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舉世聞名壺口瀑布

章 咸

  近來,我們台州中老年人、離退休幹部、教師和社會市民等一行二十人,去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壺口瀑布旅遊,由海霞國際旅遊公司指派導遊帶領下,用專車接送,前往寧波櫟杜國際機場,登上東方航空公司mu5223航班的豪華客機,經二時二十分的飛行,到達咸陽機場,下機後,轉乘早在門口迎接我們的旅遊車,直奔聞名於世的黃河壺口瀑布,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神奇壯麗,變幻多姿。

黃河之水天上來,玉關九轉一壺收。
勢如萬馬聲似雷,從天而降奔騰急,
黃浪翻滾冒白煙,巨岩崢嶸彩虹奇。
聽濤觀瀑壺口邊,飛花拍岸浪煙澗。

  壺口瀑布,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陝西宜川縣城東48公里、山西吉縣的晉陝大峽谷中,傳說為大禹鑿石導水之處,故《水經注》載:“禹治水,壺口始”之說。”它是黃河上唯一的金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第二大瀑布。1980年版50元人民幣背面,水流飛瀉的瀑布就是壺口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渡村寨為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澱,壺口之名,得來已久。《禹貢》雲:“既載壺口”。《古今圖書集成》謂:“山西崖之腳,盡受黃河之水,傾瀉奔放,自上而下,勢如投壺,故名。”清乾隆《宜川縣誌》道:“觀壺口形勢,因上流寬廣,至此收束歸槽如壺之口然。”當地方言稱瀑布為“埽”,又傳說瀑布下住著黃河龍王,所以民間稱其“龍王埽”。壺口風景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神奇壯麗,變幻多姿,參觀後,我體會,可以概括為“壺口有十五大奇觀。”。

一、天河懸流:黃河由北向南滾滾而來,至壺口,約 400米寬的水面驟然收縮為50米,暴跌而下落差達40米,“恍若罍甕乍收,上寬中狹,自高而下,峻若建瓴,駛如奔馬,洪波急濺,驚濤怒瀉”,形成橫崖千尺,懸水奔流,山飛海立,晴晝晦冥,風雨迷離,驚天動地的河瀑奇觀。明代詩人詠贊:“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雙騰虯線直沖鬥,三鼓鯨鱗敢負舟。桃浪雨飛翻海市,松崖雷起倒蜃樓。鼇頭未可尋常釣,除是羽仙明月鉤。”壺口秋風:夏末秋初,雨水頻繁,河水急增,濁浪滔天。瀑寬達百米,方圓數裡,水汽彌漫,氣勢磅?。《古今圖書集成》道:“今每逢秋漲,波濤洶湧,震動遠近,洵稱宇內奇觀。”又稱,所謂秋風,因黃河之水注入壺口,其勢甚險,寒氣凜冽,宛若秋風吹蕩。此時最能體現瀑布神韻,自古稱此為當地勝景。

二、冰瀑銀川:隆冬時節,瀑布周圍的石崖上,銀裝素裹,玉垂冰掛,如雕似塑,玲瓏晶瑩,美不勝收,別有一番情趣。明人黃光煒《壺口賦》雲:“每至仲冬之交,河冰先結,既堅且厚,人畜重任,往來無阻。”明末,李自成農民軍曾乘冬季揮師過冰橋,攻克山西吉縣。清末,西撚軍梁王張宗禹率軍強渡冰橋,越呂梁,救援東撚軍。黃河上巨大的冰塊擠成冰橋,當地民眾稱“神橋”,俗諺:“神河不閃人”,說神橋庇佑好人。河開冰融之時,過冰橋甚為危險,但是只要有急事,“神橋”總是等人過後才塌陷。這些動人的故事,為黃河披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初春瀑布落淩期,冰塊塌落,小者如牛,大者似屋,聲若山崩地裂,異常壯觀。

三、黃河驚雷:我們拜揭人文始祖黃帝陵、軒轅廟後,一路北上,剛到景點停車場,還沒有看到瀑布時,遠遠的就聽到隆隆吼聲。導遊說,這就是壺口瀑布的聲音。到景點後,響聲更是驚天動地,當地民諺“一里壺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傾注一壺,萬鈞之力激起撼天驚雷。則稱之為數裡之外即可聽到隆隆吼聲,真可謂“石破天驚,先聲奪人”。古詩雲:“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現代藝術家們則稱之“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如果把壺口瀑布喻為黃河的心臟,那麼這濤聲便是它的心音。於無聲處聽驚雷,在這偉大的黃河之聲面前我們聽到的吼聲就是它的心音了。

四、霓虹飛渡:那天晴空萬里,我們在瀑布下方“龍槽”內及瀑布上面,都看到了奇妙的七色彩虹,淩空橫渡,五彩斑斕,仿如仙橋。“每春秋時,有氣如虹橫浮水上。鄉人遂以為神,或亦日影之所射也”。古人詩詠:“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無雨掛長虹”、“秋風卷起千層浪,曉日迎來萬丈虹”、“映日紅霞浮瑞馬,滿天風雨起神鯨”。大家爭相拍照留念,都想留住這美妙的瞬間。

五、壺底生煙:近日。隨著黃河流域水土保護日見成效,不但山川染綠,河水也日漸清澈。在那裡我們只見飛瀑橫溢。壺口瀑布一改長期以來濁浪滔天的形象,清流直泄,激起彌天水霧,如煙似嵐,縈繞不散,仿佛雲落河谷,煙生水底,蔚為壯觀。古詩道:“收來千河水,放出半天雲”。

六、霧雨襲人:《水經注》雲:“數裡之外,便覺霧雨沾人。”明代詩人道:“聲若奔雷氣若沉,濛濛如雨共沾襟”。籠罩在瀑布上空的水霧,和黃泥雨任意飄逸,每個觀瀑者的衣衫都會留有它們細密的蹤跡。人們風趣地說,這是“母親河”送給前來親近她的兒女們的最別致的禮物。

七、十裡龍槽: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龍相助,它龍身一擺辟出一道石槽,足一頓踏出千丈深潭,洪水由此流瀉而去。這就形成了今日的“十裡龍槽”和瀑布深潭。其實,壺口瀑布的形成再次驗證了“水滴石穿”的道理。由於瀑布水流巨大的沖切力,硬生生地從堅固的岩石上沖出一道狹長的石溝,日久天長,竟長達十裡。龍槽峻岩飛突,穀深流急,驚濤駭浪,撼人魂魄。龍槽寬約30~40米,蜿蜒五公里,通過孟門山后,展寬為約200米。龍槽是一幅地質長卷,顯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大創造力。現代科學考察證明,瀑布跌水每年以3~4釐米的速度向上游退移。史志工作者在古籍中發現,壺口位置的記述與今日實地觀測頗有出入,究其原因,就在於瀑布侵蝕岩石不斷將河槽向上推移。

八、臥鎮狂流:孟門山距瀑布5公里,兩塊巨石相對,大者長300余米,寬50米,高10余米,靜臥黃河中流,遠眺似舟,近觀是丘,俯視如門。《呂氏春秋》載:“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大明一統志》雲:“孟門在黃河中流,大石橫亙數百步,魚之溯河者扼此。”民間傳說其為神石,水漲石長,終不能沒,頗有靈性,而且黃河落水者確有上了孟門而獲救的。石上有清延安知府徐洹瀛題刻的“臥鎮狂流”四個大字。孟門山實為黃河中流砥柱。據說,當年秦晉兩省為爭其歸屬進京面聖。皇帝斷大小孟門歸陝西省,但言明得山者,須納糧,故民國時 “俗語雲:古有糧食三鬥零。”

九、孟門夜月:《古今圖書集成》道:“所謂夜月者,蓋水落石出之時,山高月小,素魄流彩,光映河山,故雲”。月夜登孟門賞月,可覽壺口陰柔之美。古人吟之甚眾,如“山隨波景動,月照浪花浮”、“峨崗矗矗水洋洋,銀漢橫空夜未央。河底有天涵兔魄,山問無物掩蟾光。清輝厚積千林雪,寒氣轉飛九陌霜。因甚孟門開寶鏡?姮娥向晚理殘妝。”

十、石窩寶鏡:在壺口兩邊石岸上,分佈無數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淺水時節,石窩紛紛顯形,小者如杯,大者如甕,窩壁光滑,積水如潭。其中最大的一個石窩,人入沒頂,窩底暗流貫通,人稱“仙人井”。有的石窩內還存有卵石,光潔如玉,渾若龍卵。石窩是由河水長期衝擊石岸,盤旋琢磨河床凹處而成,所以多呈圓形,由此可見自然造化之功。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馬蹄蹤,故又稱“石臼仙蹤”。由此可見大自然造化之功。我在石窩內還撿了一塊紫紅色園石作留念。

十一、旱地行船:壺口地區獨有的航運方式。清乾隆《宜川縣誌》載:“上流舟航至此,集數十百人力,拽登岸,度置圓木上,號呼推挽,陸上行十餘裡,始複入於河。”晉陝峽谷航運不便,到壺口卸下貨物,空船上岸,陸上行舟數裡,過壺口後,船複入水載貨,下行到禹門口連貨帶船一起賣掉,船工由陸路返回上游。清宜川知縣吳炳有詩詠之:“轟雷掣電信奇觀,簿領羈人乍一看。信有舳艫行陸地,豈無蛟蜃噴驚湍?籌邊轉粟傳疑久,燒尾登門上沂難。卻怪前賢題詠少,英靈埋沒起長歎。”這一景觀但當年艄公們的宅院還存有幹砌石窯洞20孔,以及系船纜的石柱數根,歷史的痕跡仍清晰可辨。

十二、黃河飛橋:早在元朝初年,蒙古太師木華黎在滅金戰爭中即在此處架橋,鑿石為窩,樹樁拉索,建成上鋪木板的鐵索橋以渡為‘黃河飛橋’元末明初,殘元勢力,為了渡河西逃,在瀑布下邊約 500米處的龍槽岸上,鑿石栽樁,架設鐵鍊,上鋪木板,號稱飛橋。鑿入岸岩的柱臼遺跡猶存,可供後人憑弔。明末李自成大軍即從此橋過河攻佔平陽,進取中原。

十三、姑夫廟:壺口北10餘裡的衣錦村有老榆樹一株,樹下原有小廟一座,鄉人叫“姑夫廟”。相傳,《水經注》說:“禹治水,壺口始。”大禹治水之初,曾娶村中女子塗山氏為妻。新婚三日,大禹開始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至今村裡人還把禹王廟稱為“姑夫廟”。村中後人為有大禹這樣的姑夫而自豪,乃設廟祭祀。

十四、流淩叉橋”景觀, 遵循“小雪流淩、大雪合橋”的民謠,黃河中游晉陝峽谷流淩密度持續增大,大量冰淩堆積,在壺口瀑布下游十裡龍槽形成“流淩叉橋”的奇特景觀。便把人們帶進如詩如畫的仙境之中,這讓許多有幸身臨其境的中外遊客讚不絕口。

十五、“彩橋通天”,是一道美麗的彩虹橫貫壺口瀑布上空,形成壺口瀑布的奇觀之一,“彩橋通天”。黃河幹流已不再出現河水暴漲、泥沙俱下的場面。在上游水庫的調控下,黃河水勢平穩。位於晉陝峽谷中段的壺口瀑布的落差也隨著十裡龍槽水位的下降而加大。飛流直下的瀑布濺起大片白色的水霧。在陽光的照射下,一條巨大的彩虹飄忽其間,色彩絢麗奪目,讓許多遊客流連忘返。

  “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虹。”明代詩人陳維藩的這兩句詩描寫的就是壺口瀑布秋末冬初的壯麗風光。每年這個季節到來,由於太陽逐漸遠離北回歸線,陽光斜射,壺口瀑布就會折射出巨大的彩虹。而且在早晚太陽剛出山或者太陽快落山的這兩段時間彩虹會顯得更高更大,有時直插雲霄 稱“彩橋通天”。

(章咸╱黃岩)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