州已劃入戰區,成為保衛首都南京的戰略要地。湖州已經難保安全,十一月十六日楊永清校長宣佈學校解散,分頭遷移。東吳大學的師生們又從湖州向杭州、泗安兩地撤退。泗安的師生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向長沙進發,一部分來到上海,在杭州的師生則轉往安徽黟縣辦學。東吳三中的師生也隨之遷移。
1938年,師生們陸續從多地來到上海,進入當時還沒有被日軍佔領的租界,東吳大學法學院就設在租界內,楊水清校長召集在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師生一起籌備複課,並租用了位於上海西藏路上的慕爾堂(今沐恩堂)和南京路上的慈淑大樓,經過東吳師生們的努力,東吳大學文理法三學院和附中--東吳一中(蘇州)東吳三中(湖州)都在上海招生複課。
著名作家徐開壘,此時也隨家人赴上海,就讀於東吳大學附中,孤島文學時期,他開始文學創作,陸續發表了文學作品,刊登於《魯迅風》、《宇宙風》、《文匯報》、《譯報》等報刊雜誌。
當時和徐開壘同班的還有著名女作家邢禾麗,後就讀於東吳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國文系,作品發表在《萬象》、《萬歲》、《新地》等刊物上,《小姐集》也收入了她的短篇小說《上帝的信徒》、《出走》、《睡蓮》。
1941年十二月七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夏威夷海軍基地,次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即佔領租界,日偽教育機關強令各校按照他們的指令辦學,實行奴化教育,這一切遭到了東吳師生的堅決抵制,熾熱的情懷和堅貞的氣節,在東吳大學校歌中有了充分的表達:“中西文藝,並蓄兼輸,國運待昭蘇。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面對日偽的淫威,東吳師生們憑著口口相傳的古老辦法將招生消息傳遞出去,報考的青年學生竟然很多,辦學堅持到第二年,終於無法繼續下去了。
逃離上海,南撤福建邵武的東吳大學也曾與流亡途中的協和、之江兩所大學攜手成立聯合大學,並在金華成美中學設立聯絡點。但因為經費緊缺,聯辦不久就散掉了。東吳師生又一路向廣東撤離,在廣東曲江落腳,在當地仙女廟覓得一塊地,師生們自己動手搭建幾所簡陋的房子,成為東吳大學的臨時校舍。
蘇州的東吳大學校園中,有鐘樓“林堂”和化學物理系教學樓“葛堂”,東吳師生也把臨時校舍命名了一座“林堂”和一座“葛堂”,以志“君子不忘其歸”的心願。
1945年,抗戰勝利,東吳大學師生結束了八年的顛沛流離,回到魂牽夢縈的蘇州校園,曾被日軍佔領的東吳大學校園一片狼藉,東吳師生又在受到重創的校園複校上課。
與此同時,東吳三中也在校長陸季清帶領下開始複校上課,抗戰期間,東吳三中校園遭受敵偽摧殘,損失慘重,在1946年的《東吳通訊》中是這樣記述這一境況的:“本大學吳興附屬中學,在抗戰期間,因受敵偽摧殘,損失慘重,全部校舍均遭毀壞,只剩頹垣破壁,房屋軀殼而已,所有圖書儀器,亦皆蕩然無存,追憶戰前設備,對於荒涼景象,的確有不堪回首之感受。”
東吳三中經東吳大學校政部決議複校,原任校長陸季清當年一月蒞湖積極籌備一切,積極管理,雇工修葺,聘請教職員,並與湖州各機關接洽,在多方協助下,於當年九月六日開學註冊,學校的多項工作從此走上正軌。
1948年三月,複校一年半後,東吳大學楊永清校長到東吳三中視察,再次來到這所抗戰初期東吳大學的辦學之地,楊永清不禁感慨萬千,楊永清三月五日到湖州,三月九日到校視察,並於第二天晨會時間,向附中全體學生做了一場演講,並以青年當努力求學,將來為社會國家服務相勖勉。
東吳大學林堂 令原堂
(徐勇/湖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