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孫中山和他幾位親密的文化界朋友

徐忠友

  今年11月12日,是辛亥革命的先行者、組織者和指揮者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周年。孫中山姓孫名文,他是一位非常熱愛並大力弘揚中國先進文化的領袖人物。他不僅名字跟文化有關,而且他還寫得一手好書法,不僅內容有激勵人們前進的正能量,而且其字跡蒼勁有力,大氣樸實,諸如“博愛”、“天下為公”、“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努力向學尉為國用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書法作品,至今仍被收藏界視為珍品。孫中山還曾為萍瀏醴起義烈士劉道一寫過一首祭奠和追思詩作:“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他曾寫下《治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孫文學說》

等著作,其著述在他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灣在1969、1973、1985年三度出版了《國父全集》。1905年 8月,他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他被推舉為總理。在同盟會成立後不久,他就親自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撰寫了發刊詞,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這三大主義。1919年8 月,他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在孫中山結交的一批革命志士中,有多位是文化界的好朋友,並留下很多佳話。
孫中山勸說蔡元培當北大校長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今紹興市越城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他的祖父蔡延楨為一家當鋪的經理,父親蔡寶煜是錢莊的經理,母親周氏也是一個大家閨秀,在當地稱得上一個名門望族。蔡元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71年他四歲就入私塾讀書,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1884年在紹興考取秀才,1889年到杭州經鄉試中了舉人,1890年赴京城會試被錄為貢生。1892年,25歲的蔡元培經殿試進士及弟,被欽定為翰林院庶起士,其殿試策論成績為二甲三十四名,內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光緒帝師翁同和稱讚他是“年少通經、文極古藻”。1894年春,蔡元培應散官試,被授職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諮議政事的機構,翰林官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事務。


  蔡元培從32歲開始學習日、德、法、英、拉丁和世界語這六種外國語言。1902年他與蔣觀雲、章太炎在上海創辦中國教育會,並當選事務長。同年七月遊學日本,與孫中山結識。1905年10月,孫中山簽發委任書,吸收蔡元培為同盟會員,並正式任命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孫中山對蔡元培委以重任,是個很有見地的措施。因為自1903年拒俄運動以來,上海已成為國內外革命者聯絡的樞紐,而其中心人物就是蔡元培。
  眾所周知:蔡元培曾三度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達12年時間,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開創北大新的學風,更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立了大功,但人們卻很少知道,蔡元培進入北大當校長與孫中山的勸說是分不開的。1916年,蔡元培被推薦擔任北大校長時,同盟會的許多老盟員紛紛勸說蔡元培不要去就職,因為當時北大學術腐敗不堪,弄不好會就讓他聲名狼藉。在蔡元培聽後猶豫不定之際,孫中山便給蔡元培指點迷津,認為北方需要傳播革命思想,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更應當去帝國思想與官僚習氣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帶有全國性的學府,可以培養一批進步學生,同時開闢新的學術道路。孫中山的遠見卓識,打開了蔡元培的心結,他終於下定決心前往北大就職,擔當起了整頓北大學風的重任。
  孫中山與蔡元培之間的友誼既無洪波巨浪,用“君子之交淡如水”形容恰如其分,但蔡元培卻用一生在實踐和堅持孫中山的革命思想。

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在杭州與各界團體代表合影

孫中山與章炳麟並肩戰鬥
  章炳麟也稱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生於浙江省余杭縣倉前鎮,系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朴學大師、國學大師、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研究範圍涉及教育、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章炳麟曾為強學會捐款,後又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但終因學術意見之爭發生與麥孟華等人的“拳毆”事件。此後回到浙江,與較為穩健的“中體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來。1898年春,他曾應張之洞之邀赴武漢辦報。戊戌政變後,便遭到滿清政府通緝,於是前往臺灣避難,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1899年夏,又東渡日本,與梁啟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此時章太炎的排滿觀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啟超題簽。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後,晚清趨新的士大夫嚴複、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組織“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章太炎應邀參加,並割辮明志。
  章炳麟在投身革命之前,師從朴學大師俞樾等學者,是中國近代民族文化的開拓者之一。面對滿清政府對內腐敗無能、對外喪權辱國,中華民族出現嚴重的危機之下,他毅然走出書齋,參加革命。他曾上書李鴻章,反對清政府的投降主義行為,又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運動,繼而投身民主革命,在上海發起組織“自立會”、“愛國學社”、“中國教育會”等組織,開展革命活動。1903年,他在《蘇報》上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針鋒相對的指出了:“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同時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因為其內容主張推翻滿清政府,遂發生震驚中外之“蘇報案”,乃與清廷兩曹對質,因而被捕入獄。
  1906年出獄後,章炳麟前往日本,寓梁啟超《新民叢報》館,在東京與孫中山見面後,他對孫中山非常敬慕,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而孫中山對章炳麟參加革命的舉動也很敬佩,把章炳麟當作親密戰友。在孫中山的舉薦下,章炳麟參加了同盟會,繼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筆,主持《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此期間,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以宗教發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撰有《中華民國解》,為“中華民國”國號的創始者。
  章炳麟曾擔任過孫中山總理府樞密顧問一職,他倆經常會面,共同商討革命大計,其中孫中山設想的開國典制,就多次與章炳麟商量過。他們還一起討論了革命勝利後土地和賦稅制度改革、開國後建都等問題。章炳麟還根據孫中山的設想,制定了一個平均地權的具體方案。在孫中山的啟迪下,章炳麟也進一步清算了自己改良主義的思想,更加堅定了革命的意志,終於以一個堅定無畏的革命者的姿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倆儘管在任《民報》主編期間也有過不合的情況,但其政治主張基本一致,關係始終非常密切,尤其在革命的緊要關頭,他倆始終站在一起,為推翻帝制、創建共和,同謀匡濟、竭誠相待,對中國近代史的進程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925年 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去世後,章炳麟心情萬分悲痛,揮淚撰寫了《祭孫公文》,對孫中山一生作了公正和高度的評價,字裡行間洋溢著深厚的革的命情誼,他們之間的友誼已成為千秋佳話。
孫中山與秋瑾革命情誼深厚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認為秋瑾只是位革命的女傑,其實秋瑾也是位詩人。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在福建省雲霄縣(祖籍浙江紹興)一個小官僚家庭,她自幼習文練武,才貌雙全。1902年,秋瑾隨丈夫王廷鈞進京上複任。她沿途目睹受八國聯軍踐踏的淒涼景象,心情極為沉重。王廷鈞混跡於清王府內,與一班宦家子弟觥籌交錯,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秋瑾不堪忍受,展讀陳天華的《警世鐘》,賦詩抒懷,遭到王廷鈞的責?。
  秋瑾決心步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志士的後塵,忍痛拋下一雙子女,1904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秋瑾與徐錫麟、陳天華結為同志,誓為革命灑熱血。日本政府宣佈“取締不法留學生規則”後,中國留學生提出強烈抗議,但留學生中也有人主張妥協。陳天華為此憂憤填膺,蹈海殉國。秋瑾為實現陳天華未竟的事業,決定回國。在日本,孫中山與秋瑾先後見過兩次面:這兩次見面的地點在日本東京神樂阪,孫中山委託她回國後挑起浙江主盟人重任,所以秋瑾在浙江人當中是較早加入同盟會的。入會時,秋瑾作了《贈小淑三迭韻》一詩,以“中山瓊樹長新芽,繡塌初停徐月華”的佳句,把同盟會比喻成為“中山瓊樹”,把吸收新會員比成“長新芽”,反映了她對孫中山的熱愛與尊敬,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心。孫中山把女革命家秋瑾稱作為“聞風而起,當仁不讓,獨樹一幟以建議者”中的“最著者”之一。
  秋瑾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並接替徐錫麟出任大通學堂督辦。徐錫麟為打開安徽的局面前去安慶組織起義。秋瑾機智地聘請知府貴福擔任學堂的名譽董事,暗中購置武器,組織武裝,同光復會骨幹王金髮等人聯絡各地會黨,準備配合徐錫麟在浙皖兩省同時舉行起義。此時,徐錫麟在安慶刺殺了巡撫恩銘,不幸壯烈犧牲。浙江官府接到密電,立即下令捉拿同黨秋瑾。秋瑾面對危局,拒絕撤離,決心一死以醒國人。被捕後,貴福百般逼供,秋瑾威武不屈,揮筆在供詞上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神色自若地在軒亭口就義。噩耗傳至日本,孫中山甚為悲傷,他對同為浙江籍的邵力子和陳其美兩人說:“秋俠雖已捐軀,火種依然存在,毋忘我浙東受難同志。”
  1912年12月9 日,孫中山先生特地到杭州祭吊秋瑾烈士墓,然後揮毫為秋瑾烈士題寫了:“鑒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同時,手撰楹聯一幅,文曰“江戶矢丹忱,多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1916年8月17日,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一行,再度來到杭州西子湖畔孤山南側秋瑾墓前,深切悼念“鑒湖女俠”秋瑾。孫中山沉痛地說:“光復以前,浙人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女士不再生,而‘秋雨秋風愁煞人’之句,則傳誦不忘。今日又風雨淒淒,得勿猶有令人愁煞者,抑亦秋女士自靈爽未昧耶?”充分說明了孫中山和秋瑾非常一致的思想感情,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誼。

 

(徐忠友/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